美軍總司令李奇微評價志願軍:與他們作戰逃得越遠越好,這是為何

2020-12-11 鑑史俠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在世界上打出了自己的威名,打破了美軍的不敗神話,志願軍官兵以其驚人的戰鬥意志和強悍的作戰能力,讓世界知道了中國軍隊的強大,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曾任朝鮮戰場上美軍總司令的李奇微這樣評價志願軍:與他們作戰逃得越遠越好。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在曾與志願軍交手的美軍將領和美國軍事家的評價中,或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美國軍事家貝文亞歷山大寫下了《我們的第一次戰敗》這本書,書中比較客觀地比較了韓戰中志願軍和美軍的軍事實力,並且十分客觀地評價了志願軍。

在這本書中,貝文是這樣評價志願軍戰士的:志願軍戰士大多都是農民出身,他們不怕飢餓和受累,即便是在給養不足的情況下,餓著肚子的志願軍依舊能夠連續在十八天的時間裡面保持著每天行軍十八公裡的行軍速度,而且在長途跋涉之後還能夠立即投入戰鬥。而在戰鬥素養上,美軍訓練有素的士兵,恐怕也不如這些從戰爭中走出來又走向戰場的志願軍戰士,他們之中有的是戰場老兵,有的也只是年輕的戰士,而他們的偽裝、偵查、射擊能力卻都十分的卓越。

這本書也寫出了志願軍的弱點,就是武器裝備和彈藥上都不如美軍,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的落後,但是也因此志願軍一旦投入了戰場之後,武器彈藥打光之後並不會像美軍士兵那樣直接投降,而是會選擇進入白刃戰階段,直到最後一名戰士戰死為止,志願軍的拿手好戲就是夜戰,美軍也因此在朝鮮戰場上患上了「夜盲症」,在上甘嶺戰役中就有一位美軍士兵將自己出來丟垃圾的連長擊殺了,志願軍的夜戰給美軍蒙上了一層懼怕黑夜的陰影。

美軍的凝固汽油彈殺傷力非常的強大,但是一旦有一名志願軍戰士被汽油彈引燃了,他們會直接將自己的身體當成擋火板為後面的志願軍戰士擋住大火,美軍一位與志願軍交過手的將領希爾也說過:在志願軍面前,他會感到膽怯。

敵人的評價才能體現出一支軍隊真正的實力,毫無疑問志願軍是十分強大的,所以李奇微才會說出:與志願軍作戰只會想要逃離得越遠越好。

相關焦點

  • 志願軍軍長水淹美軍,李奇微感嘆仗還能這樣打,成功阻敵7天
    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令李奇微沒有想到的是,初上任的他就被志願軍軍長吳信泉打了當頭一棒,來了個水淹美軍,古老的戰術讓美軍難以置信,仗還能這樣打?
  • 李奇微坐鎮漢城,仍被志願軍4天攻克,逃跑前留言:致敬中國司令
    李奇微何許人也?了解韓戰的人肯定不會對他感到陌生,這位喜歡親臨前線下基層的韓戰期間的美軍第二任總司令,既沒有沒有前任麥克阿瑟那般的狂妄自大,也沒有繼任者馬克·克拉克那般的墨守成規。應該來說,李奇微才是我們在整個韓戰中最強勁的對手,與我們的志願軍將士們打的有來有回,也是他給美國在韓戰上留下了遮羞布。
  • 志願軍用4天攻克漢城,李奇微逃離前,給彭總留下一句話
    1950年的冬天,初次跨國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憑藉著敢打敢拼的精神和一腔的熱血,硬是打得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聯合國軍四散奔跑,徹底扭轉了整個朝鮮半島的戰局。
  • 朝鮮戰場美軍李奇微發明「禮拜攻勢」,偉人一封電報將其成功挫敗
    1951年4月6號,美國總統杜魯門緊急召見白宮高級顧問馬歇爾,艾奇遜等商議,一致決定立刻解除朝鮮戰場前線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職務,將指揮權交給了時任美國第八集團軍總指揮的李奇微。相比於麥克阿瑟的桀驁不馴,出身於西點軍校的李奇微要顯得冷靜沉著很多,他喜歡親臨前線,實地了解對手的戰略戰術。李奇微憑藉自己二戰期間曾指揮空降兵作戰的經歷,在很短時間內他便認識到了我志願軍輕步兵作戰的優點和缺點。
  • 聯合國軍成功守住砥平裡,麥克阿瑟急忙出面搶功,李奇微:太無恥
    :「千萬不要小看黃皮膚的中國人,他們常常避開大路,利用山嶺丘陵滲透,習慣於夜間行動和作戰,他們是最危險的敵人,稍有不慎就會鑄成大錯。」這是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少有的幾句完全正確的言論之一了。李奇微到達朝鮮後立刻深入部隊一線進行詳細了解戰場形勢,與基層士兵進行詳細交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恢復朝鮮美軍已經喪失殆盡的部隊士氣。在經歷上任初期的潰敗之後,李奇微也逐漸找到了志願軍的弱點所在,並且在砥平裡使志願軍遭受入朝作戰以來第一次攻堅戰的失利,成功地阻止了志願軍的凌厲攻勢。
  • 李奇微回憶錄,對志願軍不吝溢美:最兇狠也最文明的敵人
    至於韓國軍隊,在李奇微的眼中是簡直是一支「不能稱之為軍隊的軍隊」。 李奇微接手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好在麥克阿瑟把一切權力都給了他,讓他有了施展身手的空間。這個指揮過西西里島和諾曼第空降作戰的資深將領,的確有兩把刷子,他果斷放棄了漢城,大踏步後撤,在中朝方面慶祝勝利並準備轉入休整的檔口,突然發動大規模反擊。
  • 志願軍39軍如何重創美軍騎八團?美軍:他們走過來和我們握手
    志願軍入朝之後,打的第一次戰役(1950年10月19日—1950年11月24日)就是個漂亮的「露臉戰」。39軍乾脆利落地將美軍騎一師騎八團打得失去了戰鬥力,這個團人員損失大半,騎八團三營幾乎被全殲。後來倖存美軍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心有餘悸的表示:我們以為他們是友軍,剛握手完,他們就把營指揮所給端了!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不過在甲午海戰發生57年後,中國志願軍終於在在漢城為華夏雪恥,這一次擊敗的是比當時日本還要強的美國。志願軍戰士入朝後,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連戰連捷。沒幾個月,志願軍戰士便將聯軍打退到臨津江附近。當時美國上下震驚,尤其是聯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他兩個錯誤的判斷讓聯軍陷入困境。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這個新的作戰發明,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高度認可,對黎原進行了嘉獎,但黎原說,這並不是我的功勞,是全體戰士們用鮮血和汗水創造出來的。隨後坑道防禦體系在全軍推廣開來,到了1952年5月,抗美援朝全部戰線都有了坑道防禦體系陣地。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但這支韓軍隊伍也只是繞過了他繼續撤退。特別是在砥平裡戰鬥中,李奇微意識到志願軍因缺乏重武器導致攻堅能力薄弱,也因此李奇微下令在反攻階段,各個部隊採取相互靠攏,穩紮穩打的戰略戰術,同時利用自己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實現對志願軍的反包圍,1950年4月發起的第五次戰役中,志願軍傷亡慘重,特別是志願軍第180師更是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 志願軍在這方面,要甩美軍好幾條街
    除了志願軍先輩們的應對舉措,質疑和嘲諷的人們能拿出更有效的應對手段嗎? 有些人在評價中美兩軍戰鬥力時,總是持雙重標準,美軍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並進行了戰術改進後,即對美軍大肆追捧;但志願軍發現了美軍弱點,並根據自身優劣勢並進行了戰術應對後,這幫人卻又冷嘲熱諷。 請問,這樣的雙重標準真的合適嗎?
  • 韓戰主帥馬修·邦克·李奇微的簡介 李奇微如何評價中印戰爭
    1937年李奇微從陸軍軍事學院畢業。1939年在陸軍參謀部的作戰計劃處擔任參謀。韓戰爆發後,李奇微在1950年沃爾頓·沃克中將車禍喪生後,接過了在朝鮮作戰的第8集團軍的指揮權,並且在杜魯門總統解除麥克阿瑟的兵權後,李奇微又接過了「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頭銜。並且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將聯合國軍拯救出來,並且阻止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
  • 抗美援朝戰初期志願軍仗打得那麼漂亮,為什麼後來會卻越來越困難?
    這是因為志願軍向南方推進得越遠,部隊的補給便越困難,而聯合國軍方面卻是越往南撤,越靠近他們自己的補給站和港口,同時也佔據了更加有利的地形。 (美軍吃飽的同時還能省出一些吃的來養只小狗,這在志願軍方面來說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朝鮮戰場的形勢開始朝著對聯合國軍有利的方向發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
  • 來聽聽李奇微怎麼說
    然而幾十年來,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而不是什麼平手。為何這樣講呢?第一點,是中國軍隊在朝鮮的實際戰果。不能簡單地以「開戰時是三八線,停戰也是三八線」來評判,抗美援朝和韓戰本身還是有區別的。嚴格來說,韓戰一開始是朝鮮半島內戰,而到了4個月後的1950年10月我國才出兵參戰,從這往後才算抗美援朝。
  • 志願軍損失最大的一仗:180師3千多人被俘,3千多人犧牲
    根據以往4次戰役的作戰經驗,雖然志願軍的武器裝備遠遠不如已經完成機械化的美軍,行軍只有自己的一雙腳底板,還只能夜間行軍,但是,擅長山地作戰且吃苦耐勞的志願軍將士,依然在運動戰中將美軍耍的團團轉,撤退自然也從來不是問題。
  • 李奇微打的志願軍開始燒文件,最終,中國士兵命大,僥倖逃過一劫
    比如抗美援朝戰爭,在我們的印象中志願軍將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打敗,我們好像只看到了他們光輝的一面,但在殘酷的戰鬥背後沒有人會告訴你我們的大好兒女是在怎樣的艱難情況下作戰的,要知道志願軍的傷亡要遠遠超過聯合國軍,他們所面臨的危險和困苦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 抗美援朝志願軍180師為何全軍覆沒,為何沒有人救他們出來?
    就在志願軍司令部下達北撤的命令後不久,「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也向「聯合國軍」下達了全線反擊的命令。「聯合國軍」機械化的優勢此時得到最大化的體現,他們死死咬住撤退途中的志願軍,有的甚至已經插到志願軍部隊北撤方向的必經道路之要點地區,切割、包圍了部分志願軍部隊。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從表面看,韓戰是聯合國發動的,從根本看,這是地緣政治的必然結果。朝鮮半島當時的位置十分特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徹底支配了日本,但日本並不是東亞大陸的跳板。一條朝鮮海峽,就是東亞和日本的天然屏障。同時,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對朝鮮覬覦已久。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後,當時大量進入中國與日軍作戰的蘇聯軍隊,在戰後並沒有立即撤離。
  • 志願軍假扮南韓軍,靠近美軍後突然翻臉,15分鐘全殲美軍一個連
    一九五一年一月初,接任麥克阿瑟軍隊的美軍李奇微將軍,開始轉變戰略思路。他發現志願軍的優勢在於,他們善於利用地形優勢、機動優勢,在夜晚快速行軍,大量穿插,神不知鬼不覺地給美軍致命一擊。同時,由於志願軍作戰士氣高昂,戰鬥經驗豐富,因此不能小覷這支部隊。然而志願軍也有缺點,這一點麥克阿瑟沒有放在心上,導致大敗。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7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然而這一戰績也是建立在美軍過於盲目自信的基礎之上的。李奇微接替菸斗將軍後,立刻調整戰略。《決戰朝鮮》中說,李奇微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讓美軍將吉普車的遮擋帆布全部取掉,他的意思很明白:既然志願軍可以受罪,你們也必須可以,否則還不如撤回美國。第三次戰役是李奇微一手策劃的三十六計,誘敵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