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伴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有社交,就要懂禮儀。一個禮儀做到位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人。反之,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在生活中則會無所適從。
寒暄是我們的日常。走在路上,遇到熟人要打招呼,遇到尊者要問好。寒暄幾乎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寒暄本身是表達友好與問候的方式,是增進相互關係的幫手。而寒暄也是禮儀的組成部分,寒暄是否恰當體現一個人的內涵與修養。
吃了沒?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句問候語。很多人也不知道為什麼人們見面打招呼總喜歡用「吃了沒」。因為用這句話的人多了,於是人們也都效仿用「吃了沒」打招呼。到現在「吃了沒」成了大多數人的口頭禪,只要路上遇見熟人,不管何時何地,都會條件反射般地說:吃了沒?然而,「吃了沒」卻不是最佳的問候語。
禮儀講究「恰到好處」,若一味地打招呼用「吃了沒」顯得有些尷尬。例如,如果你在下午三點時遇到一個熟人,你上去就問:吃了沒?,這樣的問候語不僅體現出自己無內涵,而且還會令對方尷尬。對方要麼回答「吃過了」,要麼回答「還沒吃」。但心裡一定會覺得你莫名其妙。總而言之,這句問候語使用時要看場合,看時間。如果一昧地使用它打招呼只會適得其反!
招呼用語靈活化。禮儀講究恰當,如果不恰當,即使你認為有禮也是失禮。打招呼用語不要一成不變,要分場合,分時間靈活地改變。在早晨時分可以用「早上好」,下午及晚上依此類推。這些話語是正常邏輯就能說出來的,未免顯得有些簡單。然而,問候語能靈活變通的人還是佔少數。
不要使用問候語「上哪去」。「上哪去」也是人們常說的問候語,其實這是一句不太明智的問候語。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如果你這麼問也會顯得有些尷尬。大多數人的私事不想讓其他人知道,而你這麼問相當於不給人留後路,要麼讓人尷尬,要麼讓人不說真話。總之,這樣的問候語顯得有些冒犯之意。若你改口問:出去啊?就顯得好多了。同樣是一句話,效果卻完全不同,這就是要求禮儀要恰到好處的原因。
問候語本身代表友好,但問候語一定要隨場合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只按老套路出牌,那即是有禮也是失禮。你認為自己有禮,而別人認為你失禮。禮儀是非常實用的知識,它需要我們多學習、多思考。
感謝讀者耐心地閱讀,祝您一切順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