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戰術靈活!志願軍在這方面,要甩美軍好幾條街

2020-12-25 騰訊網

一支軍隊的強大與否有很多評判的標準,除了兵員的數量與質量,武器的數量與質量外,作戰指導思想、戰術水平的高低、戰鬥意志的強弱在某種程度上要更為重要,尤其是在以弱勝強的作戰中,更是如此。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開始70周年,關於志願軍的文章及影視作品有很多。不過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的焦點都集中在了精神層面,而對具體指揮與戰術上的研究並不太多。實際上,探察志願軍的作戰指揮藝術是很有必要的,志願軍的強大可不僅僅是限於在精神層面。

志願軍是一支非常講戰術的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極其注意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只不過在很多時候,由於敵我力量太過懸殊,而限制了志願軍作戰能力的發揮。

如美軍的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的特點後,即被捧為名將。不少人也人云亦云地視「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為志願軍的弱點。

實事求是地說,志願軍的「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本身並不算弱點。「禮拜攻勢」是志願軍在後勤補給孱弱的情況下,儘可能集中力量所實施的攻擊行動;而「月夜攻勢」則是志願軍選擇了美軍空炮火力在夜晚相對較弱的時間窗口,所組織的攻擊行動。

這實際上是志願軍在有限後勤、無制空權、地面火力處於全面劣勢的情況下,針對敵我兩軍的優劣勢進行的戰術調整,以儘可能抵消美軍的空炮火力優勢,將敵我兩軍的交戰拉入到我軍更擅長的近戰和夜戰中。

很多人瞧不起「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那麼請問假如你是當時志願軍的指揮官,在那種情況下你又如何實施作戰行動呢?

要知道對方的火力可是我們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除了志願軍先輩們的應對舉措,質疑和嘲諷的人們能拿出更有效的應對手段嗎?

有些人在評價中美兩軍戰鬥力時,總是持雙重標準,美軍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並進行了戰術改進後,即對美軍大肆追捧;但志願軍發現了美軍弱點,並根據自身優劣勢並進行了戰術應對後,這幫人卻又冷嘲熱諷。

請問,這樣的雙重標準真的合適嗎?真的就理性、客觀、公正嗎?

談任何戰術都不能脫離了對兩軍基本實力的認識,如果志願軍和美軍的技術裝備調換一下,按照美軍的作戰原則,是不是該到投降標準了?

試問給美軍設定一個極度缺乏後勤補給、沒有制空權、徒步強行軍,還要進攻火力是自己幾十倍、上百倍對手的環境,美軍能拿出什麼有效的戰術。或者說將「名將」李奇微置於此等環境下,其能表現得比志願軍的將領們更好嗎?

所以到底是李奇微比較厲害,還是美國的綜合實力比較強大,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而且還有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美軍認識到志願軍的弱點是在兩軍正式開戰數月後,志願軍的弱點是客觀存在的,就看對方發現得早晚罷了,很明顯,美軍發現得並不早。而志願軍其實在與美軍首次交手後,便形成了對美軍作戰能力的認識,並進行了相應的戰術改進。

所謂的「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其實便是志願軍早就已經針對美軍及自身優劣勢進行的戰術調整,而這樣的攻擊方式顯然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是不普遍出現的。那麼按照有些人吹捧李奇微的標準,是不是更應該誇一誇志願軍呢?

所以說,以對敵我雙方優劣勢進行客觀分析及進行戰術改變的靈活性上來分析,志願軍顯然要超越美軍。而且還不是超越一點半點,而是超越了幾條街的水平,畢竟志願軍手中的資源連美軍的零頭都不足,後者可發揮的空間本應更大些。

但事實恰恰相反,且不說到兩軍正式交手時了,就是說在與美軍正式開戰前,通過我方自己所能拿到的一些情報,其實即已經有了對美軍作戰特點的基本認識。而美軍當時也可以從蔣匪軍那裡拿到很多我軍作戰特點的情報,不過其顯然沒有想那麼多。

如在入朝作戰前,志願軍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了美軍的空軍和地面重炮、坦克部隊的優勢。在入朝作戰的決策中,關於蘇聯空軍的出動及蘇械武器的換裝都是討論的要點。只是後來美韓軍隊向鴨綠江邊的推進速度過快,志願軍才不得不在沒有空軍掩護、沒有換裝新式武器的背景下出戰。

儘管如此,在出戰前的準備中,志願軍已經儘可能地加強了自己的武備,並針對防空、反坦克作戰進行了必要的培訓;入朝之後,志願軍嚴格遵守防空紀律,大部隊在夜間行軍和作戰等都是針對美軍的優勢所作出的反應。

因敵我力量相差太過懸殊,入朝之初志願軍上下對與美軍作戰能否得勝也是有所擔憂的。在最初的作戰計劃中,甚至是以先打韓軍為主,並沒有將美軍列為首要打擊目標。但美軍要是送上門來,則照打不誤。

中美兩軍在朝鮮戰場上首次大規模交鋒是在雲山,交戰雙方為志願軍39軍主力與美軍騎兵第1師主力,同時美軍這邊還有韓軍戰鬥力最強的第1師團參戰。

而志願軍在最初籌劃雲山作戰時,主要針對的目標就是這個韓軍的第1師團。

韓軍第1師團因為戰鬥力較強和易於與美軍配合的緣故,而被劃入到了美軍第1軍的作戰序列。

美1軍的米爾本將軍對韓軍第1師團長白善燁很賞識,甚至還劃撥了美軍的1個混合重炮團、1個坦克營給韓軍。在戰爭中,韓軍配屬美軍是很常見的,而美軍配屬給韓軍顯然是個大大的例外。

1950年10月25日,韓軍第1師團遭到了志願軍40軍120師360團的阻擊,隨後志願軍39軍逐步接替了360團的防禦,準備集合全軍的力量將韓軍殲滅。

韓軍一開始還搞不明白情況,在39軍集結時還在不斷對其進行攻擊,39軍的主力師116師初與其交手立即根據對方特點進行了戰術調整:

一:兵力部署上,阻擊部隊以主力疏散至縱深大山中,只留戰鬥小組在山頂易於觀察的地方;

二:防禦工事構築在山腰和山腳,而不構築在山頂,既便於我發揮火力,又可迷惑敵人;

三:塹壕和單人掩體要挖防炮洞;

四:電話線埋入地下,以防被發現炸斷。

這是39軍116師在與韓軍第1師團這支韓美聯軍首次交手後,立即進行的戰術改變,什麼叫主力部隊?這就叫主力。

所有的部署都圍繞能削弱對方的空軍、重炮、坦克優勢,而將其拉入到我軍擅長的近戰、夜戰中,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這便是作戰水平的體現。

韓軍當時配屬有美軍第6坦克營的50多輛M26重型坦克,以坦克引導步兵衝擊,116師沒有什麼像樣的反坦克兵器,就以師屬75毫米山炮在500米距離上射擊,連射26炮炮彈,並命中7發,擊傷美軍2輛坦克。

山炮反坦克是無奈,但厲害的部隊並不會因沒有趁手武器就坐以待斃,而山炮彈在坦克上爆炸的巨大的衝擊力也令美韓軍大為吃驚,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白善燁在回憶錄中專門提到了美軍坦克被志願軍摧毀的情節,不過他不知道志願軍是用山炮打的,還以為是用穿甲彈打的。

這樣的打法其實並不能毀傷多少美軍坦克,但是可以破壞對方步坦協同的節奏,這就達到了目的。

39軍116師的阻擊是為了掩護軍主力的展開,為了圍殲這支精銳的韓軍師團,39軍不僅集中了8個步兵團,甚至還得到了炮兵26團7個連、炮兵25團3個連、高炮2個營、軍火箭炮營的的支援,計劃在11月1日19時30分發起總攻。

70年前的這場戰鬥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志願軍在準備實施進攻的當天,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戰鬥隊抵達了雲山。美韓軍隊在換防時,志願軍以為其要撤退,於是提前了近3個小時發起了攻擊。

儘管有著炮兵的配屬,但志願軍在火力上依然處於絕對劣勢,炮火準備只能在最初的進攻中發揮作用,絕大部分攻擊要靠步兵來完成。

而韓軍第1師團配屬的美軍重炮團編制有第78高炮營(10門90毫米高射炮)、第9炮兵營(18門155毫米榴彈炮)、第2重迫擊炮營(18門107毫米迫擊炮),自己還有師屬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及1個美軍坦克營。

據韓軍第1師團長白善燁回憶,遭到志願軍進攻後,其下令麾下炮兵部隊一口氣打出了13000多發重炮彈,掩護所部主力逃跑。

結果韓軍第1師團主力及配屬美軍跑了,美軍騎兵第1師第8騎兵團戰鬥隊及部分掩護的韓軍則倒了黴,損失大半;美軍騎兵第5團在救援途中也遭到打擊,銳氣盡失。

這便是中美兩國陸軍在朝鮮戰場上的首戰,志願軍39軍打韓軍打出來了美軍來,而且還打贏了。此戰獲勝後,彭總非常高興。

在戰役總結會上,彭總說道:

39軍在雲山打美軍騎兵第1師打得很好,起初我們還擔心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和美軍作戰,我們要吃虧。現在看來,這個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有近戰夜戰的法寶,沒有飛機,缺少坦克大炮一樣可以打仗,一樣可以打勝仗。美國軍隊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不止打了偽軍,也打了美國的王牌軍,是華盛頓開國時組建的美國騎兵第1師嘛!這個美國有名一直沒有吃過敗仗的軍隊,這回吃了敗仗,敗在我們39軍的手下嘛!

彭總的高興不是沒理由的,雲山之戰不僅解決了志願軍對美軍能不能打的問題,而且直接打贏了則更解決了能不能勝的問題。

這場戰鬥對全軍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同時也使得志願軍對美軍的作戰特點有了更加直接而清晰的認識,對於之後志願軍對美作戰的裨益極大。

如雲山戰鬥中39軍主力師師長汪洋將軍即在戰鬥後對美軍及韓軍王牌的戰鬥力做出了評估:

對美軍王牌師、常勝師騎兵第1師的看法:

武器裝備先進、機動性強,有強大的空軍、炮兵、坦克火力的支援。步兵主要靠強大的陸軍火力和坦克的掩護下進行攻防作戰,力求以火力和裝甲壓倒敵人,奪取勝利。

(美軍)主要在日間進行進攻作戰,以便充分發揮其技術裝備的優勢。基本不在夜間發起進攻,儘量避免與我軍夜間交戰。儘量避免與我軍短兵相接,避免以刺刀、手榴彈決戰。夜戰中,當我軍進至衝鋒鎗、手榴彈射程時,(美軍)即不做頑抗,丟棄武器後撤退,甚至四散潰逃,少有肉搏拼刺刀的精神,並千方百計四散逃命,故不易被我大量俘獲。

對南韓軍第1師作戰特點的看法:

韓軍第1師系韓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師,諸軍兵種協同的攻防作戰都有一定水平,每次作戰都有美國空軍、坦克、炮兵支援。

進攻時在美軍火力支援下以小分隊跟隨坦克實施輪番攻擊,但不做強攻;防禦時,不作頑抗。與我短兵相接時,除斃傷俘外,其餘均丟棄武器和裝備器材四散奔逃。由於與當地朝鮮群眾語言相同,對山地地形熟悉,故有些人在分散潰逃後又在後方指定地點集合歸隊,不易被我大量俘獲。

很明顯,從汪洋將軍的總結中,不難看出美軍的優劣勢。

志願軍為什麼要在晚上進攻?不正是儘可能避開美軍強大的火力,並發揮自身擅長的近戰、夜戰優勢嗎?志願軍為什麼只能維持一周左右的攻擊強度?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彈藥補給並不能從天上白掉下來啊!

簡略地說就是,志願軍對自身優劣勢和美軍優劣勢認識得很早、很清楚,只不過美國人的反應比較慢,一直到了第三次戰役後才回過神來,但到這個時候戰爭的基本勝局已經奠定了。

美國人只是反應慢了些,但不蠢,其總結了志願軍後勤弱、火力弱,但步兵戰鬥力強,尤其是近戰、夜戰能力強的特點。並認識到了美軍的優勢在於空軍、炮兵和裝甲兵,而不在步兵後,隨後便推出了所謂的「磁性戰術」,以機動性和炮火不斷削弱志願軍。

同時美軍將韓軍擺到第一線,以韓軍步兵的損耗來減輕美軍步兵的損失;另外各部採用齊頭並進、並退的戰術以應對志願軍的穿插、分割戰術。

在有美軍那麼雄厚的資源下,而且還是開戰已經數月後,受過正常訓練的將領只要不是白痴都可以做出上述揚長避短的調整。所以對李奇微的指揮水平評價也就是合格而已,畢竟他更多依靠的是美國綜合國力的優勢,而且即便在有此種優勢下,其也並沒有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今天的人們都知道志願軍的第五次戰役打得不太好,但美軍在此戰中最大的戰果也只是重創了志願軍的180師。

眾所周知,180師在志願軍中基本屬於最弱的,而第五次戰役時美軍是以最強陣容參戰,當時的美軍不僅對雙方優劣勢非常清楚,而且還調入了大量老兵,但饒是如此其也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否則為什麼第五次戰役後,運動戰就結束了?

美軍自己很明白,在其佔據絕對制空權、絕對火力優勢、機動優勢、補給優勢、通訊優勢,而且對對方作戰特點有了認識、並全力發揮的基礎上也就能打成這樣子。要知道美軍在第五次戰役中自己統計的傷亡也有1萬多人,此外還有3萬多韓軍及數千名其他聯軍的傷亡,這仗打得也並不輕鬆。

所以後來在談判中,美國為什麼強調自己的海空優勢,而不敢說陸戰優勢呢?

有人可能有疑問了,你不是說志願軍知己知彼,戰術靈活嗎?到這時候你怎麼不說改變戰術了?

誰說沒有換呢?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火力配置前重後輕等都是戰術上的改變,但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也是客觀存在的。後勤供應不改善、技術裝備不更新、防空力量不加強不可能讓志願軍有足夠空間施展,這是雙方當時的國力差距所帶來的一時間難以彌合的劣勢,需要一定時間去改善。

但是在戰場上,你能跟敵軍說先別打了,讓我幾個月時間,來更新裝備,加強戰力?那顯然不可能。

在美軍佔據主動權的幾個月時間內,說白了就是前線實施範弗裡特彈藥量式的打法,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可志願軍在前線硬是打造出了一條以坑道防禦為核心的工事體系;在後方打造出了一條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這樣美軍的空中優勢、火力優勢被大大抵消,而隨著我志願軍火力、後勤的逐步改善,大家可以看看1952年到1953年的陣地攻防戰,是誰更佔優勢些?李奇微、範弗裡特、克拉克、泰勒等美軍將領都拿不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戰爭藝術的發揮簡單來說就是揚長避短,志願軍初期入朝作戰的大勝是建立在這方面,美軍在運動戰後期和陣地戰初期的主動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志願軍在陣地戰中後期優勢的發揮同樣得益於此。

只不過到戰爭後期,美軍實在也是沒辦法了,自己的空炮火力優勢已經被對方扛住,即便是範弗裡特彈藥量也都失去了作用。在陣地攻防中,又不得不與志願軍進行近戰、夜戰,而這方面志願軍的作戰優勢又是難以追上的,美軍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因此自1953年丁字山之戰後,美軍即不再主動進攻;而囂張的韓軍自金城戰役後也被打老實了。

所以彭總後來說了這樣一句話:朝鮮戰場就是我軍同美軍較量的練兵場。通過這場血與火的較量,美軍現在籤字停戰還算是明智的,不然,就要被我們趕到臨津江裡餵王八去了!

而彭總更為有名的一句話是: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徵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這是一場怎麼讚譽都不為過的勝利,不僅僅在當時是如此,甚至多少年後我們都在享受著此戰得勝後的成果。而在當時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先輩是怎麼打贏的,現在的人們更是應該多多去了解和認識。

相關焦點

  • 美軍升級版防禦戰術最終被志願軍冷炮戰術完美破解
    正如《亮劍》劇中孔捷總結的那樣:最初美軍用他們的一套打法,我們用我們的老辦法,美軍通過對昔日國民黨軍的水平判斷志願軍戰力,而志願軍也根據昔日國民黨美械部隊的水平來預估美軍,然而實際交手後彼此都發現自己明顯低估了對方的長項。另一方面,由於雙方戰術思維差距明顯,最初的交戰幾乎讓雙方在某種程度上雞同鴨講。
  • 志願軍為何能擊敗美軍?韓國情報官得出結論:因為用了勾踐的戰術
    而在淵源方面,與中國同根同源的韓國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金英材中尉,是韓國參謀總部的戰略情報科員,熟悉中文也了解中國的歷史掌故。在第一次戰役後,他曾負責審問志願軍俘虜,並從一個邵姓政委口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志願軍的戰術,實際上師承於春秋晚期的吳越爭霸,運用了勾踐的戰術。
  • 防禦時志願軍有一種戰術,美軍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引言「他(美帝)一天不撤退,我們就打他一天,一年不撤退,就打他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他們十年……只要他願意和平解決,我們就可以結束戰爭,我們原來是要和平的。」這番樸實的講話,卻堅定地表示出中國抵抗美帝的決心。
  • 志願軍的坑道戰術有多強?美軍士兵:請叫上帝帶著裝備過來!
    中國的志願軍們面對美軍的先進武器,採取了適合自己的戰術策略,將美軍節節逼退,榮獲戰爭的勝利。 韓戰 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開始民族內戰,在朝鮮半島爆發開來。
  •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為何讓美軍哭爹喊娘?
    美軍一打炮,志願軍就躲坑道,炮火一停又鑽到戰壕裡,大大浪費了美軍成千上萬噸炮彈,而志願軍傷亡非常小,氣得美軍咬牙切齒。 然而,美軍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更有構築陣地工事的料,比起志願軍手中的鎬錘,現代化的機器更快更省力,一座座鋼筋水泥築成的碉堡,見竿立影遍布美軍陣地。
  • 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永遠的制勝之道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利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毛澤東對革命軍人提出的三條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有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每次談到戰略戰術,要害總是「靈活機動」。他說:「指導一切戰爭,都應當依據敵我情況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而在敵強我弱的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階段對日作戰,更要有高度的靈活性、機動性,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消耗敵人。」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但這支韓軍隊伍也只是繞過了他繼續撤退。劣勢短時間內自然是難以改變,但李奇微的「磁性戰術」也並非是無法克制,而且在長久與美軍作戰中,志願軍也意識到了以自身的力量,很難全殲美軍一個師或一個團以上的力量,於是改為以聯合國軍一個或兩個營為主,這種零敲碎打的方式,很像是我國南方城市一些用糯米製作成的黏性很強的牛皮糖,由於一整塊有十幾斤中,一口吃不下,因此用鐵錘一塊塊敲下來,慢慢的也就吃掉了
  • 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在這43天的戰鬥當中,美軍為了獲得勝利,僅僅炮彈方面就消耗了190多萬噸,因為火力點足夠集中,在上甘嶺美韓聯軍的火力強度已經超過了二戰時的平均水平,這讓很多志願軍都記憶猶新。這在外界一直有著非常不真實的傳言,美軍方面一直宣稱我國的志願軍使用了人海戰術,所以最後才能獲得勝利,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實的後世戰爭事實曾經有一位參與上甘嶺戰役的將軍回憶說,他一直對志願軍使用的人海戰術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在戰鬥之時,兵力值對比至少達到了4:1,甚至還到處宣揚,志願軍一個團的人數就高達9600人。
  •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7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人數方面,聯合國軍集結了第一軍,第八集團軍,第十軍,南朝鮮第一軍,和英國軍隊,總共七個美軍師、八個南朝鮮師和兩個英國旅,二十五萬人左右,遠遠超過一個孤零零的志願軍第五十軍。裝備方面,從火炮口徑和數量看,停靠在朝鮮海峽的美國海軍火炮、朝鮮本土作戰的各種大口徑美軍陸軍火炮、美國空軍火炮、坦克火炮、陸軍輕型火炮、迫擊炮、手榴彈和火箭筒,應有盡有。
  • 韓戰,說是人海戰術贏的,你在侮辱美軍的智商
    我們的軍事將領們智慧來自戰場,還原於戰爭,在朝鮮戰場上,我們不僅善於使用計謀,也善於使用戰術,我人民志願軍當時的戰術使用頻頻便是穿插戰術。這種戰術在第3次戰役以後運用得更為頻繁。它的特點是志願軍戰士們白天躲藏,夜晚趁著夜色交替輪流穿插騷擾美軍的戰術,每次都分批穿插,騷擾完立即跑,然後下一批再來。夜襲的頻次視對方的防範程度而定。
  • 原創 | 屌絲的逆襲:志願軍憑啥能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
    9兵團團以上才有少量無線電臺,營級靠有線電話,營以下靠原始的軍號與哨子,戰場指揮聯絡比美軍差了幾條街。以二戰時期的德軍為例,西線戰鬥中,德軍與美軍的地面裝備差距並不大,僅僅是美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德軍還擁有相當的防空力量),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裝甲部隊也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下潰不成軍。志願軍的裝備比德軍還要差幾條街,憑什麼與美軍PK?靠謀略嗎?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軍敗退500公裡,志願軍是怎麼做到的?
    當時的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導說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即便到今天為止,這也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失敗。 自志願軍入朝參戰並取得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後,狂妄的美軍依舊堅持以軍事進攻迅速佔領全朝鮮的計劃,並揚言要在聖誕節(12月25日)前結束韓戰。
  • 美軍上校坦言:日軍看似兇猛,但志願軍才是真可怕
    從精神力量上來說中國軍隊要比日本軍隊強上太多,不然也不會出現日本打了中國14年,依舊沒有拿下中國的情況。 當時在秋季反攻之前,志願軍部隊決定採用「分割包圍,逐一消滅」的戰術重創美軍,但是這個戰術並不適合裝備先進的美軍,畢竟美國當時的後勤供給體系已經非常完善,根本不擔心彈藥軍備問題,而中國則完全相反,只能夠進行斷斷續續的火力支援,這就導致志願軍始終沒有辦法實現既定的作戰目標。
  • 志願軍收復平壤,第9兵團參戰,麥克阿瑟:快退守漢城
    麥克阿瑟把美軍分為了東西並不連接的兩個部分,共同向北推進,完全是「先入關中者為王」架勢。彭德懷敏銳把握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指揮幾個軍大膽穿插,發起了第一次戰役。在第一次戰役中,總計殲滅敵軍1萬多人,穩住了陣腳,打開了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新局面。不過,由於對朝鮮各方面的情況不了解,再加上戰術上的差異,與最初制定的目標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 志願軍半個連阻擊美軍加強團6晝夜,打出16:800傷亡比
    不過,如果說半個連的志願軍能成功阻擊美軍1個加強團6晝夜,最終竟然還能全身而退,是不是聽起來像是神話?不過您還甭不信,這事還真在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中發生過。創造出這一令人不可思議奇蹟的,是志願軍第63軍188師563團3營8連。
  • 砥平裡之戰,志願軍和敵軍傷亡比真有「100比1」嗎?
    我們先來探究,砥平裡之戰究竟是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志願軍是靠著人海戰術以多打少(網上甚至有人將之稱為「志願軍人海戰術的典型戰例」)。翻閱志願軍戰史,2月13日砥平裡之戰發生時,參戰的志願軍部隊為第39、40、42三個軍下屬的8個團。關於這一點,目前各方的記述均較為一致。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提起抗美援朝戰爭,對我們來說可以說是這張戰爭打出了我們中國的力量,這關鍵的一仗,無疑是彰顯了我們的國威,證明了我們的實力。當時的中國還是處於新中國剛成立的階段,本在就處於恢復期的中國原本對於支援朝鮮都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美軍對中國的挑釁徹底讓中國決定出戰,最終中國帶著接近300萬名的志願軍奔赴到了朝鮮的戰場。我們也都知道那個時候的美軍肯定是不把我們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的,美國的軍隊擁有著先進的武器,精良的部隊,在他們看來我們志願軍對他們來說基本上不造成任何的威脅。
  • 與美軍交接志願軍戰士遺體
    南麓的山坳裡,有幾處坡度不大的開闊地,一直延伸到山腳的公路旁。這兒山青水秀,茂密的松樹鬱鬱蔥蔥,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1954年,即抗美援朝停戰後的第二年,開城市政府當局特地將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撥出來,用於修建兩個彼此相鄰的烈士陵園,分別埋葬從敵佔區搬運回來的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死亡人員的遺骸。
  • 志願軍軍長水淹美軍,李奇微感嘆仗還能這樣打,成功阻敵7天
    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令李奇微沒有想到的是,初上任的他就被志願軍軍長吳信泉打了當頭一棒,來了個水淹美軍,古老的戰術讓美軍難以置信,仗還能這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