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熱度還未隨著暑熱退散,各省狀元的事跡紛紛刷屏。武陵山區某縣,曾經有這麼一個狀元,本可以去清華,卻去了上海的一所985;大學不到兩年,就因掛科太多,退了學。現在,大約已經查無此人了。
這個孩子小時候也是極聰明的,對科技的事物興趣頗大,後來上了初高中,從早到晚封閉式管理,孩子的興趣、好奇心、想像力統統消磨殆盡,漸漸,練成了高分機器。
當年,他沒選清華,其中也是有不自信的因素。開放自由的高等學府,高手如雲,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勇氣融入了。
這樣看來,雖然我們的高校擁有自由的學術氛圍環境,可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已經晚了。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一旦被磨滅,心裡多多少少對學習是牴觸的。而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
如果,從幼兒園、小學,我們的教育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可持續發展,相信未來的生力軍將大不一樣。
未來教育要求孩子全面發展,兩條腿走路,知識、能力都要抓,反觀我們的教育現狀,孩子們顯然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全面發展的兩條線
從這張圖上能清晰看到,我們的孩子顯然更擅長綠色那條線,缺失的是藍色那條線。
搞教育的,有眼明心亮的,一咬牙一狠心,開了素質教育這條新路,想把缺失的那條腿接上。結果呢,照貓畫虎,悲劇了。
前段時間南京的一所名校今年高考的高分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急眼了,跑去堵學校門口,要求換校長。校長很委屈,表示都是素質教育的鍋。
素質教育一直以來都被錯認為是區別於應試教育的另一條路,故此,家長們也存在長期的誤區,認為素質教育就意味著放棄成績。
實質上,素質教育的門檻極高,大多數家長和學校提供不了這樣的環境條件。比如,語文搞素質教育,那就不是練刷題,你得培養語文素養,會閱讀會寫作。聽著簡單,做起來很難。
就說閱讀,一本網絡小說、一本名著、一本學科參考書,三本書都是作者時間與智慧的結晶,讀這三本書都稱得上閱讀。但有素養的孩子,必須具備一項能力:能清晰地區分開這三本書的時效。哪本書只是帶來一時的愉悅,那本書能給你精神洗禮,引發思考。
這只是語文素養一個方面,還有數學、英語等等,難度可想而知。
但多數人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只是個模糊的概念:不用像應試教育那樣搞題海戰術,並沒有意識到素質教育的廣度、深度、專業度。這些全做好了,素質教育的效果絕對遠超應試教育。
但現實中,更多的是流於形式的素質教育,像南京那所學校一樣,曇花一現,而後重回應試教育的老路上。
世界是變化的,誰都不能保證孩子一直贏在起跑線,尤其是現在讀幼兒園、小學的孩子,20年後,他們需要適應的是怎樣的社會環境?況且,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教育部門早在2017年,就將小學的科學課增設至1-6年級,而且要求,每周至少一節,這顯然是一個全新的信號。
高考已經逐年往素質教育方向側重了,考察的不再僅僅是孩子的知識量,更多的是考察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邏輯,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其實,不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家長必須給孩子找到一條出路,即便是人才選拔標準變了,孩子照樣可以適應自如。而不是每每面對考察方式的變化,如臨大敵。
STEAM教育
有這樣一種教育形式,破除掉了各個科目之間的壁壘,鼓勵孩子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就是目前優質的教育理念——STEAM教育。
融合工程、數學、藝術、科學、技術多領域知識,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孩子真正洞見事物的本質,明白知識之間的聯繫,增強的是能力,快速適應周邊環境的能力。
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感受到智慧的魅力。也許不見得能讓孩子在每一條跑道上都領先,但有一點可以保證,不論賽道如何轉換,孩子都能飛速適應,並快速加入優秀者行列。
科學羋盒STEAM科學課程的探究流程
任何無法內化為能力的素質教育,都是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
教育的本質,從未改變,那就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
那些有限的社會資源,只有真正的有能力者才可以得到。
想想你的孩子還在拼命積累知識,他的同齡孩子已經在學著掌握知識背後的本質,這是怎樣的差距?10年、20年之後,這種差距將演變成無法逾越的鴻溝。
知識是日新月異的,能力和素養才是恆久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