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沉默的器官,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肝。這時候腎就不同意,為什麼我不配擁有名字?難道我工作不夠努力,不夠沉默嗎?
今天小微就要給腎正名!
我國內罹患慢性腎臟性疾病的患者高達12%,平均每8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
但是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只有3.5%,也就是仍有200萬多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
腎臟俗稱「腰子」,位於我的腰部,貌似蠶豆、大小如拳頭、每顆腎臟重量約125-150公克。
它是泌尿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相當於人體的「後勤部門」。消化系統每天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血液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單全收」,但有些並不被人體需要。要把「廢料」排出體外,就需要腎臟來幫忙。
腎是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又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每天人體血液要被腎臟篩40~50遍,以保證及時將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工作量很大。
除了這些,腎臟還參與了內分泌調節,它可以釋放多種激素,比如腎素、前列腺素、促紅細胞生成素,能幫助調節血壓、促成活性維生素D代謝、維持正常骨代謝、調控紅細胞的生成等。
當腎覺得自己工作太累,想要緩一緩的時候當然也會向上級領導也就是人體發出信號,但資本主義吧,只要你還能喘口氣你就給我接著幹,沒氣了不給你買醫保了嗎?所以腎發出的信號往往都會被我們無視掉。
這些被無視掉的症狀包括:
眼瞼或下肢浮腫
腎臟會導致水電解質調節功能受損,引起體內水鈉增多,水分常積聚在最疏鬆的組織或身體最低部位,如眼瞼或下肢。
泡沫尿
當尿中蛋白、尿糖增多可以出現泡沫尿,尿液表面漂浮著一層細小泡沫狀,不易消失,應警惕蛋白尿;如果是泡沫較大,消失得非常快,應警惕是否尿糖升高。
這兩項就是明顯症狀了,其它還包括尿量變化、貧血、食欲不振、皮膚瘙癢等,但這些症狀都太不起眼了,就不多說了。
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是腎臟病變的最高危人群
糖尿病
指標:空腹血糖≧126 mg/dl,或飯後血糖≧200 mg/dl),就是糖尿病的信號。
糖尿病分為兩類
1 型糖尿病是指您的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處理血液中的糖分
2 型糖尿病是指身體內產生的胰島素未能被有效的利用
「糖尿病」的腎臟之所以極易「受傷」,主要表現在於血糖升高。長期高血糖會損傷人體血管內皮功能,從而造成腎小球微血管病變,引起蛋白排洩和濾過異常。
若腎小球損害不斷加劇,會造成漸進性腎功能損害,出現大量蛋白尿。腎臟不堪重負下,高血壓、水腫等症狀也會陸續出現,甚至出現嚴重的腎功能衰竭、終末期腎病。
一旦進入大量蛋白尿期,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的速度,約是其他腎臟病變的14倍。而糖尿病腎病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
指標:正常的血壓值應小於120/80mmHg,對40歲以上的中年人而言,數值會修改為小於140/90mmHg。若在休息狀況下血壓持續高於140/90mmHg,就稱為高血壓。
高血壓同樣會傷害腎臟的血管,損害腎功能,使腎臟的代謝能力下降。這是因為高血壓會損害腎臟中的細小血管並阻止過濾過程的正常工作,導致腎功能損傷。
而且腎臟本身具有調節血壓的功能,如果腎功能受損會反過來刺激血壓持續升高導致惡性循環。
腎臟病變起病隱匿、不易察覺,但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幹預,可以顯著減少患者的併發症,明顯提高生存率。
預防腎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愛惜自己的身體,但我知道絕大部分都做不到,畢竟愛惜自己身體的前提是有足夠的金錢,但我們如此不愛惜自己身體卻是為了賺取維持自己生活的金錢,這真是一個魔幻的世界。
如果做不到愛惜身體,那就做到定期體檢吧,25歲以後都建議每年接受一次體檢。
有腎臟病家族史者,或自身有糖尿病、高血壓、蛋白尿、痛風病史,經常服用抗生素、腎毒性中藥的人,最好每半年檢查一次,警惕出現腎衰。
腎病的檢查有尿常規、腎功能、腎活檢等,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腎功能檢查,但很多人做完腎功能報告之後也是一臉懵逼。
想自己看懂腎功能報告嗎?貼心的小微給你準備了「4分鐘認識腎功能指標」小視頻,快戳下方觀看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