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來的天性就是渴望得到賞識」;鼓勵孩子的5大神奇句式

2020-12-13 騰訊網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人本的天性就是渴望得到賞識。"

父母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如果你對此感到不以為意,那麼不妨看看愛因斯坦的經歷,看看他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愛因斯坦媽媽的做法

眾所周知,偉人愛因斯坦有著比尋常人要聰明很多的大腦,他對科學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然而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物,在很小的時候卻不被看好。

在童年時期,愛因斯坦顯得有些怪異,是眾人眼裡的"怪小孩",甚至連校長都對其父母說:"你們的孩子以後無論從事什麼事業,都不會有出息。"

愛因斯坦跟父母一起郊遊的時候,周圍的大人們還對媽媽說:"小愛因斯坦總是發呆不說話,他是不是有些孤僻抑鬱?建議你們帶他看看醫生!"

面對朋友說的這些話,愛因斯坦的媽媽非常生氣,但她還是冷靜下來解釋道:"我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思考問題,他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媽媽的肯定,在小小的愛因斯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他都會用媽媽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讓自己更加優秀。

01

稱讚

孩子的發展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水便無法生長。

必須讓孩子看到,他並不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軟弱無能。他需要讚揚,儘管他不完美,甚至正是由於他的不完美。

但是讚揚應當不帶個人色彩並且應當是客觀的。

「這件事情做得好……」「這是正確的……」「很高興你可以做這件事……」基於孩子已經做的事清給予他稱讚,而不是基於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是聽話的、可愛的、帥氣的、漂亮的,還是聰明的。

如果孩子還不會完全自己穿衣服,你可以指出他多麼成功地穿上了一隻襪子,然後他可能會繼續嘗試穿鞋。

你應當稱讚他的努力,無論成功與否。如果他書寫很差,尋遍他的所有作業,找到你可以真誠給予讚揚的一頁或者一行,哪怕只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字母。

無論孩子在什麼事情上失敗了,你都可以通過鼓勵來促進他的進步。

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也是如此。同樣地,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採取正確的行為,他所需要的也是認可。

02

引導和指示

給孩子介紹一項新任務或職責時,尤其需要注意避免打擊孩子。最好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每一個新成就都是切切實實前進的一小步。

如果你過於費心地引導,他很容易就認為這一任務對他而言太難,還會認為你懷疑他是否有能力完成。

我們建議你只是幫助他開始,然後讓他自己嘗試直到取得預期的結果。

一個人必須注意何時可以和孩子交談。唯有當孩子處於接受傾聽的狀態時,交談才有價值。

在孩子做錯事之後立刻找他談話,這樣毫無用處,因為這個時候他要麼叛逆,要麼消沉。

最佳的談論時間是你和孩子單獨聊天或散步過程中某個安靜、沉思的時刻。

睡前時間也是進行半小時親密交談的好機會。你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機。但是,記住,如果缺少了友好和善意,指示和引導將完全不起作用。

在這些交談中,你必須避免表現出高孩子一等。無論在什麼時候,也無論對他進行什麼樣的教導,你都必須明確,他需要學習的行動規則同樣適用於其他所有人。

在他眼裡,你應當是希望幫助他解決問題且與他平等的一位夥伴。

03

相互信任

通過坦承自己不完美,你可以發展出更為緊密的親子關係,這種坦率將促使孩子對你更有信心。

如果你承認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時並不比他更好或更壞,孩子並不會小看你。

如果你是誠實的,而不是試圖讓他相信小時候的你是一個小天使,那麼孩子會讓你更充分地理解他的處境。純然的夥伴關係是贏得孩子信任的最佳方法。

但是,讓孩子把你當成一個人,這還不夠。你必須也這樣看待他。

很多父母甚至忽視了孩子最基本的社會權利。他們對於違背諾言或辜負信任毫無悔意。

他們不尊重孩子即使在父母面前也可以保持沉默以及選擇透露或保守秘密的權利。

他們偷看大孩子的信件,輕視他的情感和看法,令孩子感到屈辱。然而,等到孩子拒絕信任他們時,他們卻感到意外和被冒犯。

連你自己都不會信任一個如此對待你的人,孩子也是人,擁有與成人一樣的感情。作為父母,你不能要求信任,也不能強取信任:信任是需要贏得的。

或許你認為,知道孩子的一切想法和行為,這對他是最有利的。但是,你越是執著於這樣的坦誠,越不可能心想事成。

如果你的不斷詢問有著打聽隱私的意味,你會越來越了解不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你繼續給他壓力,最終你可能會迫使他走向謊言和虛偽。

吐露私人感情和想法的行為體現了最為親密的信任。如果你對待孩子的方法和判斷得當,他們必然願意充分信任你。

由於錯誤的態度和方法被頻繁使用,因此很少有父母能夠了解到孩子在想些什麼。記住,所有信任都必須是相互的。

孩子需要看到你的信任。要體現你的信任,最寶貴的方式是認可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和重要性。

你有許多機會展現這種信任。即使是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被委託(不是被命令)承擔很多有用的家庭工作,讓他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其他家庭成員。

你應當讓他跑跑腿,給你的朋友捎信,一起去買東西。

等到他長大一些,你所傳遞的信任就要越來越多。你可以和他討論一些事情,在某些時候或許還可以詢問他的意見和建議。

這樣孩子就成了你的夥伴,你們雙方都將受益於相互之間的信任。

04

用「可以」代替「必須」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獎勵和懲罰是兒童訓練的標準方法,沒有父母離得開它們。如今,我們充分認識到了這些策略的荒謬之處。

它們只不過是父母權威的專制體現,因此都是有害的。壓制手段最終也許會令孩子屈服,但與此同時也激起了孩子心中的敵意。

誠然,孩子必須學習服從,但並非服從於某一個體的專制權力。我們唯一有理由期待的一致性是遵從一視同仁地約束著所有人的社會規則。

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普遍規律和規則都非常有力、明確,足以讓一個孩子深刻地認識到其行為所帶來的令人愉悅和不快的後果。前提必須是你作為父母並未介人其中保護孩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完全處於被動和漠視狀態,擺出一副「我不在乎」的態度,尤其是在有危險的時候。你可以且應當在旁邊幫助孩子努力認識到特定情形的要求,並且幫助他適應。

在此過程中,你離不開「你可以」這一神奇句式,但應當將「必須」一詞從你的詞彙表中清除。

它剝奪了孩子作為自由個體自願採取行動並塑造自己命運的感覺。「可以」是自然秩序的表達;「必須」是權威的專制命令。

你可以對自己的孩子嘗試這一方法。如果你想讓小女兒擺放餐具,當你說「你必須擺放餐具」以及「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擺放餐具」時,注意她的反應。你會發現明顯不同的效果。

最好避免負面的指令。你應當強調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禁止錯誤的做法。

一點點友好的鼓勵就會帶來非常主動的回應,尤其是,如果你能指出孩子的成就與他的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並說「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以此激發孩子的自尊以及對認可的渴望,這往往被證明能夠有效地引導孩子達到想要的結果。

05

努力

「只要你堅持嘗試,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每當有必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改掉他的壞習慣,或者給他介紹一項新任務時,你都可以運用這一方法達到教育目標。

這是另一個神奇句式。它能夠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因而激勵他朝著明確的方向努力。

因此,每一個錯誤或缺陷,其實包括受到教育影響的任何可能因素,都可以轉變為切實的、可解決的問題。

在必要的時候,站在一旁,但要保持友好親切和願意合作的態度,如此你便可以避免所有衝突。

即便無法立刻取得想要的結果,你也無須採取更多的嚴厲措施。照目前來看,你有各種機會鼓勵孩子,從而鞏固你作為他的好朋友的地位。

困難的本質並不重要。或許它涉及發展某些簡單的技能,或是克服某些容易導致嚴重麻煩的性格缺陷或不好的習慣。

但是,無論這一過程多麼漫長、多麼乏味,你始終可以認可和強調孩子哪怕點滴的進步,從而保持自己友好的態度。

你的這種態度始終有助於消除充滿火藥味和引發衝突的氛圍。敵人變成了盟友,朝著可實現的目標共同努力。

相關焦點

  • 正確的賞識助力孩子進步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它反映出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是基本的人性特徵,因此近年來賞識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重視。我小時候聽過一首歌,其中一句歌詞寫道「自己的孩子別人的老婆,自古以來許多人都這麼說……」,可見無論怎麼樣的孩子,在父母眼中一般都是寶貝。可以說,欣賞孩子是人的天性。那麼,這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關心呢?
  • 孩子天性膽小採用賞識教育 告訴他「我能行」
    另一種是不敢與人交往,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敢回答,或低首沉默,或面紅耳赤,或一言不發。我們如果想要解決孩子這些問題,首先要找出孩子形成這樣性格和行為的原因。逼迫孩子改變自己,永遠不能得到好的效果。比如,在賞識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賞識孩子,更可以通過一張小小的卡片來賞識孩子
  • 他們本來很平凡,是讚賞,點亮這些孩子的人生光芒
    在這之後,他利用課餘時間寫了很多短片小說,並經常拿給老師看,老師也不斷鼓勵,幫他批改,還讓他擔任了校刊的編輯工作。 【稱讚效應】讓本來膽怯沒自信的達爾科夫,慢慢綻放出了人生的光芒。 人性的最深層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尤其是在人還不能完全勝任或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一旦得到別人的稱讚和鼓勵,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能激發出很多潛能。
  • 「訓斥」孩子不管用,「鼓勵」孩子說虛偽,「賞識教育」怎麼用?
    他們夫妻二人育有一子,三口之家本來挺幸福。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學習,出人頭地。他們夫妻想的挺好,可孩子卻不爭氣,貪玩、好動,一到周末就往外跑,上小學時,孩子學習負擔輕,他們管得相對比較寬鬆。現在上初中了,課程增多,知識難度增加,而且兩年後將面對中考,他們希望孩子能考上重點高中。
  • 鼓勵和賞識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原標題:鼓勵和賞識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據《成都晚報》報導,今年3月初,韓女士無意間發現了成都人徐炎(化名)發起的「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就報了名。
  • 一味誇獎並非「賞識教育」,正確鼓勵,才能教育好孩子
    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越來越多的父母嘗試著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然而,有些父母並沒有理解賞識的真正內涵。賞識教育就是一味的表揚+鼓勵嗎?盲目賞識不僅不能讓孩子從中獲益,反而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走心的誇獎,並非真正的"誇獎教育"。
  • 賞識 ≠ 一直誇獎,有多少媽媽真心賞識過自己的孩子? 盧勤談家教
    不要說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們大人,誰都願意和賞識自己的領導、賞識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誰也不願意和整天橫挑鼻子豎挑眼,對這不滿意看那不順眼的人一起共事。孩子與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這個單位不被賞識,幹得不順心,可以調換到另一個單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所賞識,就沒地方去了。所以說,學會賞識——應當是每個家長的座右銘。
  • 賞識 ≠ 一直誇獎,你真的會賞識自己的孩子嗎?
    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賞識。
  • 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其中的差別原來這麼大
    每個家長都明白鼓勵孩子的好處,但就是常常會疑惑,感覺鼓勵孩子的作用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甚至孩子會對家長的鼓勵表現地很厭煩 鼓勵不是空泛地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不是說「你真能幹」,而是說「我看到你自己穿好了衣服,穿好了褲子」;不是說「你積木搭得真漂亮」,而是說「你這次搭得積木就像個神奇得魔法城堡,這圍牆高高的還點綴著漂亮的綠色,這屋頂還有個天線,非常有創意,媽媽也想住進去呢」。鼓勵孩子時從細節上去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更能get到。
  • 因材施教,賞識幫助孩子,不要用錯誤的方法去忽略孩子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這些特質,讓他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呢?」「賞識教育」在這方面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欣賞,即欣賞、認可,要求我們看到寶寶的優點,並加以鼓勵和引導,讓孩子越來越自覺地展現自己的好一面。在「賞識教育」下,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引導他們走向世界。那麼什麼是賞識教育呢?
  • 賞識教育成就自信孩子:期中考試,孩子說穩穩的,沒有問題
    做家長的,要賞識自己的孩子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表揚是肯定、強化孩子好的思想、行為、鼓舞、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促使他們獲得喜悅、滿足、自尊、自我欣賞等 情感體驗的重要方法。
  • 越鼓勵,孩子反而越退縮?你可能誤解了什麼叫「賞識教育」
    如今,父母們越發重視賞識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有意識地多表揚、鼓勵孩子,可孩子的表現卻並非如父母所願的自信滿滿,穩步向前。相反,有的孩子聽到鼓勵後沒什麼反應,更有甚者還退縮不前,父母不解:難道方法不管用了?
  • 父母的語言可以打擊孩子也可以激勵孩子。
    父母語言的神奇作用遠不止簡單的詞彙導入,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發展,以及孩子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孩子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 賞識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你何愁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換言之,表揚孩子努力,他們會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隨之增加。而你僅僅表揚聰明,孩子會把所有的問題,成就都歸結為自己的智商,這反而會減少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們自己心理變的脆弱。這就是智商打敗情商的奇特現象。
  • 鈴木鎮一:要賞識孩子,不要訓導孩子
    受到賞識是每一個人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被愛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鈴木鎮一  孩子是為賞識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讚美與鼓勵的魔力  日本教育家正弘知茂:「不是聰明的孩子被誇獎,而是誇獎使孩子聰明。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可以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無限誇張,以喚起孩子的自信心。」
  • 一個班62名幹部,這樣的老師真懂孩子嗎?瞄準孩子的7個天性
    四川某中學一個班62個孩子都是班幹部,不少成人認為很不好,他們的理由竟然是:管電燈、廁所的班幹部和班長的職務差距大,孩子心理不平衡!用成人的功利心看孩子的世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孩子剛來到這個世上,科學家們已經給出了答案:他們用優秀的能力證明了生命的本質就是競爭,因為第一次就成功,孩子一出生就是自信的。他們閉著眼睛就能進食,不會說話就先笑出了聲,還沒學會行走就到處亂爬。
  • 成長的自我賞識和激勵
    我們常常對於我們的孩子實行粗暴式的教育,以否定之否定之類的暗示,來扼殺他們的自由和天性。結果事與願違,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偏離了正確的航向,要麼就是走了很多彎路。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賞識教育才是正確的教育之道。
  • 賞識和鼓勵教育與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哪個更重要?
    家長問:賞識和鼓勵教育與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哪個更重要?所謂的「挫折教育」簡直是坑爹的!當然是「鼓勵教育」最重要!是一個備受父母指責,批評打罵,心中毫無價值感的人,還是說一個被父母欣賞,經常鼓勵的人?我想一定是後者,因為只有一個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孩子,才更有勇氣和能量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挫折。
  • 《老子》:不輕易動怒的人,可釋放本來天性,成為人中龍鳳
    1、做大事的人,不要在意他人的抨擊和辱罵。最近,我看到一位英語老師,為了幫助家境貧窮的孩子,在網上免費直播教英語,卻遭到同行的辱罵,這位老師傷心流淚。我看到一位有愛心的青年,一邊直播賣貨,一邊資助家鄉貧窮的老人孩子,他也不斷被網友辱罵。網際網路上,看不見真人,有些人口無遮攔,隨意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這點我作為一名創作者,深有體會。
  • 賞識教育正在毒害你的孩子
    這是時下流行的一種賞識教育,鼓勵父母們多誇誇孩子。我曾經就是賞識教育的追捧者。「哇,寶貝,你太棒了!」「你好厲害啊!」有段時間,不管孩子做什麼,我都竭力誇獎,眉飛色舞,讚嘆不已。最後,讓這個孩子給自己的作品重新打分。就會發現,有的孩子打的分與原來落差很大,也變得嫌棄自己的作品了,而有的孩子依然堅持之前的分數。這就是真正的自信與假自信的區分。自降分數的孩子過於依賴外部的評價,對自我的認識是模糊而不穩定的。這也是很多人成年以後,得到了正面反饋就自我感覺很好,但一遇到否定質疑就一蹶不振,自信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