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大家好!這趟讀經自學的旅程,走了十多年,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到現今已有大學三年紀的年紀,我已經二十一歲了。十多年來,特別要感恩父母親的堅持。自從在華山書院聽見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理論」,當天父母便毅然作出決定,帶我踏上這讀經自學之路。
這趟讀經自學的旅程,也要感恩許多老師的殷勤教誨。十多年來,前面好多年是沒有掌聲、不得人認同的,然而最終能看見成果,更加讓我們篤定 「這一條絕少人走的路」,這條讀經自學的路,絕對是孩子在未來的優勢所在。
02.讀經自學的「第一階段」
讀經的家庭,在此第一階段,有如進入冰寒的冬季。遍地是白白霜雪,看不見成果,沒有綠草,也沒有花木,連一點動物的蹤影也無,白白一片,寂寞煎熬是要忍耐的。然而最終若能度過嚴寒,迎接春來之氣象,靠的是父母親對正確決定的堅持、超凡的意志力,以及堅毅無比的韌性。沒有父母,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讀經的第一階段,簡單講就是「老實讀經」而已。孩子天性單純,給予什麼便吸收什麼,不會有太多成見。然孩子唯一的困擾處,即在於其好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鮮少有孩子是自願讀經,肯認真定在坐位上老實讀經,無非都是須要師長叮嚀乃至管教。而這正是父母親的職責,要以智慧為孩子拿定主意。
孩子天真、純真,換句話說,也是無知的。需要父母以智慧為之作下決定。回想以前,我也不愛讀經,常給爸媽逼著讀、壓著背書,而看見表兄弟妹可以自由玩樂,總羨慕不已。遇上讀經這件事,父母親絕不給商量餘地,不容許談條件。父母聽見讀經教育的那天,回家後便問我說:「不去學校,在家自學好不好?」 我應聲說好。母親日後告訴我:「當時只是隨便問問,你就算是說的不要,我跟你爸還是決定要的!」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好比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好的政策必須體貼民心,然未必總能盡合民意。民意所能見的是短暫的,孩子所能見的亦僅是眼前娛樂。所以父母,一如政策的領導人,為國家作長遠規劃,應當眼光放遠,為孩子作長遠規劃。
03.自學能耐從「自己讀」來
讀經,關鍵在於自學。有些人讀經,不算是自學。讀經採取自學的方式,能更加顯出效果。讀經的方法,可分「帶讀」與「自讀」。「自讀」是讓孩子自己讀一篇經典文字,從第一字讀至最後一字,從第一遍讀至最後一遍,從生疏讀至純熟,最終能背起來。在這種自讀過程中,要能完成進度,靠的是自我要求。將一件事物,從不會至會,可說是一自我蛻變、突破與完成的體驗。孩子的自學能力便在其中養成。
讀經,重點不在讀了多少,而在於自學的精神是否培養出來。「帶讀」,是老師念一句,學生復誦一句。帶讀之下,孩子的經典常常是聽來的,而非自己讀來的,其效果自然與「自讀」有所區別。「帶讀」與「自讀」,不過是讀經的兩種方法,可以互相運用。但若是要真正培養出讀經自學的成果,還得經歷「自讀」不可。
04.為何走「自學」這條路
首先第一點,「自學」便是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學生。現今時代的父母,似乎都操太多心了!學習這件事,應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猜想自己現在能有一點皮毛成果,或多或少是以前父母忙著帶其他孩子,讓我放牛吃草的原故吧!
老師的責任,應當只在引導、激發,從旁輔助,然真正學問技能的工夫,還須孩子自身去實踐練習。採取「自學」,較容易教出主動向學的孩子。老師教來省力,學生學來也有自信。這是「自學」的最大好處。
其次「自學」的第二個優點。自學的班級,學生雖同在一間教室,但各自所讀不同。各人有各自的進度,互不幹涉,所以整體教學靈活通變,老師可以隨時調配,學生不致浪費時間。是以一個自學的班級,往往有高超的效率,是體制齊頭式教育所罕能達到的。
我與體制,接觸不算多,但當兵那次,我可算好好接觸了。當時恰逢「洪仲丘事件」發生,所以阿兵哥大多很爽。一點小雨,操課便停止。也禁止在大太陽下曝曬,要阿兵哥都拿板凳坐屋簷或樹蔭底下。長官還會不時「注意」,要大家「舉起水壺,一同喝水」,還為此製作飲水記錄卡,不時會有上級督導在營區隨機抽查,就怕有人因中暑熱倒。
當兵四個月,與以往的自學生活確實懸殊甚巨。我感觸到:軍隊就是個當之無愧的體制,講求團體行動,人人一致。所以,若想多學習一點也沒辦法學習,想上進一點也無法上進。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操課,不允許人超前進度,也不會為少數落後者停下腳步。所以體制,實在說,是「中等人的教育機器」,只能照顧到中等人,上等與下等者必遭受犧牲與放棄。
最後一點,「自學」的最終目的是將人培養成人才。成功的人才,大多具有自學的能力。或說,人之所以成功,皆有賴自學的能耐。西方歷史上,談及自學,要以林肯最為著名。林肯總統,未上過學,但卻有顆好學之心,常從鄰居家中借書閱讀,後來鑽研法律,踏入政界,為國為民,成就不朽功業。而東方,自然是以孔子為極範。孔子十五而志於學,立志向學,開始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一切聖哲,無不具有「好學的形象」。如果我們說:文憑不代表出路,態度決定出路;如此我也將說:學歷不是成功的鑰匙,但自學的能耐肯定是成功的要素。
05.「把讀經當一回事!」
回想過去,專一讀經,學校許多功課是放掉的。我們家有個優點:父母不會想太多。覺得對的,認為好的,便做,不會有多餘考慮。想太多或許是我們採取行動的麻煩。父母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複雜,能保持單純,恪守簡單。更不會讓我們東學西學,看別人學一項便叫我們學一項。父母只知讀經是根本,讀經為重。其他次要的可以沒有,然讀經絕不可無。
學校功課雖著墨少,但「全國經典總會考」必定年年參加。會考的功能,在於每年經典得以總複習,如是經典得以一年比一年熟。經典並非背過就好,須是不斷複習,溫故知新,方能轉化為人生一輩子的寶藏。
每回準備報考時,父親都教給我們一個態度:不苟且段數。明知在會考前無力完成的,寧願等待來年,也不會為段數而濫報。父親說:凡所報考的,皆是對自己的承諾,須是全力以赴,期許全部通過。
父母有如此態度,無形中亦影響我們對「讀經」這件事的態度,能「把讀經當一回事!」。近來學習日語,深覺日本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日本人處事,總是一個「敬」字,真把事情當一回事,所以營造出來的成果總有高超的質量,足以經歷長時而不朽。
初學日語,頗迷日本的事物。臺灣數年前有部電影《KANO》,拍演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一支混合原住民、漢人、日本人的雜牌球隊,於日人教練指導之下,奪得全島冠軍,打進日本甲子園大會。影片之中,教練近藤兵太郎初至球隊,從球場內呼叫嘉農球員,只見一群高中孩子開心歡呼、活蹦亂跳,從場外衝進來,旋即給教練大喝一聲,叫出場外,說「球場是神聖的地方,要進球場,先向球場脫帽敬禮。」 整部片子,流露著「敬」的精神。球員在比賽前,先向對手脫帽敬禮;比賽結束,不論輸贏,也要向對手敬禮。打擊者上場打擊,進打擊區前先向主審裁判脫帽敬禮。乃至於球員有事找教練、聽教練說話,無不脫帽表達敬意。
如此「敬事」的精神,運用於讀經,亦無不可。平常偶有機會帶些弟妹讀經,我即勉勵他們,「要把讀經當一回事」。我以為:唯有抱持「當一回事」的態度,方能嘗得真正的果實。進行之前,我要求三件事:身體端正,打起精神,以及口齒清楚。我並說:如果做不到這三點,就別讀了。寧願讓你站在一旁,也不願讓你對讀經這件事隨便。我把讀經當神聖的事,如果態度不足誠,寧願不給接觸。如此久而久之,化成習慣,孩子日後一旦讀經,即自然進入一股「當一回事」的氛圍。
06.讀經不在多而在熟
參加讀經會考多年,成績尚足慰心。然一時的成績不能代表我們真實的情況,是以人貴自知,不能被一時的成績與稱讚所迷惑而陷於陶醉。某次報名中研院文哲所舉辦之學術會議,赴會時,只見赴會者中十之八九是外國人。問候寒暄時,本欲以英文交流,誰知這群外國學者,中文皆已不凡,自家母語之外,又兼講英文。身歷其中,各種語言穿插交錯,宛若親聆一場多語的交響盛會。當時,我才恍然一悟:我的日語學習不該再拖遲了!原來國際舞臺上,兼備三四種語言,乃是家常便飯之事。
學者之中,一位來自奧地利,與我談著談著,便談及我自學情形。他問我說:「你讀莎翁,可曾在與人英文交談中引用過莎翁?有何感受?」 他如此一問,我其實內心愧疚。以往讀經會考成績再如何亮眼,如今經典也多半生疏,或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非常汗顏!想當初一心想拉高段數,急功近利,雖是認真努力,曾一天讀九小時英文經典,假日依舊,但讀得快便也忘得快。當我轉換跑道,開始大量閱讀原文書後,經典則因疏於複習而漸漸流失。當時我不知:讀經的要義在於不斷複習。讀經並非讀過便好,須是讀熟,內化為一輩子的財富。當初我若不要如此急躁,若能安閒而來,點滴進行,則讀經當會更具有味道!當初我若不要只看見段數,急在一本經典讀完,便馬上讀新的一本,若能停下腳步,收攝身心,將往日的複習一遍,當會更有效果!當初我若能將《莎翁十四行詩》,於背完之後,再勤念它五十遍,現在當會更加親切!而現在,若跟人家說「我是讀經出身」,也當會更具自信的!自信來自實力,而實力則來自不躁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穩紮穩打,如孟子說水之盈科而進。
所以,讀經不在多而在熟;不在於「有形的量」,而在於「無形的質」。《幼學瓊林》即說:「讀書不在多而在熟。」 又說:「須記遍數,為熟讀定程。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滿成誦為期。若遍數未足,雖成誦,必滿遍數方止。猶必逐日帶溫,及逐月通溫,庶幾不忘,得以永久。讀書不在多而在熟,日積月累,自然博洽。」
吾師魏邦老師曾說:「讀經自學,不外乎培養兩件事: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及自學的能力。」 我想,若能在讀經自學這條路上,端正品行,養成運動習慣,熱愛閱讀,作息正常,又兼有自學的能耐及自信,孩子一生當是受用不盡。
第一階段的讀經自學,其所修煉,是塑造人格氣質,養成生活習慣,培養學習態度與自學方法。達此,就算只讀一部論語,也已大功告成。若不能達此,儘管再多段數,亦當不足為用!
07.讀經自學的「第二階段」
走入第二階段,季候將要變化,嚴寒的冬天將轉為暖和的春日。在這一轉變關頭,得師長貴人點撥指導甚為關鍵。我們讀經自學的成效,全看這一轉。轉得對,孩子的未來出路有無限光明;轉錯了,以往讀經的功夫皆將白費。所以沒有諸位老師,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孩子的出路來自許多貴人的提拔教導,所以給予孩子出路,莫若先教導其尊師敬長、謙虛受教。「好學上進」的態度,真能改變人的命運!我能得許多師長的愛護,或許是因自己對老師的教誨能百分之百接受,不會另打折扣。
我目前學習日文,家中請了家教。這位老師,或許即受我的態度而感動,所以常送我書,把一部部辭典,毫不猶豫,送與我。老師說:「我的學生之中,這些書看來只有你會用得上。」 不僅如此,老師還常提早來到而晚離開,原本兩小時的課常上至三小時。
再說一例。平常偶有帶人讀原文書,然看見孩子心不在此,只為應付父母,而非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我做老師的便也無所謂,自然不會花太多力氣、心思,更別說傾囊相授。所以,態度決定別人如何對待你。態度不同,對待便天差地別。我自己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許多長處、優勢,我唯一的優點僅是:懂得尊敬老師,老實依教奉行。
08.讀經之後必須解經
初中年紀之後,我開始學習解經,走出家門,接受老師教誨。讀經自學的第一階段是純粹老實讀經,工夫在於「裝入」,將經典裝進肚子;第二階段,其工夫則在「開顯」,要將積存已久的寶藏吸收消化,升華為自己的思想見地。學習聖人的內涵,不能停留在紙上的文字、口念的內容,當進一步化成智慧,運用於生活之中。這是讀經自學第二階段所須努力的方向。
猶記,杜忠誥老師常對我言:「讀得滿腹經文,若不能用,就像買了很多魚肉放進冰箱而不能拿出來使用,最後無一不是臭酸掉!」
從那時起,我即每周六赴臺北大安讀經學園,聆聽高瑋謙教授講授《大學》、《論語》,老師亦啟發我讀牟宗三先生之著作。老師嘗與我言:「做學問須有體系。藉讀牟宗三先生的書籍,於儒家傳統生命之學,以及西方學問之融攝消化上,容易理出脈絡,建構系統。不然,這裡一點感想,那邊一點看法,如此學問是散沙一盤,不成體統。」
此外,吾亦從東吳大學物理學系任慶運教授,學習數學。老師常說:「用英文學數學!從閱讀原文書籍,學習西方人思考問題之邏輯,以及推理定論之嚴謹縝密。」老師帶我們讀歐幾裡得的《平面幾何》(Plane Geometry,by Euclid)。而英文學習這條路上,魏邦OD老師自然是關鍵人物。沒有老師,我的英文定不能如此順利,從讀經轉至讀原文書。
最後,影響我最深的,當是杜忠誥老師。國中時開始從老師學習書法,常聽老師言:「書法不只是書藝技巧,更是做人。書道教人看見自家生命,領悟處世道理。」 然最深刻的一句話,打動我開始立志向學,開始把學習當自己的事,是聽老師說:「年輕人要吃苦才能成就!」 老師身教言教便是如此:自弱冠及今,老師未嘗一日不勤奮好學。翻開老師讀過的書,全是密密麻麻的字跡。老師讀書是真下工夫,絕不輕忽,咀嚼書中意味之外,更是與作者談話辯駁,常在有疑問處評點看法,在古人未見之處眉批自己所獨到之見。讀書若得佳句,老師必記於紙條,常隨身攜帶。老師身著唐裝,口袋裡伸手一抓,抓出來全是紙卡,供他搭車行路時,見縫插針地繼續用功。
有回上課,在老師工作室的大樓底下等電梯,我讀著一本袖珍版《易經》,正巧老師從外頭進來,一起上樓。老師見我手裡頭有書,直說:「孺子可教啊!」 並送我兩句話:年輕人就當「分秒必爭,手不釋卷。」 如今言猶在耳。
當兵退伍之後,重回老師門下學習。見過老師,師便問我:「現今在做些什麼?」 我答說:「依舊在家自己學習。」 老師或許看我一副漫無目標方向的樣子,即說:「在家自己摸索,沒人引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連自己都不知道。要不平日你就來我工作室打打雜,也順道在這學習。」 自此,我便成為老師的書僮!跟在大師身旁,打字兼打雜,讀書學習,請教疑惑,以及觀看老師創作。
一年來,當大師的書僮,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想那段日子,常挨老師棒喝。老師只講真話,不講假話,給予學生的指正,常是一針見血、絲毫不拐彎抹角。老師常說:「人須是真誠面對自己,乃至天地間一切事物。丟棄虛偽的面孔,面對真實的自我。學道之人,臉皮要厚!」 我在未受老師教誨之前,面對真實的自己,常會遮遮掩掩,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足。然老師教我:「不要怕面對真實,知道自己何處不足就當往何處補強。」
老師亦嘗說:「現在年輕人,什麼都不缺,只缺一個罵。挨罵,換個角度想,正是為你指出可以更進步的點。」 在老師座下,受棒挨罵久了,發覺自身的心志變得更加堅強,更能專注於補強自我的實力。確實,困境是君子仁人的出路。困境中所學到的,往往最多,也往往最深刻。
老師日常生活即是經典,經典與生活密不可分。老師的言談,處處是經典字句與深刻見地。好像老師每一吐金舌,皆有無盡的寶珠翠玉將要散落,吾等為學生者無不盼望仰受。然精採之處常在最無預警處,且老師精闢之語常一發便逝,錯過時機,難得再聞;或是自己聽後便忘,誠然可惜。所以平日作書僮,錄音筆與筆記本隨時待命,就怕漏掉老師任何一句精到之語。
老師平日之待人接物,處世進退,言談舉止,我從旁侍立,無不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久而久之,潛移默化,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做事情的態度,也開始以老師為模範。或許因此,才會有人說:「聽我講話,很像是在聽五十歲老頭一樣。」
老師教人,在培養「靈」才。教導學生遇事要能解決,要有辦事能力,要做最靈的人。平常觀老師創作,身為書僮即須在旁拉紙汲墨。一見老師紙張將要寫盡,便須往上拉。一見老師下筆墨水過多暈開將成水災,便須取紙巾吸墨。有時老師寫起草書,下筆一次數字,氣意連貫,在旁書僮須是上緊發條,無時不在最佳狀態,見微知著,當出手時則不能有絲毫猶豫遲疑。偶而能得老師不罵,安安靜靜寫成一幅作品,即是讓我大為滿意的成就。
跟隨老師,亦讓我見識大師做事的精神。老師常言:「精益求精!從事創作,當期以創作經典的態度。對待自家出爐的作品,要以最高標準來把關質量。」 大師之所以非常人,就在這一點與人不同的自我要求上!
09.結語
讀經是浸泡工夫,解經亦是浸泡。「浸泡」即是不講求速成,自非三兩天、二三月可以看見成果,而是十年的歷程。如我開頭所說:這趟歷程的前面幾年,是沒有掌聲、不得人認同,父母親面臨許多親朋好友的質疑問難,然而終能對正確的決定堅持下去,才有後面這一點成果。爸媽常說:「給孩子讀經自學的家庭,最後成功了,晚上睡覺時夫妻倆會相互偷笑。」 我要說:做為孩子的也會偷笑,因為高興自己生在如此難得的家庭。每天起床心想:真棒,今天又能做自己喜愛的事物,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晚上睡覺,看著天頂,心滿意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每天有所進步,有所進展,人生之幸福其在斯乎!我們要交給孩子,不是賺錢的人生,而是幸福的人生!
相信走過第一階段的寂寞、枯燥與辛酸,再加上各位第二階段的努力,會讓我們看見讀經自學這條路的真正成果!謝謝大家!
閱讀更多,請掃碼進入「甫暢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