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要怎麼劃分?侵權責任法賠償是怎麼規定的?

2020-11-12 靈壽普法

來源: 大律師網 時間

導讀:現實生活中,發生侵權行為後,我們需要承擔侵權的責任,賠禮道歉,還要消除相關的影響。那麼,要怎麼賠償呢?

侵權責任要怎麼劃分?

  (一)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原則:指任何人因自身的過錯(故意或過失)而侵害他人權益時,應就所造成的損害承擔侵權責任。換言之,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無過錯,則無責任。以過錯歸責侵權案件,由受害人舉證證明以下四個構成要件:

  1、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2、自己遭受了可救濟的損害;

  3、行為與損害具有因果關係;

  4、加害人具有故意或者過失。

  過錯責任原則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該款是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作為一般條款,意味著:只要證明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一款的要求,就足以令其承擔過錯侵權責任,除此以外,無須更多。

  (二)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指根據法律明文規定,不論加害人是否具有過錯,均須為其加害行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侵權責任法》第7條規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此即無過錯責任原則之規定。對無過錯責任應作如下理解:

  1、不以過錯作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加害人不能通過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而免責(同理,意外事件不能作為免責事由)

  2、僅限於法律明文規定的情形,《侵權責任法》第7條不能單獨作為起訴的依據。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以下無過錯責任: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2條)

  (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4條)

  (3)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5條)

  (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1-43條)

  (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48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

  (6)因環境汙染致人損害的,汙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5-68條)

  (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69-77條)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侵權責任法》第78-80條;第82-84條)

  (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6條)

  (10)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59條)

  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第89條)

  (三)公平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指損害的發生,當事人均無過錯,又不屬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如果不適當補償受害人的損害將有違公平原則,而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觀念,確定由當事人適當分擔損害後果的原則。公平責任中的「責任」已經不是法律責任,不具有譴責性與懲罰性,本質上是一種法定補償義務。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目的不在於維護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在於以其特有的模糊性來消解當事人之間的權利邊界,進而起到劫富濟貧、扶危濟困,穩定社會的作用。因而,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旨在實現矯正正義不同,公平責任原則旨在實現分配正義。《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了公平責任的構成要件。《侵權責任法》第23條、第33條、第87條規定了三種適用公平責任歸責的情形。《民通意見》第156、157條、《侵權責任法》第31條、第32條第二款也涉及公平責任。

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是什麼?

  (1)停止侵害

  停止侵害是指被侵權人對於侵害其合法權益的正在進行的或繼續之中的侵權行為有權請求法院予以終止,它可以適用於各種侵權行為,只要這種違法行為正在進行之中或在延續的情形下;

  (2)排除妨礙

  排除妨礙是由侵權人解除因其行為引起的妨礙他人正常行使權利和實現利益的客觀事實狀態,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物權,特別是相鄰權受到侵害的場合;

  (3)消除危險

  危險是對將來的、有造成侵權損害後果可能的事實和狀態而言的,處在此種狀態中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要求侵權人予以消除;

  (4)返還財產

  返還財產是侵權人將其非法佔有的或管理的財產轉移給被侵權人。一般而言,有權請求返還財產的是財產的所有人;同時該財產必須還存在,如果不復存在,只得賠償損失或承擔其他責任;如果侵權人將該財產轉讓給第三人的,還要看第三人在受讓財產時是否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如果符合,為第三人利益及整個交易安全考慮,也不得請求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主要適用於財產損害的場合,它是請求侵權人恢復到物原來的狀態。請求恢復原狀需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可能性,即被損害的物有恢復到原狀的可能;二是必要性,即該物有恢復到原狀的必要;

  (6)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是最常見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它不僅可能適用於侵害財產權益的場合,也可以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形,損失的範圍不僅包括積極損失還包括消極損失,賠償損失一般以實際損害為限;

  (7)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是侵權人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被侵權人承認錯誤、表示歉意,它主要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形;

  (8)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消除影響是指侵權人在不良影響所及的範圍內消除對被侵權人的不利後果;恢復名譽是指侵權人在其造成損害所及的範圍內恢復被侵權人的名譽於其未曾受損的狀態。它們通常只適用於侵害人身權益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併適用。

侵權責任法賠償是怎麼規定的?

  一、侵權責任法財產權侵權賠償標準的規定

  財產權侵權賠償原則的確定,以利益平衡為中心。全面賠償原則對間接損失與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認知 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為原則,以財產損失程度為基礎,實現對財產損失的全面賠償,是侵權賠償之基本準則。全面賠償(填補損害)不僅包括侵害他人財產所造成的直接損害損失,而且還包括可能產生的間接損失,即除了積極損害之外還應賠償本應獲得但因侵權損害導致而沒有獲得的財產利益。《民法通總則》已對間接損失的賠償有所規定,只要在侵權行為實施時財產的取得具有可能性,即便損失的並非現實的利益,間接損失也應成立。

  二、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22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上,侵害他人人身權益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財產權。

  這是我國法律第一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是立法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這個條文的規定只是確立了一個原則,具體如何適用,如何確定和計算精神損害的賠償辦法和數額,還需要進一步的立法或司法解釋來實現。

  侵權責任法把精神損害賠償寫進法律規定,全國人民很受鼓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依據侵權責任法,被侵權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必須同時符合兩個基本條件:

  1、行為人侵害的,必須是他人的人身權益,而不是其他權益。被侵權人只有對人身權益受到侵害時,才有權利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對於非人身權益無權提出精神損害,比如,行為人損毀了他人傳了幾代的名畫,被侵權人只能要求侵權人就損毀該名畫的損失部分承擔責任,雖然侵權人的行為客觀上可能給被侵權人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但是侵權人不應承擔因侵害他人物權所引起的精神損害;又如,行為人駕車壓死了與一孤寡老人相依為命的寵物,給被侵權人也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但是,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行為人同樣也不承擔因寵物死亡給被侵權人造成的嚴重精神損害。

  2、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給被侵權人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損害,才能適用侵權責任法對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對於輕微的精神損害,則不在侵權責任法的適用範圍之內。

  三、侵權責任法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16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人。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侵權責任法》第17條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

  本法第16條規定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死亡的賠償項目,但在同一事故造成多人死亡時,為便於解決糾紛,避免所謂「同命不同價」的不合理結果,實踐中往往採用同一死亡賠償金數額。起草人將此項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規則,規定在第17條。

相關焦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產品侵權責任具體法律規定
    大家好,我是法律小主,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侵權責任法》中關於產品的侵權責任相關的具體規定。一,產品責任(一)產品責任的基本原理一,產品責任外部關係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因此產品侵權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自然,並且只能在產品生產者與產品的銷售者之間選擇其中之一。
  • 《侵權責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與共同侵權的具體法律規定
    今天是侵權責任法第二期,今天的主要內容是《侵權責任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以及共同侵權具體法律規定。(一)精神損害賠償性質精神損害賠償又稱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是非財產上的損害,在性質上屬於懲罰型賠償,必須存在精神痛苦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權。
  • 侵權責任法首次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
    中新網12月27日電 1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指出,這是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
  • 梁慧星: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應當肯定,侵權責任法第五條所謂「其他法律」當然包括國家賠償法,人民法院審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案件,凡國家賠償法有規定的,應優先適用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法沒有規定的,仍然要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三)侵權責任法與行政法規的關係  按照立法法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屬於民事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予以規定。
  • 著作權侵權要負什麼民事責任,怎麼規定的?
    智慧財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其侵權損害表現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兩方面。智慧財產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常常容易被侵犯。那麼著作權侵權要負什麼民事責任,怎麼規定的? 網友諮詢: 著作權侵權要負什麼民事責任,怎麼規定的?
  • 圖片作品被多人侵權 責任怎麼劃分
    其中超過半數為圖片侵權,同一作者的單幅作品被多個主體侵權十分常見。也許有人會將這種現象叫做多人侵權,並以此來劃分侵權責任。咱也別急著下定論,先看看多人侵權是怎麼定義的。根據《民法通則》在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 侵權責任法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確立「同命同價」
    這是我國法律中第一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是侵權責任法的一個亮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說,我國之前的法律當中規定了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但是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如何計算,包含的內容是什麼,法律當中並沒有具體的規定。而侵權責任法第一次明確了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包含精神損害賠償金的金額、計算辦法等。
  • 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專家責任
    第三,在過失侵權中可以根據原告的過錯而相應減輕被告的責任,但在違約責任中不適用這一規則。[⑤]第四,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通常要比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廣。在美國,違約的損害賠償的範圍,依據契約締結時被告所能預見到的範圍為準;而侵權損害賠償的範圍遵循近因性原則,可以包括精神損害賠償,承認懲罰性損害賠償,甚至承認因非法致死而產生的對扶養請求權的侵害的回覆。而這些都是違約損害賠償所不能涵蓋的。
  • 民法典:僱主賠償後,向僱員追償規定與侵權責任法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係,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 網絡版權糾紛,侵權責任怎麼認定
    原標題:網絡版權糾紛,侵權責任怎麼認定 面對網絡版權糾紛,在確定了責任人之後,如何進行侵權責任認定的問題便會接踵而至。 歸責原則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主要規定了以下幾個歸責原則。
  •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於2009年12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 《侵權責任法》中六種責任的區別
    7月1日開始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關於「責任」問題,共有侵權責任、連帶責任、相應的責任、補充責任、相應的補充責任、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六種說法,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一、侵權責任。它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 侵權責任法第一條詳解
    侵權責任法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其基本的制度和規則都是適應「以被侵權人保護為中心」建立起來的,但也充分考慮到其他方面的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既要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使其遭受的損害得到補償,也要充分尊重行為人的行為自由。
  • 婚姻中第三者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建立與完善
    但我國法律對「第三者」的侵權責任卻沒有系統明確的規定,分則中也未規定配套的措施,以致此類糾紛在實踐中缺乏司法可操作性。受害配偶遭遇救濟真空,姦情引起惡性暴力傷害事件,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因此,建立與完善我國婚姻中「第三者」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在保護合法的婚姻關係、保障配偶權和實現社會和諧等方面存在積極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 從侵權責任法到民法典——用人單位侵權責任的立法變化與實踐探究
    一、從《侵權責任法》到《民法典》:同一問題的法律條文內容變化 我們不妨先看一下兩部法律的具體條文規定: 1.《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 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是什麼,怎麼規定的?
    那麼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是什麼,怎麼規定的?網友諮詢:職務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是什麼,怎麼規定的?江蘇邱斌律師事務所張濤律師解答:因職務行為造成第三方損害的,應當由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員工是故意或者有重大過失的,單位對外賠償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員工進行追償。
  • 淺析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
    ,首先應當明確法律一般條款的基本內涵,再從侵權責任法的特點和立法目的出發,理清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權益,以及當這些權益受到違法侵害時,被害人得以如何主張賠償,最終確定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從侵權責任法立法目的來看,主要是一部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法律。那麼,他所要保護的權益到底有哪些,當這些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怎麼辦,就成為了整部法律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所肩負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這一關鍵問題。  二、《侵權責任法》一般條款的歸屬  從學界理論研究來看,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所爭圍繞著《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第六條展開。
  • 「侵權責任法」的價值理念
    正是由於社會秩序如此重要,所以「侵權責任法」第一條便強調「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侵權責任法」能夠擔此重任,因為該法中最為重要的條款,當屬確定過錯責任原則的第六條第一款,即「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民事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可以分為違約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侵權責任一般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可以分為一般侵權責任與特殊侵權責任。需要說明的是,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多於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  法條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在繼承了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創新,明確區分固有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劃分了法定之債和意定之債的邊界,積極推動了我國民法體系的建立,回應了當下社會的時代需求。本期「民法典大家談」欄目,我們以部分受到熱烈關注的新增規定來詮釋侵權責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