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中講述了一個故事,馬丁夫婦非常愛他們3歲的兒子羅伯特,他們認為羅伯特異常非凡,沒有哪個孩子能像羅伯特一樣聰明,一樣富有創造性。然兒,羅伯特卻在之後做了一件不能被原諒的事——沒有考進紐約排名第一的幼兒園。在這之後,馬丁夫婦開始對羅伯特變得冷淡,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為羅伯特感到自豪,也不再用以前的方式和羅伯特說話和表達愛意。曾經才華橫溢的羅伯特,變成了讓馬丁夫婦失望和丟臉的孩子。在如此稚嫩的年紀,羅伯特已經成為了失敗者。
《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曾經指出:失敗從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轉變成為一種身份(我是一個失敗者),這對那些固定思維模式者來說尤其如此。
厄尼·埃爾斯(Ernie Ela),著名高爾夫運動員。埃爾斯在經歷了五年的低潮期後終於贏得了一項重要的錦標賽冠軍,在那五年中,一個個比賽從他身邊溜走。如果這次錦標賽他也沒有贏呢?「我可能就不是今天的我了。」埃爾斯說。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失敗者。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被失敗擊垮可能會成為一個人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創傷。
對於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失敗也會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但它並不能對你下定義,它只是一個你需要面對和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
橄欖球運動員吉姆·馬歇爾(Jim Marshall),當他還是明尼蘇達維京人隊的防守隊員時,曾經發生了一件很容易將他定義為失敗者的事情。當他抱起地上的球並跑到底線持球觸地得分時引起了全場的歡呼,但他跑錯了方向,為對手贏得了一分,這場比賽正在全國電視轉播中。
這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時刻。羞愧的感覺讓他難以忍受。中場休息時,馬歇爾在心中告訴自己:「如果你犯了一個錯誤,就去把它改正過來。我可以坐在我的痛苦裡,但也可以去做點什麼。」在下半場比賽終,馬歇爾振作起來,打出了他最精彩的比賽,最終也為自家球隊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馬歇爾並沒有讓失敗的經歷定義了自己,而是從中獲得了掌控權,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和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