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比爾·蓋茨說僅僅對它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讓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思維模式有這麼神奇的力量?先來看看下面兩則故事。
第一則故事:上海一位名叫大衛的男子在學校期間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霸,同濟大學建築工程系本科畢業,之後留學加拿大,獲得滑鐵盧大學工程碩士學位。這樣一位學霸按常理應該是畢業後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人。可現實是,畢業後的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每天宅在家,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打遊戲,靠母親的退休金維持生活。
第二則故事:臺灣一位男子幼年喪父,13歲就到臺南當囝仔工,受過的全部正規教育只有小學6年。人到中年時,由紡織業改行到陌生的食品業中開始創業。如今,從日常的食品、飲料,到遍布寶島的2000多家「7-ELEVEN」便利店,以及數十家星巴克咖啡店、家樂福超市,乃至萬通銀行……他的企業每天都在影響著臺灣人的生活。這家企業就是臺灣統一集團,這位男子名叫高清愿,是統一集團的創始人。
一個是名校畢業生變成了生活裡的失敗者,一個是小學畢業生變成了生活裡的成功者。這其中固然有諸多因素,其實,歸根結底是他們兩個人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同。前者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後者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模式是由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出自她的書——《終身成長》。書中這樣定義這兩種思維:
1. 固定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往往不符實際,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他們相信天賦,認為有天賦的人不需要努力能獲得成功。他們認為聰明會一直保持成功,如果某件事失敗了就會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
2. 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才能是可以努力培養的,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是客觀準確的。他們認為光有天賦還不夠,比天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努力。他們認為成功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才能實現,即使某件事上失敗了也不能把人定義為失敗者。
有意思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腦波研究室還針對兩者思維模式者還做了一項腦波測試。結果顯示,固定型思維模式者注意力集中在答案的對錯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提高知識水平的信息上。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不能認定某個人只具備某一種思維模式,它只體現在個人看待某一項事務的看法上。我們要做的是深入了解了解這兩種思維,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成長型思維,不斷地提升自己。
好了,本期子文講書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將講一講在不同生活場景中兩種不同思維的具體表現。關注我,陪你一起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