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醫生寫的字有的一比,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很慚愧,我的漢字,沒有一個日本人寫得好,不行,我去哭會兒。
其實,這不是我字寫得太難看,只是我寫的是日版漢字,小眾化,不好看懂而已。
對不起,我錯了,我以後一定好好練習楷書,再也不偷懶自創狂草了,畢竟一不小心就成另外一門語言了。
怪不得老看自己的草書寫得像日文,日語教科書上有寫,平假名是由我大中華的草書演變過去的,片假名是漢字的偏旁部首,所以小夥伴們覺得字一寫得草就像日語是理所當然的啦,漢字是日語的祖先沒錯的。
其實平假都是草書簡化,只不過有的簡化的過頭了,或者朝著不同方向強調了,所以現在才認不出來的,比如那個寸和す,強調了中間那一通下來的一筆,但是正楷來講只是個點而已。
歷史老師告訴我們是因為航海的時候書本上的字被水打溼了,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所以根據那些字再造字。結果你現在告訴我其實是教遣唐使的老師是寫草書的,為什麼有一種遣唐使辛辛苦苦來到大唐,卻被一個寫草書的糟老頭騙了的感覺。
楔形文字本來是類似甲骨文的象形字被簡化,最後演變成表音的拉丁字母,組合成詞,本來表意的漢字被簡化演變成表音的五十音假名,組合成詞,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之前還有看到「簡體字還有繼續簡化的空間」的言論,不禁心裡一片惡寒,再簡化就脫離漢字的形了,跟日語有什麼區別,龍變成龍,從猛獸變帶尾巴的「犬」還不夠啊。
其實說字一樣意思和發音不一樣是不全面的,日文中的漢字會和如今的漢字意思差那麼多,那是因為其中的意思都是古漢字的意思。
比如「老師」的意思,在中國現如今叫老師,但是古代中國和如今日本老師叫做「先生」,但「先生」如今在中國的意思卻變成了表達男士的尊稱,很多日語中的漢字都是如此。
而為什麼如今日本的漢字發音和中國的不一樣,這也很簡單,如今中國官方語是普通話,但是當時日本學習漢字的時候官方語言可不是普通話,所以你很難找到和日語發音相似的漢字。
歷史的演變使日語從漢語中分支出去,再到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語系,根源發源地雖然來自中國(古時候的中國)但卻慢慢成了日本獨有的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