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本月26日至28日舉行。有消息稱,2021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達422萬,相比去年來說增加了81萬人。
如果拿2017年201萬人考研作為基數,五年時間,考研人數已經翻番!
2016年,177萬人;
2017年,201萬人;
2018年,238萬人;
2019年,290萬人;
2020年,341萬人!
今年2月28日,教育部宣布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去年增加18.9萬。在9月22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再次提出「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
蔚為壯觀的考研大軍,固然折射著95後青年學子對求學深造的渴盼,但這一代人對更高學歷的追逐,這個過程本身也揉雜著多種因素。
除了考生本人希望以更高學歷求得更好前途的初衷,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對人才智力和專業技能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也是近年來考研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促進多領域的傳統行業、產業加快轉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很多行業客觀上出現人才需求的升級。而這一訴求傳導到市場招聘,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歷門檻的提升。
這個社會對學歷低的人太殘忍——
找工作時受歧視,找對象時被嫌棄,好不容易工作穩定、生活安定,結婚生子了吧,沒想到學歷還能影響下一代的教育。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
學歷就是車票,有些人是坐臥鋪來的,這就是985;有些人是坐硬座來的,這些就是本科;有這是站票,就是大專。下車了找工作,老闆誰管你是坐什麼票來的啊?
學習哥想告訴大家,老闆不僅會查你的車票(招聘門檻985/211不少),而且你車上跟你同一檔次座位的人,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脈!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考研名師張雪峰怒懟馬丁的一段視頻。
北上廣這種中國超級城市,她所擁有的平臺等級是絕對優於其他城市的。所以可想而知,如果你在北京的一所211、985上學,那麼你接觸的很可能就是這個領域的頂級導師,就算老師不是頂級的,但你有大把的機會去接觸頂級。這在日後的工作上更是如此。
所以,張雪峰說齊齊哈爾大學不是在黑這所學校,而是現實。確實不會有世界500強企業去招人,不需要啊!北上廣差不多就招夠了。所以,你連500強的門都沒敲到,還談什麼工作中鍛鍊?你在500強企業裡有機會和頂級業內人士接觸,你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這是鍛鍊。你去搬磚,這也是鍛鍊。但這兩種鍛鍊環境,一年後,兩者的工作薪資、眼界、思維就天差地別了。
有人說考研可難了,班裡大部分人都沒考上;可也有人說考研其實不難,平均錄取比例有33%……倘若把考研跟高考來做對比,究竟哪個難?
客觀上說,考研比高考要簡單
從試題難度上看,高考的難度是遠遠高於考研的。高考的考試內容無論是從知識涵蓋面還是科目數量來說都遠遠多於考研,高考六科--語數外文理綜,而大多數研究生考試往往只有四門課,甚至三門,從知識體系來看,高考難度更大。
從競爭對手的角度看,考研的競爭遠沒有高考激烈。談到競爭對手,那就涉及到錄取率的問題,高考以省為單位來看,十幾萬考生,能夠上一本的只佔其中的5%左右,而考研以專業為單位來看,無論是從考生數量還是錄取率來看,高考競爭更激烈。
從公平性上來看,高考的區域公平性遠沒有考研做得好。這個方面主要涉及教育資源的分布,越是偏遠的地方能夠考上大學的機率往往越低,而考研則突破了地域限制,其資源獲取的渠道也突破了個人區位的限制。
從實際的準備當中看,考研卻比高考要難得多
從複習時間上看,高考的準備時間是整整三年,而考研的準備時間頂多區區一年。
從心態上來說,高考的心態是背水一戰,拼勁足,而考研則誘惑太多,身邊同學的狀態對考研影響大,要做到"堅定"很難。
從學習環境上來說,高考的學習環境是非常單純和積極向上的,考研的學習環境則視個人狀態而定,想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更為不易。
從信息獲取上說,高考相對公平而考研則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對稱,這樣的信息不對稱更多是針對跨考生而言,由於三跨,想要獲得和別人一樣的信息和資源,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
學長學姐說
@A君:當然是考研難!高考的時候心無雜念差點拼死,現在無聊的心思多了去了,找不到曾經的拼勁
@B君:高考只拼實力,但是考研除了拼實力,還有拼運氣,人脈關係,甚至還要拼母校!我因英語單科線一分之差,無緣理想中的大學,如今狼狽調劑~無論是考研還是找工作,學習成績很重要,學習成績很重要,學習成績很重要,我說三遍。
@C君:光錄取率一條就比高考低太多了,何況高考錄取率裡有好多不打算學習的人頭基數,而考研的人群又有幾個不好好看書複習的呢。
@D君:好學校高考難,但是高考準備考600的結果考了個570/580也能有學上而且沒比目標差太多。考研準備考350結果考了個340可能就game over了。
@E君:高考不分985、211,但考研對985、211的重視程度超乎想像。學校美名其曰,是優化生源結構。很多學校會為985.211的學生留專有名額,最直接的感受是,現在調劑你不是985、211,真的會很難的。
@F君:我自己覺得高考難,為何這麼說,由於從心態上說,高考時的壓力太大了,而考研相對就小許多。就我的生長環境來看,周圍沒有高中畢業不上大學的小夥伴,沒有,一個都沒有,所以,考上大學是我僅有的挑選,所面對的壓力可想而之。考研的時分就感受輕鬆許多了,由於即使考不上,還能夠挑選工作,有退路,心態天然要好一些。
就 業
每當畢業季到來,如果你是普通高校的學生,你會發現,一些好的企業根本都不會去你的學校開宣講會,想要找到一個好工作的話,你需要去往一個個大城市,或者重點高校去投簡歷,有時候還會受到各種歧視,而那些名牌大學的學生只需要在學校裡等著,就會有很多名企的工作機會向他們招手,這就是區別。
有機構曾製作過一份「中國百強企業最愛的大學排行榜」。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公司會選擇到國家985、211工程大學進行校園招聘,非名校只有不足10家百強企業會進駐。
中國百強上市企業最愛去這些高校招聘!
(上下滑動查看)
高中生學習(gzsxuexige)
名校和名企之間總是有一個「門當戶對」的對接,非名校「出身」的學生找到好工作總是更難。
再優秀的學生,也可能因為學歷邁不進好公司的門檻。
要在成千上萬份簡歷中找到一兩份最好的,與其花更多時間去「大浪淘沙」,不如去重點大學挑更好的學生,這樣的「潛規則」,很多畢業生都心知肚明。
去年,安徽衛視《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節目中,前人事經理直言,會對非985大學生區別對待。離開招聘會後,只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非985學校學生簡歷的去向卻是垃圾桶。
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這樣簡單粗暴的篩選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可以讓他們更大限度地節約時間和成本。
一張高校文憑,不能保證你站在事業或人生的頂峰,但是,它足夠能保證你在谷底上方。
考 研
另外,在職獲取碩士學位還要有學士學位,如果是普通大學,今後若想在職獲取碩士學位,機會相對很少。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的畢業的本科生,選擇深造的人數是比較多的,而且對於這些學生來說,除了在國內繼續讀研,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也相當可觀。
收 入
目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基本都是按照學歷定工資,好大學工資明顯高一檔次,較規範的企業也是按學歷定工資;而且好大學畢業生獎金和提升機會都比普通大學畢業生相對多一些。
當然,大部分企業並不以學歷定崗,而是從員工創造的效益出發。
2020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
(上下滑動查看)
那麼,為什麼大家在高考和考研中都如此追捧一本大學尤其是985、211大學呢?還是讓有親身經歷的「過來人」告訴大家答案吧!
知乎作者 @西柚西柚
核心觀點:學校之間差距太大,盡最大努力多考點分吧!
男朋友是本科中原地區某211研究生東北某985, 自己是普通二本。先來說二本和211的差別。
學習環境和氛圍上
211學校真的比我們學校學霸太多!!!
他們每學期開始的時候去圖書館都找不到位置,我們學校期末考試臨近圖書館也都還是輕鬆有位置的。
男朋友周末的時候就是各種去實驗室,去上自習,各種努力學習,我這種就是大一大二的時候有空就宅宿舍,更不用說上自習了。
他們學校的好多人從大二的時候都開始想著保研好好學,我大二的時候還在各種混社團,混著玩。
當然211也有學渣,二本也有學霸。
可是,再怎樣211還是一個211。
拿某銀行總部招聘來說,要求的條件必須985院校和指定的幾所財經院校,所以說,不管再怎樣強調能力的問題,進入壁壘這麼高,沒學歷進去哪裡能發揮你的能力。
生活條件上
他們學校4800多畝地,各種小商業街,生活條件各種便利。我們學校比較小,離他們學校差3公裡左右遠,只有學校裡邊的小商店周圍基本什麼都沒有了,對了,大一的時候學校南門還是玉米地。沒有體育館,沒有遊泳池。
他們學校四個體育館,各種體育場,遊泳池,大大的校醫院,我們的校醫院只有兩三間小房間的那種。
交通,他們的公交地鐵是直接通到市中心的不用換乘的那種,我們學校前些年不通公交車,都是坐小黑車去他們學校門口坐車,也是心酸。
眼界不一樣
感覺自己眼界好膚淺…
他們的實習真的是走出去!
我們的見習,兩周停課,沒有任何活動,自己寫個報告交了就好。
他們的實習去的某油田待了一個月,學校報銷住宿,都是酒店標準間。
我們學校工科的實習,搬去廠區住,然後去造錘子,對,就是自己做錘子。我們這種專業的都是直接參觀工廠,走馬觀花的看一看,然後聽各種報告。
社交圈子
等到畢業的時候就會體現出來差別了。
男朋友宿舍一個保研的,兩個考研考上的,班裡好多出國和名牌研究生,還有各種好企業。
再來說一個男朋友班裡的學霸,96年的妹子,11級的剛畢業,第一次考雅思就直接7分,六級都是600多的那種學霸。
我還沒畢業,只是覺得首先研究生這個話題我們學校的那個比率簡直太低…我們學校有兩個學長學姐去年考研報的跟男朋友同一所學校,他倆今年都二戰。今年4月份男朋友和七八個他的同校同學去複試的那個學校都考上了,這也是差別。
but,男朋友考研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早知道當時高考好好考,上個好些的985就不用辛苦考研了。
再來說985和211,也是男朋友說的。
首先,他現在學校和原來本科學校的實驗室的設備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們本科的實驗室設備一臺都幾百萬了,現在這個更牛…
各種秒殺我們二本學校…
真心建議,好好努力,能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如果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話,高考真的好重要。
知乎作者 @林途裡
核心觀點:周圍的人和大學氛圍影響你的一生
大學優劣程度:985>211>一本>2A>2B>3A≥3B。
主要差別表現在五個方面:
1.教學資源
毫無疑問,985院校是在所有層次學校是最好的,其他按上述順序,無論是教研實力還是校園環境,最直觀的表現可以查詢各學校簡介裡擁有多少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等,還有博碩士點的數量以及圖書館的藏書量。
2.平臺不一樣,眼界不一樣
學校越好,舉辦頂級學術活動越多,學校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的越多,提供深造的機會同樣也越多。
3.學校不一樣,氛圍不一樣
能考進越好學校的等於高考分數越高,這說明要不就是智商相對較高,要不就更勤奮和自主學習能力越強,總得來說綜合能力更強。
你大學四年周圍的人以及學習氛圍會對你的影響很大。
可能很多人說大學裡逃課打機頹廢每間學校都會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越好這部分人的比例越小。
4.學校不一樣,你結識的人脈不一樣
對你未來的幫助也不一樣,這點在你將來步入社會可能體會更深,更好的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普遍平臺更高,所以可以獲得的校友資源也更多。
5.社會對學校的認同度不一樣
到你畢業出來找工作你會發現,很多企業就是認定非985、211的不要。
舉個慄子:企業招聘一個人,有十位畢業生面試,五位985、211和五位雙非,在第一輪大部分HR想都不會多想,直接就篩掉後五位了。
雖然都說現在人人平等,但記住:平等不是完全對等,其實這個社會很容易潛移默化地給人劃分階層的,或以權力,或以金錢,或以學歷……
網友:小新與小心
核心觀點:二本找工作太難了,感覺自己就是個loser
我在陝西一所公辦二本工科院校,學的是最苦逼的專業土木工程。已經來西安找了20來天的工作了,天天跑各大高校的宣講招聘會。投了有無數份簡歷,但人家一看學校名字(後面兩個字是學院)就把簡歷扔一邊或者讓我們去別的公司看看。
也有五次進入第二輪面試,但即使進第二輪,我們的簡歷也是被壓在最下面,我們是備選的!我也沒放棄,每次也都等到最後,希望能有個面試的機會。結果有三次到最後給我們說招滿了或者是直接給把簡歷退回來,兩次說再看看讓回去等消息。(ps:簡歷上該寫的都寫了,工作經歷,證書榮譽也都有,成績也可以。)
這五次面試,我也很感激,畢竟沒有第一眼就淘汰我們給了我們進一步的機會。多麼希望其他的一些更多的公司不要唯學校論,因為沒聽過、因為是學院、因為是二本,就淘汰掉我們。今早又八點過去投簡歷了,然後等了一早上,最後把簡歷又退回來。
以前自己各種不服,相信自己堅持,每天多投多跑多纏最終總會有人要的,但整整20天了,仍然毫無結果,倍受打擊,很心累難受,現在感覺自己就是個loser,茫茫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個。
所以說,學歷還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學們能抓住機會,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平臺。高考加油!
網友:@魔都
核心觀點:學歷是塊敲門磚,二三本畢業後要更吃苦
本人三本普通院校,畢業已經6年多了。身邊很多都是985、211的高中同學(鄙人高中還不錯,只有鄙人高考不咋地…尷尬)
說一下我的感覺吧,整體來說好學校畢業的入門起點還是普遍高的,無論公司性質,還是收入。說下我自己的情況,我目前在某一線城市,一年收入大概20萬(忘說我是女的),某好友985碩,工作三年,年薪七八十萬(同為女,當然,她的收入在我們所有同學中也是很出挑了)。也有211一本的同學和我在一個城市,目前20萬出頭這樣…某二本畢業同學做財務,年入25到30萬這樣,但僅限於這類專業。
基本上我比較認同的是,學歷是一個敲門磚,在畢業前後,學歷的重要性非常高。但基本上三年之後,學歷只是很輔助的功能了,學習力、能力、責任心、為人處事這些點成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關鍵。
我好朋友也是三本畢業,工作8年,現在年入四十到五十萬。其實學歷歸根究底折射出的問題,不僅僅是學曆本身,而是很多三本的學生自律能力、學習力、持久力、領悟力普遍比一本的學生要差(當然也不絕對,但應該涵蓋大部分)。
所以用人單位在錄取時,勢必會考慮這些背後的因素。三本的學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職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學習、累積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要用巧勁。
另外就是情商的問題,隨著工作的深入,其實情商所佔的比重很大。我也認識小部分好學校畢業,情商一般,現在混基層的。
我工作以來,一直不斷的學習和充電,因為我心裡也比較清楚要往上走,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尤其身處那麼多比自己優秀還比自己努力的氛圍中,所以時刻不敢懈怠…或許這就是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還要實現些小小价值的二三本學生的苦處和動力吧!共勉!
網友:@黑菜
核心觀點:院校是塊敲門磚
本人是北京二本普通院校的,我來談一下關於一本、二本、三本畢業後找工作過程中的區別。
首先來說我們在學校時候面對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比較好的學校擁有各種良好的硬體和軟體設施,接觸的人物和事物也是比較厲害。就單從講座這方面來說我們院校一年也就請那麼幾個有分量的人物。然而我的上一本同學那邊基本每月甚至每周都有知名教授學者去講座,至於專科的同學他們可以依託以母校一本的實力去「蹭」講座啥的。
然後從大的活動方面來說的話,我們院校就是自己玩,或者和附近幾所院校一起玩,人家一本的動不動就是全國什麼活動啥的。
其他方面就不說了差距還是蠻大的……
我們回歸正題,在北京,說實話,對於一般的企業單位來說,如果你的學校在全國很有名氣,公司一般來說會首先考慮給你面試機會,如果你的學校名氣一般那麼就只有「本科」這個統稱學歷,那就……當然我們不排除有些公司或者事業單位招聘信息上明確指出只招收211、985院校。
就是如上面所說,剛畢業找工作,你的院校是一塊敲門磚。
網友:@嚮往自由
核心觀點:好學校畢業工作起點高
本人三本普通院校,畢業已經6年多了。身邊很多都是985、211的高中同學,說一下我的感覺吧。整體來說,好學校畢業工作起點還是普遍高的,無論公司性質,還是收入。
說下我自己的情況,我目前在某一線城市一年大概20萬,某好友985碩士,工作三年,年薪七八十萬(同為女人,當然,她的收入在我們所有同學中也是很出挑了),也有211一本的同學和我在一個城市,目前20萬出頭這樣……
某二本畢業同學做財務,年入25到30萬這樣,基本上我比較認同的是:「學歷是一個敲門磚」。在畢業前後,學歷的重要性非常高。因為學歷折射出的一個問題,不僅僅是學曆本身,而是很多三本學生的自律能力、學習力、持久耐力、領悟力普遍比一本的學生要差(當然也不絕對,但應該涵蓋大部分),所以用人單位在錄取時,勢必會考慮這些背後的因素。
所以三本的學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職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學習、累積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要用巧勁,另外就是情商的問題。我工作以來,一直不斷的學習和充電,因為我心裡也比較清楚要往上走,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成功,尤其身處那麼多比自己優秀還比自己努力的氛圍中,所以時刻不敢懈怠……或許這就是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還要實現些小小价值的三本學生的苦處和動力吧!
@歲月如初
核心觀點:三本找到符合自己專業的工作不容易
我一個三本土木工程專業,明年畢業,現在還在跑「校招」,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中鐵、中建這些中字頭的最低要求就是二本及以上和CET-4通過,但是還是以211,985為主,我們這些三本生人家根本就不收你的簡歷。
前幾天在中鐵二十局的招聘會上有一個從外省來的小夥兒,16年畢的業在銀行上班半年,但是覺得沒有前途就想去中鐵,和HR交談了一番後還被問到了一句「你大學是一本吧」,得到確認後就讓小夥兒去學校再弄一份三方來籤,可見就算你有工作經驗人家還是要看你的學歷,一些大型的私企可能會收簡歷,但是投遞之後也基本上是石沉大海,看到HR給重點大學的學生打電話讓過來籤三方時,真的是內心受到了一萬點的暴擊。
投了那麼多簡歷,也有幾個小私企讓過去面試,不過面完試後又沒有了音訊。
說真的,三本生要找一份符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很不容易。
網友@∝堅強是我哥
核心觀點:大學能給人生打下好基礎
本人一個211學生但不是985的,在9、10月走的「校招」,大部分公司篩選簡歷只看你學校,我女朋友是一個HR,他們公司有專門篩選網申簡歷的軟體,就是學校不是211、985的直接不看,我不是危言聳聽,你連簡歷都過不去,你再有多大能力也無法去後續了。
還有,我一個本科生的工資比一個普通一本研究生的多出好多,所以考研的要麼就考好,要麼儘早去社會。我也認識許多找了一個月工作,投了無數份簡歷,最後來句不還有「春招」嗎,二三本的人,他們不是想放棄,但你去好學校參加校招就是浪費時間。
我還想說,那些認為學校只對第一次找工作有用的你們醒醒吧,好學校能去大企業,你跳槽無非大跳到小,大跳到大,很少有從小公司跳到大公司的。所以,一個好大學能給你的人生打下第一個好基礎,所以高中生們加油啊,必須努力上211、985。
@張良計
核心觀點:名校的光環是一種優秀的傳遞
我自己就畢業於一所二本學校,深刻地感受過名牌大學提供的資源平臺和我們學校簡直不是一個檯面上的。大三的時候我參加學校裡的一個社團活動,和同學去復旦大學的兄弟社團做合作交流。前面大家都還討論地熱火朝天興致盎然,等講到拉贊助的工作分配時,復旦的一名同學表示這一塊他們來負責,「復旦的牌子說出去就是保證。」這句話背後透露出的那股自信,讓當時在場的我很尷尬。
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復旦,帶我去的朋友回來時羨慕地說 「人家學校隨便搞一個活動都是區裡市裡的級別,嘉賓都是你在報紙電視上能看得到的人物,咱們最多一年能請到三四個就很不錯了。哎,這就是差距啊。」
是的,差距,這麼一個小事情背後反映出來就是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差距。名牌大學就是比普通大學二本大學專科大學有更強大的師資,更專業的科研,更高級的社會資源對接入口,更響亮的名聲招牌帶來更快速的上升通道。好大學能帶給你接觸更廣泛圈子的機會,人脈的擴張,也是一個人能力與資源的擴張。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客觀既定事實。
名校在人心中的地位始終就不一般,它的聲望是由多年來源源不斷地人才輸入和輸出才形成的。所以HR選擇名牌大學的求職者,成本無疑是最低的。學歷不能決定人一輩子,文憑也證明不了人的能力,但一些機會,在某些時候只留給有這張紙的人。
為什麼名校畢業生大多能找到外人眼中不錯的工作?除了本身能力問題,校友的作用也很明顯。比如前輩在大型企業上班,那你進入他的圈子實習和求職的機會,一定會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