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考中進士者(包括文、武進士)從搜集到的各種資料上來統計,自隋至清代大約有五百多名(其中高中狀元者五六名)。
為更好的了解「史氏進士榜」,特簡略介紹一下有關科舉方面的一些知識。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年間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者歷史上大約共計十幾名而已。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舉制逐漸消亡。
史姓進士名錄
唐 代
名諱+籍貫+高中時間
史 珵 山西芮城 貞觀元年
史元道 江蘇溧陽 永徽二年
史 翽 江蘇溧陽 開元四年
宋 代
宋代高中進士者比較集中,主要在「寧波史家及眉州史家」,故首先集中介紹。
寧波史家:
史師才、史師木、禾、光(三公賜鄉貢進士);
史浩、史澄;
彌大、彌正、彌遠、彌堅、彌厚、彌遜、彌邁、彌忠、彌愈、彌忞、彌應、彌謹、彌鞏、彌章(發解進士);
宅之、宇之、拴之、道之、本之、嵩之、巋之、巖之、堯之、受之、仝之、望之、能之、肯之、育之、有之、胄之;
舜卿、周卿、唐卿、世卿、伍卿、瑚卿、蒙卿、
紀孫;
眉州史家:
仁宗朝:史衷、瑜、家、周、沆;
英宗朝:史祥;
神宗朝:史厚;
哲宗朝:史權、願、旬、通、同、昶;
徽宗朝:汝士、載忠、祖道、宜之、亢、與權、易周、聿、堪、似、充、藻、慶、允、和;
高宗朝:定之、誠、皋、欽、嘉猷、剛中、彭求、孝孫、
文亮、三益、堯俊、時復、大錫、義山、文、枕、
忠、戒、幹、似、季長、容、記言、克明、邦傑、克夫、元、益、錫、起予、堯文、堯弼、
孝宗朝:仲千、受、昌、春卿、杏、天覺、舉仲、楫、良傳、
中之、炎、定之、元一、榮仲、全、復、師定、
大正、謙光、潮;
寧宗朝:祖邾、起、元之、忠孫、忠輔、貞柔;
理宗朝:守道、晉、達卿、思仲、次秦、公度、仲寅、覺、
起、義之、瑞玉、震之、灼、行、舒紀、吳、大正、
千之、彥輔、榮家、巽、公亮、林宗、天暉、子酉、
丹、伯行、繼溫、伯聞、寅午、夢桂、師亮、師立、大榮、少南、癸、子翬、靖、卯、夢應、為可、祥、夢錫、思廉;
元 代
河北:恆德、彬;
江蘇:應元;
浙江:駉孫、圭文;
湖南:復孫;
明 代
名諱+籍貫+時間+排名
彬 直隸溧水 永樂2年 3甲130名
安 江西豐城 永樂9年 3甲39名
泳 應天府溧陽 永樂10年 3甲29名
循 應天府江寧 永樂10年 3甲26名
常 應天府溧陽 永樂13年 3甲44名
潛 直隸金壇 正統元年 3甲41名
儀 河南儀封 正統元年 3甲47名
敏 直隸淮安衛 正統10年 3甲57名
瓘 直隸山陽 景泰5年 2甲15名
珍 江西德化 景泰5年 3甲93名
闌 山東歷城 景泰5年 3甲136名
芳 直隸易州 天順8年 3甲162名
俊 順天府涿州 成化11年 2甲39名
書 陝西靈臺 成化11年 3甲43名
効 直隸山陽 成化14年 3甲151名
瑛 山西稷山 成化14年 3甲179名
簡 河南洛陽 成化17年 3甲6名
俊 順天府薊州 成化20年 3甲102名
學 應天府溧陽 成化23年 2甲102名
載德 河南新鄭 弘治6年 3甲56名
後 應天府溧陽 弘治9年 2甲5名
譽 浙江餘姚 弘治9年
錳 直隸長州 弘治12年 2甲52名
良佐 直隸崑山(南京太醫院)弘治12年 3甲78名
魯 山西蒲州 正德3年 3甲50名
紳 湖廣辰州府(直隸嘉定)正德3年 3甲100名
立誠 浙江鄞縣 正德6年 3甲61名
麟 四川南充 正德9年 3甲234名
於光 福建晉江 正德12年 2甲53名
道 順天府涿州 正德12年 2甲88名
梧 福建莆田 正德16年 2甲8名
立模 浙江餘姚 正德16年 3甲8名
臣 直隸吳江 嘉靖2年 2甲97名
褒善 直隸開州 嘉靖11年 3甲131名
際 應天府溧陽 嘉靖11年 3甲228名
載德 直隸任丘 嘉靖20年 3甲148名
朝賓 福建晉江 嘉靖26年 2甲4名
闕疑 順天府涿州 嘉靖26年 2甲24名
直臣 順天府涿州 嘉靖26年 2甲64名
朝宜 福建晉江 嘉靖32年 3甲53名
朝富 福建晉江 嘉靖32年 3甲201名
桂芳 江西陽鄱 嘉靖32年 3甲224名
起蜇 直隸江都(應天府溧陽) 嘉靖32年 3甲233名
官 河南洛陽 嘉靖32年 3甲234名
朝寀 福建晉江 嘉靖35年 2甲59名
永壽 山西翼城 嘉靖35年 3甲42名
官 山西翼城 嘉靖35年 3甲194名
嗣元 浙江餘姚 嘉靖38年 3甲95名
檟 浙江會稽 嘉靖41年 2甲26名
詡 江西永新 嘉靖41年 2甲46名
文龍 直隸武進 嘉靖41年 3甲97名
思敬 錦衣衛 隆慶2年 3甲52名
朝鉉 福建晉江 隆慶2年 3甲194名
邦直 山東樂陵 隆慶2年 3甲257名
鈳 浙江餘姚 隆慶5年 2甲12名
繼志 應天府溧陽 隆慶5年 2甲46名
元熙 浙江餘姚 萬曆2年 3甲17名
繼辰 應天府溧陽 萬曆5年 3甲36名
朝錄 福建晉江 萬曆5年 3甲61名
邦載 直隸江陰 萬曆8年 2甲30名
善言 河南河南衛(直隸天長)萬曆8年 3甲60名
旌賢 雲南(應天府江寧) 萬曆8年 3甲178名
記勳 浙江餘姚 萬曆11年 2甲7名
孟麟 直隸宜興 萬曆11年 2甲9名
起欽 浙江鄞縣 萬曆17年 2甲20名
繼偕 福建晉江 萬曆20年 1甲2名
允中 山西大同 萬曆20年 3甲49名
學遷 山西翼城 萬曆20年 3甲94名
弼 直隸金壇 萬曆20年 3甲83名
記事 陝西渭南 萬曆23年 3甲216名
記言 山西河津 萬曆26年 3甲104名
東昌 山西蔚州 萬曆26年 3甲209名
樹德 直隸金壇 萬曆29年 3甲83名
起龍 浙江象山 萬曆29年 3甲90名
啟元 直隸江都 萬曆32年 2甲18名
永壽 山東翼城 萬曆35年 3甲42名
垂則 直隸宜興 萬曆35年 3甲83名
高先 山東樂陵 萬曆38年 2甲19名
要典 河南裕州 萬曆38年 3甲134名
贊舜 湖廣龍陽 萬曆38年 3甲177名
孔吉 應天府溧陽 萬曆38年 3甲183名
永安 山東武定州 萬曆41年 2甲42名
應選 河南群牧所 萬曆44年 2甲10名
躬盛 浙江烏程 萬曆47年 2甲15名
高胤 山東樂陵 萬曆47年 3甲65名
啟英 浙江海寧 萬曆47年 3甲197名
範 直隸清苑 天啟2年 3甲26名
纘烈 直隸金壇(直隸溧陽) 天啟2年 3甲203名
應聘 河南河內 天啟5年 3甲129名
鳴皋 浙江烏程 天啟5年 3甲176名
可鏡 湖廣長沙 崇禎元年 3甲4名
可法 河南祥符 崇禎元年 3甲26名
洪謨 廣東廣寧衛 崇禎4年 3甲40名
元調 直隸金壇 崇禎4年 3甲127名
繼任 福建晉江 崇禎4年 3甲155名
可證 崇禎9年
標 陝西華陰 崇禎13年 3甲78名
惇 直隸金壇(應天府溧陽) 崇禎15年 特科1名
贊聖 福建晉江 崇禎15年 特4名
延亮 福建晉江 崇禎15年 特78名
其文 應天府溧陽 崇禎15年 特108名
可程 順天府錦衣衛(祥符) 崇禎16年 2甲10名
繼鰌 浙江諸暨 崇禎16年 2甲19名
夏隆 直隸宜興(直隸溧陽) 崇禎16年 3甲31名
起明 山西翼城 崇禎16年 3甲60名
垂譽 江西豐城 崇禎16年 3甲112名
洽 山西孝義 崇禎16年 3甲312名
起元 浙江餘姚 崇禎16年 武進士
汗青 河南祥符 崇禎年間 武進士
清 代
載 河南蘭陽 順治3年 2甲38名
三榮 山西忻州 順治3年 3甲104名
編 河南滎陽 順治3年 3甲210名
良植 河南河南衛 順治3年 3甲250名
具勳 陝西華陰 順治3年 3甲261名
允琦 江南江寧 順治4年 3甲25名
樹俊 江南武進 順治4年 3甲191名
士選 江南黟縣 順治4年 4甲229名
燧 江南溧陽 順治6年 3甲36名
弘謨 江南金壇 順治6年 3甲98名
象晉 江南上元 順治6年 3甲133名
承謨 江南金壇 順治9年 3甲29名
彪古 江西鄱陽 順治9年 3甲77名
泰 江南溧陽 順治9年 3甲186名
大成 浙江鄞縣 順治12年 1甲1名
逸裘 浙江仁和 順治12年 3甲2名
揚廷 江南溧陽 順治12年 3甲61名
紀夏 江南溧陽 順治12年 3甲195名
崇恂 山東陽信 順治12年 3甲300名
胤庚 福建晉江 順治15年 3甲20名
尚轍 浙江餘姚 順治15年 3甲128名
甲先 湖廣沅陵 順治16年 3甲164名
毓光 山東青城 順治18年 3甲131名
伯言 山西蔚州 順治18年 3甲264名
建侯 湖北沔陽 順治年 武進士
良將 湖北沔陽 順治年 武進士
在芳 浙江山陰 順治15年 武進士
鶴齡 江南溧陽 康熙6年 2甲5名
遵古 山西陽曲 康熙9年 3甲177名
珥 山西武鄉 康熙15年 2甲41名
長昆 山東樂陵 康熙15年 3甲53名
秉直 江南高淳 康熙15年 3甲134名
夔 江南溧陽 康熙21年 2甲1名
流芳 陝西華州 康熙21年 3甲95名
伸 江南江都 康熙27年 2甲22名
逸堂 江南金壇 康熙27年 3甲34名
普 江南溧陽 康熙39年 2甲16名
泓 江南江都 康熙39年 2甲51名
貽直 江南溧陽 康熙39年 3甲1名
慶義 山西太平 康熙45年 2甲41名
尚節 浙江仁和 康熙45年 3甲84名
隨 江南溧陽 康熙48年 3甲2名
在甲 浙江鄞縣 康熙52年 3甲30名
增 江南青城 康熙57年 3甲108名
陸輿 江南宜興 康熙年間
贊 河南寧陵 康熙27年 武進士
特選 河南洛陽 康熙51年 武進士
遇奇 河南洛陽 康熙54年 武進士
淳化 江南溧陽 雍正元年 2甲16名
昌孟 陝西華州 雍正元年 3甲91名
茂 陝西華州 雍正2年 2甲53名
鏘 陝西興平 雍正5年 2甲44名
特拔 河南沁陽 雍正元年 武進士
載賢 山西大同 雍正年間 武進士
圜 浙江歸安 乾隆元年 2甲17名
調 陝西華陰 乾隆元年 2甲58名
積琦 浙江會稽 乾隆元年 2甲65名
天顯 山西五臺 乾隆2年 3甲85名
震林 江南金壇 乾隆2年 3甲90名
貽謨 江南溧陽 乾隆10年 2甲10名
謙光 山西武鄉 乾隆10年 3甲62名
奕簪 江南溧陽 乾隆13年 2甲32名
揚 山東高密 乾隆13年 3甲173名
鳴皋 江南如皋 乾隆16年 2甲36名
珥 江西鄱陽 乾隆19年 3甲73名
斑 江西鄱陽 乾隆19年 3甲96名
大勳 陝西三原 乾隆22年 3甲71名
琮 山西太平 乾隆26年 2甲48名
傳遠 山西武鄉 乾隆26年 3甲32名
才 山西忻州 乾隆28年 3甲109名
易 奉天府承德 乾隆31年 3甲126名
夢琦 江南陽湖 乾隆34年 2甲39名
積容 順天府宛平 乾隆36年 2甲28名
藻 陝西華州 乾隆40年 3甲57名
國華 江南溧陽 乾隆45年 2甲3名
曠如 山西平陸 乾隆45年 3甲19名
積英 順天府宛平 乾隆49年 3甲15名
致光 浙江山陰 乾隆52年 1甲1名
積中 順天府宛平 乾隆55年 2甲30名
書笏 直隸新樂 乾隆58年 3甲45名
宏猷 江西饒平 乾隆3年 武進士
國典 山西榆次 乾隆42年 武進士
大勇 山西平定州 乾隆45年 武進士
榮典 山西榆次 乾隆46年 武進士
祐 江蘇溧陽 嘉慶元年 2甲36名
致儼 江蘇江都 嘉慶4年 2甲12名
譜 山東樂陵 嘉慶10年 2甲12名
評 山東樂陵 嘉慶13年 2甲19名
孟和 江蘇溧陽 嘉慶24年 3甲71名
度 江蘇溧陽 嘉慶年間 賜進士出身
積新 順天府宛平 道光2年 2甲11名
念徵 陝西華州 道光2年 &, amp;, nbsp; 2甲57名
秉直&a, mp;, amp;, nbsp; 江蘇陽湖 &, nbsp; 道光3年 2甲56名
紹聞 江蘇荊溪 道光3年 2甲76名
寶徵 陝西華州 道光6年 2甲64名
策先 湖北棗陽 道光13年 2甲16名
佩瑲 湖北漢陽 道光13年 2甲31名
檏 直隸遵華州 道光16年 3甲68名
致鄂 順天府宛平 道光18年 2甲56名
丙榮 江蘇江都 道光18年 3甲18名
炳符 山東樂陵 道光18年 3甲71名
淳 廣東番禺 道光20年 2甲14名
掄標 山西忻州 道光19年 武進士
掄錦 山西忻州 道光27年 武進士
鵬 直隸肥鄉 道光年間 武進士
崧秀 江蘇溧陽 鹹豐6年 2甲2名
大立 江蘇江都 同治2年 3甲119名
賢 順天府宛平 同治10年 3甲92名
春荃 河南輝縣 光緒9年 3甲84名
緒任 河南輝縣 光緒12年 2甲51名
繼澤 貴州貴陽 光緒12年 3甲94名
誠 福建閩縣 光緒12年 3甲109名
思培 直隸遵化州 光緒15年 3甲145名
履晉 直隸樂亭 光緒16年 3甲108名
悠鹹 順天府宛平 光緒18年 2甲19名
堃 陝西華陰 光緒20年 3甲132名
悠瑞 江蘇陽湖 光緒24年 3甲28名
國琛 江蘇荊溪 光緒29年 2甲61名
寶安 河南盧氏 光緒29年
之選 江蘇荊溪 光緒30年 3甲11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