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縣的農業雄心 在瑞安,工業經濟、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2020-12-22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6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佳瑩 張亦盈 通訊員 夏盈瑜)有「中國汽摩配之都」之稱的溫州瑞安「不走尋常路」,工業強縣聲名在外,近來卻在農業領域異軍突起:近日,瑞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不久前,總投資39.31億元的農業項目在瑞安集中開工,如此規模,在瑞安和溫州均屬首次;近三年,瑞安市級財政每年安排用於農業農村資金均超13億元……

  傳統工業城市如何創新發展農業產業?瑞安在現代農業上一系列出人意表的「大手筆」,並非出於巧合。鄉村振興的大幕開啟,嗅覺敏銳的瑞安人從廣袤的農田裡嗅到了發展的機遇。直擊小農戶分散經營的發展痛點,以工業優勢帶動農業發展,推動城市空間向農業開放,讓工業經濟、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近年來,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間,瑞安漸漸找到最佳的契合點。

鳥瞰瑞安市曹村鎮綜合農業園彩色稻田。 通訊員 孫凜 攝

  向工業「取經」 全產業鏈攻克「卡脖子」問題

  與眾多依靠「塊狀經濟」崛起的縣域經濟體一樣,在瑞安,多年來,工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服務業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更添分量。反觀農業,雖有重視之名,卻在重重瓶頸之下難副其實,難以徹底改變「小、散、弱」的局面。

  「農業發展仍存在基礎薄弱投入不足,小農戶分散經營效率較低,供銷對接難等諸多短板。」調任瑞安市科協主席不久的王文光是20多年的「老農業」,在他看來,多年來,農業發展多靠補貼,且用資金像撒胡椒麵,多停留在改善農業基礎生產條件的層面上。「常常是東邊幾十萬,西邊幾百萬,上千萬的農業項目已經是了不得了。」王文光說。

  瑞安認識到,要在鄉村振興上闖出新路,必須打破人們對農業發展的刻板印象,把以人和資金為代表的各類資源吸引過來。

  靠什麼吸引?瑞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謝欽巨從工業發展中「借」來了一招:依靠大平臺造勢謀發展。瑞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平臺是溫州唯一的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這一發展引擎的異軍突起讓謝欽巨深刻體會到,一個大平臺是如何吸引優質企業、資本、人才和政策支持,提升整個區域產業影響力的。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拿下大平臺並非朝夕之功,瑞安人的策略是穩紮穩打,從現有優勢領域先下功夫。依靠「三位一體」發源地的傳統優勢,2018年,瑞安拿下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借鑑工業「機器換人」的經驗大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2019年摘下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的「招牌」……積水成淵式的布局,讓農業有了大發展的底氣。

  「5月,我們入選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這是今年全省唯一一家。」拿下這個大平臺,謝欽巨足足高興了好幾天。靠著這次創建,能獲得上億元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更將撬動一倍以上的市、縣、企業各類資金,兩年內實施17個子項目,計劃到2024年產業園總產值、數字農業產值實現倍增。一把抓住了瑞安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過去我們都很羨慕工業項目,對一些項目往往會傾全市之力去推動。現在我們可以說,在瑞安,農業也毫不遜色。」謝欽巨告訴記者,瑞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十萬畝都市農業兩大平臺,都是以市長牽頭成立領導小組的形式推進,從一產的種養,到二產的農產品深加工,再到三產的旅遊項目,規劃一氣呵成,以全產業鏈推進的方式攻克農業發展瓶頸。「交通、旅遊、科技等部門圍繞一個農業項目給足資源,全力配合推進,這樣的魄力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謝欽巨說。

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農田大腦」。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供圖

  3人管理2000畝地 農業大平臺嫁接工業優勢

  瑞安西部多山,以楊梅、茶葉等林土產業為主打造生態休閒產業帶;中部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平臺,發展水稻、蔬菜等農產品;東部與城市相連,重點打造總投資超10億元的十萬畝都市農業項目……如今的瑞安農業產業,已然形成東、中、西三大現代農業平臺三足鼎立之勢。

  相中了瑞安擁有眾多國家級農業大平臺的優勢,農業領域「大佬」們紛紛帶著項目落地瑞安。來自廣東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運營商「艾米」把華東總部設在了瑞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以農牧業為核心的泰國跨國公司正大集團也紛紛前來投資……

  業內人都知道,像這樣的龍頭企業,來一個就能帶起一個農業細分產業。5G、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決策……大項目帶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瑞安傳統工業優勢好似「金風玉露一相逢」,正深刻改變著瑞安農業發展的理念和氣質。

  每天一大早,位於馬嶼鎮的萬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裡,總經理雷大鋒在辦公室一按遙控器,遠處的溫室大棚隨即打開,大棚內的溫度、空氣溼度、土壤水分等數據隨即呈現在他面前。

  幾乎同一時間,浙江首個「5G+智慧農業」項目,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無人機按設定開始低空飛行噴灑農藥。5G信號的全覆蓋,使得田間傳感器採集到的天、地、空全方位數據,可直接在雲端完成初步分析,精準傳輸到「農田大腦」,哪塊地有病蟲害風險,哪裡地急需追肥,項目負責人袁劍在手機上便可以管理2000畝生態智能稻田。

  ……

  置身於這些智慧農田,仿佛身處智能工廠一般。一個個全新的農業項目,融入工業發展的理念,著墨於規模化、智能化、品牌化、標準化,正快速彌合工業與農業之間的發展差距。

  「2000畝地的日常管理,我們只用了3個人。」袁劍告訴記者,和大多數工業企業一樣,農業同樣遇到了用工瓶頸。自2012年底浙江開始「機器換人」以來,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順著這個思路,去年,瑞安創成全省農業「機器換人」示範縣(市、區),水稻、名優茶等產業各環節機械化率大幅提升。

  「機器換人」還帶來了農產品品質紅利。「機械化勢必帶來標準化,工業企業要做品牌、做精品,農業企業也要通過機械化、智能化擺脫『靠天吃飯』。」袁劍告訴記者,周邊稻田的每畝收益1800元,艾米卻能做到7000元以上,4倍的收益正是源於品質和品牌兩招,明年他們流轉農田將超10000畝。

  嫁接了工業優勢,瑞安人在農田裡幹出了新天地。

摩託車友環遊曹村生態糧食基地。通訊員 孫凜 攝

  澇區變景區 「六次產業」重塑城市布局

  在瑞安,萬松東路是一條頗為特別的線路:路的這一頭是高樓林立、商貿繁盛的城市商務區;向東開是一望無際的十萬畝溼地田園,「上農下漁」,臨城望海,美哉悠哉;再往下走便到了鋼筋水泥的工業區,知名企業投產的大項目皆落地於此。

  一條路看盡三種業態,在旁人眼中的迥異,在瑞安人眼裡卻成了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產融合」,建設新型宜居的現代田園城市的基底,一個總投資12億元的都市農業新規劃在這裡落地生根。

  過去,對於城市裡的人而言,農田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都市農業項目,發展高端經濟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將都市、鄉村、產城深度融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多元化循環農業產業鏈。」王文光還有一個身份是瑞安市濱海十萬畝都市田園新天地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當前他和團隊正在反覆優化方案,從而讓項目能順利在今年下半年進場施工,真正讓城市人能輕輕鬆鬆地「復得返自然」。未來,在城市居民乘坐搖櫓船便能一路向東駛入河塘享受田園風光,埋首車間裡的工人回城區的方向,沿途便是田園花海。

  當下的鄉村振興,做的已不僅僅是農業產業內部如何重構的文章,更需通過農業穿針引線,推動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1+2+3=6,1*2*3=6,兩道算術題,把原本單一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打造為綜合產業,這是「六次產業」給城市帶來的豐富想像空間。

  瑞安曹村,遠近聞名的「中華進士第一村」。江南煙雨中,沿著休閒漫步道而行,身側便是萬畝良田。登上觀景臺,向北望,群山環抱,山嵐嫋嫋;向西望,各色作物交錯而植,以五線譜造型迎接往來遊客;東望,一大塊玉米地被修飾成了一座迷宮,其間傳來孩童的陣陣歡笑聲;南望,一道碧水穿田而過,河岸兩側可見零星垂釣者……

  「以前這裡是出了名的『澇區』,在鄉村振興示範帶的整體規劃下,我們對河道進行疏浚和拓寬,才有了這番面貌。」「澇區」變糧區,糧區變景區,曹村鎮鎮長王少華所說的,便是瑞安全力打造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之一——浙江省連片面積最大的天井垟糧食生產功能區。在打造優質水稻產業鏈的同時,這裡也成為城市居民休閒旅遊的「後花園」,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五一假期的遊客數量就達15萬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

  一處處鄉村新景,觸發了城鄉居民生活方式之變,更在重構一座城市的布局,重塑一座城市的氣質。

  與工業經濟和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互相成就,鄉村振興正切切實實改變著瑞安這座浙南小城的城市氣質。

  記者手記

  「重」與「輕」之間 看農業新格局

  農業的「重」,重在務農重本。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鑄就了「重農」的基因。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十多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

  農業的「輕」,輕在與時俱進的輕盈步伐。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工業面臨成本要素上升的壓力,對外貿易面臨重重風險。在擴大內需和鄉村振興雙重戰略之下,農業逐步跳出傳統模式,走向數位化、智能化。

  在「重」與「輕」之間,瑞安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廣闊空間。為引導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量,瑞安投入大手筆,拿出多年來推動工業經濟的經驗:用「機器換人」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用引進重量級龍頭企業解決規模小、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用新技術提升農業品質和效率……在採訪中,一家當地農業企業負責人說,農業生產連了網,上了「雲」,現在做農業也和做工業一樣,很有「科技範」。

  大手筆的背後,更有大格局。如今,瑞安跳出農業本身,從經濟發展新增量、城市發展新方位、美好生活新窗口的視角來看待農業,謀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唱出一曲新時代的「田園牧歌」。

相關焦點

  • 長葛市鄉村「四季歌 」同頻「振興曲」
    眼下,在長葛市的村村鎮鎮,搶抓著疫情帶來的逆城市化消費熱潮,環境照著城裡造,產業瞄準城市幹,實現著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動能轉換:由單一經營模式、單產業鏈條、單調生活方式,向全產業鏈條、全方位增收、全景式生活模式轉變。在城市同頻共振的指揮棒下,讓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傳統的「單景觀」的「四季歌」,變成了四季皆有的「同一首歌」,變成了城鄉融合、交響躍動的「全景觀」式「振興曲」。
  • 杜爾伯特推開食品工業強縣「金大門」
    偌大的廠區,林立的廠房,高聳的冷卻塔,先進的生產設備……有這個大項目「壓艙」,「工業立縣」真正立住了,「食品強縣」就有盼頭了。  「九柱頂梁」寫實「工業立縣」  杜爾伯特是傳統牧業縣,近年躋身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上世紀80年代末,全縣僅有工業企業9家。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如何壯大工業經濟總量,打造帶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 英國農村史丨怎樣的農業發展歷程讓英國鄉村經濟變為城市經濟?
    中世紀的英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高,主要是土地制度和以農民為中心的社會經濟制度與社會關係。近代早期英國農村出現許多變化,圈地運動、鄉紳約曼和農村手工業興起、農業改革。19世紀後英國城鎮化發展和農業結構變化,是工業革命時期農村發展的方向。
  • 天津濱海新區推動黨建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
    「非公經濟工業總產值佔全區比重達82%以上,從業人員比重超過85%。」非公經濟已成為濱海新區經濟建設的生力軍、自主創新的主引擎、就業增收的主渠道。如何讓黨建融入非公企業促進發展?每年評選表彰100家經濟發展好、黨建工作優的非公企業,近三年從各級財政拿出1600萬元用於開展非公企業黨建工作。」 近三年,區委和各城區、功能區工委(黨組)先後建成非公企業黨建示範點120個,聯合黨支部培養發展黨員336名,培育孵化獨立黨支部76個。 美國獨資企業威世通用半導體公司黨支部書記張曉東告訴記者:「研發部共有7名員工,其中3名黨員為業務骨幹。
  • 江西省遂川縣實現工業經濟穩中發展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縣,江西遂川工業發展的底子薄弱。但近年來,遂川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明確「開放興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平臺的搭建和夯實,大力推動了當地實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去年,該縣規模工業增加值52.7億元,增長9.5%;特別是工業用電量4.16億度,增長17.7%,新增規模工業企業29家。
  • 鄉村振興 | 工業遺存「變身」文創中心,昌化打造「工業風」鄉村...
    鄉村振興 | 工業遺存「變身」文創中心,昌化打造「工業風」鄉村振興文化新地標!原來,這是8300文化體驗中心「新鮮上市」的「臨安線上市集」,也是當地部門通力協作,將老一輩昌化人情結深厚的工業遺存改造提升的「又一力作」。
  • 「示範生」的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浙江日報10月29日,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推進會在德清縣舉行,會上發布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
  • 鄉村振興新答卷——浙江發布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2018年8月,農業農村部和浙江省共同籤署了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合作協議,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為了當好「示範生」,浙江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體系、推進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各地湧現一批有思路、有打法、帶動效應強的浙江經驗,形成了「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 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同頻共振 齊心協力 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黃宗林在參加縣政協八屆五次會議分組討論時指出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同頻共振 齊心協力 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1月30日下午,      林國權、楊邦多、曾永維、潘雪、徐興健、雲峰、王芬、黃亞琳、陳友毅等委員圍繞脫貧攻堅、城市建設、文化旅遊、提案辦理、精神文明等問題發言,談想法、說觀點、提建議。      黃宗林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在國家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濰坊青州旅遊工業齊頭並進 經濟社會良好發展
    中國山東網濰坊10月30日訊 (記者 韓蓓蓓) 10月25日下午,濰坊市組織開始對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推進鄉村振興、新舊動能轉換和「四個城市」建設重點項目進行觀摩點評。10月29日,觀摩點評進入最後一天,濰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帶領全體與會人員觀摩了青州、臨朐、昌樂的重點項目。
  • 全區年中工作會議暨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推進大會強調
    、鄉村振興推進大會在南寧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上半年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研究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動員全區上下堅定信心、苦幹實幹,聚焦重點、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不斷開創富民興桂事業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改革開放40周年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
  • 「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寫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從2014年出臺《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到今年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黨和國家始終關注著東北的振興發展。  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是一時一隅之策,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全局戰略,目標是為中國經濟增長鍛造新的發動機。
  • 山東大學: 服務山東 同頻共振 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目前,山東大學積極踐行「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理念,明確提出並大力實施服務山東戰略,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實現了校地同頻共振、合作共贏。
  • 蔡豔: 政企同頻共振、攜手並進,奮力譜寫「十四五」婺城高質量發展...
    區委書記蔡豔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扣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題主線,政企同頻共振、攜手並進,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打造新優勢,奮力譜寫「十四五」婺城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區領導陳旭輝、範鋒鑫、王興國參加會議。
  • 讓教育與城市發展同頻,深圳行穩步健
    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深圳教育高質量發展鋪路架橋,推動教育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加速打造與城市地位相匹配、中國一流、世界先進的現代教育,深圳經濟建設會得到更有力的支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城市發展,教育先行。
  • 福建晉江市民下鄉農業進城 鄉村振興注重「裡子」
    ,農業佔經濟總量小。但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晉江不要「面子」更加注重「裡子」,市民下鄉,農業進城,一項項舉措,讓鄉村振興成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連續幾個雙休日,晉江東石農民創業示範基地、晉江龍湖恆豐休閒農場、永和恆山農場、安海下山後村、曾埭村及磁灶洋宅村成為歡樂的海洋。
  • 陳文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現途徑
    按照黨的十九大總體部署,當前處於脫貧攻堅全面進入攻城拔寨的決勝期,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將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也處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起步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兩大國家戰略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明確要求,「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 內江市威遠縣:工業挑大梁 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剛剛過去的5年,威遠在發展的長卷裡寫下濃重的一筆。錨定產業發展這一基準航線,「十三五」期間威遠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聚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引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  發展再上臺階,再造一個產業威遠風帆正高揚,為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夯基壘臺。
  • 鄉村振興小鎮出大招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駿  鄉村振興成為時髦熱詞,東莞各鎮日前陸續放出自己的振興「大招」。鄉村將如何巧妙增強實力、煥發活力?記者昨日從東坑和橫瀝這兩個典型的「彈丸」小鎮獲悉,根據其各自的方案,東坑將以鎮帶村打造農業綜合體,並通過舊改盤活村地、提高門檻精準招商;而橫瀝則投資7億元建50裡濱水景觀長廊,全面力促沿線鄉村經濟更上一層樓。
  • 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意義
    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本卷第九個專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闡述了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