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成語,相信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出一兩個,並且很廣泛地應用在我們平時的溝通交流中。據悉成語最早的時候被稱作「成言」,出現在東漢時期,經學家鄭玄在《全後漢文》中記載的:「成言曰王后。」這裡的「成言」是「舊有之言」的意思。
真正出現成語這個詞是在南宋的話本《馮玉梅團圓》中,文中說:「這首詞末句乃借用吳歌成語。」和最早的「成言」都有「舊有的句子」的意思,所以現在的成語大都來源於古代,有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等等。
成語歷史源遠流長,發展到今天可能變了味道
這些成語經過時間的演化和口口相傳,慢慢地脫離了原本的意境,被應用到了其他場合。有些是人們的斷章取義還有一些是人們的望文生義。
1)舉案齊眉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梁鴻傳》,用來形容夫妻互敬互愛,表示尊敬的意思。但這個詞是古代人發明的,它也比較適合古代的環境,如果搬到現代來,對現代的新婚夫婦進行祝福再用這個詞恐怕就不合適了。
文中記載:「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梁鴻的妻子給他遞飯菜的時候從來不敢仰視他,而是把擺好飯菜的小几案舉得和眉毛一邊高,恭恭敬敬地遞給他。古代男權社會,女子沒有社會地位,倡導的是三從四德,而如今男女平等,早已不再是古人那樣了。
2)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最早「為」讀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這個成語是說如果一個人不能修為,那就愧對天地良心,被社會所不齒。後來不斷被人演化,更成了自私自利者的擋箭牌,到處宣揚要人人都為自己,來實現他們不擇手段的目的。讀作wéi,就賦予了這個成語比較積極的意義。
3)無奸不商
不奸詐就不能做商人?古人可沒有那麼不奸詐,而恰恰相反這個詞在古代是對商人的褒獎,是個褒義詞。古代的米商在做生意的時候,是用升或者鬥等容器來計量的,為了博得回頭客,他們會在鬥裝滿之後再多添點,讓鬥裡的米冒出尖來,因為無「尖」不商。後來被曲解成了「無奸不商」,並把這個奉為做生意之道,簡直天壤之別。
除了上述中說過被曲解的成語之外,還有一個成語也被後人曲解了,變成了專門指責女性的一個罵人的成語。
丈夫和父親只能活一個,女兒雍姬詢問母親,誕生了一個成語
據《左傳·桓公十五年》中記載,在春秋時期社會動蕩,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國家統一,其實早已暗潮洶湧。在鄭國有個祭仲,從鄭莊公開始就對他比較信任,成為鄭國的重臣。鄭莊公死後他成為可以廢立國君的權臣,在當時祭仲可謂是「春秋第一權臣」。直到祭仲死後,齊國的齊桓公才敢出兵幹涉鄭國內政,足以見他的足智多謀。
鄭莊公死後,祭仲又輔佐了鄭昭公、鄭厲公。到了鄭厲公時,他忌憚祭仲的專擅權力,害怕威脅到自己皇位,所以暗中派了一個人準備殺了祭仲。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祭仲的女婿雍糾。雍糾接到這個任務後竟然欣然答應了,原來他一直是鄭厲公的心腹,刺殺自己的嶽父這樣的事情都能幹得出來,可見這鄭厲公和雍糾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雍糾先是臥底在祭仲身邊,娶了祭仲的女兒為妻,這樣就能贏得祭仲的信賴,他準備在郊外宴請祭仲然後再伺機下手。本以為天衣無縫的事情,沒想到被自己的老婆雍姬,也就是祭仲的女兒(婚前叫祭姬)知道了。
一邊是自己的父親,老公要去刺殺自己的父親,而另一邊如果要保住父親,老公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這兩個人之中只能保一個,猶豫不決不知道站在哪邊的雍姬找到了母親,問母親丈夫和父親哪一個更親近。
母親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於是雍姬就把雍糾準備暗殺父親的事告訴了祭仲。祭仲如許人也,以他的權勢和地位,雍糾自然被殺,而鄭厲公也逃離了鄭國。保住了父親,卻也失去了丈夫,雍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
結語
這就是成語「人盡可夫」的由來,來自雍姬的母親,原意是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夠相比呢。這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的。不過後來這個成語就被斷章取義了,用來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產生不正當關係,當自己的丈夫看待。
這與原本的意思相去甚遠,充滿了對女性的侮辱和貶低。不由得想起了「紅杏出牆」原本是描寫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卻被後人解讀為女子有外遇。這兩個成語都是對女性的褻瀆,實在令人感慨。
參考資料:《全後漢文》《馮玉梅團圓》《左傳·桓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