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讀書嗎?
-------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短的路是讀書
2020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你又讀完了幾本書?你又想通過哪種方式提高自己呢?
我們每天都在尋找生活的出口,希望成就一個最美好的自己。
選擇讀書,就是選擇拓寬靈魂的廣度。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條條道路通羅馬,最短的路是讀書。
那麼,從現在開始,開始做一個會讀書的聰明人。
快速閱讀,勢在必行
● 在信息以爆炸式增長的21世紀中,各種學科知識不斷細分、倍增。人類文明發展的前5000年的文獻資料,還不如現在一年出版的多。
● 人類80%的知識是通過閱讀獲得的,傳統逐字閱讀的方式已無法適應知識量增長的需要。
● 21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
● 由於速讀訓練對於提高國民素質極為重要,已成為國家教育部十五計劃中的重點科研項目。
● 國家教育部最新規定:初中生和高中生閱讀速度分別要達到500字和600字/分鐘,課外自讀每年不少於80和100萬字。
運用猜讀法閱讀 大腦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心理上有急於了解下文內容是否與猜想的內容一致的意向。因此,大腦對文字語言的選擇性理解的效率大大加快。有時只需掃視幾個詞,幾個句子就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猜讀法有助於理解,又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
運用猜讀法的步驟
1.確定猜想的起始點。猜想不是憑空亂想,原文的有關材料是猜想的依據。猜想要以有關材料出發:或是文體本身,或是某個詞語,或是某個段落,或是某條注釋,等等。
2.對照閱讀。即快速閱讀後文,尋找跟自己猜想有緊密關係的部分,重點閱讀。
3.將原文的內容與猜想的內容作比較,比較的結果,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能有些方面一致。如果是一致的,說明閱讀者準確的理解了做猜想的那部分在全文的表達作用,結構作用;如果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那麼就可以深入思考原文在寫法上的得失。
學會猜讀是大有益處的,首先可以樹立起正確的讀書意識,防止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的毛病,可以從書中汲取其精華,進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其次,可以促使人們便讀邊思 速讀教程,讀思結合,養成讀書用腦的習慣。打開書本後的猜測是用腦的開始,閱讀,釋疑,解惑,揭秘,整個都是用腦的過程。最後是在對比中獲得真知,鍛鍊了自己的創造力。
掃讀訓練
為了較快地獲得有用的重要信息,加快閱讀速度,進行有選擇的閱讀,可以運用掃讀的方法。這裡掃讀即掃視閱讀內容,從中發現重要信息,如果我們需要查找某些特定內容,運用這種辦法最為便捷和有效,它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快速發現目標,達到速讀的效果。
掃讀有些類似於走馬觀花,但馬不能走得太快,花也要看清楚,有的時候甚至停下來仔細觀賞一番,所以掃讀並不是一掃而過,什麼也沒留下來,而是掃有所得,掃有所獲。因此必須要掌握掃讀的一些原則和技巧。
根據所要回答的問題進行掃讀,應事先心中有數,掃讀的時候就有目標可循。
掃讀時僅僅圍繞著所要回答的問題展開掃描,有些類似於軍用雷達對目標的 搜尋。
了解和掌握自己所要掃尋的內容以及它所具有的某種反應形式。
在對閱讀材料進行掃讀中,快速移動視線,捕捉所要回答問題的某些線索。
在目標物被發現之後,就可以終止掃讀了。
把注意力集中地放在掃讀到的目標物上,大腦進行加工,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按照上面的程序進行掃讀訓練,也可以把它們直接運用到實際閱讀中去。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快速檢閱電話簿、手冊之類的印刷品。用掃讀報紙、文章等來進行掃讀訓練、用學習資料進行訓練或實際應用,都會提高掃讀的速度、水平和質量。
找到重點句子之後,我們可以採用下面的方法
字斟句酌法
字一句,細細品讀,同時加以思考。字斟句酌法適合於讀經典,嚼得愈久,愈有滋味,還可以加深理解書中的核心內容和精彩片段。
精華提煉法
不動筆墨不看書」,對於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做讀書筆記,能夠提煉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孩子與閱讀的親密接觸,離不開外在的推動,也離不開孩子對閱讀內在的需求。」董正鋒這樣說。他認為,不管是什麼人,都要想辦法去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否則便是這個世界上無根的流浪兒,「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方法便是拿起名著,深度閱讀」。
下面介紹介紹幾本六年級學生喜歡的課外書籍。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這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的童話,首次出版於1907年。
書中尼爾斯不愛學習,一看到書本就會犯困;不愛牧鵝放鴨,會經常捉弄家裡飼養的小動物,以至於家禽看到他就會咬他。可是同住一個小村莊裡的還有一群小妖精,尼爾斯有一天戲弄了一隻小妖精,受到懲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還沒等他弄明自是怎麼回事,他已經騎在家鵝馬丁的脖子上,和一群野鵝飛上了天空。馬丁決定和野鵝飛往北方,那是他嚮往己久的拉普蘭。途中尼爾斯發揮人的聰明機智和狡猾的狐狸做鬥爭,不畏艱險和困難智取烏鴉山的盜賊。尼爾斯和野鵝群一起主持正義,扶危濟困,在去往拉普蘭的路上,結交了很多好朋友。正是這些經歷使尼爾斯從一個頑皮搗蛋的孩子變成一名有具有正義感、真誠、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尼爾斯最終變成善良懂事的小男孩,他變回原形,回到家生活在父母身邊,從此也變成一名熱愛學習的好學生。
《草房子》
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教育的六年。
我帶孩子去書店,她第一眼就看到了這本書,翻開之後看得津津有味,連我喊她回家都沒有聽到,我走過去拍了拍她的後背,她才轉過頭迷茫的看著我問:「怎麼了?媽媽。」
「你看什麼?看的這麼入迷。」
「早就聽說這本書很好,我剛剛看了會,確實不錯,咱們買一本吧!」女兒用渴望的眼神看著我說。
「嗯」我哪兒忍心拒絕呢?
《城南舊事》
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大人眼中的瘋子-----秀貞,是英子的好朋友』;巡警眼中的小偷-----厚嘴唇的年輕人,是英子心中的好人。英子用她自己的獨特視角感知這社會的溫情與冷漠,悲歡與離合。
我喜歡惠安館這個故事,惠安館裡住著一個「瘋子」,大人們總是不讓「我」靠近她 ,這就給故事設置了一個懸念,為什麼大人不允許英子靠近惠安館?大人越是不讓「我」靠近,越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秀貞為什麼會發瘋?」「哪些地方表明秀珍和妞兒可能是母女關係?」這樣層層深入,一步步解疑,緊扣讀者心弦。
《老人與海》
這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這本書講了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非常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卻得到了人們的讚賞。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桑提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人能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海明威在《老人與海》裡所說的話,不僅打動了讀者,也徵服了評論者。
《湯姆索亞歷險記》
這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它描寫了19世紀美國一個小鎮的生活情景,也是當時美國生活的縮影。湯姆是個充滿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樣非常調皮,喜歡惡作劇,卻又有好多優點,他善良、可愛、樂於助人。他討厭教堂裡老師毫無趣味的說教,也不喜歡學校裡枯燥無味的生活,他喜歡海盜,喜歡過新鮮刺激的生活。他總在危險時刻,做出其他孩子無法做出的正義行為,以此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貪玩、渴望冒險,不喜歡被約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在這部小說中,湯姆索亞的天性得到充分發揮。讓我們來看看他為我們實現了怎樣的夢想。這部小說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飽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在閱讀時仔細體會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態度。閱讀時,多關注主要人物,結合其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徵,試著對人物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