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超市裡的爆米花大多用膨化工藝做成,吃起來不夠香脆。
而在早些年,有一種職業叫蹦爆米花。常常一個膽大的男子,推著手推車,車上裝著一個葫蘆形的罐子,一個帶鐵架子的小路子,一些木炭或煤,一個鼓風機,在空闊的路邊一停,蹦爆米花就開始了。
他將玉米裝進那個罐子,把罐子架在爐子上的鐵架子上,點上火,然後一圈一圈地轉動那個鐵罐子,大約十分鐘左右,他把罐子對準一個面口袋,開啟罐子的開口,「砰」的一聲巨響,罐子裡的玉米在被壓力噴射出罐子的瞬間就變成了爆米花,散落進布口袋裡。
有時崩玉米花的人還帶著糖精,放進罐子裡,那樣的爆米花有些甜味兒,但是其實不如不放好吃。
但是在我們科爾沁沙地,最原始的製作爆米花叫「炒爆米花」,那味道比膨化的和崩出來的可要好吃多了。
那時候由於人口多,每家每戶做飯的大鐵鍋都很大,一般都在八仞以上。
炒爆米花之前,選擇那些又白又細的沙子放進鍋裡,大約放一半的沙子。然後將幹玉米粒深埋進沙子中,不要露出在外面。
接著點火開始燒熱。
燒火的柴最好使用玉米秫秸這類不算太猛的柴火,如果是樹枝或木柴柈子,一不小心容易過熱。
隨著沙子漸漸被燒熱,被埋在沙子淺層下的玉米會發出噗噗的聲音,這時候就要開始翻炒了。隨著勺子上下翻飛,玉米粒噼裡啪啦地響開來,越來密度越大,像是密集的槍聲。
漸漸地,響聲越來越稀,這時就要停火,利用灰燼的餘熱就夠了。等到幾乎每什麼響聲了,就要將沙子和玉米一起舀進篩子裡,篩去沙子,白花花的爆米花就成了。
這樣炒的爆米花偶爾會有不爆開的玉米,紅紅的,也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