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佳瑩 張亦盈 通訊員 夏盈瑜)有「中國汽摩配之都」之稱的溫州瑞安「不走尋常路」,工業強縣聲名在外,近來卻在農業領域異軍突起:近日,瑞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不久前,總投資39.31億元的農業項目在瑞安集中開工,如此規模,在瑞安和溫州均屬首次;近三年,瑞安市級財政每年安排用於農業農村資金均超13億元……
傳統工業城市如何創新發展農業產業?瑞安在現代農業上一系列出人意表的「大手筆」,並非出於巧合。鄉村振興的大幕開啟,嗅覺敏銳的瑞安人從廣袤的農田裡嗅到了發展的機遇。直擊小農戶分散經營的發展痛點,以工業優勢帶動農業發展,推動城市空間向農業開放,讓工業經濟、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近年來,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間,瑞安漸漸找到最佳的契合點。
鳥瞰瑞安市曹村鎮綜合農業園彩色稻田。 通訊員 孫凜 攝
向工業「取經」 全產業鏈攻克「卡脖子」問題
與眾多依靠「塊狀經濟」崛起的縣域經濟體一樣,在瑞安,多年來,工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服務業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更添分量。反觀農業,雖有重視之名,卻在重重瓶頸之下難副其實,難以徹底改變「小、散、弱」的局面。
「農業發展仍存在基礎薄弱投入不足,小農戶分散經營效率較低,供銷對接難等諸多短板。」調任瑞安市科協主席不久的王文光是20多年的「老農業」,在他看來,多年來,農業發展多靠補貼,且用資金像撒胡椒麵,多停留在改善農業基礎生產條件的層面上。「常常是東邊幾十萬,西邊幾百萬,上千萬的農業項目已經是了不得了。」王文光說。
瑞安認識到,要在鄉村振興上闖出新路,必須打破人們對農業發展的刻板印象,把以人和資金為代表的各類資源吸引過來。
靠什麼吸引?瑞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謝欽巨從工業發展中「借」來了一招:依靠大平臺造勢謀發展。瑞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平臺是溫州唯一的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這一發展引擎的異軍突起讓謝欽巨深刻體會到,一個大平臺是如何吸引優質企業、資本、人才和政策支持,提升整個區域產業影響力的。
「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拿下大平臺並非朝夕之功,瑞安人的策略是穩紮穩打,從現有優勢領域先下功夫。依靠「三位一體」發源地的傳統優勢,2018年,瑞安拿下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借鑑工業「機器換人」的經驗大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2019年摘下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的「招牌」……積水成淵式的布局,讓農業有了大發展的底氣。
「5月,我們入選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這是今年全省唯一一家。」拿下這個大平臺,謝欽巨足足高興了好幾天。靠著這次創建,能獲得上億元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更將撬動一倍以上的市、縣、企業各類資金,兩年內實施17個子項目,計劃到2024年產業園總產值、數字農業產值實現倍增。一把抓住了瑞安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過去我們都很羨慕工業項目,對一些項目往往會傾全市之力去推動。現在我們可以說,在瑞安,農業也毫不遜色。」謝欽巨告訴記者,瑞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十萬畝都市農業兩大平臺,都是以市長牽頭成立領導小組的形式推進,從一產的種養,到二產的農產品深加工,再到三產的旅遊項目,規劃一氣呵成,以全產業鏈推進的方式攻克農業發展瓶頸。「交通、旅遊、科技等部門圍繞一個農業項目給足資源,全力配合推進,這樣的魄力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謝欽巨說。
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農田大腦」。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供圖
3人管理2000畝地 農業大平臺嫁接工業優勢
瑞安西部多山,以楊梅、茶葉等林土產業為主打造生態休閒產業帶;中部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主平臺,發展水稻、蔬菜等農產品;東部與城市相連,重點打造總投資超10億元的十萬畝都市農業項目……如今的瑞安農業產業,已然形成東、中、西三大現代農業平臺三足鼎立之勢。
相中了瑞安擁有眾多國家級農業大平臺的優勢,農業領域「大佬」們紛紛帶著項目落地瑞安。來自廣東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運營商「艾米」把華東總部設在了瑞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以農牧業為核心的泰國跨國公司正大集團也紛紛前來投資……
業內人都知道,像這樣的龍頭企業,來一個就能帶起一個農業細分產業。5G、大數據、物聯網、智能決策……大項目帶來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瑞安傳統工業優勢好似「金風玉露一相逢」,正深刻改變著瑞安農業發展的理念和氣質。
每天一大早,位於馬嶼鎮的萬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裡,總經理雷大鋒在辦公室一按遙控器,遠處的溫室大棚隨即打開,大棚內的溫度、空氣溼度、土壤水分等數據隨即呈現在他面前。
幾乎同一時間,浙江首個「5G+智慧農業」項目,瑞安艾米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無人機按設定開始低空飛行噴灑農藥。5G信號的全覆蓋,使得田間傳感器採集到的天、地、空全方位數據,可直接在雲端完成初步分析,精準傳輸到「農田大腦」,哪塊地有病蟲害風險,哪裡地急需追肥,項目負責人袁劍在手機上便可以管理2000畝生態智能稻田。
……
置身於這些智慧農田,仿佛身處智能工廠一般。一個個全新的農業項目,融入工業發展的理念,著墨於規模化、智能化、品牌化、標準化,正快速彌合工業與農業之間的發展差距。
「2000畝地的日常管理,我們只用了3個人。」袁劍告訴記者,和大多數工業企業一樣,農業同樣遇到了用工瓶頸。自2012年底浙江開始「機器換人」以來,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順著這個思路,去年,瑞安創成全省農業「機器換人」示範縣(市、區),水稻、名優茶等產業各環節機械化率大幅提升。
「機器換人」還帶來了農產品品質紅利。「機械化勢必帶來標準化,工業企業要做品牌、做精品,農業企業也要通過機械化、智能化擺脫『靠天吃飯』。」袁劍告訴記者,周邊稻田的每畝收益1800元,艾米卻能做到7000元以上,4倍的收益正是源於品質和品牌兩招,明年他們流轉農田將超10000畝。
嫁接了工業優勢,瑞安人在農田裡幹出了新天地。
摩託車友環遊曹村生態糧食基地。通訊員 孫凜 攝
澇區變景區 「六次產業」重塑城市布局
在瑞安,萬松東路是一條頗為特別的線路:路的這一頭是高樓林立、商貿繁盛的城市商務區;向東開是一望無際的十萬畝溼地田園,「上農下漁」,臨城望海,美哉悠哉;再往下走便到了鋼筋水泥的工業區,知名企業投產的大項目皆落地於此。
一條路看盡三種業態,在旁人眼中的迥異,在瑞安人眼裡卻成了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產融合」,建設新型宜居的現代田園城市的基底,一個總投資12億元的都市農業新規劃在這裡落地生根。
過去,對於城市裡的人而言,農田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都市農業項目,發展高端經濟農業、創意農業、生態農業,將都市、鄉村、產城深度融合,形成一條完整的多元化循環農業產業鏈。」王文光還有一個身份是瑞安市濱海十萬畝都市田園新天地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當前他和團隊正在反覆優化方案,從而讓項目能順利在今年下半年進場施工,真正讓城市人能輕輕鬆鬆地「復得返自然」。未來,在城市居民乘坐搖櫓船便能一路向東駛入河塘享受田園風光,埋首車間裡的工人回城區的方向,沿途便是田園花海。
當下的鄉村振興,做的已不僅僅是農業產業內部如何重構的文章,更需通過農業穿針引線,推動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1+2+3=6,1*2*3=6,兩道算術題,把原本單一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打造為綜合產業,這是「六次產業」給城市帶來的豐富想像空間。
瑞安曹村,遠近聞名的「中華進士第一村」。江南煙雨中,沿著休閒漫步道而行,身側便是萬畝良田。登上觀景臺,向北望,群山環抱,山嵐嫋嫋;向西望,各色作物交錯而植,以五線譜造型迎接往來遊客;東望,一大塊玉米地被修飾成了一座迷宮,其間傳來孩童的陣陣歡笑聲;南望,一道碧水穿田而過,河岸兩側可見零星垂釣者……
「以前這裡是出了名的『澇區』,在鄉村振興示範帶的整體規劃下,我們對河道進行疏浚和拓寬,才有了這番面貌。」「澇區」變糧區,糧區變景區,曹村鎮鎮長王少華所說的,便是瑞安全力打造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之一——浙江省連片面積最大的天井垟糧食生產功能區。在打造優質水稻產業鏈的同時,這裡也成為城市居民休閒旅遊的「後花園」,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五一假期的遊客數量就達15萬人,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
一處處鄉村新景,觸發了城鄉居民生活方式之變,更在重構一座城市的布局,重塑一座城市的氣質。
與工業經濟和城市發展同頻共振,互相成就,鄉村振興正切切實實改變著瑞安這座浙南小城的城市氣質。
記者手記
「重」與「輕」之間 看農業新格局
農業的「重」,重在務農重本。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鑄就了「重農」的基因。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十多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
農業的「輕」,輕在與時俱進的輕盈步伐。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工業面臨成本要素上升的壓力,對外貿易面臨重重風險。在擴大內需和鄉村振興雙重戰略之下,農業逐步跳出傳統模式,走向數位化、智能化。
在「重」與「輕」之間,瑞安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廣闊空間。為引導農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量,瑞安投入大手筆,拿出多年來推動工業經濟的經驗:用「機器換人」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用引進重量級龍頭企業解決規模小、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用新技術提升農業品質和效率……在採訪中,一家當地農業企業負責人說,農業生產連了網,上了「雲」,現在做農業也和做工業一樣,很有「科技範」。
大手筆的背後,更有大格局。如今,瑞安跳出農業本身,從經濟發展新增量、城市發展新方位、美好生活新窗口的視角來看待農業,謀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唱出一曲新時代的「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