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截獲我軍電報,字全都認識,連在一起後日軍蒙圈了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了加速對我國的侵略步伐,不但在前線派出了精銳的陸戰裝甲部隊、空軍和海戰艦隊,對我國發起全面進攻。在戰場上,就算是再有經驗的軍官戰士,面對變化莫測的戰爭局勢,也不能做到運籌帷幄,大部分的信息來源,都是要經過獲取敵人情報來加以判斷,而日軍在我國招募賣主求榮的「漢奸」也就是為了情報的翻譯工作,但是日軍截獲我軍電報後,字全部都認識,可是連在一起後為何都蒙圈了呢?
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演變,最後統一的語言為——漢語,漢語總體上比其他國家的語言更加難學,外國人若想熟悉我國的漢語,少則幾年,多則要五六年時間。抗日戰爭中,日方為了掌握戰爭局勢,推出了「以華制華」的作戰方式,動用各種威逼利誘等方式,招募漢奸走狗為大日本天皇賣命,以此來避免語言不通等問題,可是,即便漢奸的存在,也不能全部掌握我國由漢語演變出的特色方言。
日軍在我國戰場上,投入的作戰裝備是非常先進的,都說戰爭就是情報之戰,而我軍當時與日軍的情報相互獲取的過程中,日軍總會更勝一籌,以至於我軍的地下情報組織在對日作戰期間,面臨著非常嚴峻的考驗。可是在先進的獲取情報技術,也敵不過我們具有特色的方言,就算是日本手中招募的漢奸懂漢語,也不能洞悉每一個地方所通用的方言,即使是現在,有些城市的方言我們都聽得糊裡糊塗,更何況日本人所獲知的情報呢?
情報文字。戰爭期間,無論是敵對雙方,都要使「特殊」的情報密碼向前線輸送重要的作戰訊息,也有特殊的密碼作為解讀電報的「文字」,以此來達到被敵人獲取後對前線作戰軍隊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作戰最為重要的是時間,地點等,而在漢語普通話中有早晨、晚上、今天等等,每個地方的表達是不相同的。
有一次日軍一位情報員截獲的一通電報後,信息量非常大,關乎到戰場的局勢變化,可是全部的字都相同,連在一起去讀的時候,卻一臉懵圈,不知所措。「各個隊伍有各個隊伍的個性」,廣州方言為「咯咯對舞有咯咯對舞地咯性...」,這是讓鬼子看後,眼珠子掉地上的節奏。
情報時間、地點。戰爭打響後,情報的傳輸工作者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剛好與敵軍截獲情報的人錯開時間,選擇的地點和撤退的路線要快,因為日軍的情報技術非常先進,我軍在發情報的時間必須在未被鎖定之前撤離。但是,情報戰還是要歸功於各個地方的方言,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