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

2020-12-13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撓米成】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得到了發展,而未在中國或印度文明中成長?這個問題被反覆地提出和討論,人們試圖從政治體制的、經濟結構的、文化價值觀的、乃至農耕民族興修水利等各個角度找到答案,而作為科學的工具語言,它的現代化在這場討論中卻較少地被提及。在本篇中,筆者想就古漢語是否阻礙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發展這個問題做一個初步的、粗淺的探討。

1、古漢語缺少廣泛應用的數字符號系統

現代科學是實驗科學,系統的實驗需要以數學的方式將假說表達出來,以增強其精確性。因此,數學化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關鍵環節。而作為數學的載體,一套高度抽象、邏輯嚴密的數學符號是必不可少的,這套數字符號系統正是中國的古代文字中缺少的。

儘管,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數學的符號載體始終沒有突破漢字體系,以至於「幾千年的傳世著作中都未曾出現過科學系統的數學語言」。【1】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裡,數字的記錄是由「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土亥、秭、壤、溝、澗、正、載、極、恆河沙、阿僧底、那由他、不可思議、無量數」這樣複雜的方式完成的,缺少了直觀性和易用性。

當然,配合這樣的計數體系,我國也有過專用的運算工具,比如春秋時候就發明出來的算籌,祖衝之就是用它成功地算出了圓周率。但是,由於運算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地方擺算籌,運算越複雜,需要的面積越大,失去了便捷性;而且運算的過程就是挪動算籌,算到了下一步就無法看到上一步的運算過程,無法檢查錯誤。

圖一:早期算碼

對應著算籌,古人曾經發展出一套包含數字1到9的「算碼」,並且通過橫豎的排列來區分個、十、百、千的數位。這套算碼系統在當時相當發達,採用十進位的時間比西方早了一千年,並能夠迅速地實現複雜運算。

圖二:用算碼錶達的公式

早期的算碼系統已經可以區分正負數了,可以準確便捷地進行運算。不過,沒有「整數零」這個概念(通常認為零的概念是印度人發明的)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缺陷。上世紀70年代出土於甘肅居延肩水關遺址的漢代簡牘可以為早期中國計數方式中不存在「整數零」提供旁證:這些漢簡中有一些是用來記錄考核官員績效的,根據當時的運算規則,被評價人員的總分數排列的方式是「……負五、負三、負一、得二、得四、得六……」。這種看起來非常奇怪的數列,「是以等差關係排列的」,因為當時中國人的概念中「徹徹底底就不存在『整數零』這個數學概念」。【2】

東漢以後,隨著算盤的出現,數字的運算實現了輕量化,被民間廣泛使用,以算碼為基礎的筆算系統逐漸棄置不用。但是,算盤和算籌一樣,是通過運算工具的物理移動來輔助運算的,只能體現最終計算結果,而無法回溯運算的步驟(當然,邊打算盤邊記錄也可以,但這會佔據大量的時間),這也就大大地限制了運算的複雜性。

同時,由於算碼(計數系統)和算盤/算籌(算數方法)的發達,在世界上領先一時,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來數學語言的滲透。以至於在13-14世紀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的時候,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因為它的功能在中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新鮮的。而當阿拉伯數字被義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約1170-1250)發現並帶到歐洲時,它立刻取代了羅馬數字和羅馬算盤,並在0-9數字符號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在紙上列豎式的算法,使運算的千變萬化一目了然、便於核對。

到了16世紀-17世紀,基於阿拉伯數字的計算系統已經優勢明顯。尤其是對數的出現,使航海、測繪、天文定位所需的龐大運算量變得可能完成。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49-1827)曾經讚嘆對數「在實效上等於把天文學家的壽命延長了許多倍」。

相比之下,古漢語體系中一直沒有吸納(或者內生)出一套可以與阿拉伯數字系統媲美的計數語言。直到19世紀李善蘭翻譯《代微積拾級》的時候,還是用天幹地支、甲乙丙丁和漢字一二三代替阿拉伯數字的,寫成數學公式後,畫風清奇,令人不忍直視。因此,筆者認為,缺少系統簡明的數字語言大大地制約了我國古代數學向複雜化發展,也是減緩現代科學在我國發展的原因之一。

2、詞彙相對少,表意模糊,不夠精確

漢語常用字3500個,通常掌握900多個漢字、一萬多條詞語,就可以閱讀90%左右的出版物。【3】而英文大概需要掌握4000-6000個詞彙才可以閱讀雜誌書籍,要想理解複雜的意思,則需要8000-10000的詞彙量。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中文的一種優勢,比如,公牛、母牛、小牛、牛肉這些詞都是表示性質的形容詞與名詞「牛」的組合,可以直觀地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繫,但是在英文中, bull/ox,cow, calf, beef這些都是獨立的詞彙,看不到它們之間的關聯。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詞彙來使概念的表達更為精確,中文雖然直觀,但是其模糊性帶來的不足就逐漸凸顯出來。為了滿足概念精細化的需求,漢語中引進了許多的外來詞和新詞。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一些詞彙,比如社會、秩序、生活、季節、自然、效率、責任、旅行、交通、醫療、教育、事業等多是來自日語,當然有些是來自古漢語,被日本人賦予了新意義。

當前世界通用的科學語言——英語也曾走過一個「現代化」的過程,只是發生的更早。中古英語從1100年初諾曼人徵服英格蘭一直沿用到1500年,在向現代英語的發展過程中,詞彙被大大地擴充,在原有的少數簡單的拉丁詞和斯堪地那維亞詞的基礎上,加入了政治、軍事、貿易方面的外來詞,並在科學文化方面納入了大量原先未曾使用的拉丁語詞彙。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新詞,就是因為在原來的語言中找不到精確的概念去精準地表達。比如,漢語中到現在還經常被混用的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前者是國家/組織/個人迫使他人做自己不願做之事的能力,後者是個人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對應到古漢語中「權」這個字,顯然沒有right這個意思,所以需要這個外來詞來補充。

那麼,如果不擴充詞庫,而直接用文言文來翻譯科學典籍會是一種什麼景象呢?嚴復的《天演論》提供了非常強大的例子。《天演論》譯自英國生物學家Thomas Henry Huxley的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核心思想就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摘抄來感受一下: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勢如爭長相雄。各據一抔壤土,夏與畏日爭,冬與嚴霜爭,四時之內,飄風怒吹,或西發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

大意是說植物為了不多的土壤而互相競爭,利用僅有的水分、養分度過嚴冬和酷暑,經受來自大西洋和北海(大西洋東部的一個海灣)的狂風的洗禮。或許是有意影射中國的處境,或許是為了文言的對仗工整,嚴復把Atlantic和North Sea工整地翻譯了「西發西洋」、「東起北海」,這很容易讓人發揮想像理解成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的寫照。不過,這一點也正反映出文言的模糊性(有時是隨意性)。文言文講究意境,其實就是給人留下發揮想像的空間,每個人的理解可能是個性化的,隱意就體現在缺失的信息之間。

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比如:

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

熱力平均,天地乃毀。

很難理解靜者、動者是什麼概念(或者是不是同一個物體的不同狀態),也很難精確地理解「天地」是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講,古漢語直觀、簡潔的特點,在概念的精細化、精確化表達方面或許有一定的短板,這在客觀上為近代科學的發展造成了技術性的阻礙。與此同時,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背後是人的思維方式。語言工具本身可能給科學的發展帶來技術性的障礙,而語言又與感性的、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然,以上僅僅是一個粗淺的探討,筆者想要引出的話題是,古漢語是否在客觀上對近代科技在中國的發展造成了一些技術性的障礙,以引發讀者更有深度、更有知識的討論。而筆者才疏學淺,論述必定有諸多紕漏,也無意討論一些過於宏達以致筆者無法駕馭的問題,如:中文好還是英文好、文言好還是白話好等。

參考文獻

1. 何文麗:數學符號的缺失是中國未產生近代科學的重要根源,《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年第21期

2. 程少懸:漢簡無「零」,《文匯報》2017年7月28日

3.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

相關焦點

  • 傅傑:以《近代學術集林》為例說學者的書信
    1850年到1911年之間出生的一些重要學者的著作。 越到近代,保存下來的書信就越多,那就給我們了解那個時候的人物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比如說我們中文系,有文學和語言兩大塊,學生要學古漢語。
  • 南方方言就是古漢語嗎?並不是,「古漢語」的具體情況還無法確定
    很多人有一個誤解,是認為一些南方方言就是所謂的「古漢語」。其實這也只是一個猜測罷了,確切地說,南方方言有可能接近古漢語,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一些相似性。同樣的道理,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兩廣地區,都是近代以來和外界交流最為頻繁的區域。那麼,在近代時期較為偏遠的區域,方言就能保證變化不大嗎?也不能。從先秦到近代這三千多年的時間裡,我國人口是逐漸由北向南遷徙的,這其中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案例。
  • 臺灣戰狼學者:古漢語是英語的母語
    古漢語是英語的母語! 作者簡介林浩德:政大哲學系、輔大哲學所畢業,專攻中國哲學,擔任華夏科技大學國文教師二十餘年,十三年前投入文字學研究,日思夜夢,成為人生之職志,發覺古漢字、臺語可以重現古文化及古人之思維模式,於三年前完成專書《從文字探索上古時期兩性間及蛇鳥圖騰間之糾葛》,當時,已感知中英語文密切之關係,經過三年奮鬥完成這本專書。
  • 中外學者紐約爭鳴:「海歸」如何改變近代中國的面貌
    1872年,30名留美幼童登上遠赴美利堅的輪船,正式拉開了近代中國人赴美留學的大幕;此後在社會變遷和進步的進程中,留美學生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2017年7月17日-18日,「留美與近代中國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紐約舉行,學者回溯了百年前這段中國人留學史。
  • 學者編撰潮州音字典 稱潮陽話最接近古漢語發音
    但是我花了20年的時間,發現了一個規律,潮陽話最接近古漢語的發音……我用潮陽話做標準(音)。」張惠澤說。  張惠澤告訴記者,外界公認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但後來的潮州府城話和再後來的汕頭市話多少都有演變,尤其是歷代來到潮州地區為官的北方官話對潮汕方言影響至深。但在張惠澤看來,這中間也有最古最純正的,那就是汕頭與揭陽普寧之間的潮陽話。
  • 中國科技發展歷程
    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
  • 知識|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綜述
    後來學者在這一基礎上多有發揮。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在談及「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時,專節討論了「常用詞演變的研究」,並以「吃」、「喝」、「穿」、「戴」等四個詞為例說明常用詞在近代漢語時期是怎樣產生、發展和演變的。
  • 近代化學發展理論給我們的小啟示
    炸藥的發明,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更是人類軍事科技上的質變。1867年,德國的思想家創立《資本論》。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總結發表了元素周期表,揭開化學物質的密碼。1895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設立諾貝爾獎。
  • 發達了兩千年的中國數學在近代落後,吳文俊怎麼看
    然而,到了元代中期以後,中國傳統數學逐漸衰落,到了清初幾成絕學,16世紀後歐洲數學突飛猛進,讓中國望塵莫及。中國近代數學為什麼會落後?中國傳統數學為什麼未能發展成近代數學?在緬懷吳文俊院士之際,這個重大問題有必要再次被關注。
  • 評新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1979 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無外乎其權威性和實用性,它被稱為一部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與基礎工具書。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嚴謹的程序,它為何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好評?這部字典在辭書界的地位如何呢?
  •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3)影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中國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1.(2)經濟上: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  引進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方式和科技人才,開啟了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先河,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繫,開啟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歷程。
  •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生活的變遷
    許滌新的觀點已為多數經濟學者所採納。這表明()A.社會結構變動    B.商人地位提高     C.自然經濟解體    D.近代工業發展12.(2020·廣西桂林一模·28)有學者指出:在評價洋務派的「官督商辦」時,從「商」的方面來說,為了尋找投資的出路,只有依靠封建政權的蔭庇,繞過自己無力克服的障礙,以賺取利潤。
  • 中國古漢語大師王力,孤獨而尊嚴 的一生(圖)
    「語言是發展的,詞義也是發展的,古義今義不同的,有時候最難的不在很明顯的不同,而在微殊。」  —王力  早報記者 黃小河  「1984年的春天,84歲的王力開始編撰一部他心中『理想的字典』。這也將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備的—《古漢語字典》。計劃中的字典120萬言,鴻篇巨製。
  • 從「男耕女織」的理想化社會圖景回答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停滯之問
    比如說我們都聽說過一些「論文p圖」的醜聞,某些學者用修圖軟體修改實驗數據,在這樣的論文裡,圖像傳遞的不是科學本身,而是一種「看起來很科學」的感受。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農業技術的「農書」,裡面有不少描繪水車、桑蠶、織機、紡車等工具形態和使用場景的圖畫。這些圖畫是幹什麼用的?似乎它們和論文裡的插圖一樣,用來展示水車和織機的設計圖稿、方便讀者依樣畫葫蘆製造工具所用。
  • 越南曾是中國的一部分,二戰後廢除了漢字,卻一直保留古漢語發音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傳承了千年的國家,因此,每一次提到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時,不少人都十分自豪,因為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上,除了中國以外,其他的世界強國都沒有太長的歷史,比如說美國。不過,在笑話美國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因為在數千年的歷史上,我們也丟失了很多,就比如說古漢語發音。越南是世界上最像中國的國家,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還因為這個國家保留下來了古漢語發音。很多人都知道,在一千多年前,越南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往上追溯到秦始皇時期,秦帝國曾經派大軍去了百越。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粵語好聽且特色鮮明,這也讓這種語言吸引了一大批新的粉絲,中國的年輕人,幾乎人人都會那麼幾句常用的粵語。粵語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語言之一,起源於北方中原的雅語和楚國的楚語。它的發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秦始皇南徵百越,秦軍留守嶺南,他們所用的語言就是周朝的官方語言「雅言」。到兩晉和唐宋末年北方戰亂,大量百姓舉族避難南下,又將此時的中原之音融入到粵語之中。
  • 陳其泰:關於中國近代歷史進程基本線索的理論
    20世紀3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論證了中國近代史主線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確觀點;50年代對近代史分期進行了熱烈的爭鳴,認識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瀾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同時應以資本主義的發展來考察近代社會進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義;進入新時期以後,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路線指引下,學者們從新穎的視角進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許多新的創穫,胡繩、李時嶽、陳旭麓、劉大年的主張尤有代表性,集廣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以及洋務學堂的興辦而發展的,始於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正式誕生。
  • 傅傑:《近代學術集林》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的寶庫
    ,這是中國學術隨著社會發生根本巨變的時期。近世又有以專講中國學者為舊學,兼講西學者為新學。互相攻駁,勢同敵讎,心安得同?議論或好安靜,或好動作。好靜主守舊,好動主維新。守舊者以為舊法盡善,能守其法,天下自治,當一切不變;維新者以為舊法盡不善,不盡改其法,天下無由而治,必掃地更新。一則近於道家清淨無為,一則近於法家綜核名實。分黨競勝,二者交譏,心安得同?今欲同心,當化不同為同。
  • 近代中日比較研究綜述
    有學者對中日有無政治權力制衡關係以及是否促發競爭方面做了探索。在日本幕藩體制內部,存在著多種制衡的機制,且促發競爭,各藩因競爭而重視教育,任用人才,興辦實業,採用新式武器,到幕末進而爭相吸收西方文化,提高了人的素質,當外部危機到來時,就能很快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