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是一個很出名的成語,現在很多人都用它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檢當,和所有男人都可以上床的放蕩女子。不過,這個成語的本意,其實是指一個女子,人人都可以當她的丈夫,但父親是骨血的關係,只有一個,所以丈夫不能和父親相比。而且,在這個成語背後,還有一個關於「父親和丈夫只能救一個選擇救誰」的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叫做鄭國,國君叫做鄭厲公。當時鄭國的世族很強大,其中一個叫做祭仲的大臣把持了朝堂,威脅到了鄭厲公。鄭厲公擔心祭仲有一天會謀反,所以他派了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他。祭仲雖然是雍糾的老丈人,但雍糾忠於鄭厲公,於是他打算對老丈人下手。雍糾計劃以宴請為由,將祭仲騙到郊外,再趁機將他殺掉。
這件事被雍糾的妻子雍姬給知道了,但她卻不知道如何是好,她既不想讓父親知道這件事,又不想讓父親被人害死。沒辦法,陷入糾結的雍姬找到了母親,她沒有直說,而是委婉地向母親詢問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親近、更重要。
雍姬的母親對她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人盡可夫的本意,父親只有一個,丈夫卻還可以換,所以丈夫哪能比得上父親呢?雍姬聽到這番話,終於下定了決心,她找到父親,將這件事告訴了他。
祭仲一聽自己的女婿竟然要設計殺他,頓時勃然大怒,就把雍糾給殺了,並把他的屍體給扔到了周家人的池塘邊上。鄭厲公見到雍糾的屍體,十分懼怕,他帶著屍體連夜逃離了鄭國,並說雍糾辦這樣的大事,竟然和女人商量,實在是死的活該。
這件事放在當代,肯定是要引起巨大爭議的,但是在古代,人們卻將雍姬稱讚為「孝女」。這是因為古代很注重孝道,雍姬將女婿要謀殺嶽父的消息告知了父親,儘管害死了丈夫,但保全了父親的性命,是孝女的表現。
可是,不知是世人出於雍姬對丈夫的狠心的不滿,還是人盡可夫這個詞語容易引起歧義,在上千年的使用當中,它的本意逐漸被人遺忘了,而成了代指淫亂的女子的詞語。
張愛玲曾在書中寫道:「任何人,當然這『人』字是代表某一階級與年齡範圍內的未婚者。在這範圍內,我是『人盡可夫』的!」這裡的「人盡可夫」,其實就是這個成語的本意,可千萬不能把它當作「和誰上床」都可以的意思,要不然就鬧了大誤會了。
至於雍姬選擇舉報丈夫謀刺的陰謀,以丈夫的性命為代價,保全父親性命的這個做法到底正不正確,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