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批評孩子也要講策略,說得不對弄巧成拙,反讓孩子變「逆反」

2020-08-28 蒙多奇科學養育

說起批評孩子,很多媽媽不由得倒起了苦水:


批評是不可能批評的,每次還沒說兩句,孩子就大哭大鬧,長輩也覺得我太嚴厲了。可是孩子犯了錯,不批評能行嗎?

的確,老一輩人都使用批評教育,隨著十幾年前表揚式教育傳入國內,很多從小在「批評聲」中長大的家長現在紛紛轉投他處,藉助表揚教育孩子。

藉助表揚教育孩子


由此養成了很多孩子的「壞毛病」,孩子犯錯,父母稍微批評,孩子輕則原地打滾哭鬧,重則離家出走。


家裡的老人往往也會在一邊添亂,指責父母太嚴厲,主動出手保護「小孫孫」

多表揚固然可以讓孩子增加信心,可是家長一定要有原則,孩子犯了錯該批評不能放過。否則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

有的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


實際上,如果孩子因為一兩句批評就折騰父母,問題的原因主要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父母採用了錯誤的方式批評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或是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錯誤,沒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自然孩子也不願意改正。

今天,蒙多奇就來給大家講講批評孩子的那些技巧。

父母批評孩子,為什麼孩子死活不改?


批評是一種教育方式,如何有效的批評孩子,起到正面的效果則是一門藝術,一旦處理不好,會讓孩子的錯誤行為愈演愈烈。那麼有哪些錯誤的批評方式呢?

1.口無遮攔,對人不對事

身邊的很多父母,平時情緒控制能力很強,可是一遇到孩子的問題,就原地爆炸,口無遮攔,衝著孩子發洩情緒。

具體表現為孩子不願意吃飯,他們就說孩子:「你就是饞,不愛吃飯就餓著。」而不是說:「不吃飯會餓的,要好好吃飯。」

不要衝孩子發洩情緒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們說:「你這個笨蛋。」而不是說:「你沒有努力學習,這樣做不好。」

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父母說:「你這個惹事精。」而不是說:「打架是錯誤的,不可以了。」

這樣的批評是偏激的,是對孩子品格的指責。


孩子在接到批評後,無法正確地理解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後續也難以改正。


反而孩子會因為父母「貼標籤」、「下定義」式的指責,接受自己「饞」、「笨」、「愛惹事」的設定。


長期以往孩子將會變得越來越錯,越來越往父母指責的方向發展。

2.不注意批評孩子的場合和時間

有句老話說得好:「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 疾病不責。」


批評孩子前一定要注意時間和場合,可是有的父母一遇到孩子犯錯,不分時間、不分場合、不分地點,隨時隨地教訓孩子。

孩子面對這種場景的批評時,會下意識的逃避父母的批評與指責,因為這樣的批評傷害了孩子的尊嚴,即使父母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

所以,無論孩子年齡大小,希望父母能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給孩子留點面子。

3.採取冷暴力批評孩子

之前在商場,看到一個小孩子哭著在地上打滾,爬起來想抱媽媽,媽媽在一旁抱著胳膊推開孩子,用冷漠的語氣說道:「我不管你了,你繼續哭吧。」

不要對孩子施加冷暴力


這樣的場景生活中很常見,父母帶著冷漠、拒絕的情緒批評孩子,給孩子施加冷暴力。

孩子依賴父母,對於孩子來言,最可怕的不是打罵與批評,而是父母冷漠的拒絕和不接納。

這樣的批評,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從而陷入焦慮。

4.恐嚇式批評

孩子吃飯慢,父母等得不耐煩了,就和孩子說:「你吃飯再這麼慢,就不用吃了。」

錯誤批評讓孩子變得畏縮且膽小


這樣的批評或許可以起到一時之效,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是並無法得到孩子心底裡的信服。

時間久了,反而會讓孩子變得畏縮且膽小。


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


錯誤的批評方法講了那麼多,我們就來談談如何正確的批評孩子,讓孩子接受得心悅誠服,還願意主動改正。

1.針對過程批評

孩子每天起床磨磨蹭蹭,弄得全家都很緊張,還經常上學遲到。父母如果直接批評孩子:「你怎麼總遲到?討厭」

這樣做孩子沒法直接發現自己的錯誤,下次起床還會磨蹭,甚至會因為父母的批評產生逆反心理,主動拖延時間。

但是,如果父母這樣說:「最近你總是遲到,我觀察發現是你起床太慢導致的,下次咱們可以做到5分鐘內起床嗎?」

針對過程批評


這樣的批評,直接點明了孩子的錯誤,並且提出改正方案,孩子只要能夠照做,自然而然能修正錯誤。

針對過程提出批評,給孩子別的選擇或是可供替代的方案,這樣才是行之有效的批評方式。

2.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很多時候,面對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難通過語言說服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

這時候,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搞好親子關係。如果家長和孩子相處融洽,孩子就更容易聽父母的話,相信父母。

搞好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後續的教育、批評順利進行。

3.最好的批評是不批評

「最好的批評是不批評」並不是指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要更全面的從大局看待孩子的發展。

父母們會發現,他們經常針對孩子的某個特定的行為,頻繁的批評孩子。

這種反覆的糾正行為會讓孩子厭煩,這時家長也許可以試著後退一步,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視角,可能會發現孩子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差。

從大局看待孩子的發展


更好的解決方法是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多從正面激勵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做錯的時候反覆批評孩子。

這樣做可以給孩子正面激勵,讓孩子做正確的事。


批評孩子的目的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彌補自己的錯誤,修正以後的行為。

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改正是目的,批評是手段,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邏輯關係,不要為了批評而批評,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


相關焦點

  • 父母批評孩子,為什麼總是逆反,幫你找對最佳有效的批評時機
    「你要我說你多少遍呢?天天都要這樣出錯,你是怎麼回事,長點心行嗎?」「你這孩子怎麼就是不聽話呢?說了這麼久,還要這樣一根筋呢?」「我說不行就不行,今天就這樣吧!」上面的這些時機,我們選擇教育孩子,批評孩子都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和結果,若我們知道無效無果,還偏偏要繼續,在這樣不適合的狀態下,教育孩子,只會徒勞一場、兩敗俱傷、彼此都是傷痕累累。父母生氣孩子,打擊、嘮叨、反覆強調,或是一頓暴打,都是無效的行為,因為孩子每次都還會繼續反覆發生這樣的問題。
  • 心理學:兩個效應,讓孩子從逆反到主動
    第一個效應:「超限效應」,批評帶來逆反「超限效應」,即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是刺激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孩子這種逆反行為讓家長非常頭疼,卻又無計可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逆反心理呢?關鍵是要破除「超限效應」,讓你的指令在一定的限度內。1.擺正心態,正確認識。
  • 如何把叛逆(逆反)強烈的孩子轉變成一個溫順的孩子?
    教育培養孩子是現代社會中最偉大的工程,可是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社會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加上獨生子女的增多,性格叛逆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有一些孩子與家長老師對著幹,怎樣把逆反的孩子轉變成溫順的孩子,我採用的方法主要有:表揚讚賞法。
  • 著名作家為何「偷錢」、孩子為何逆反?教育心理學:超限效應
    演講者是個牧師,起初他講得十分動人,馬克·吐溫決定捐款,並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但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像你這樣的媽媽,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 不管她生不生氣,我又來了一句。「你這什麼水平,怎麼光知道批評我呢?我是想讓你幫我解決問題,你光說這些有什麼意義?」毫不保留地表達了她的生氣。「哈哈,你也受不了吧!這個過程是不是跟你批評孩子差不多的?只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 避免逆反,父母要學會這樣跟孩子聊天
    同事家的孩子一直屬於別人家的小孩。學習優秀,又乖巧聽話。每次說起來,同事都是一臉驕傲。可是自從上了初三,孩子突然性情大變。天天守著電腦玩遊戲,作業不做。而且無法交流,脾氣暴躁。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假期剛剛開始,同事想跟孩子好好談談,想讓孩子利用假期,好好補補課。媽媽「假期開始了,你學習上有什麼計劃?」孩子「什麼計劃也 沒有,不想打算。」
  • 提醒:別動不動就說孩子逆反,是你不理解孩子話語中的潛臺詞
    唉,這孩子就是一個逆反!」聽李姐這麼一說,我輕輕的搖了搖頭。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明明孩子表達的是對父母的期盼,家長卻誤會孩子,往往把孩子的話放在敵對的位置上,認為是逆反,於是就拿出家長的權威對孩子施行管卡壓,把好端端的一個孩子硬是往逆反的道路上推,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失去信心,自然而然對家長關上心門。
  • 孩子逆反了怎麼辦?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出現逆反的情況,情緒往往極不穩定,特別容易激動,亂發脾氣、反抗心理、虛榮心強、聽不進正確的意見跟建議;孩子逆反不僅會導致厭學,影響學習成績,還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家長如何幫助逆反的孩子走出困境呢?其實逆反的孩子自身是特別痛苦的。他們一定是內心十分的痛苦所以才通過逆反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發洩出來。
  • 許子東:感謝批評,說得不對的,也感謝
    這樣做的壞處很明顯,大家一般都說好話,沒有真的批評。所以現在整體上沒有文學批評,現在都是文學表揚、學術表揚,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是生產鏈的一環。羅皓菱: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其實是知識分子和傳媒的關係問題。孫鬱老師曾對您有個評價,他說,「許子東是學院派裡的活躍思想者,但使用的是非學院派的方式去表達。」
  • 無敵父母無敵孩,父母即將經歷與正在經歷的,與孩子逆反期大亂鬥
    孩子要長大,不僅僅是生理的成長,個子長高了,體重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發育,人格的形成與獨立、自主思維的形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大腦,獨立的大腦就會具有獨立的思維。到了逆反期的時候,這種心理、人格的形成過程就開始了。實際上逆反期是研究人員給這個時期起的一個名稱,它是一個必然的,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反只是家長的感覺,與父母想法不一致了嗎,如果從孩子的角度看父母,也可以說父母逆反。
  • 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家長要讓批評變「甜」,孩子才容易接受
    這幾回再見到欣欣,她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性格也不再這麼外向,總是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由此可見,什麼時候批評、在哪兒批評也是很重要。父母一般批評孩子要選擇比較私密的場合、或者是沒有太多人的情況下進行。既然過度嚴厲批評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那如果父母想將批評變「甜」,又要怎麼做呢?
  • 批評孩子,這兩大誤區一定要避開,不然孩子會更加叛逆
    最近,一位媽媽跟我吐槽說,女兒答應吃完飯開始寫作業,可是這次到點就開始各種橫躺不配合,她生氣地批評女兒:每次都是這樣,答應媽媽的事情都做不到,你就是不守信用。仔細想想,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家中出現,不知你們是否跟這位媽媽有同樣困惑:孩子犯錯誤了,有時候不敢批評她,擔心好不容易安撫好的情緒又反覆,覺得事情也不大,就算了;有時候不會批評她,說出口的話自己回味都有點過分,但不說又不痛快。
  • 家長喜歡嘮叨,孩子只會更逆反,恰當表達的愛,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也許很多父母認為,嘮叨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愛意,對孩子來說,如果不嘮叨,就好像孩子沒有緊箍咒,而孩子整個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就會不斷地進行催促和嘮叨,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甚至要說更多次數,認為孩子總是會聽進去的,最後,重複帶來的並不是孩子變得聽話了,反而讓孩子變得逆反,出現了很多問題。
  • 莫把抑鬱當「逆反」孩子抑鬱非小事
    青春期「逆反」和抑鬱症有哪些不同?家長應如何理解和幫助受抑鬱困擾的孩子?為此,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病房主任、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曹慶久。記者:引起青少年抑鬱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曹慶久:抑鬱症的起因包括生物學、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學指遺傳因素,父母有抑鬱症或情感障礙,孩子抑鬱風險會增大。
  • 莫把抑鬱當「逆反」 孩子抑鬱非小事
    記者:家長應如何配合醫生,幫助抑鬱症孩子康復?曹慶久:首先,很多家長並不了解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的症狀有什麼,當孩子發病時往往表現出不知所措,甚至認為是孩子「裝出來」的。因此,家長要對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所了解。
  • 孩子習慣摔玩具怎麼辦?霍思燕育兒方式獲贊:比講道理管用!
    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對孩子講道理有時候並不管用,你越講孩子就越不聽話,反而會和家長逆反著來,最後惹的家長大發雷霆。你說孩子錯了嗎?好像沒有,只是沒有聽進去家長的話而已,你說家長發脾氣錯了嗎?好像也沒有,只是孩子的行為惹怒了家長而已。
  • 「媽媽批評你,是為你好」,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只會傷害孩子
    文丨C媽學堂我為什麼要批評你?你看你周圍有人說你嗎?要是我不說你,你現在還不是尾巴翹到天上去了?別人都不願意說你,只有爸爸媽媽才會批評你,指出你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這樣你才能改正,才能變得更加優秀。後來又沒有能力去逃脫爸爸媽媽的支配,可以算得上是一直處於沒自信的狀態。所以,我們應該清楚爸爸媽媽所說的批評話語,或許在他們的想法之中,對於孩子有一定的幫助,但實際上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就有可能是另外一種想法。畢竟在孩子成長階段,父母應該考慮孩子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教育方式,而且如果父母長時間的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會不會出現反效果。
  • 父母越呵護,孩子越逆反
    13歲的劉偉(化名)要離開家,他不願意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原因是「爸爸媽媽對我太好了」。他說:「我上學放學爸爸都用車接送,回到家他們連飯都給我盛好了,還給我夾菜。想吃蘋果,他們就削好皮,切成小塊,插上牙籤擺在書桌上。家務活就更不讓我動手了。他們就知道讓我學習、看書,未來的一切都給我安排好了。我在家裡就像一個木偶,沒有一點發言權。
  • 父母批評孩子也要講時機和技巧,否則後果很嚴重
    01這幾個時間點切莫批評教育孩子教育與監護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批評孩子。有些時間父母不應該批評教育孩子。>02借鑑:古人批評孩子也講時機父母可以耐心等孩子哭完後再跟他講道理,請注意別在孩子哭的興頭上講,因為這時候孩子聽不進去;也別為了不讓孩子哭而妥協,這會讓孩子以後拿哭做殺手鐧來達到目的。
  • 李玫瑾:掌握表揚孩子,批評孩子的技巧,孩子才能和你更好
    這可讓表姐頭痛極了,逢人就問該怎麼樣教育孩子,後來有人跟表姐說了批評和表揚孩子都要掌握技巧,表姐這才摸到了訣竅。沒有小孩子喜歡受批評,尤其是被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批評,爸爸媽媽經常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跟父母的親近,甚至有些孩子會懷恨在心,對父母充滿了報復欲望。
  • 促進孩子學習,減少孩子「逆反」的鳥籠效應
    當你給孩子置辦一件東西時,孩子就會想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他和這個東西建立聯繫,其實就是運用了「鳥籠效應」1、想讓孩子讀書給孩子創設一個漂亮的書屋或者書架,並詢問孩子想讀什麼書籍,並且經常多去孩子閱讀室翻看幾本書去吸引孩子。果然,孩子一下子就被好奇心吸引過去了,每次作業寫完,就會自己跑到裡邊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