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相繼熱播的《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喜寶》均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
而且《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這兩部電視劇還出自同一個導演——沈嚴,他巧妙地把故事背景替換成了上海。
更耐人尋味的是,時隔幾十年作家亦舒當年想傳達的價值觀依舊不過時,她當時思考的問題也依然羈絆著的現代人思緒。
在《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前期就是一個養尊處優的闊太太,但在經歷了丈夫出軌背叛後,她瞬間實現了女性獨立的成長和蛻變。
其實就連《我的前半生》的女主角羅子君的命名都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因為亦舒很崇拜魯迅,而魯迅當年寫過一篇小說《傷逝》。
《傷逝》的女主人公就是子君,但在魯迅筆下子君在為愛出走後並沒有收穫美滿的婚姻,而是為生活所迫最終流離失所。
其實,亦舒筆下的子君就是對魯迅筆下子君的續寫。但畢竟時過境遷,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和謀生能力絲毫不遜於男性群體。所以羅子君可以憑藉自己的雙手豐衣足食,養家餬口!
而以唐晶、戴茜為代表的女高知、女強人則是亦舒出國留學深造後期的縮影,她們的精神和經濟都高度自由。
膽大、張狂的朱鎖鎖則是年少時期的亦舒,那種來自骨子裡的叛逆,特立獨行打破一切規則的孤勇。
而貌似傻白甜小公主實則世事洞明的蔣南孫是亦舒中年時期的代表,看透生活,以柔克剛地面對生活的苦難。
而姜喜寶可以說是被金錢澆灌出來的獨立,她要求愛情上的精神契合、生活上的物質補給。她出國留學也是一個女性要求自我成長的關鍵一步。
只不過她的成長很不光彩,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她以情婦身份委身於一位年長且富有的人,因此引來非議和鞭撻。
如果細心的話,大家還會發現這兩部劇中的主角都會有個孩子,羅子君的兒子、朱鎖鎖的女兒,這個角色設置跟亦舒當年未婚生子轉而棄子的經歷也有關。
19歲的亦舒與前夫畫家蔡浩泉誕下蔡邊村,三年後愛情崩裂,兩人各奔東西。但三十年後,母子兩人依舊形同陌路、互不相認。
因為亦舒筆下女性的愛情觀有時候確實很撲朔迷離,所以很多人對她們的人設和三觀頗有微詞。即便如此,但我依然認為在她筆下,每一個貌似沉醉於聲色犬馬的女性都是經歷了紙醉金迷洗禮後的遺世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