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損害賠償僱主如何承擔責任,責任如何劃分?

2020-08-13 法妞問答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

 僱傭關係中用工不規範,或者勞動者不小心遭受人身損害,在遭遇人身損害後,賠償是第一大事。如果僱主僱傭他人從事勞務活動的,僱主應當按時支付工資,僱工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如果發生人身損害的,僱主可能需要承擔責任。那麼人身損害賠償僱主如何承擔責任,責任如何劃分?

  網友諮詢:

  人身損害賠償僱主如何承擔責任,責任如何劃分?

  湖南華麟律師事務所孫濤律師解答:

  人身損害賠償僱主的責任承擔:一種是僱員致害賠償糾紛,是指僱主對僱員在執行職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依法應承擔的責任。

  另一種是僱員受害賠償糾紛,是指僱員在完成僱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中,使自己遭受損害,僱主因此而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湖南華麟律師事務所孫濤律師解析:

  我國確定了僱主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系無過錯責任原則,即僱主要對僱員致害即僱員受害均承擔無過錯的責任,但在司法界一般認為只要僱主能證明僱工是故意而為或有重大過失的情況下,僱主可以免除、減輕自己的賠償責任,否則僱主對僱工所受到的人身損害負有不可推卸的賠償義務。

  賠償責任劃分標準:

  (1)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僱員追償。

  (2)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僱傭關係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僱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4)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孫濤律師,曾就讀於湖南警察學院和武漢大學,2012年7月開始正式執業,現任湖南華麟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損害賠償責任承擔的主體
    ,生命大於一切,在小編看來,人身權便是我們最大的最應該為之維護的權利,假如哪一天或者現在的你正在遭受人身權的損害,應該如何維權呢?誰才是你損害賠償責任承擔的主體呢?接下來小編將為您解疑答惑。  一、人身損害賠償的概念  人身損害賠償,指的是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害、殘疾、死亡及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義務人以財產進行賠償的侵權法律制度。
  • 人身損害賠償墊付後該如何追償
    、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範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範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 談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誘因責任承擔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誘因責任應如何承擔,無明確法律規定,審判實務中認識與做法也不盡一致。有的認為誘因並不符合民事侵權因果關係要件,不應承擔民事責任;而有的認為誘因是間接原因,應承擔次要的民事責任;有的則認為應根據具體原因力的大小承擔民事責任。不同的法院或同一法院不同法官針對同一類情況判決的理由與結果各不相同,往往會使公眾對法律產生懷疑,降低法律的權威。
  • 乘坐計程車意外受傷損害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分歧】  關於吳某某的損害賠償責任如何承擔,存在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順達公司為吳某某提供的服務已盡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安全注意義務,服務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服務本身也不構成加害給付,順達公司的車輛在該時、該地出現只是事故發生的一個條件,絕非原因,而且該條件的成就也是由吳某某選擇的目的地和路線所決定的。
  • 校園人身損害案件中,學校承擔責任的三類情形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應當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倘若學校承擔責任,承擔的就是一種侵權責任,即學校侵害了學生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權。《侵權責任法》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但實行的是過錯推定,即推定學校在無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受到人身損害事件中具有過錯,要求學校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 僱員突發疾病身亡,僱主是否承擔責任?
    故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爭議的焦點是:小李在工作期間突發疾病死亡,小王應否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法律規定: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 裝修時工人摔傷,業主要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第11條規定:「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係以外的第三人造成僱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
  • 婚禮過程中,婚車司機造成侵權應否承擔賠償責任
    以上個體戶、承包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主為僱主,婚車司機為受僱人(即「僱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 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身邊的民法典|無償搭乘受損害,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我國民法典第1217條規定:「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此條規定,是基於我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個人擁有機動車數量的激增,無償搭乘的現象普遍存在,也因此發生了一些交通事故,如何處理無償搭乘者的損害賠償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重要問題。
  • 法學匯|無償搭乘受損害,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此條規定,是基於我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個人擁有機動車數量的激增,無償搭乘的現象普遍存在,也因此發生了一些交通事故,如何處理無償搭乘者的損害賠償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重要問題。但合同只是這種關係形成的基礎,並不意味著這種關係在本質上就是運輸合同,因為按照這種主張,運輸者要承擔違約責任,既不主張也不能解釋為什麼要減輕責任的理由,顯然是不妥當的。二是無因管理說,認為機動車駕駛人允許他人無償搭乘,是沒有法律上的和合同上的原因而管理他人事務,造成無償搭乘者損害,依無因管理法律規定,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 民法典:僱主賠償後,向僱員追償規定與侵權責任法不同
    按民法典該條規定,僱員重大過錯包括故意和重大過失造成他人損害的,僱主賠償受害人後可以向僱員追償。關於僱主是否可向有重大過錯僱員追償的問題,在民法通則上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與民法典的規定基本一致,侵權責任法上則沒有明確規定。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 發生交通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責任如何劃分?1.本院經審理認為,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範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
  • ​​​​最高院:提供勞務一方在個人之間形成的僱傭關係中造成傷亡而引發訴訟時如何適用《侵權責任法》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唐樹正、徐奎真、蔡金紅、唐吉喆申請再審稱:二審法院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屬於適用法律錯誤。苗春來在本案事故中存在重大過失,依據《侵權責任法》其應承擔民事責任,法院認定苗春來僅承擔20%責任明顯不當。
  • 僱傭關係中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文/陳乾德律師、王豔喬上期我們說到工傷責任賠償的問題,今期我們來看看僱員受害的賠償糾紛。在勞務關係中,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不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係和工傷保險關係,因此不能走工傷途徑解決。那麼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誰承擔賠償責任?
  • 與侵權第三人達成和解協議能否阻卻僱主的賠償責任
    某公路開發公司承擔了任某住院期間的醫療費、護理費、生活費、誤工費等費用合計10000餘元。任某未按規定期限申請工傷認定。2017年11月,任某被司法鑑定機構評定為十級傷殘。2018年7月,任某與陳某達成和解協議,約定由陳某一次性賠償任某醫療費、誤工費等費用合計7000元,任某不再追究陳某的一切法律責任,事後,陳某亦向任某支付了賠償款7000元。
  • 侵權責任要怎麼劃分?侵權責任法賠償是怎麼規定的?
    那麼,要怎麼賠償呢?侵權責任要怎麼劃分?《民法通總則》已對間接損失的賠償有所規定,只要在侵權行為實施時財產的取得具有可能性,即便損失的並非現實的利益,間接損失也應成立。  二、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 僱傭關係與承攬關係的區分及責任劃分
    本案中原告周某長期以承包混凝土澆灌工程為業,案發前所做的工程系由被告周某到被告陳某處承攬,工程款由被告陳某支付給被告周某一人,工程施工所用設備也系由被告周某提供,另8名工人聽從周某的安排進行施工,併到周某處領取工錢,因此,被告周某應屬施工工程的承包人,原告李某等8人屬受僱為被告周某提供勞務的工人,二者之間系僱傭關係,且原告的受傷系因為被告周某駕駛無牌照車輛翻車所致,被告周某的過錯行為直接導致了原告李某的受傷,因此,僱主周某應對僱員李某因此次事故遭受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 淺談僱主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類案件的現狀及審理思路
    該條規定沒有提及提供勞務者被第三人致害如何處理,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主要強調的是對外責任有關,並且第三人一般也有其僱主,此種情形亦可適用本條規定。  在侵權責任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涉及此類案件的主要法律參考依據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人身損害司法解釋》)第十一條:僱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 僱主責任中的不真正連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是關於僱員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責任的規定。在我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屬於新創,法官在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應當注意對此的適用。首先,僱主對僱員在完成受僱工作中所受損害承擔的民事責任,是一種侵權責任,而非合同責任。
  • 本案中僱員人身損害責任誰擔
    要求被告郭增光及被告郭奎遠承擔賠償責任。  爭議: ?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郭奎遠是直接侵權人,應由其直接承擔賠償責任。僱主郭增光無過錯,不應承擔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由僱主郭增光和侵權第三人郭奎遠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