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藝下鄉。李建新攝
中新網湖南新聞12月21日電(馮兵田 歐陽海希)漫步在婁底雙峰縣石林村的文化活動廣場,仲冬的寒意並沒有阻擋住村民們健身娛樂的熱情。戲臺上,大媽們邊看視頻邊舞動著身子;健身器材上,伸胳膊拉腿的大伯們好不愜意;籃球場上,有運球對抗的青少年;閱覽室內,孩子們正津津有味地閱讀著自己喜愛的書本……近年來,雙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加大投入,著力構建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提高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城鄉居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完善基礎設施打通最後一公裡
在位於雙峰北站集中安置區的雙峰縣圖書館洪山殿鎮分館閱讀區裡,村民史思琴正在翻閱自己喜愛的書籍;五六個八九歲的小學生拿著自己喜愛的書籍,依次排隊辦理借閱登記手續。
史思琴說,自分館開館以來,一有時間她就會來這裡,除了免費、離家近,整潔、安靜的環境讓她很快就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她每次主要是看養殖技能的書,還有政治方面的,想多掌握點養殖技術,彌補理論方面的不足。
村裡有了文化廣場。李建新攝
2018年,雙峰縣決定實施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改革,依託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總館、在16個鄉鎮建立分館。嶄新、建築面積達520個平方米的洪山殿鎮分館應勢而「生」。該館位於雙峰北站集中安置區,與鎮區不到3公裡距離,毗鄰洪聯小學,輻射大旗村、金橋村等多個村,分館功能齊全,除了一樓寬敞明亮的閱讀區和培訓室,二樓更設有創作室、電子閱覽室、娛樂室、村村響辦公室等。如今擁有7000多冊書籍的分館為附近上萬名居民打造了一處讀書、學習、交流的溫馨空間。
不只是城區和鄉鎮(街道)擁有了嶄新的文化館圖書館分館,2017年起,雙峰縣共籌資3億多元建設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在全縣524個村(社區)建成擁有簡易戲臺、文化廣場、文化器材、廣播器材、健身器材、文化長廊、閱覽室等的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形成了縣有總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和文化館圖書館分館、村(社區)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格,打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廣覆蓋、高傳播。
提升服務效能開展多彩文體活動
12月7日,雙峰縣走馬街鎮機關老院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該縣九峰演藝公司「送戲下鄉」在此演出。舞臺上,歌舞、小品、花鼓戲、樂器演奏、太極拳等節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小品《扶貧那些事》將活躍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的扶貧人不怕吃苦,一心扶貧的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舞臺下,法治宣傳不停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安全生產、禁毒等宣傳標語掛滿了活動現場,引導廣大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
依託越來越完善的硬體設施,雙峰縣各類文體活動蓬勃開展起來。經過多年培育,雙峰縣孕育了6屆「歡樂瀟湘文化雙峰」書畫攝影作品競賽和群眾文藝匯演、兩屆網絡春晚、三屆鄉村文化藝術節、兩屆社區文化藝術節、九屆油菜花文化旅遊節、農民春晚、端午龍舟賽等常態化文化品牌活動。各鄉鎮成立了新時代文藝宣傳隊,依託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每年開展巡演100餘場次,形成「一鄉一特色、一村一亮點」的文化品牌。每年組織氣排球賽、籃球賽、羽毛球賽,舉辦健康湖南全民運動會象棋、圍棋、桌球、廣場舞、大合唱等十項活動的海選賽30場次,參與人數達10餘萬人次。
印塘鄉鐵馬山村猜燈謎活動。李建新攝
政府組織的文化活動,激活了農村的文藝因子。部分村(社區)通過村民自編、自導和自演了充滿鄉土氣息的「農村春晚」。梓門橋鎮長來村自2013年開始,已連續成功舉辦8屆「村級春晚」,大力營造了「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創造文化」的氛圍,全方位展現了長來百姓的鄉情、鄉韻與鄉趣。「農村春晚」成為長來村的文化金名片,滿足了群眾多元文化的需求,促進了鄉風文明,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化新村」。
同時千方百計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該縣有5家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文化場館並免費開放。縣城民俗博物館老故事玩家為縣文化館民俗分館,每年免費參觀和培訓人數4萬餘人。
「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村裡喝酒打牌的人少了,讀書健身的人多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人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的人多了;村民們和鎮村幹部的心貼得越來越近了……」提及「唱歌跳舞」給村上帶來的變化,石林村村支書王偉林高興地介紹。
【編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