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高一籌!美軍升級版防禦戰術最終被志願軍冷炮戰術完美破解

2020-12-17 迷彩派軍評

對美軍而言,朝鮮戰場上遭遇的對手讓他們深刻領教了最強步兵的厲害,而志願軍面對火力是自己幾十甚至上百倍對手,往往會選擇夜間滲透和穿插攻擊,進而讓戰鬥朝向有利於自己的近戰和夜戰發展,以便最大程度抵消美軍火力和制空權優勢。正如《亮劍》劇中孔捷總結的那樣:最初美軍用他們的一套打法,我們用我們的老辦法,美軍通過對昔日國民黨軍的水平判斷志願軍戰力,而志願軍也根據昔日國民黨美械部隊的水平來預估美軍,然而實際交手後彼此都發現自己明顯低估了對方的長項。另一方面,由於雙方戰術思維差距明顯,最初的交戰幾乎讓雙方在某種程度上雞同鴨講。

志願軍讓美軍領會到是什麼叫頂級輕步兵

美軍曾和德日等昔日強敵屢屢決戰並取勝,而當時美軍也不是沒有多次失敗,但美軍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們除了武器火力和後勤外,還具有較為靈活的思維轉換能力,甚至常常反過來模仿對方的優秀戰術。美軍認為在朝鮮交戰初期,己方地面部隊在陣地防禦方面嚴重不合格,因為美軍防禦圈經常由於過大而導致薄弱點被志願軍發現,而志願軍就可以不斷通過滲透偵察確定其弱點,最終積少成多通過內部開花模式摧毀其防線。在裡應外合的攻勢中,志願軍往往會在一個關鍵點投入三支部隊,而它們的主攻和佯攻角色經常會隨著戰況強度的變化而變化,這樣即使美軍陣地沒被突破,美軍的有生力量也會損失嚴重。同時,志願軍還會派遣大量精銳分隊穿插突擊美軍指揮部、炮兵陣地和補給點,大部隊則會圍點打援阻擊美軍援兵。而美軍由於常年來火力物質優勢,對大縱深大面積防禦做得較差,步兵防禦工事不是兵力稀疏就是不夠精密而且容易被識別,所以志願軍很容易通過某些標誌性物體進行判斷並最終達成穿插。而且這些陣地對地形依賴很大,並高度依賴友軍類似陣地,自主性防禦的水平較低。然而一次次吃虧後,美軍也開始竭力提升自己的步兵分隊防禦工事水平,這不禁讓人想起二戰中的巴斯託尼和瓜島戰役。

美軍在朝鮮的步兵防禦工事借鑑了二戰德軍和日軍的經驗

從戰鬥過程來看,志願軍在四次和五次戰役中已很難重現前三次戰役中對美軍的小部隊穿插突擊表現了,一些攻堅戰中往往犧牲較大卻收效較低,反倒是美軍陸戰隊等單位經常反過來穿插突擊志願軍。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源在於美軍充分總結了志願軍的優點和弱點,並充分利用自己的物質優勢普及了各步兵分隊的防禦。在美軍看來志願軍的優點在於多年戰爭中很多基層官兵成為步兵戰術和輕武器使用的天才,即使志願軍缺乏現代化技術設備,總體文化也相對較低,但戰場經驗和臨戰學習能力彌補了這些不足。而美軍則存在本質不同,客觀而言韓戰時美軍現役的參加過二戰的老官兵已比例很低,執行類似的陣地修築,火力布置等任務時美軍一般會依靠軍官多年來軍校訓練和相對資深的士官進行指揮和監督,誠然這種方式的確具有死板和拘泥於書面化的弱點,但美軍往往會利用較為科學的統計方式,並命令情報機構和參謀人員,將不同環境下對應的戰術進行匯總並發行一系列軍內手冊和報告。而志願軍基層軍官更多依靠的是戰場直覺,這種模式的弱點往往是會做不會說,以至於經驗普及的速度和傳播效率相對較低,一旦這些身經百戰的官兵遭遇較大比例損失後,新補充的官兵就無法在短期內迅速維持原先官兵的經驗,而且相對素質也下降明顯(抗戰中期的八路軍也存在類似問題)。由於戰況緊急,志願軍補充官兵往往並未通過點滴積累和訓練真正讓自己在綜合水平上達到過去老兵的水平,所以雖然此時志願軍的火力和人數規模提升,但昔日一些拿手好戲的效率卻有所降低。

戰爭後期,美軍愈發重視單兵掩體的質量

早在戰爭爆發之初,美軍後方情報機構和智囊團就開始還原志願軍以及戰場上的情況,他們認為此前繳獲的德軍對蘇作戰中的經驗文件將為自己提供寶貴經驗,該手冊記錄了高寒區域下如何構築單兵掩體和集結地要塞,以及相應的不同火器布置點。在美軍看來,昔日敵人雖然敗給現在的最大競爭對手,但其高寒地區作戰經驗卻顯然超過美軍(美軍二戰中第一次在嚴寒環境下作戰是西線阿登戰役),所以德軍的文件對朝鮮作戰的美軍無疑是天賜之寶。一名美軍參謀後來回憶,根據德軍文獻著作的野戰手冊雖然在1949年就已出版,但戰後美國陸海軍普遍大幅裁軍,而美軍自上至下根本沒有做好再迎接新戰爭的準備,所以這份手冊根本沒有得到高層重視,最終導致美軍步兵部隊的慘重損失。從志願軍歷次火力發揮來看,美軍認為志願軍本質上是一支舊模式的輕步兵部隊,不但缺乏現代化的軍官團(這對於有利經驗的傳承和推廣至關重要),而且嚴重缺乏火炮,裝甲單位和航空兵更是幾乎為零。面對這樣的對手,美軍認為在防禦中無需和阿登防禦或瓜島機場保衛戰時那樣構築十分堅固的縱深防禦,因為對方沒有像樣的攻堅重武器。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志願軍的武器和編制和二戰時的一些日軍海洋編制(輕裝類)聯隊或師團類似,所以與其集結過多的重炮和坦克用於反守為攻,不如將其分散到一些防禦要點的核心火力區,同時要儘可能強化單兵掩體,最大程度借鑑二戰後期硫磺島等地日軍以及當前對手志願軍在防禦戰中的單兵經驗。

美軍雙人散兵坑結構

當時美軍的編制多採用三角模式(一個師三個團,以此往下類推),一個師約有81個排的戰鬥單位,美軍研究志願軍三單位攻勢變化規律後也制定了兩單位正面防禦,一個單位作為機動預備力量的防禦戰術,對應其部隊三角編制。這種模式下,如果志願軍面對美軍一個師時就會發現其前沿突出陣地防禦力量為16個排,而更多美軍單位則在側翼和內防線層層火力配合,而有時作為預備隊的美軍甚至一些非步兵人員也會隨時改變臨戰位置前來客串步兵助戰。如果一個美軍步兵排防禦某高地時,其三個班都會部署在三個對應陣地內,其班組輕機槍則會部署在射界較廣的陣地突出部,它們還會隨時轉移到預備的二號或三號射擊點,在更高處美軍還有連營直屬的一些支援火器配合,甚至還會配備噴火器和迫擊炮。此時,美軍防禦就會從一條簡單的線變成一個個彼此支援的小型要塞,而它們的出現往往依據附近的地形而定,並會伴有假的散兵坑和其他目標以試圖迷惑志願軍。從態勢來看,志願軍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都很容易面對遠程火炮的攻擊,隨後還會伴有無後坐力炮、輕型火箭炮以及迫擊炮,而深入美軍陣地後還會發現敵四面交叉的縱橫輕武器火力,因為美軍的防禦在此時已呈現出牽一髮動全身的態勢。隨著戰局發展,美軍也愈發開始根據地形和視野條件,利用地表物來靈活配備不同規模單位的力量進行防禦,而這其中不變的一條就是控制兩個彼此可以全方位支援的制高點。

防禦作戰時美軍經常大量使用重機槍

美軍認為,要阻斷志願軍穿插奇襲,就必須設立有效的前哨防禦點,這些點不但視野出色而且基本位於志願軍的必經之路上,一般在美軍主防禦點的五千米開外。雖然這些前沿點基本只有幾十名美軍駐紮也並無重武器,但他們往往會第一時間報警並伺機回到主陣地而不是和志願軍死鬥。這樣即使志願軍攻克了某個前沿點,也往往會遭遇美軍後備主力的反撲,最終很容易丟失剛攻克的美軍防禦點。而在進一步縱深突入時則會碰到美軍火力更強的內部一道道防線,在此期間,志願軍戰士們還要面對側翼遇到敵人反包抄的危險。在美軍看來,朝鮮的地形多丘陵山地,懸崖和斷層眾多,無疑很不適合己方絕對優勢機械化優勢發揮,所以步兵的高地防禦就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高地不但是很好的觀察點和火力點而且也往往扼守交通要道,志願軍在多次追擊戰中不顧重大損失和高度疲憊也要攻克一些高地就是為將擊潰戰變成殲滅戰。最初,美軍一般多根據山脊上沒有射擊死角的位置構築陣地,但志願軍迫擊炮使用經驗之豐富,使美軍半山腰的工事和掩體也經常被摧毀。因此,後來美軍乾脆結合反斜面地理特徵改變了工事修築模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射角和視角。作為補償,美軍經常會臨時挖掘交通壕,使其和主防線連接,而一些可能會遭到志願軍仰攻的區域還會架設彼此間無死角的機槍。同時,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地,美軍都對不同單位的陣地長度和寬度進行了嚴格規劃,他們認為必須在彼此之間留出空餘區域以便己方空中或遠程火炮支援而不至於誤傷自己人,同時也會增加志願軍攻擊前進時的行進暴露時間,而美軍自己的指揮部,直屬重武器陣地,通訊點,醫療站以及補給點則都會部署在內區域的志願軍支援火力死角。

志願軍冷炮戰術最終讓改善防禦質量的美軍依舊飽嘗苦頭

無疑,提升步兵防禦水平的美軍一度讓志願軍倍感棘手,發生於1953年3月26日夜的一戰就說明了這一點,當時志願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下屬的一營發生交戰,美軍前哨此前就阻斷了志願軍兩處陣地,而這處美軍防禦點將其內部戰壕包圍起來,而且其防守的一個排得到了火力加強,使其擁有輕重機槍13挺,火箭筒和噴火器各兩具。雖然志願軍後來的攻擊一度打入美軍據點,但美軍依舊依靠機槍和其他支援火器阻斷了志願軍的進一步進攻,並讓志願軍付出較大犧牲。然而,這並不等於志願軍在穿插滲透突擊難度提升後就對美軍無計可施,在一度僵持的狀態中志願軍冷炮運動極大地給美軍沉重打擊。當時美軍炮兵具有絕對數量和質量優勢,所以志願軍炮兵只能進行機動作戰。1952年1月29日誌願軍總部命令對峙狀態下炮兵也可以在機動中對敵一些零星目標進行精準襲擊,這種戰術的核心是打了就跑,無需在覆蓋中浪費太多彈藥也不用擔心被美軍優勢火力定位摧毀,最主要的是還能有效配合冷槍戰術,讓美軍無法通過躲在地堡掩體內獲得安全感。使用該戰術時,無後坐力炮和其他直瞄武器一般負責500-1000米範圍,迫擊炮負責1-1.5千米塹壕和步兵集群,山野炮負責破壞1.5-3千米外的公路和塹壕,而榴彈炮則負責3-5千米外破壞敵大型工事和部署在步兵防禦圈內的坦克裝甲車。在此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炮神就是唐章洪,這位戰士曾在戰場上65天內用79發炮彈摧毀了101名敵人以及大量掩體,並培養了六個高水平徒弟。

志願軍冷炮作戰中,其訣竅就是報告觀察快、火炮架設快、瞄準快、修正快、發射快、撤離快。對沒有把握的敵人,距離遠的目標,計算難度大的目標,瞄準困難的,則絕對不打。而且,這些志願軍冷炮手還經常在架炮前提前布置了偽裝的火力點和假人,並在開炮前用發煙方式讓假陣地冒煙,最終反過來讓美軍先暴露火力點,最終使其暴露在自己的炮口下。同時冷炮手和神槍手還會緊密配合,一旦美軍前沿哨所簡易單兵工事被摧毀,美軍士兵就會沿著交通壕離開廢墟進而暴露,而此時他們也就成為了志願軍神槍手的靶標。據美軍統計,在防禦戰中被志願軍冷槍冷炮擊斃的美軍及其盟友官兵數量甚至超過正面防禦戰,這就說明在雙方不斷熟悉對方且同時改變自己戰術的較量中,志願軍依舊贏得了這場對決。

相關焦點

  • 防禦時志願軍有一種戰術,美軍每次都中招,可就是破解不了
    事實上,志願軍武器裝備都遠遠落後於美國,按理說更優良的武器會更容易取得戰鬥的勝利,但美軍又緣何頻頻失利,志願軍又靠什麼總能玩弄美軍於股掌之間呢?答案其實就隱藏在戰術當中,戰鬥講究的是戰術策略,依靠的是戰士的英勇無畏和驍勇善戰,憑藉的是優良的武器裝備。
  • 知己知彼,戰術靈活!志願軍在這方面,要甩美軍好幾條街
    除了志願軍先輩們的應對舉措,質疑和嘲諷的人們能拿出更有效的應對手段嗎? 有些人在評價中美兩軍戰鬥力時,總是持雙重標準,美軍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並進行了戰術改進後,即對美軍大肆追捧;但志願軍發現了美軍弱點,並根據自身優劣勢並進行了戰術應對後,這幫人卻又冷嘲熱諷。 請問,這樣的雙重標準真的合適嗎?
  • 志願軍的坑道戰術有多強?美軍士兵:請叫上帝帶著裝備過來!
    中國的志願軍們面對美軍的先進武器,採取了適合自己的戰術策略,將美軍節節逼退,榮獲戰爭的勝利。 韓戰 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開始民族內戰,在朝鮮半島爆發開來。
  • 志願軍為何能擊敗美軍?韓國情報官得出結論:因為用了勾踐的戰術
    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相當原始的武器,擊敗了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美軍空有海軍、空軍以及坦克、大炮的優勢,卻被志願軍打得落花流水。因此,志願軍也被稱為「世界輕步兵的巔峰」。 在第一次戰役後,他曾負責審問志願軍俘虜,並從一個邵姓政委口中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志願軍的戰術,實際上師承於春秋晚期的吳越爭霸,運用了勾踐的戰術。 在審問期間,邵姓政委問他: 「不知道你懂不懂?我們的戰術就是越王勾踐在檇李大捷中的戰法。」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坑道防禦戰術是如何形成的? 坑道戰術的形成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140師的師長黎原。黎原畢業於南京中央軍校,因不滿於國民黨的腐敗,於1938年在武漢加入了我黨,開始光輝的戰鬥生涯。1951年4月來到朝鮮戰場,兩個月後,他奉命來到臨津江東岸組織防禦。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就在李奇微準備按照指示撤離朝鮮半島的時候,盯著地圖的他忽然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那就是後勤補給問題,原因在於前幾次戰役中,志願軍只能連續追擊8天,時間一到,就只能休整補充,在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李奇微著手制定「磁性戰術」,在志願軍進攻前8天裡有序撤退,到了第8天以後再展開反攻。
  • 韓戰,說是人海戰術贏的,你在侮辱美軍的智商
    我們的軍事將領們智慧來自戰場,還原於戰爭,在朝鮮戰場上,我們不僅善於使用計謀,也善於使用戰術,我人民志願軍當時的戰術使用頻頻便是穿插戰術。這種戰術在第3次戰役以後運用得更為頻繁。它的特點是志願軍戰士們白天躲藏,夜晚趁著夜色交替輪流穿插騷擾美軍的戰術,每次都分批穿插,騷擾完立即跑,然後下一批再來。夜襲的頻次視對方的防範程度而定。
  • 50軍傷亡2.1萬,與25萬美軍血戰7天,拯救了幾十萬志願軍
    美軍第二十五師衝過來後,志願軍的火力如山呼海嘯般咆哮,但美軍並沒有如之前那般向山上發起衝鋒,而是立即後撤。一開始,曾澤生無法理解,但不久後鋪天蓋地的火炮聲,讓他立即反應過來,美軍改變戰術了。他冷靜分析了局面,認為如果志願軍再一動不動死守陣地,最終只會淹沒在聯合國軍的火炮海洋裡。因此,他立即發動泥鰍戰術。他利用志願軍機動性強,工兵水平高超等特點,命令五十軍各部隊一旦與美軍交戰後,立即轉移陣地,同時就地開挖防禦工事,為後來轉移陣地的部隊打好鋪墊。就這樣,從二十九日到三十一日的戰鬥中,五十軍幾乎在修理山所有主要山頭都挖了防禦工事和避彈坑。
  •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為何讓美軍哭爹喊娘?
    事實證明,打運動防禦戰是最適合聰明靈活的中國志願軍。轉為運動防禦戰後,志願軍挖了又長又深、彎曲迂迴的坑道工事,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坑道戰」。 美軍一打炮,志願軍就躲坑道,炮火一停又鑽到戰壕裡,大大浪費了美軍成千上萬噸炮彈,而志願軍傷亡非常小,氣得美軍咬牙切齒。 然而,美軍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更有構築陣地工事的料,比起志願軍手中的鎬錘,現代化的機器更快更省力,一座座鋼筋水泥築成的碉堡,見竿立影遍布美軍陣地。
  • 志願軍軍長水淹美軍,李奇微感嘆仗還能這樣打,成功阻敵7天
    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令李奇微沒有想到的是,初上任的他就被志願軍軍長吳信泉打了當頭一棒,來了個水淹美軍,古老的戰術讓美軍難以置信,仗還能這樣打?
  • 美軍上將「磁性戰術」究竟是什麼鬼?彭總如何防禦?第四戰見分曉
    第三次戰役後,志願軍按計劃轉入休整。此時,我軍經過三次戰役的勝利,已取得了一定的對現代化裝備之敵的作戰經驗,士氣異常高漲。但是,我軍減員很大,沒有得到補充,且9兵團尚在元山、鹹興一帶休整,我軍第一線兵力只有志願軍6個軍2l萬餘人,人民軍3個軍團7萬餘人,而「聯合國軍」有23萬餘人,我軍在數量上僅略佔優勢。
  • 志願軍半個連阻擊美軍加強團6晝夜,打出16:800傷亡比
    不過,如果說半個連的志願軍能成功阻擊美軍1個加強團6晝夜,最終竟然還能全身而退,是不是聽起來像是神話?不過您還甭不信,這事還真在著名的鐵原阻擊戰中發生過。創造出這一令人不可思議奇蹟的,是志願軍第63軍188師563團3營8連。
  • 美軍傾瀉190萬發炮彈,無人倖存?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抗美援朝戰爭到了1952年,雙方進入僵持階段,美聯軍一方擁有火力優勢以及大片堅固防禦的陣地,中朝聯軍一方則沿著38線,修建了一道地下長城,憑藉大量的坑道工事,令聯軍的任何進攻都困難重重。
  •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美軍敗退500公裡,志願軍是怎麼做到的?
    與此同時,美國軍政當局和在朝作戰的美軍尚處於觀望狀態給,他們對志願軍的參戰兵力和意圖都尚未清晰。 雖然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中就投入6個軍合計29萬餘人,但美軍不知道志願軍到底出動了多少軍隊,到底能會出多少軍隊,也不清楚志願軍參戰的目標是什麼,認為志願軍可能只是象徵性參戰。
  • 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對於剛剛經歷過二戰而且是戰勝國的美國來說,空襲是他們最常用的戰術,每一個美軍部隊,都可以隨時呼叫空襲,但對於我們來說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志願軍甚至都沒有空軍支援,由此可見雙方的實力差距。可是就是這樣實力差距很大的戰爭,我們最後卻贏了,那麼我們究竟是憑藉什麼獲得最終勝利的呢?
  • 美軍與國軍有何不同?志願軍王牌師長戰後總結三點
    大家都知道,1950年10月,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啟保家衛國的徵程。而出國與美軍作戰,這對志願軍來說是頭一遭。以往我軍都是與日軍和國軍作戰,並沒有跟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交過手,各級指戰員都在思考:在朝鮮的山地,和擁有最現代化軍事優勢的敵人作戰,敵人的戰術特點如何?戰鬥力如何?在敵人強大的空軍、炮兵和坦克聯合打擊下,在防禦作戰中我們如何才能守住陣地?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當時的中國還是處於新中國剛成立的階段,本在就處於恢復期的中國原本對於支援朝鮮都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美軍對中國的挑釁徹底讓中國決定出戰,最終中國帶著接近300萬名的志願軍奔赴到了朝鮮的戰場。我們也都知道那個時候的美軍肯定是不把我們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的,美國的軍隊擁有著先進的武器,精良的部隊,在他們看來我們志願軍對他們來說基本上不造成任何的威脅。
  • 鮮血智慧與鋼鐵重炮的較量,志願軍傳奇之戰-誰才是步兵之王
    這一戰志願軍出神入化的戰術告訴了全世界。誰才是輕步兵之王?一九五一年五月下旬,時值第五次戰役進行中,由於志願軍前期進攻太猛,導致戰線過長。薄弱的後勤補給線難以為繼,志願軍只得收縮戰線,撤退至三八線以北休整。而此時,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則開始全面反撲。欲將志願軍主力全殲在三八線以南,鐵原就成了志願軍能否安全撤退的關鍵。
  • 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
    導語:蘇聯士兵的利器,納粹德軍的噩夢,卻被志願軍發揚光大重創美軍在二戰時,蘇聯是一個軍事國力強大的國家。在製造武器這一方面十分有經驗,所以很多國家也對蘇聯很忌憚。而且,蘇聯曾經打造過一款武器,給蘇軍裝備使用。
  • 美軍上校坦言:日軍看似兇猛,但志願軍才是真可怕
    而美國與中國軍隊的比拼則主要在朝鮮戰場上,當年那場抗美援朝戰爭給美軍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心理陰影。並且在美國上校約翰·馬丁眼中,他們所交手過的所有亞洲軍隊中日軍看似兇猛,但是中國志願軍最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