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發展歷程

2020-12-17 中國網

     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輝煌

中華民族的科技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為人類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並且在16世紀中期以前一直處於世界科技舞臺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關日食的記載。距今2500年以前的戰國時期問世的《考工記》準確地記載了六種不同成份的銅錫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紀初期的西漢時期,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左右中國科學家蔡倫又改進和提高了造紙技術,從而使造紙技術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這一技術在11世紀傳到波斯,由那裡經阿拉伯於1470年左右傳到義大利以及整個歐洲。到唐朝,中國科學家發明了火藥,並在公元9世紀首次將其用於戰爭之中。在11世紀中期的宋朝,中國科學家發明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5世紀中期,中國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成為中國古代醫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時為止,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四大發明已經先後登上了歷史舞臺。著名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認為,中國「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現代西方世界所應用的許多發明都來自中國,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

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

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歷經曲折

在近代歷史上,積貧積弱的中國不僅在科技發展上乏善可陳,而且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還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一個有著光輝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就這樣退出了世界科技舞臺。

19世紀中葉,一批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中國先行者,倡導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

於是中國開始有了出國求學者。1847年,來自廣東香山南屏鎮的容閎來到美國,3年後,他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大學畢業,成為歷史上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位中國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後 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國留學。1905年,中國廢除了科舉制度,清政府舉行了第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這些歸國人員為引進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領導下,終於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帝制,中國走向共和。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主張科學救國的先驅。但是,20世紀前葉的中國,動蕩不安,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物質條件極差,所以發展依然很緩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反對「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1919年5月4日,中國爆發了偉大的愛國救亡運動,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為中國近代科學的誕生掃清了道路。當時的留美學生趙元任、任鴻雋、楊銓、胡適等在美國發起組織了中國科學社,其宗旨是「聯絡同志,研究學術,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並創辦了《科學雜誌》。這是中國第一個科學家團體。

1928年6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了當時中國的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學家蔡元培先生為首任院長。1929年9月又組建了國立北平研究院。到1935年,全國各類專門的科研機構已超過了70個。國民政府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把各國發展科學技術的經驗移植到了中國,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體、通才教育和政府較少幹預的歐美式科學技術發展模式。

中國北京猿人(俗稱「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科研成果。1929年12月2日下午4點多鐘,剛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不久的裴文中和其他4名工人,在北平(即今北京市)附近的周口店龍骨山洞穴堆積層中,發現了一個半露在地面的猿人頭蓋骨。這就是後來名揚中外的北京猿人的第一個完整頭蓋骨。

這時的中國科技界已不再與國際科技界隔絕,科技交流逐漸增加。一批有成就歸國科學家,成為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其中包括地質學家李四光,地理及氣象學家竺可楨,林學家梁希,物理學家葉企遜、周培源、吳有訓,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化工學家侯德榜,土木科學家茅以升等。葉企遜、吳有訓、周培源、王淦昌、談家楨等一批中國的傑出人才出國深造。近代力學奠基人、航空動力學大師馮·卡門,控制論之父維納,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尼爾斯·玻爾等先後到過中國。

抗日戰爭(1937-1945)爆發後,中央研究院及各研究所先後內遷至四川、廣西和雲南,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科學研究。一批日後頗有成就的科學家,如李政道、楊振寧、黃昆、吳文俊、朱光亞和林家翹等,都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佼佼者。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裡,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併,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文化大革命」――科技事業遭受重創

不幸的是,從1966年開始,中國經歷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這場政治運動對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其間,科技管理陷入癱瘓,研究機構被肢解,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農村或廠礦勞動。中國的科學技術幾乎停滯不前。

儘管如此,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還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著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邁進了一大步。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迎來科學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作了極為重要的講話。他提出,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並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知識分子。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在大會上發表了著名講話《科學的春天》。他用澎湃奔放、抒情洋溢的語言,表達了"文革"結束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喜悅心情和躊躇滿志。這次大會預示著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將由亂到治、由衰到興。

不久以後,1978年12月,召開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也真正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1985年初,中國科技體制改革進入到有領導、有組織的全面實施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對其科技發展目標進行了影響深遠的重大調整。

1988年,中國政府先後批准建立了5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又先後制定了"星火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攀登計劃"、重大項目攻關計劃、重點成果推廣計劃等一系列重要計劃,並建立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制,形成了新時期中國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在此期間,中國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長徵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教興國 面向未來

1995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這是繼1956年號召"向科學進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進程中第三個重要裡程碑。

1997年,中國政府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方案,投資實施知識創新工程。1998年6月,中國成立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表明中國從更高的層次上加強對科技工作的宏觀指導和整體協調。1999年8月,中國政府召開全國技術創新大會,提出要努力在科技進步與創新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到目前為止,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製圖,在世界上首次構建成功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順利返回。

以政府為主導的中央計劃體制正在轉變,一種以"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為原則,政府科技機構、產業研究部門以及高等院校之間分工明確、良性互動的新型科技體制逐步形成。民營科技企業迅速發展。

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時發布決定公布施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根據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社會科技研發經費年投入總量將超過9000億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業將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綱要確定,到201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提高到2%;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5%以上。

由2000多名頂尖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專家歷時一年多制定的這個綱要,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及加入世貿組織後的首個國家科技規劃。

這部45000字的綱要突出強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的目標。綱要提出,要推動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同時在財稅政策和建立研發平臺上給企業大力支持。科技政策專家們設計了中國各類企業憑藉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增強競爭力的實現路徑,提出到2020年左右,以大量專業化中小企業為基礎,在各產業中造就一批效益突出、創新業績出眾、成長迅速、實力強大的中國企業,並使其中佼佼者躋身世界500強,形成"航母級"企業。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年初舉行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說:"要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相關焦點

  • 中國靜脈識別發展的歷史縮影——國貨之光微盾科技的崛起歷程
    中國靜脈識別發展的歷史縮影——國貨之光微盾科技的崛起歷程        日本的某家雜誌曾指出:「中國只是技術盜竊的天堂,實際創新技術落後日本 30 年」。
  • 新中國成立70年科技期刊發展歷程與展望
    在此重要的歷史時刻,本文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與歷史成就,將科技期刊發展劃分為萌芽、快速發展、轉型以及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通過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要從完善頂層規劃,加快推進期刊國際化、建立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體系等方面實現科技期刊強國之夢。
  • 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發展歷程
    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發展歷程中國教育服務網(宜言)中國歷來是個教育大國,人們從古遵從「不學不知義」主流思想,對於學習教育一直存在崇敬觀念。宋代周敦頤開創理學,在中國詩書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性的教育模式。朱熹重視逐漸深入,循序漸進的讀書法則,強調三綱五常與義理之學,與眾多思想教育家一同開創了封建社會的新型教育事業。中國近代教育是從禁錮被迫打破,外來文化匯流開始的。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回顧
    首屆絲路論壇以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為主題,聚焦紡織服裝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行業新標籤,集聚行業資源,提升紡織經濟發展能力,傳承與創新中國紡織企業家精神,弘揚新時代優秀紡織文化品質,緊扣「一帶一路」經濟文化合作交流,充分體現當代紡織人的責任擔當與創造能力。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內容摘要:中美科技關係可以劃分為初期探索、平穩發展、深度發展和不確定四個階段,儘管美國科技實力仍然強大,但伴隨中國科技實力上升,中美科技關係受到影響,面臨不確定性。:趙剛,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 西北鐵路線上「雷鋒號」機車:見證中國鐵路發展歷程
    西北鐵路線上「雷鋒號」機車:見證中國鐵路發展歷程  【解說】在第54個「雷鋒日」前夕,蘭州鐵路局「雷鋒號」機車組完成第四次轉型,並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舉行啟動儀式。作為中國鐵路第五臺以人名命名的機車,在中國西北沙漠鐵路線上運行了28年的「雷鋒號」機車組,展示了「雷鋒精神」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漫漫歷程。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Autonomy發展歷程
    Autonomy發展歷程圖譜(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技 坎貝翻譯惠普在2011年8月以103億美元收購Autonomy,目的是提振自己在企業軟體市場的地位,但是隨後卻發現這場收購價格中的
  • 西北鐵路線上「雷鋒號」機車見證中國鐵路發展歷程
    西北鐵路線上「雷鋒號」機車見證中國鐵路發展歷程 2017-03-03作為中國鐵路第五臺以人名命名的機車,在中國西北沙漠鐵路線上運行了28年的「雷鋒號」機車組,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的漫漫歷程。
  •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以「苗年」為開端進行論述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強大和發展的根源和基礎。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註定沒有未來;一個不以文化為依託的國家註定沒有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古國,它的發展和傳承一直都貫穿著文化氣質。
  • 常識判斷|科技常識——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3)1992年中國政府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4)2003年「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實現了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天地往返。 (5)2008年「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成功, 標誌著我國掌握了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關鍵技術——出艙行走。
  • 人民空軍的新戰力—中國軍用無人機發展歷程
    軍用無人機經過短暫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軍用無人機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還將不斷提高。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發展軍用無人機將對提高我國戰略影響力,保障地區安全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 淺析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
    淺析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在各地區教師招聘考試的必考知識點中,我國學制的發展歷程一直是讓廣大學員頭疼的部分。我國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開始的。「廢科舉、興學校」,改革教育,開始制定現代學制。從考情上看,這部分的考點比較靈活,比如學制名稱與特點的對應、學制在別稱上的考查以及所佔地位與名稱的匹配等等。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歷程的幾個脈絡—新聞—科學網
    當我們這些曾經的和現任的科技處長以服務管理者的身份,從7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知識創新工程和「率先行動」以來的發展歷程,審視大連化物所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中科技成果轉化這波浪潮時,可以從中窺探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幾個脈絡,它們既揭示了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轉化形態的變化,也展示了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完善過程,更展現了化物所人探索前行,不斷豐富和完善科技成果及智慧財產權轉化機制的過程。
  • 奴隸社會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
    奴隸社會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一、考情分析本知識點來自於《教育學》,「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章節,教育的發展歷程對於學生來講屬於一個易混淆的知識點,尤其對於歷史基礎較差的學生學起來更為吃力,本節的內容需要教師通過時間線和每一時期的社會特點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儘量使知識簡單化。
  • 中國外匯市場發展歷程
    中國外匯市場發展歷程http://business.sohu.com/ 中國於1994年成立官方外匯市場,此後人民幣呈現逐步升值的態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政府仍強調整保持人民幣的穩定;但在市場建設方面有了進展,將於4月1日將推出新的交易品種--歐元。
  •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歷程與改革成果
    關鍵詞: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歷程;改革成果;政策建議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破到立,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百廢待興、學科布局不均衡、科研成果少與科技著力點單一落後,日益發展為科技創新全面布局、高技術領域深入突破、學術研究成果豐碩、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的極具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和高校科技創新體制。
  • 中國外語教育發展論壇在京舉行:回顧40年發展歷程
    12月22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外語教育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外語教育界專家、學者出席盛會,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外語教育的蓬勃發展歷程,總結成就與經驗,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外語教育的奮進藍圖。
  • 中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信息化15年發展歷程
    作為體育信息化時代的見證者與實踐者,易思普經過13年行業打造,深入分析場館信息化技術應用,與體育人共同回顧「中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信息化15年發展歷程」。總體目標是「保障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出色舉辦,建立以人為本、個性化、符合國際慣例、體現中國特色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速『數字北京』建設,帶動產業發展,展示中國信息化水平和成就」。
  • 人工智慧的歷程、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智慧正越來越多地進入並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你在網上購物時,對話式線上機器人能準確理解你的需求,迅速解決問題;在醫院,人工智慧可以幫助醫生檢測病情……可以說,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認知與生活。但同時,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給人類帶來一絲隱憂。 本報告將全方位剖析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