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不是換一條全新的路,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奔跑

2020-09-05 科學羋盒

一個悲劇的高考狀元

高考的熱度還未隨著暑熱退散,各省狀元的事跡紛紛刷屏。武陵山區某縣,曾經有這麼一個狀元,本可以去清華,卻去了上海的一所985;大學不到兩年,就因掛科太多,退了學。現在,大約已經查無此人了。


這個孩子小時候也是極聰明的,對科技的事物興趣頗大,後來上了初高中,從早到晚封閉式管理,孩子的興趣、好奇心、想像力統統消磨殆盡,漸漸,練成了高分機器。


當年,他沒選清華,其中也是有不自信的因素。開放自由的高等學府,高手如雲,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勇氣融入了。


這樣看來,雖然我們的高校擁有自由的學術氛圍環境,可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已經晚了。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一旦被磨滅,心裡多多少少對學習是牴觸的。而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


如果,從幼兒園、小學,我們的教育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可持續發展,相信未來的生力軍將大不一樣。


一個搞素質教育被喊下課的名校校長

未來教育要求孩子全面發展,兩條腿走路,知識、能力都要抓,反觀我們的教育現狀,孩子們顯然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全面發展的兩條線

從這張圖上能清晰看到,我們的孩子顯然更擅長綠色那條線,缺失的是藍色那條線。

搞教育的,有眼明心亮的,一咬牙一狠心,開了素質教育這條新路,想把缺失的那條腿接上。結果呢,照貓畫虎,悲劇了。

前段時間南京的一所名校今年高考的高分人數,在全省重點中學中排名倒數,家長急眼了,跑去堵學校門口,要求換校長。校長很委屈,表示都是素質教育的鍋。

素質教育一直以來都被錯認為是區別於應試教育的另一條路,故此,家長們也存在長期的誤區,認為素質教育就意味著放棄成績。


隔靴搔癢的素質教育之路

實質上,素質教育的門檻極高,大多數家長和學校提供不了這樣的環境條件。比如,語文搞素質教育,那就不是練刷題,你得培養語文素養,會閱讀會寫作。聽著簡單,做起來很難。

就說閱讀,一本網絡小說、一本名著、一本學科參考書,三本書都是作者時間與智慧的結晶,讀這三本書都稱得上閱讀。但有素養的孩子,必須具備一項能力:能清晰地區分開這三本書的時效。哪本書只是帶來一時的愉悅,那本書能給你精神洗禮,引發思考。

這只是語文素養一個方面,還有數學、英語等等,難度可想而知。


但多數人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只是個模糊的概念:不用像應試教育那樣搞題海戰術,並沒有意識到素質教育的廣度、深度、專業度。這些全做好了,素質教育的效果絕對遠超應試教育。

但現實中,更多的是流於形式的素質教育,像南京那所學校一樣,曇花一現,而後重回應試教育的老路上。

世界是變化的,誰都不能保證孩子一直贏在起跑線,尤其是現在讀幼兒園、小學的孩子,20年後,他們需要適應的是怎樣的社會環境?況且,應試教育大環境下,教育部門早在2017年,就將小學的科學課增設至1-6年級,而且要求,每周至少一節,這顯然是一個全新的信號。


應運而生的STEAM教育

高考已經逐年往素質教育方向側重了,考察的不再僅僅是孩子的知識量,更多的是考察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邏輯,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其實,不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家長必須給孩子找到一條出路,即便是人才選拔標準變了,孩子照樣可以適應自如。而不是每每面對考察方式的變化,如臨大敵。


STEAM教育


有這樣一種教育形式,破除掉了各個科目之間的壁壘,鼓勵孩子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就是目前優質的教育理念——STEAM教育。

融合工程、數學、藝術、科學、技術多領域知識,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孩子真正洞見事物的本質,明白知識之間的聯繫,增強的是能力,快速適應周邊環境的能力。

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感受到智慧的魅力。也許不見得能讓孩子在每一條跑道上都領先,但有一點可以保證,不論賽道如何轉換,孩子都能飛速適應,並快速加入優秀者行列。

科學羋盒STEAM科學課程的探究流程


任何無法內化為能力的素質教育,都是浮於表面的形式主義。

教育的本質,從未改變,那就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

那些有限的社會資源,只有真正的有能力者才可以得到。

想想你的孩子還在拼命積累知識,他的同齡孩子已經在學著掌握知識背後的本質,這是怎樣的差距?10年、20年之後,這種差距將演變成無法逾越的鴻溝。

知識是日新月異的,能力和素養才是恆久的競爭力。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贏,而是教會孩子懂得愛
    "在孩子的成長中,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而現今,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以後的道路還很長,每個人也不是都能一帆風順的走過,其中也會有很多的坎坷和心酸。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坦然對待,如果每次都要做到最好,可能一次的失敗就會讓孩子心理產生懷疑。
  • 換一條跑道,換一道風景,換一個人生,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著高超的飛行技巧,如果不能比別人飛得更高,那就飛得更自在更快樂,也是一種成功。速度,超越年齡的速度,並不代表成功。為了讓孩子變「優秀」,給孩子強加一些不符合他年齡的經歷和成就,也不代表成功,表面功夫只在表面。
  • 沒有傘的孩子唯有努力奔跑
    所以,當你奔跑的時候一定要牢記,你選擇的不是奔跑而是前方,如何既快速又安全的達到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有多少奔跑的孩子忘記了危險,而跌倒在前行的路上;有多少沒有傘的孩子最後連鞋子也被自己甩的無影無蹤了。
  • 錯誤不是用生命彌補,而是調整方向,尋一條正確的路繼續前行
    #6月6日,一名大二男生小洋留給了媽媽最後兩條告別微信:「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而後小洋便墜樓身亡,一條生命也流逝於這個世界。看到這樣的事情,真的無法想像當他的媽媽在得知自己孩子出事的一剎那,是何等痛心!而我們再次反觀這件事,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又是什麼?【1】錯誤不是用生命彌補,而是繼續尋求正確方向考試作弊,誰也不能為之辯解,這種行為的確是錯誤的。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唯獨這類孩子永遠不慌
    廣大接受素質教育的學生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學生最大的差別並不是能力高低,而是出路不同。說明白點,家長們為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時,心裡的底氣並不是「素質教育是對的」,而是「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另一條路得到名牌大學的認可」。素質教育像一條看起來金光閃閃的出路,但如果路的盡頭是被焊死的門,那麼沿途的風景再怎麼美麗,都將失去其意義。
  • 清瑕隨筆: 哈佛M爸教育哲語【一】讓孩子學會自己奔跑
    這個人既不能靠他太近,也不能在他旁邊,而是需要一定的超前量。如果引領人擋住了跑步人的路,或者跑步的人根本看不見引領者,或者引領人過來具體指導跑步人,都會影響選手的發揮。怎樣做到既不影響跑步速度,又能保持一定距離的引導,是引領者的責任。」萌爸這樣比喻父母的作用,更道出了孩子教育中,家長的真正責任。
  • 父母 I 請教會孩子理解真正的快樂
    我們作為父母其實最希望孩子的就是快樂,可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少有父母去問下孩子自己教育孩子,其實我認為更多是教育自己,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快樂,而不是這麼做就是對的,所以這麼你也得這麼做孩子只是一個比我們年紀小的朋友,只是這個朋友有很多不懂,但是這個朋友對我們非常的信任,我們需要的就是教會這個社會的本質。我們都想讓孩子快樂,可是快樂有很多種,我們不是代替孩子去做選擇,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選擇。這很重要。孩子,祝你是發自內心的快樂。
  • 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唯獨這類孩子永遠不慌
    說明白點,家長們為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時,心裡的底氣並不是「素質教育是對的」,而是「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另一條路得到名牌大學的認可」。素質教育像一條看起來金光閃閃的出路,但如果路的盡頭是被焊死的門,那麼沿途的風景再怎麼美麗,都將失去其意義。而廣大家長之所以對這個新聞如此關注,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觸及到了他們心中的隱憂。
  • 南京一中事件,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再度掀起
    說明白點,家長們為孩子進行素質教育時,心裡的底氣並不是「素質教育是對的」,而是「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另一條路得到名牌大學的認可」。素質教育像一條看起來金光閃閃的出路,但如果路的盡頭是被焊死的門,那麼沿途的風景再怎麼美麗,都將失去其意義。而廣大家長之所以對這個新聞如此關注,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觸及到了他們心中的隱憂。
  • 示弱:不是慫了,而是懂了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一定要在人前逞強,而是懂得守拙藏銳,在最後能站在巔峰。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有他與自己兩人時。劉備嚇得連手中的筷子都掉在地上。劉備假裝說是被當時的雷聲嚇到,讓曹操誤會自己是膽小,從而放鬆對劉備的戒備,讓劉備逃出生天。隨後,劉備輾轉多地,最終得到西蜀之地,成就自己的一方偉業。劉備保全自己的方式,就是示弱。
  • [北極行記]一座城教會我的事 之 (5):再窮不能窮教育
    朗伊爾城的垃圾也需要覆蓋,以免招來北極熊,一群大學生曾眼睜睜地看到過一位女同學被熊咬死。就在這樣一片靜默卻又常常危機四伏的山海之間,我見到了我以為全世界最好的學校。朗伊爾城只有一條主路,路的盡頭是臨海不遠的斯瓦爾巴德大學中心(The University Center in Svalbard,「UNIS」),它像一艘巨輪停泊在岸邊。
  •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比拼物質,而是父母本身的一場較量
    教育本身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事業,過程十分辛苦,豪門也好,平民老百姓也罷,唯有用心才能教出優秀的孩子。我知道自己不是個優秀的人,但是我足夠努力,我願意把所有的碎片時間用於學習。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放養型。對兒子嚴慈寬愛的陪伴,放手,信任,寬容,和絕對的尊重。放養不是不管不顧,而是默默的陪在他的身邊,給予他絕對的信任,放手讓他做一切他願意做的事情。
  • 生命教育不是孵孵小雞,而是種責任
    「許多學校把孵小雞作為一項作業,沒有事先教給孩子孵化和養殖的知識,以及在城市中養小雞會遇到的種種困境,這樣只是把小雞當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馳。」在鄭老師的「小神農社」裡,他會先教孩子孵小雞、養小雞的要點,比如多久換一次孵化器中的水、小雞孵出來後把喙尖剪去掉等。並且每個想要領養小雞的成員,必須要和家人、鄰居協商好,在大家都沒有意見的時候才可領養。
  • 教會孩子如何與「欲望」相處,才是財商教育的關鍵
    如何賺錢、如何花錢、如何理財,多少都會涉及到一些經濟學的概念,太淺白了吧就說不清,可太深奧了吧娃又聽不懂。可其實,除了這些,「財商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孩子學會和欲望相處。兩位作者從「想要」和「需要」的區別,以及如何教會孩子區分這兩個角度,來幫助更多的家長從小處著手,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欲望。
  •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管教孩子的核心不是管,而是教
    我們既希望與孩子親密無間,又希望孩子能懂規矩、不亂來。其實,真正讀懂"管教"二字後,就會發現,這兩個期望值並不矛盾。先是管制孩子的不良行為,再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做。可是很多父母只擅長於管,卻不擅教。"別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我不允許你這樣跟大人說話!
  • 《重返狼群》女人與狼的真實故事: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放手
    但我最近看了《重返狼群》這本書,對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或許當初的我如果在看到大狼狗的時候,沒有慌裡慌張地奔跑,而是安靜地站著,或許那個大狼狗並不會追著我跑。看著格林孤獨迷茫的樣子,李微漪知道格林嚮往的應該是不羈的自由,是在草原上自由奔跑,最後她決定帶著格林回歸它真正的家園。然而,由人類撫養長大的狼,是不被野生狼群接受的。為了格林能夠真正地回歸野狼群,李微漪陪著格林從最簡單的狩獵開始,一步步教給它莽莽荒原的生存法則。
  • 蔡元培談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他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影響著孩子長大以後的路,現在的很多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能名列前茅,考上名牌大學,似乎這樣的教育才算成功。而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的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後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 教會與基督教教育
    老師這樣預備好以後就準備開學了。‍一、由教會主導的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學校一定得由教會來辦學。一開始有了開展教育的想法時,我想如果有熱心的基督徒願意做,這是最好了,教會可以省去很多麻煩,省去很多的投入,如果他願意做,我們就鼓勵家長把孩子送過去就好了。但是後來我才發現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這個想法完全是教會想推卸責任,這是我後來的想法。
  • 家庭教育|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