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2020-07-21 朵媽陪娃

朵媽陪娃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關於孩子的暴力傾向,其實在前不久,朵朵就和我提到過這個話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家樓下有塊草坪,一直都是小區孩子們玩耍的據點。

朵朵也常常會和小夥伴去那做遊戲,而且她每次都會帶著一臉的意猶未盡,回到家時來和我講述遊戲過程。

可那天朵朵從樓下回來,一反常態的坐在沙發上不吭聲。

我問了好久,才從她委屈兮兮的描述中知道了原因。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原來在她們玩過家家的時候,兩個男孩都爭著想當「大隊長」,爭著爭著就打起來了,甚至還上嘴咬。

最後,還是路過的大人看見才把他們分開,掛著眼淚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朵朵在給我講完這個事之後,氣鼓鼓又鄭重其事地說:「媽媽, 我以後不要和有暴力傾向的人一起玩了!哼!」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孩子的暴力傾向又從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很多家長都會苦惱,我家孩子明明以前很乖巧很懂禮貌,為什麼突然孩就會變得暴力起來了呢?

就算是別人開個玩笑,他也會用暴力解決。不是在家裡掐客人的手,就是在班級摔壞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最大的成因可能就是大人的無意引導,雖然社會在進步,但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父母堅信「棍棒教育」。

對孩子動輒打罵,這種不可取的行為會讓孩子蒙上陰影。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偏偏有些父母就願意採取這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孩子有樣學樣,也會變得暴力起來,並認為這是與他人溝通「最有效的方法」。

還有些大人喜歡逗孩子,讓孩子去打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在打了之後往往不會被責備,還會得到「讚揚」。

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以為暴力是可取的。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隨著越來越多樣和便利的網絡和電視節目,孩子會常常接觸到含有暴力因素的信息。

而且現在的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上為了省心省力,常常給孩子丟一個手機或者是ipad就忙自己的事去了。

孩子對於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是沒有太強的分辨能力的。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尤其是含有暴力因素的圖片和視頻,對尚在發育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感官上的絕對刺激。

模仿能力極強的孩子,在受到這種刺激後,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其中的行為。

比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則新聞:江蘇10歲男孩模仿喜羊羊動畫片中的場景,把兩名同伴綁在樹上燒成重傷。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還有種孩子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衝動並且感情很不理性,行為也直接受行動結果的支配,這是孩子的道德認知不守恆。

道德不守恆是什麼呢?

就是說當家長給他做出規則時,他願意去遵守。如果是跟他同樣年齡的同學或者朋友這麼去要求他,他們就不願意遵守。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當同齡人試圖強行融入到他的遊戲情境中去,或者給他提出建議,這種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嚴重的幹擾到了。

於是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去溝通,比如咬人、摔東西、踢人等等。

也就會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暴力分子」。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當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對別人拳腳相加,雖然內心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出於心疼孩子的角度,往往會以「孩子還小」「孩子打人又不疼」的理由為他開脫。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變本加厲,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犯錯,在父母的縱容下越發暴力。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其實發現孩子有暴力行為,不用逃避,也不用反應過激。

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父母注意態度一定要堅定,再友善的握住孩子的手。

明確的去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讓他明白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孩子的心智沒有發育成熟,可能就會因為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使用暴力。

家長這時要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去理性思考,幫助他梳理問題所在,然後多問一些啟發式的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搶玩具打架,你可以給他提出這樣的問題:

「寶寶剛才很生氣媽媽看到了,你是想玩那個玩具,哥哥故意不給你,對不對?」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這樣說,孩子會感覺到被你認同,然後開始平靜下來。

然後再鼓勵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你再肯定孩子:「哦,你是這麼想的,媽媽都不知道呢!」

即使孩子最終沒有想出解決辦法,他以後遇到這種事也會變得冷靜。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當孩子的暴力傷害到他人時,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學會有錯就改表達友好。

孩子在氣頭上可能不會答應家長道歉的要求,所以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去引導,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比如說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現在也很委屈,但是打人就是不對的。

所以你一定要和別人道歉,但是你可以選擇現在道歉或者是過一會再道歉。

有限的選擇可以有效的引導孩子,不逃避責任,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往往只是階段性行為,不要把孩子的「暴力」行為看得那麼緊張。

當然了,更不能對孩子以暴制暴。因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也許是受到冷落了,想要引起家長注意;也許是想法遭到打斷,採取反抗措施;也許是受了委屈,渴望得到更多關愛。

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並採取換位思考等方式,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給予他更多的引導和關心,才能幫他擺脫這種不好的行為。

相關焦點

  • 「去打你媽媽一拳,給你糖吃。」別再培養孩子的「暴力傾向」了!
    原來在她們玩過家家的時候,兩個男孩都爭著想當「大隊長」,爭著爭著就打起來了,甚至還上嘴咬。最後,還是路過的大人看見才把他們分開,掛著眼淚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朵朵在給我講完這個事之後,氣鼓鼓又鄭重其事地說:「媽媽, 我以後不要和有暴力傾向的人一起玩了!哼!」
  • 寶寶愛打媽媽有「暴力傾向」?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比如說,哪個當媽的,沒吃過娃的小巴掌?!一次兩次覺著娃很可愛,次數多了,不免泛起了嘀咕:這麼小就打人,是不是有暴力傾向,不制止以後還得了!到底要怎麼制止呢?壹孩子愛打媽媽是因為有暴力傾向?稍安勿躁。首先咱們先明確一點,孩子愛打媽媽是不是因為有暴力傾向 得從孩子的月齡段分析。
  • 當你的孩子被欺負時,你會不會讓他勇敢「打回去」
    從小培養孩子的文明意識,這無可厚非。 但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別說叛逆期的孩子了,就是成年人的思想境界也遠遠沒有達到這個高度。家長別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讓孩子的體魄「野蠻」起來,長得人高馬大的,就沒人敢欺負了。 2、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社交能力越強的孩子,往往越不容易被欺負。 3、家長要有擔當。不要一昧去和稀泥,只要自己的孩子沒錯,就要敢於替孩子討回公道。
  • 家庭暴力的因果輪迴:你打孩子,孩子將來打你孫子
    我說不能打罵孩子,很多人和我犟;扛把子的話,你們該聽了吧。他的一個觀點就是,如果父母虐待孩子,那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虐待子女的概率會很高。換句話說,你現在打孩子,孩子將來會揍你孫子,因果輪迴,完美報復。你不是心疼孫子孫女嗎,對,你老心疼誰,老子就揍誰,把當年挨的那些揍,全部還回來。
  • 家庭暴力的因果輪迴:你打孩子,孩子將來打你孫子!
    我說不能打罵孩子,很多人和我犟;扛把子的話,你們該聽了吧。他的一個觀點就是,如果父母虐待孩子,那麼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虐待子女的概率會很高。換句話說,你現在打孩子,孩子將來會揍你孫子,因果輪迴,完美報復。
  • 為什麼我勸你別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
    這時,本以為嫂子站起身來是要安慰他,誰知道過去就是在明明屁股上用力打了一巴掌,然後威脅道:再哭把你丟出門外,讓壞人把你抓走哈佛醫學院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在幼年常常受到家長的言語或肢體暴力的小孩,腦部結構會產生變化,進而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變差。此外,還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極大的傷害。01. 使孩子的性格出現暴力傾向孩子的眼睛,就像一臺不設上限的攝像機,可以記錄下父母的言行,並以此為人生準則,模仿和傳承。
  • 孩子打人就是有暴力傾向嗎?
    ,但是有時候就會出現拿東西砸人這樣比較嚴重的行為,然後像沒事人一樣,或者表現的很開心,好像打人這件事情能讓他獲得愉悅感,在家的時候打家人,出去外面,有其他人、其他小朋友也一樣照打不誤,家長說:必須要好好管管孩子這種愛亂打人的壞習慣,孩子還這麼小,才三歲,如果放任不管的話,以後孩子長大了肯定會出現暴力傾向,後果將不堪設想。
  • 暴力傾向?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父母該如何做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樂樂的爸爸又因為樂樂在學校打架被幼兒園老師叫去了,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樂樂爸爸也是非常苦惱,每次樂樂打架爸爸都回家揍樂樂一頓但似乎並不起作用,而且還有加重的跡象,樂樂不止是和同學打架了,在小區公園裡玩耍也經常無緣無故地動手打別的孩子。樂樂的家長也很疑惑,孩子這是怎麼了,孩子喜歡打人,有暴力傾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
  • 發洩私憤還是教育孩子?六歲女孩求饒:媽媽別打了
    最近發生這樣一件事兒,某商場玩具區,有個小女孩兒一邊痛哭一邊求饒: 「媽媽我錯了,別打了。」 「媽媽我會聽話,不要再打了。」 路人紛紛駐足觀看,而這位母親卻沒有停手的意思,一直拿腳踹。原來是這個小女孩上一個玩具,媽媽又不願意買,然後小女孩就開始軟磨硬泡,當媽的禁不起孩子的死纏爛打,最後還是決定「打服」孩子。 那這樣的做法對嗎?
  • 發洩私憤還是教育孩子?六歲女孩求饒:媽媽別打了
    最近發生這樣一件事兒,某商場玩具區,有個小女孩兒一邊痛哭一邊求饒:「媽媽我錯了,別打了。」「媽媽我會聽話,不要再打了。」路人紛紛駐足觀看,而這位母親卻沒有停手的意思,一直拿腳踹。原來是這個小女孩看上一個玩具,媽媽又不願意買,然後小女孩就開始軟磨硬泡,當媽的禁不起孩子的死纏爛打,最後還是決定「打服」孩子。
  • 「我不吃了,你別打了!」孩子在超市跪地大哭:失控的父母太可怕
    這個時候寶媽也有些生氣了,跟女兒說「你這樣我也不會買的。」結果女兒也是個犟脾氣,伸手就想去拿貨價上的巧克力。寶媽更生氣了,看著孩子竟然跟自己反著來,一巴掌扇在她臉上,孩子被一巴掌打蒙了,站在原地大聲哭了起來。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父母別再「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不利於娃成長
    所以,此時的家長就會借用一顆「糖」來去安慰孩子,從而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不過,這種「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 明明這才破涕為笑,原諒了媽媽的一時衝動。 生活中和明明媽媽一樣的寶媽很多,在孩子不聽話或自己氣急敗壞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就會動手打孩子,但打完就反悔了,又趕緊去彌補。 這種教育方式便是人們常說的「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但這樣做真的好嗎?
  • 1歲寶寶愛打媽媽?專家:不是暴力娃娃,而是暗藏嬰兒發育規律
    很多寶寶到了1歲時突然多了一個「愛好」,那就是打人,很多媽媽覺得孩子有「暴力傾向」,但真相卻完全不是這樣。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媽媽和寶寶在一塊的時間最長,接觸的時間越長,也越容易被寶寶的暴力波及。另一個原因就是寶寶和媽媽更親,寶寶喜歡觸碰媽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寶媽都反應,自己家的寶寶經常打自己、揪自己頭髮等。
  • 1歲寶寶愛打媽媽?專家:不是暴力娃娃,而是暗藏嬰兒發育規律
    很多寶寶到了1歲時突然多了一個「愛好」,那就是打人,很多媽媽覺得孩子有「暴力傾向」,但真相卻完全不是這樣。昊昊媽一時也不知怎麼辦才好,心想著不會是寶寶有暴力傾向吧?專家:寶寶打人暗藏嬰兒發育規律1)寶寶只是想摸你很多時候寶寶的打你,其實只是在摸你,想和你互動。
  • 育兒研究所丨娃娃在校總打人,會不會有暴力傾向?
    除了張媽媽,還有其他家長在後臺給團媽留言,「娃娃從小就愛『動手』,說也說了,打也打了,還是改不了,會不會是有暴力傾向?與家長關注孩子的需求不同,老師應重點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常軍建議老師用下指令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學校的規矩,如規定的時間才能吃東西、打人會受到懲罰等。當學校和家庭兩相配合,才能有效解決孩子的打人問題。
  • 「誰打你,你就打回去!」那個聽話的男孩最終狠狠地給了媽媽一拳
    看著兒子「在家小霸王,在外大慫包」,同事就氣不打一處來,罵兒子是「窩裡橫」。有一次,文文又被同學欺負了,同事教訓他,「誰打你,你就狠狠地打回去!如果以後還從學校哭著回來,我就再打你一頓!」經同事這麼一番教訓,文文好像真的長進不少。可最近同事又向我們訴苦說,自己竟然被兒子「打」了!
  • 語言暴力等同於"低溫燙傷",別用你摻雜情感的說教,去教育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點小事都幹不好!" "天天就知道吃,就知道玩!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跟豬一樣,不許哭,還有臉哭,滾去看書!"
  • 小學生因作業報警:媽媽,請別讓你的強勢毀了孩子!|媽媽雞湯
    央視經典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個名叫家明的男孩厭學,暴力傾向,沉溺於網絡軍棋中不可自拔,就是母親強勢造成的。家明的母親溺愛和過度控制孩子,剝奪了他試探環境的興趣和樂趣。即使在醫院,那位母親也是一直在對孩子大聲訓斥,動不動就伸手打孩子。最後,那位男孩被確診為「貓抓病」。這個看起來怯怯的男孩,竟然是在外面偷偷虐貓,以至於被貓抓傷,所以患病。他的母親非常生氣,又要打孩子。江曉琪建議那位母親去看心理醫生,她對那位母親說:「孩子模仿的往往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從我進這間診室開始,你有好好說過一句話嗎?
  • 「狠狠打回去!」家長怕孩子受欺負,其實是在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現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別人打你的時候,你就狠狠給我打回去。」家長不想自己孩子受欺負的心理,促使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脫離了正確的軌道,最後自己的孩子是不受欺負了,但是也越來越暴力。,你不應該動手,你要講理!」
  • 孩子對家裡寵物重手重腳、熱衷踩蟲子,是有暴力傾向嗎?
    當孩子會不自覺的想去踩、想去踢的時候,我們要有明確的肢體制止動作,不要過多的語言說教。如果家長是笑著說「哎呀,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壞蛋,臭寶寶」,或者輕飄飄的去打一下孩子的屁股。家長口中的小調皮鬼、小壞蛋,在孩子聽來往往是原來我調皮一下,爸爸媽媽這麼樂啊,原來我壞蛋一下,爸爸媽媽會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