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細胞,所以研究企業家理論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家」這一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業家使經濟資源的效率由低轉高;「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說,「企業家精神」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綜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例如,偉大的企業家、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們創造的最偉大的「產品」不是收錄機,也不是柵條彩色顯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沃爾特•迪斯尼最偉大的創造不是《木偶奇遇記》,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樂園,而是沃爾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觀眾快樂的超凡能力;薩姆•沃爾頓最偉大的創造不是「持之以恆的天天平價」而是沃爾瑪公司——一個能夠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領變成行動的組織。
首先,現代企業理論有兩個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論和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的重點在於研究企業與市場的關係,代理理論則側重於分析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及企業成員之間的代理關係。這兩種理論的共同點是都強調企業的契約性、企業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導致的企業所有權的重要性。由於這種原因,一般將現代企業理論稱為「企業的契約理論」。
一、企業的契約理論
(1)交易成本理論
企業的主流契約理論之先河由科斯開闢,之後又由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萊茵等、詹森和麥克林、利蘭和派爾、羅斯、張無常、格羅斯曼和哈特、霍姆斯特姆和泰勒爾、哈特和莫爾、阿根亞和博爾騰以及其他學者加以拓展。最新的模型是楊小凱和黃有光提出的。這一派理論共旨是,企業乃「一系列合約的聯結」(文字的和口頭的,明確的和隱含的),然而,每個作者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其中最具影響的是交易費用理論和代理理論。前者的重點僅限於研究企業與市場的關係;後者則側重於企業的內部結構與企業中的代理關係。在下文中,我們將交易費用理論分為兩類:一類為間接定價理論,另一類為資產專用性理論。
(一)「間接定價」理論
在間接定價理論的標題下,對科斯、張無常及楊小凱和黃有光的論點加以概述是合適的。這一理論的要旨是:企業的功能在於節省市場中的直接定價成本或市場交易費用。
科斯「市場和企業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互相替代的手段」 ---它們之間的不同表現在:在市場上,資源的配置有非人格化的價格來調節,而在企業內,相同的工作則通過權威關係來完成,兩者之間的選擇依賴於市場定價的成本與企業內官僚組織的成本之間的平衡關係。
(二)資產專用性理論:不完全合約與縱向一體化
n科斯企業理論的另一個部分由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和克萊茵等(1978)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又在泰勒爾(1986)、格羅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爾(1990)、瑞奧登(1990)及道(1993)那裡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派理論將企業看成是連續生產過程之間不完全合約所導致的縱向一體化實體,認為企業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當合約不可能完全時,縱向一體化能夠消除或至少減少資產專用性所產生的機會主義問題。 n威廉姆森和克萊茵等與科斯持有相同的觀點,即認為企業是用以節約交易費用的一種交易模式。然而,與企業何以產生的理由相比,他們似乎更關心一個企業是應該買進還是製造出一種特殊的投入,或企業究竟應該有多大。他們把資產專用性及其相關的機會主義作為決定交易費用的主要因素,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種關係的專用性投資,則事先的競爭將被事後的壟斷或買方獨家壟斷所取代。從而導致將專用性資產的準租金掘為己有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在一定意義上使合約雙方相關的專用性投資不能達到最優,並且使合約的談判和執行變得更加困難,因而造成現貨市場交易的高成本。 n當關係的專用性投資變得更為重要時,用傳統現貨市場去處理縱向關係的交易費用就會上升。因此,縱向一體化可用以替換現貨市場。因為在縱向一體化組織內,機會主義要受到權威的督察,在威廉姆森的早期文獻中,他很強調在現貨市場和縱向一體化之間的選擇,然而,在他晚年的著作以及克萊茵等的許多著作中,卻考慮用長期合約去代替縱向一體化,因為即使在一個縱向一體化企業的內部,交易費用也並非無足輕重。如果由於內部生產的不經濟造成縱向一體化的不經濟,協調獨立交易者之間的交易活動的長期合約安排將會出現,以節約交易費用。
必須指出的是,當企業決定自己製造而不是從現貨市場上購買一種投入時,他必須購買生產要素(勞動及資本)。這正是張無常談的用要素市場代替商品市場時所說的意思。因此,縱向一體化可能將機會主義帶入企業。對市場和縱向一體化的選擇實際上是對市場機會主義和企業機會主義的選擇。
二、代理理論
代理理論是契約理論的兩個主要分支之一,他的著眼點在於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與企業中的代理關係。我們將代理理論分為代理成本理論和委託—代理理論兩類。這樣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研究方法的考慮的。與代理成本理論相比,委託—代理理論更為形式化和數學化。
(一) 委託—代理理論
(二) 團隊生產力論:道德風險與代理成本
(三) 代理成本理論
三、企業的企業家理論
企業是一種生產函數,對契約理論者來說,企業是一系列的合約,而企業家理論將企業看作為一種人格化的裝置,如果說契約理論關心的是對企業的需求,企業家理論則偏重於企業的供給。在我看來,沒有企業家精神,企業就不能存在。
企業家這個詞,從16世紀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冒險者的身份。而在這之後到現在的若干個世紀裡,企業家先後被賦予了經營者、資本家、經理、革新者等身份。這些身份的賦予,反映了在時代更替,生產力發展,制度變遷的漫長歷史中,人們對企業家問題的不斷思索。但是,在這段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社會化生產的先行者和執行者,企業家這一路走得並不順利,企業家理論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企業家這個名詞的誕生,到企業家在經濟實踐中地位的確立;從經濟學理論中偶爾對企業家的提及,到系統的企業家理論的形成,企業家和企業家理論經歷了幾個世紀的風雨。
一、 企業家的功能和角色
1.馬歇爾的企業家理論
馬歇爾明確地在土地、資產和勞動三生產素之外,提出「具有利用資本的經營能力」的一個生產要素。在其分配理論中,他把早期的「三位一體」公式擴大為「四位一體」的公式,即勞動—工資,土地—地租,資本—利息,企業家才能—利潤。他理想的企業家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把企業家作為「商人和生產組織者」來說明其作用和能力。作為商人,企業家以敏銳的洞察力發現市場的不均衡性,並創造交易機會和效用;作為生產組織者,企業家以自己的創造力和統率力,使生產要素組織化,並承擔生產上的主要風險。第二,以其作為企業管理者而論,企業家必須天生就具備領導他人的才能:一是選人用人的才能,二是決斷能力、應變能力和統馭能力。
2.熊彼特的企業家理論
他認為企業家是以創新為己任的,其創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⑴引入一種新產品或一種產品的新質量;
⑵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⑶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
⑷開闢新市場;
⑸實行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
熊彼特的企業家理論論述了企業家創新功能、企業家動機和企業家作用等方面,這些論述對後人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但是他的企業家理論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⑴他認為企業風險由資本家完全承擔,企業家與企業風險無關,這與現實情況不完全符合;
⑵他對企業家利潤的分析是不足的。他認為企業家的創新活動以企業家利潤為回報,但企業家利潤如何計量卻是一個問題;
⑶他對企業家動機的分析是不全面的。他認為,企業家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在於「建設私人王國」、「對勝利的熱情」、「創造的喜悅」等精神因素。顯然這種認識具有片面性;
⑷把企業家看成個人主義的英雄,沒有把企業家和企業組織聯繫起來。
3.科茲納的企業家理論
科茲納把企業家的發現特徵與競爭結合在一起,把競爭的過程明確表述為企業家的創新過程。他從信息不完全出發,認為企業家的作用在於:從確認現實經濟中不能完全掌握所有交易情報這一事實出發,企業家必須迅速發現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交易機會,並作為中間人參與其間,促進交易的實現。因此他指出:以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時機,才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質。
科茲納就企業家問題的探索,對於平穩運轉的經濟體所具有的複雜協調計劃之重要性的認識,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市場的現代理論表達。但是,他尚未闡明企業家作為組織存在的意義;未闡明資本的作用。他認為,企業家只要計算應買進的要素投入量和應銷售的產出量的利益對比,企業的運作就能順利進行。他既沒有考慮到在使用資本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困難,也沒有考慮到資本在生產要素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而是將資本和其他要素等同起來。
4.奈特的企業家理論
奈特將企業經營中的不確定性風險分為兩種:一種是可能推測的不確定性風險,叫做風險,是可以通過保險來抵消的;另一種是不可能測定的不確定性,叫做(真正的)不確定性,是不能保險的。他認為,不確定性才是說明利潤這一不均衡狀態中特有收入概念,企業家作用的意義和企業組織出現的根據。奈特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三種途徑成為企業家:
(1)他擁有可以保證支付各種生產要素的合同收入能力,這是業主式企業家;
(2)他不具有充分的保證能力,需要克服他人與自己共同擁有保證支付合同收入的能力,這就是合夥式企業家;
(3)發起人在組織中發現了他的才能,把他置於企業家的位置,這就是公司式企業家。
二、從企業家的角度看企業的本質:
1、 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殊性
信息悖論、不可讓渡性、價值識別的困難性、非從屬性
2、 企業是企業家人力資本的間接定價器
四、企業的管理者理論
企業的管理者理論的前身是伯利和米恩斯,在他們的創造性的實證研究中提出的被稱為「控制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命題。直到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關於企業的管理者理論模型才流行起來。最有名的模型是由鮑莫(1959)、馮瑞斯(1964)和威廉姆森(1964)提出來。
五、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指通過將企業 組織和生命有機類比,把組織當作有自我生命的有機體,結合進化論而發展出來的理論。
隨著知識管理時代的到來,企業知識管理即將成為管理學一個熱門的前沿領域,要想跟上時代的節奏,個人需要終身學習,企業需要轉化成為學習型組織。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學習是創造力和競爭力的源泉。在企業中實施知識管理,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通過制度創新使傳統企業迅速向學習型組織進行轉化,可以使企業的學習能力鞏固和強化,並最終使學習成為企業的重要價值觀和競爭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明確指出:「企業家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符合遊戲規則下,運用生產資源從事利潤的活動。亦即須從事公開和自由的競爭,不能有欺瞞和詐欺。」企業家是偉大的,他們的存在帶動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誠信、執著、學習、敬業、合作、冒險、創新等等的良好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們用自身的經歷告訴世人應當怎麼做,並把這些精神傳承於世。相信在這個是信息管理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有了許許多許多企業家的帶領下,便能更好的利用這些經驗總結,促進國家的發展、世界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