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媽陪娃
關於孩子的暴力傾向,其實在前不久,朵朵就和我提到過這個話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家樓下有塊草坪,一直都是小區孩子們玩耍的據點。
朵朵也常常會和小夥伴去那做遊戲,而且她每次都會帶著一臉的意猶未盡,回到家時來和我講述遊戲過程。
可那天朵朵從樓下回來,一反常態的坐在沙發上不吭聲。
我問了好久,才從她委屈兮兮的描述中知道了原因。
原來在她們玩過家家的時候,兩個男孩都爭著想當「大隊長」,爭著爭著就打起來了,甚至還上嘴咬。
最後,還是路過的大人看見才把他們分開,掛著眼淚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朵朵在給我講完這個事之後,氣鼓鼓又鄭重其事地說:「媽媽, 我以後不要和有暴力傾向的人一起玩了!哼!」
都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孩子的暴力傾向又從何而來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很多家長都會苦惱,我家孩子明明以前很乖巧很懂禮貌,為什麼突然孩就會變得暴力起來了呢?
就算是別人開個玩笑,他也會用暴力解決。不是在家裡掐客人的手,就是在班級摔壞小朋友的玩具。
其實最大的成因可能就是大人的無意引導,雖然社會在進步,但在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父母堅信「棍棒教育」。
對孩子動輒打罵,這種不可取的行為會讓孩子蒙上陰影。
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偏偏有些父母就願意採取這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孩子有樣學樣,也會變得暴力起來,並認為這是與他人溝通「最有效的方法」。
還有些大人喜歡逗孩子,讓孩子去打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在打了之後往往不會被責備,還會得到「讚揚」。
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以為暴力是可取的。
隨著越來越多樣和便利的網絡和電視節目,孩子會常常接觸到含有暴力因素的信息。
而且現在的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上為了省心省力,常常給孩子丟一個手機或者是ipad就忙自己的事去了。
孩子對於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是沒有太強的分辨能力的。
尤其是含有暴力因素的圖片和視頻,對尚在發育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感官上的絕對刺激。
模仿能力極強的孩子,在受到這種刺激後,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其中的行為。
比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則新聞:江蘇10歲男孩模仿喜羊羊動畫片中的場景,把兩名同伴綁在樹上燒成重傷。
還有種孩子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衝動並且感情很不理性,行為也直接受行動結果的支配,這是孩子的道德認知不守恆。
道德不守恆是什麼呢?
就是說當家長給他做出規則時,他願意去遵守。如果是跟他同樣年齡的同學或者朋友這麼去要求他,他們就不願意遵守。
當同齡人試圖強行融入到他的遊戲情境中去,或者給他提出建議,這種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被嚴重的幹擾到了。
於是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們更熟悉的方式去溝通,比如咬人、摔東西、踢人等等。
也就會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暴力分子」。
當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對別人拳腳相加,雖然內心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出於心疼孩子的角度,往往會以「孩子還小」「孩子打人又不疼」的理由為他開脫。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變本加厲,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犯錯,在父母的縱容下越發暴力。
其實發現孩子有暴力行為,不用逃避,也不用反應過激。
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父母注意態度一定要堅定,再友善的握住孩子的手。
明確的去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讓他明白暴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孩子的心智沒有發育成熟,可能就會因為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使用暴力。
家長這時要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去理性思考,幫助他梳理問題所在,然後多問一些啟發式的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搶玩具打架,你可以給他提出這樣的問題:
「寶寶剛才很生氣媽媽看到了,你是想玩那個玩具,哥哥故意不給你,對不對?」
這樣說,孩子會感覺到被你認同,然後開始平靜下來。
然後再鼓勵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後你再肯定孩子:「哦,你是這麼想的,媽媽都不知道呢!」
即使孩子最終沒有想出解決辦法,他以後遇到這種事也會變得冷靜。
當孩子的暴力傷害到他人時,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學會有錯就改表達友好。
孩子在氣頭上可能不會答應家長道歉的要求,所以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去引導,給孩子一個有限的選擇。
比如說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現在也很委屈,但是打人就是不對的。
所以你一定要和別人道歉,但是你可以選擇現在道歉或者是過一會再道歉。
有限的選擇可以有效的引導孩子,不逃避責任,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往往只是階段性行為,不要把孩子的「暴力」行為看得那麼緊張。
當然了,更不能對孩子以暴制暴。因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也許是受到冷落了,想要引起家長注意;也許是想法遭到打斷,採取反抗措施;也許是受了委屈,渴望得到更多關愛。
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並採取換位思考等方式,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給予他更多的引導和關心,才能幫他擺脫這種不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