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從元氣森林名創優品到傑士邦,真國產為什麼總用...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八卦女

最近比較火的品牌元氣森林在剛推出的時候,我還以為這麼小清新的包裝,特意標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應該就是個日本品牌。

但是萬萬沒想到,元氣森林居然來自中國朋克之鄉河北。

而且那個日本國株式會社,就是元氣森林自己去日本註冊的一個公司。我監製我自己,確實朋克,不得不服。

所以今天,我想大家聊聊假洋品牌的魔幻故事。研究一下為什麼這麼多國產品牌都喜歡假裝自己是洋品牌,以及如何巧妙地給自己的品牌做移民。

/ 1 /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假洋品牌。如今,一個品牌的國籍,就像寵物的血統一樣,都是玄學。

所謂純血統,不過只是一種比較穩定且好看的混血態。而所謂的洋品牌或者國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也很難定義國籍。

比如奢侈品牌Bally,誕生在瑞士,生產在東莞,如今被山東如意集團收購,但依舊由瑞士的管理團隊進行運營。那麼這個品牌是洋品牌,國產品牌,還是薛丁格的品牌?不好說。

所以我們定義中的假洋品牌,應該是指產品的設計、製造、創始人和運營者都是中國背景,但通過名字、logo,註冊地,視覺風格和文案上的小花招,讓人產生外國品牌的錯覺。

假洋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營銷裡講故事,例如北歐設計,日本工藝,義大利血統,瑞士品質。把你忽悠瘸了,興衝衝買回來一看,越南製造。那就尷尬了。

在這方面,名創優品應該是最入戲的了。哪怕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它是民族品牌中國驕傲,只有它自己死鴨子嘴硬地表示,自己是一個有著日本血統的品牌。

打開名創優品的百度百科,簡介裡赫然寫著「由中國青年企業家葉國富先生和日本青年設計師三宅順也先生於2013年創辦」。

葉國富何許人也?中國十元店之王,開店狂魔,少女之友,把資本主義倒過來理論的先行者。

2001年,葉國富還在佛山開小化妝品店,小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他的野心可不止於做個小老闆。

當時廣州流行十元店,上下九步行街附近每家十元店都人滿為患。葉國富敏銳地嗅到了趨勢。在自家小化妝品店基礎上,創立了飾品店品牌哎呀呀。

哎呀呀採用了十元店的形式,主打女生高頻次,大量購買的小飾品,大受歡迎。一度開到3000家加盟店。而且還請過S.H.E.和林宥嘉代言,在各大衛視做廣告,場面熱鬧無比。

大家看看畫風,和如今的名創優品比,一個是視覺系,一個是食草系,確實步子邁得有點大。

如今這些都是葉國富的黑歷史了,在葉國富自己的百度百科裡,這段經歷被一筆帶過。

飾品店熱鬧歸熱鬧,但是價格低、毛利低,賺不了幾個錢,3000家店又如何?還是裝不下葉老闆的財富夢想。

葉國富決定將十元店的生意做高端。怎麼高端?走日系極簡風。

十元店這個東西,本身就具有日本基因,概念來自70年代,由日本大創所創建的百元店。100日元,差不多是當時日本市場上最低單品零售價。十元店的精髓,也就是用一個接近定價底線的價格,打造的雜貨店。

2010年代初,日式極簡審美在中國開始大行其道,葉國富盯上了日式審美的代表:優衣庫和無印良品。嗯,就決定是你們了。於是他在日本註冊了公司,在哎呀呀的基礎上,創立了名創優品。

後來有人調侃,名創優品就是山寨了大創的名字+優衣庫的logo+無印良品的陳設。

葉國富堅稱,名創優品在日本註冊,在日本有店,在日本有公司,它就是一個日本企業。

葉老闆可能不知道,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像李逵,說話像李逵,走起路來像李逵,那麼這個人多半是李鬼。

比較好笑的是,為了增加自己品牌的日系屬性,葉國富還請了一個設計師作為聯合創始人。

這個設計師名字叫三宅順也,三宅是三宅一生的三宅,順也(Junya)是渡邊淳彌(Junya Watanabe)的Junya,學歷是畢業於日本文化服裝學院,和高田賢三、山本耀司以及他名字裡的兩個人畢業於同一個學校。

我希望葉國富不要去偶像行業,不然包裝個易烊亦凡出來,估計要被飯圈追殺。

然後這位三宅順也先生的百度百科上,介紹是以簡約、自然、富質感的「回歸本真」設計風格成為日本「自然の生活」派的新代表人物,並成為多個國際時尚品牌籤約設計師。

聽名聲應該名滿11區了,但是看了下經歷,發現此人在加入名創優品前的人生,好像不存在一樣,和葉國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後查了一下,在名創優品相關的任何一家企業下,都沒有找到這個哥們的名字,也就是這個聯合創始人一點股票都沒有,是個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的國際友人。

看到這裡,我只想知道,三宅老師,家鄉的撒庫拉開了嗎?

/ 2 /

做了一次假日本人還不夠,名創優品還想做精神北歐人。而且這次,他們直接抄了另一個假洋品牌,也就是做了個假假洋品牌……套娃的力量,超乎你的想像。

2017年,NOME諾米在廣州創立,打出了瑞典獨立設計師的概念,號稱設計總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主打北歐設計,人稱低配宜家。不過這家公司還算有底線,至少沒有大張旗鼓說自己就是北歐品牌。

但名創優品就不一樣了,第二年,他們也推出了一個名叫NOME的品牌。店面像素級復刻前者,logo也只是稍作修改就出街了。就連介紹都沒改:瑞典獨立設計師品牌。

然後,雙方開始了漫無止境的口水戰,至今沒有結果。

關於這件事,新周刊是這麼評價的:「我們知道他們在抄襲,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抄襲,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抄襲,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抄襲,但是他們依然在抄襲。」

葉老闆這個李鬼當久了,果然上癮了。

打造一個假洋品牌,主要有三種玩法。

第一種最基礎也最容易被拆穿,就是公司境內註冊,運營研發生產銷售都在國內,地地道道的國貨取個洋名字,暗示自己是洋貨。比如元氣森林,韓後等。

第二種就是名創優品這樣,中國創始人,海外註冊一個空殼公司,產品模仿外國產品,但運營研發生產銷售還是放在國內。同樣操作的還有傑士邦、丸美等等。

第三種最為兇殘,找一個對國內市場毫無興趣的海外品牌,成為這個品牌在中國的全權代理。然後你就可以像南極人一樣貼牌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花花公子(PLAYBOY)。《花花公子》其實是一本由休·海夫納在1953年創立的男性雜誌。

思想還比較純潔的同學們,可能不太清楚這本雜誌是幹什麼的,簡單說,它就是一本格調高一點,尺度大很多的《男人裝》,以高品位、享樂主義的基調以及各種大尺度的裸女照片聞名全球。

這本高端色情雜誌推出的第一期,主打的就是瑪麗蓮·夢露的半裸照。而創始人生前就買下了瑪麗蓮夢露墓地旁邊的一塊墓地,死後就葬在那裡。

所以在美國,如果你穿一件印著花花公子logo的Polo衫,走在街上絕對效果拔群。那些穿P站文化衫的小朋友們估計都會對你頂禮膜拜:OG!絕對的OG!

除了雜誌,花花公子還涉獵酒店業和模特業,也開賭場。但就是不做服裝。那麼國內這麼多印著花花公子logo的衣服都是假貨嗎?不,恰恰相反,這些都是有授權的正品服裝。

早在1986年,花花公子就開始在中國申請註冊商標,手上一共堆積了350件商標,主要是「花花公子」、「PLAYBOY」和兔頭圖形居多。

申請下來這麼多商標,花花公子反手就把商標授權給中國代理,讓他們全權負責產品的產銷,自己只需要坐等收錢就好。

也就是說,中國市場上的花花公子,光有一個洋名,卻是貼著外國商標的純正國貨。

理一理時間線,花花公子的賣標生意布局比恆源祥還要早,美國南極人,西半球貼標狂魔,i了i了。

/ 3 /

和花花公子類似,飛利浦也是個賣洋標大戶。

這幾年,飛利浦母公司專注於拯救人類,全面布局健康醫療,也沒有心思操持其他家電業務。但多年來在海外市場積累下來的名氣和口碑,還是得找個辦法變現。那就貼牌吧。

早在2010年,飛利浦就把將彩電業務出售給中國本土企業冠捷科技集團,熟悉硬體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家公司以代工起家,主業製造顯示器。

冠捷買到飛利浦的品牌後,玩起了「洋品牌本土價衝銷量」的打法。

界面新聞在報導中統計,2016年中國彩電市場的均價,國外品牌為5169元、國內品牌為3077元,飛利浦只有2466元,不到國外品牌的一半,只有國內品牌的八折。

加上電商渠道的加持,不明所以的消費者,看到飛利浦,以為是國際大牌,還賣得這麼便宜,哭著喊著就下單了。

到了2013年,飛利浦母公司已經把所有的消費電子業務全部剝離出去了,成了一家純純的醫療器械公司。

下蛋的雞都殺完了,飛利浦又開始騷操作。你看,已有的業務都賣出去了,還可以賣沒做過的業務啊。南極人做內衣的都可以賣足浴盆,我們做電子產品的,賣家電的授權,合情合理啊。

於是在2019年,從來不做家電的飛利浦,突然開始賣起了空調。貼著飛利浦的標,卻是授權給了一家南京公司,而且還找來了海信生產。還是老歌唱得好: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4 /

假洋品牌太多,也偶爾會有假洋品牌成功完成移民,成為真洋品牌。國際知名運動防護品牌傑士邦就是如此。

這個品牌由武漢人福醫藥創立,從1998年開始上市銷售,至今已經服務了兩代人。傑士邦2002年開啟了全球化戰略,成立了傑士邦(英國)全球有限公司JISSBON(UK)。

然後傑士邦開始秀操作,明著說自己是英國品牌,那肯定是違反廣告法的,於是傑士邦將所有產品外包裝上都標上:由JISSBON(UK) GLOBAL COMPANY LIMITED授權,生產商為SURETEX LIMITED(泰國)。

相當於暗搓搓地告訴你,我們是英國品牌哦。

國內的母公司,搖身一變,成了傑士邦英國的授權經銷商。況且傑士邦,傑士邦,聽著是不是很像佔士邦?作為英國國民電影IP,《007》莫名其妙多了個武漢遠房小表弟,也不知邦德該作何表情。

總之,本來傑士邦中國才是爹,卻強行管子公司叫爸爸,堪稱資本扭曲下的人倫慘劇。

隨著品牌國內市場份額越來越高,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看清了傑士邦假洋品牌的真面目,2010年,兩位職業打假人王海和徐大江將傑士邦告上法庭,控訴傑士邦虛假宣傳。

他們的論點是,這家英國公司,就是個皮包公司,註冊資本只有1000英鎊,只有兩名中國股東且納稅記錄為0。

傑士邦此時露出了無辜的表情:我們就是開了個英國公司,方便給全球人民下套。況且我們也沒說我們是洋牌子啊!

而且更秀的是,在被告之前,傑士邦早就已經因為財務問題,把70%的股份賣給了全球最大隔絕性衛生防護用品企業,澳大利亞安思爾公司,成功移民,從假洋品牌變成了真洋品牌。而且大英國協的公司,勉強湊一下,也能算英國血統。這波操作夠秀吧?還沒完。

2017年,也就是賣身10年後,人福醫藥又把傑士邦從澳大利亞人手裡買了回來,反手就開始打國貨傑士邦的情懷牌。還是做套套的會玩套路。

/ 5 /

在我看來,假洋品牌是資本主導下的一種文化現象。

後發國家,會對經濟上具有先發優勢的國家,產生文化上的認同和信賴,這是自然的文化現象。

而因為品牌具有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所以在品牌層面上,這樣的認同感會更強。這不僅是中國的現象,世界各國都存在。

美國的上流階層,會努力把自己的審美向歐洲靠攏。日本人更誇張,他們對歐美奢侈品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80年代,整個夏威夷的奢侈品零售業,幾乎都是日本人撐起來的。不少年輕女性不惜出賣肉體,也要買一個LV包包,因為沒有LV的女性,在日本社交圈根本無法立足。

另一種文化現象則是母語羞恥。在非母語的語言環境裡,使用母語表達會讓人產生異常的尷尬感。例如將外文歌直接翻譯為中文來唱,雖然都是通俗易懂的表達,但外文卻會讓人似乎更加舒服。

品牌也是一樣。在高端消費品、奢侈品等領域,人們習慣了由外來品牌主導這個市場,那麼一旦出現國語化的表達,便會覺得不適。

比如我高中的時候,最愛的牌子是傑克瓊斯JACK & JONES。現在一看,這不就是倆最常見的人名嘛,放到中國,就是張偉和王濤。

但要是一個品牌叫「偉和濤」,那可就一點高端感都沒有了。

英倫範兒、日系設計、美式工業風、北歐極簡、這些名詞背後,是國外品牌在「講故事」這件事上,已經付出了上百年的努力。

逆轉百年的文化勢差,同樣需要漫長的時間。所以我其實還挺理解這些做假洋品牌的中國企業,做品牌本就不易,要塑造一個中高端品牌就更難了。起個洋名,抄個近道,也算是變相攫取歐美文化紅利。

如今,在品牌營銷中,中國敘事也開始成為一種手段。「新國貨」、「中式審美」這些概念越來越多被提到。

在中國經濟逐漸崛起的大背景下,如果還有足夠多的品牌持續不斷地講中國故事,那未來,說不定也會有外國品牌印著中文logo,起一個中文名,假裝高端中國品牌,賣給自己同胞。

當然,我更期待的,還是什麼時候中國品牌在磚頭上印倆漢字,就能變成潮流單品,賣出天價,讓全世界人民直呼「看不懂」。

要是真有那麼魔幻的一天,我會非常樂意把這篇文章翻譯成英語,給外國人民科普一下的。

相關焦點

  • 從元氣森林名創優品到傑士邦,真國產為何總用假洋牌忽悠人?
    最近比較火的品牌元氣森林在剛推出的時候,我還以為這麼小清新的包裝,特意標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應該就是個日本品牌。但是萬萬沒想到,元氣森林居然來自中國朋克之鄉河北。而且那個日本國株式會社,就是元氣森林自己去日本註冊的一個公司。我監製我自己,確實朋克,不得不服。所以今天,我想大家聊聊假洋品牌的魔幻故事。研究一下為什麼這麼多國產品牌都喜歡假裝自己是洋品牌,以及如何巧妙地給自己的品牌做移民。
  • 從金坷垃到元氣森林、名創優品,真國產為什麼總用假洋牌忽悠人?
    憑良心講,看這小清新的包裝,品牌裡用日本文字「気」代替中文「氣」,還在瓶身特地標上「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最開始真的認為元氣森林是個日本品牌。但萬萬想不到,元氣森林其實是來自中國朋克之鄉河北,地地道道的國貨。
  • 元氣森林撕掉「日系」外衣,國產「洋品牌」的套路不好使了?
    顯然元氣森林選擇了後者,在最近的一些採訪中,元氣森林已經表示將調整日系風格的策略,希望打造出享譽世界的中國飲品經典品牌。最成功的「偽日系」品牌,是名創優品實際上元氣森林這些營銷套路並不新鮮,都是前輩名創優品玩剩下的,這家剛剛在美國上市的「十元店」,可謂是最成功的「偽日系」品牌。
  • 元氣森林撕掉「日系」外衣,國產「洋品牌」的套路不好使了?
    實際上元氣森林這些營銷套路並不新鮮,都是前輩名創優品玩剩下的,這家剛剛在美國上市的「十元店」,可謂是最成功的「偽日系」品牌。,也沒有把他和山本耀司、高田賢三一起列為知名校友,難道是看不上名創優品這家「十元店」嗎?
  • 「日式文化」下孵化的兩大百億級獨角獸企業-名創優品與元氣森林
    經過七年的經營,名創優品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品牌生活用品零售商。當前名創優品有超過8000種核心款式(SKU),涵蓋家居、美容、文具、玩具等11個品類。已在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4200家門店,2019年商品總銷量達190億元人民幣。
  • 打著洋品牌,賣著中國貨,國產品牌為何鍾情「日本化」?多掙錢?
    而這些中國品牌有一個特點,就是起一個很容易讓消費者誤解的「外國名」。而一些勤快的創始人,更是會去國外註冊一個公司,通過「包裝」,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所謂的國際品牌。首當其衝的就是名創優品,和今年大火的元氣森林。名創優品1977年,葉國富出生自湖北十堰的一個貧苦家庭。迫於生計壓力,葉國富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
  • 名創優品真的是日本品牌嗎?
    名創優品打著來自"日本"的旗號和低價實惠的商品吸引了很多人,但是大家對於名創優品都是蠻有爭議的,同時在大家看來名創優品就是一家高級的"十元店"。那麼名創優品真的是一家來自日本的"十元店"嗎?並不是。名創優品在日常播放的廣告語當中稱自己是一個日本設計師品牌,商品都是採自世界多個國家,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
  • 名創優品有什麼好用的東西?
    曾幾何時,小編還覺得名創優品就是個國產山寨的「傻......」(自動消音)品牌。但是!NOW!它低廉的價格,部分產品少女的包裝,還算emmm.....的質量,無一不在吸引著我這窮逼的心,那麼它到底有什麼好用又值得購買的東西呢?
  • 從偽裝日本品牌到包裝涉嫌抄襲 元気森林の不歸路
    但估計很多朋友還不知道,元氣森林原來並不是日本品牌。元氣森林的註冊公司是北京元氣森林飲料有限公司,至於包裝上的日本國株式會社監製,多半就是自己在日本註冊個公司,然後自己監製自己。這操作是不是有點眼熟,對,名創優品早就這麼幹過。
  • 你夢想的精緻生活,原來只是名創優品?!
    名創優品如一株爬山虎,看著細胳膊細腿的,每個環節都經不起風雨,偏偏就是它爬滿了整面牆壁,還有本事擠得旁邊的名貴植物都呼吸困難。 趕在真正的日本設計收割南美、東南亞等市場之前,名創優品先一步拔營前進,圈地為王。 而這也是名創優品一貫的作風,開店快、搶人快、產品更新快,市場就像海綿裡的水,誰先擠出來就是誰的。
  • 性價比、仿日風,名創優品IPO究竟靠什麼?-虎嗅網
    現在名創上市了,也標誌著它跨入10到100的階段。雖然名創優品現在仍在虧損,但是七年時間留下來的這4000多家門店,大部分都是被考驗過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名創優品的性價比其實是一個比較深的護城河。從國外來看,這種業態其實就是通過早期快速開店,先進入一些特別好的場地,形成一定的渠道壟斷之後,再來改造供應鏈。
  • 元氣森林:減肥一時爽,過量兩行淚
    不過,日系的包裝給他們帶來了銷量,如今卻形成了反噬:元氣森林,除了商標是在日本註冊的,整個體系沒有跟日本沾邊的,它的原料,生產,銷售,全都是國產的,但他在包裝上大量使用日本文字,日本地名,甚至元氣森林的乳茶和燃茶等產品的包裝都是直接剽竊的日本老字號食品生產商不二家和日本茶葉品牌LUPICIA。
  • 為什麼名創優品淨利率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還高?-虎嗅網
    在全世界到處開名創優品「十元店」的葉國富,人狠話也多,一開口就是「馬雲不懂新零售」、「實體店如果輸了,我替王健林出1個億」,「中國只有10%的人看得懂名創優品」。只不過當時根本沒人把他的話當回事。名創優品賣的小商品超過8000個SKU,涵蓋生活家居、電子電器、紡織品、包袋配飾、美妝工具、玩具系列、彩妝、護膚洗護、休閒食品、香水香氛、文具禮品等11個品類。其中中國區超過95%的產品零售價格低於50元人民幣。名創優品的定價和策略,就是跟淘寶白牌相比,質量更好、顏值更高;跟無印良品比,便宜得多。
  • 深度解析名創優品虧損的秘密
    2020年10月15日,名創優品正式登陸紐交所,截至當天收盤,股價20.88美元,總市值約63億美元。招股書顯示,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公司在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開出了超過4200家門店,其中在中國市場擁有超過2500家門店。
  • 名創優品躍龍門,然後呢?
    在三年前的一次新零售訪談會上,嘉程資本李黎曾這樣問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是否希望公司上市?葉國富不假思索,用帶著濃厚的十堰口音回答道,如果有機會,是一定要上市的,上市絕對是主流。  葉國富鮮少在公開場合談論關於名創優品上市的話題,在很多早前的媒體報導中,他通常被描述成一個「敢於冒險又極具野心」的人。
  • 名創優品沒有秘密
    ●百億收入,三成毛利研究機構Frost&Sullivan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自有品牌綜合零售GMV達520億美元,名創優品以27億美元(約合190億人民幣)總GMV量,佔比5.2%。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名創優品在2020財年的收入達到約89.8億元,2019財年收入為93.9億元。
  • 名創優品「洋式」的商業模式
    名創優品為什麼不能大大方方地告訴國內消費者: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原創品牌!?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 ■ 本刊記者 / 王蓱 在零售領域,國內模仿全家的便利店數不勝數,但卻一直沒有出現能超越它存在的本土品牌。
  • 名創優品指甲油致癌物超標1400多倍!
    同時據名創優品智能商店系統的數據顯示,名創優品在中國市場的線下門店總客流量約為4.16億人次,進店購買率超過30%。且招股書顯示,全球範圍內,名創優品已開設4200家門店,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但名創優品的老故事已經不靈了
    然而真正麻煩的是,疫情不僅會繼續對名創優品的已有布局形成壓力,還讓其增長邏輯變得「失靈」。「資本偵探」曾在《IPO開盤大漲22%,但名創優品的故事越來越不好講》一文中介紹過名創優品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名創優品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商品銷售收入,業績增長等於「賣更多貨」。門店單店效益總有天花板,要想維持增長,名創優品能做的就是不停開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