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研究
張會慶,呂 巖
(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陝西鹹陽712082)
〔摘 要〕雙語教育在民族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有利於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又能促進民族學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增進各民族交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民族高校雙語教育中,雙語教師運用技術進行教學的整合技術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素養顯得尤為重要。TPACK教師知識框架引起了新時代雙語教師專業素養要求、培養方式和策略的改變,順應當下教師專業發展新要求,民族高校雙語教師必須獲得並不斷提升TPACK素養。在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內涵解析的基礎上調研發現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在民族高校教師教育的實踐中總結了準確定位雙語教師TPACK素養,構建學習共同體,師生協作,創設雙語信息技術教育環境等培養策略,促進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持續發展,為民族高校教師TPACK素養提升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TPACK;雙語教師;教師素養;民族高校教師教育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科勒(Matthew J.Koehler)和米什拉(Punya Mishra)提出的教師必須獲得並發展的整合技術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進一步確定了學科知識、教學法和技術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為解決數位化時代專業教師應用技術開展有效教學提供了新視野,豐富了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現代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雙語教育實踐的深化,豐富了雙語教師專業素養的內涵,由雙語教學法、學科知識為中心逐步過渡到其與教育技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階段。在「網際網路+」、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的大背景下,TPACK素養成為雙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高校雙語教師面對的是信息化大背景下未來民族地區建設的雙語大學生,必須將技術知識、學科內容知識和教學法知識有機融合納入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之中。然而,目前很多民族高校雙語教師缺乏運用合適技術進行雙語教學的知識,TPACK素養缺失。因此,新技術背景下,雙語教師TPACK素養提升在教師教育研究的視野中凸顯出來。
民族高校雙語教育是利用漢語和民族語開展各專業學科知識的教與學,其教學效果如何,雙語教師是人因,教學資源和技術條件等教學環境是物因。在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快速推進的時期,民族高校雙語教師如何在避免過度依賴技術的前提下,把握自我與技術的關係,深刻理解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和技術知識三者的關係,利用技術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優化雙語教學,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成為新時代雙語教育中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提高教師TPACK素養,促進專業自我發展,為雙語教育推進提供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師資隊伍成為當前雙語教育研究的一個關鍵問題,但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師範生培養和基礎教育領域,還沒有對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相關方面的專門研究。有學者提出雙語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不能滿足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的需求,使教師產生畏難心理,直接導致缺乏專業自我發展的動力。〔1〕有的高校根據當前高校新入職教師的特點,結合TPACK知識獲得和發展應遵循的原則,構建了面向技術應用(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Oriented)的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新模式〔2〕。戴錫瑩等人提出整合技術的數學教師教學知識結構模型及案例式分析策略,〔3〕對其他學科教師有著較好地借鑑。閆志明等人吸收系統論的有關思想,提出了一種具有網狀拓撲結構的教師知識模型—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網絡(TCPNet),〔4〕以網絡化的形式關注教師知識研究。有學者認為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在雙語教學區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以及提高形勢較為嚴峻,〔5〕發展TPACK成為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發展的一個關鍵目標〔6〕,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提升必將帶來教師信息素養在內的教師專業素養的大幅提升。胡水星提出運用大數據技術促進教師TPACK專業持續發展〔7〕,王濟軍等人基於跨越式課題,設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師TPACK專業發展混合式培訓和指導方案,在促進教師TPACK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8〕基於國內外TPACK研究成果,筆者探討與解析了資訊時代要求下的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內涵,並結合西藏某高校的實踐研究,提出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策略。
二、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分析
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主要是指在民族高等教育中,運用漢語和民族語兩種語言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雙語教師所具有的以TPACK為框架的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之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雙語教師TPACK素養是通過後天不斷努力養成的,不僅對雙語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也是確立雙語教師專業技術地位的法寶。TPACK框架包含了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教 學 法 知 識(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術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三個核心元素,以及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四個相互交織融合的複合元素〔9〕,以這些基本知識結構框架為基礎構成了雙語教師特有的TPACK素養,成為資訊時代雙語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基本條件。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內涵強調雙語教師在雙語教學的實踐過程將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三者的融合,教師個人不斷學習信息技術並將其與學科內容、教學法整合於雙語教學實踐中。
(一)學科內容知識
學科內容知識是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生學的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如數學、歷史等。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學科之間愈來愈呈現出交叉滲透態勢,學科內容知識不斷積累傳承並快速更新,不僅僅包括了雙語教材體系中的理論知識,還包括了在學科應用實踐中的方法和技巧,缺一不可。雙語教育目標是培育雙語人才,因此在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雙語教師除了教授學科知識外,普遍重視學生雙語能力的發展,靈活使用包括漢語和民族語兩種語言的雙語教學用語便於雙語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因此,雙語教師的學科知識中除了教師教授專業課程的學科知識外,語言知識也是必備的學科知識。雙語教育是在特定情況下實施的一種教育,不僅僅只是教育系統的問題,同時還涉及到社會和家庭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需要雙語教師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例如,雙語教育政策、民族文化以及宗教等民族特色知識。
(二)雙語教學知識
民漢雙語教育教學體制下,雙語教師所擁有的雙語教學知識包括了雙語教學理念、教學組織、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與教學有關的知識。雙語教學知識是一種複雜的知識體系,與一種語言教學有著較大的區別,它涉及到雙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雙語教與學的方方面面,具有特殊的雙語教學規律,有著特殊的教學知識。拋錨式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法層出不窮,為開展雙語教學提供了支持。不同學科的教學法有著差異性,如,理工科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而文科教學需要田野調研等方法,雙語教師不僅需要掌握這些深層次的雙語教學知識,最重要是能夠將其運用於實際雙語教學活動之中。
(三)技術知識
雙語教師知識框架中的技術知識是雙語教師展開信息技術與雙語課程教學整合活動必不可少的知識成分,是在雙語教學活動過程中運用的與現代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技術知識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有有形的的技術,還有無形的技術,既包括了古老傳統的技術,更包括了新近出現的數位技術等新興技術。所有可為教學所利用的技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教學功能,可供性和限定性並存,雙語教師要知曉技術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強調技術在雙語教學中的適用性。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民主、多元、協作等特徵,與雙語教育所倡導的多元化等理念相吻合,為雙語教育資源共享和師生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為雙語教師開展個性化的雙語教育創造了條件。
(四)各知識之間的聯繫
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結構中的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三要素之間具有動態的、交互的聯繫,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雙語教師TPACK素養中的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不是一朝形成的,三者不是簡單地結合或混合,例如,學科教學知識(PCK)被認為是一種在實踐中新型的綜合性知識,由學科知識(CK)和教學知識(PK)臨時轉換而來〔10〕,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相得益彰,相互交織與整合。不同學科雙語教學對技術的需求有著差異,合適的技術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優化雙語教學,將學科內容以學習者易於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並衍生出新的學科內容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例如,浸式雙語教學模式中,雙語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境等技術,為學生提高沉浸性更強的第二語言學習環境。
雙語教師擁有自身寬廣紮實的學科內容專業知識是應用技術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紮實的學科知識,再強大的技術也無法完成雙語教學。不同技術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需要根據不同學科內容的性質靈活選擇或改進技術以促進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
技術知識對雙語教學知識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技術通過其本身的特性為雙語教學提供支持,創設合適的教學環境,豐富教學知識,為教學提供多樣化的更好選擇。同時,技術是把雙刃劍,技術服務、幹預教學的同時,如果誤用不合適的技術對教學的實施會起到反作用,影響教學效果。
雙語教學知識對技術知識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雙語教師要在雙語教學中依據雙語教學目標需要、雙語學生特點和對各種教學方法的領悟,選擇合適技術,必要時對已有的技術進行改變或設計開發新技術,不斷拓展雙語教師技術認知領域,靈活應用適用的技術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現狀調研
民族地區雙語教師是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是推進我國雙語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其TPACK素養發展程度成為信息化時代雙語教育質量好壞的晴雨表。筆者在西藏某高校隨機選取了12名非計算機專業和非教育技術專業的藏漢雙語教師對其進行了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可以看出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還是較為缺乏,但培訓需求強烈,有著較好地自我提升意識。調研發現,超過一半的雙語教師從未了解過TPACK的相關知識,經過筆者對TPACK的解釋後,這些教師都表示在雙語教學中已經普遍將技術和雙語教學法、所教授學科知識進行了整合,但是並未將其提高到理論化的高度,只是教學中一種自發行為。通過調研得知,雙語教師未入職之前,在大學課堂上學習了一些技術知識、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在三類知識之間初步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形成了基本的教師知識網絡,但由於未在教學實踐中持續深入的應用,三類知識間的關聯強度相對較弱,當從事雙語教學工作之後,還抱有對知識掌握的權威思想,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三者的相互融合、相互聯繫有待於強化。在高校教師培訓中,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三者的培訓往往是單獨分離進行,而且對於雙語教師的培訓往往和其他教師混在一起進行,這就導致了雙語教師難以完整全面的進行信息技術與雙語教學課程整合,雙語教師TPACK素養提升很難達到理想預期,急需構建多元化的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路徑。
調研發現雙語教師對於TPACK的理解,在性別、職稱、學歷等方面的差異性不大,但不同年齡段的教師之間有著顯著差異,年輕教師理解的準確程度明顯高於老教師。專業上差異性較大,主要表現為文科專業的教師對於TPACK的關注程度上明顯不如理工科專業教師。學科內容知識方面,目前,民族高校雙語教師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學位,經過了某一學科知識系統多年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學科專業知識。
從長遠的角度看,雙語教師專業化將趨向於文理綜合性,不是分為單純的文科或理科,但調研中發現,還有個別雙語教師認為:信息技術是理科,而自己是文科老師,沒必要學習和掌握,只要會打字、上網等基本計算機操作就行了,雙語教學中不會使用信息技術也能完成教學任務。抱有如此思想並實踐於自己的雙語教學,將難以統整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於雙語教學中,不利於適應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的雙語人才的培養。
技術方面的調研發現,83%的雙語教師表示對教育技術相關課程缺少系統的學習,只是聽過一兩次的專題講座,參觀過智慧教室,但對於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方面還只是停留在根據教學需要現學現用,缺乏必要的技術指導,難以引導學生使用技術支持自我學習。
雙語教學法方面的調研得知,這些雙語教師都精通藏語和漢語兩種語言,英語水平也達到了簡單的聽說讀寫水平,具備雙語教學的語言能力。很多教師畢業於非師範專業,剛進學校就承擔著較重的教學任務,後來通過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考核,取得了高校教師資格證書,但沒有任何機構為其頒發雙語教師身份的相關證件,通過多年的教學一線實踐,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教學法知識,但均沒有接受過雙語教學法的專門知識培訓,需要系統地學習雙語教學理論和雙語教學法,以便更有針對性的開展雙語教學。筆者查閱了雙語教師的教學設計,發現其中學科內容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學法設計較為合理得當,但沒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信息化教學情境,很多還是傳統的課堂灌授式教學,不利於雙語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和學科知識的快速高效掌握。
四、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培養策略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各種新技術有效融合到雙語教師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拓展了雙語教師專業化研究領域,推動了教師專業化的持續發展,提高了雙語教學效果。由於民族高校各種條件的限制和TPACK素養的複雜性,短時間內雙語教師TPACK素養得以提升到一定高度確有難度,只有通過長期的訓練和在雙語教學中不斷使用信息技術並領悟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三者之間的聯繫才能逐漸得以提升。根據TPACK知識結構框架的特性,筆者通過在民族高校教師教育的不斷實踐摸索,歸納和總結了若干富有成效的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策略,有助於促進雙語教師TPACK素養的持續提升。
(一)準確定位雙語教師TPACK素養,激發TPACK素養提升自覺性
傳統雙語教師教育中沒有將技術融入其中,必然難以提升雙語教師TPACK素養,進而影響到雙語學生的信息素養養成。首先雙語教師要釐清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三者之間的複雜動態交互關係,準確把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內涵,雙語教師TPACK素養提升從自發狀態轉向自覺狀態,這成為開展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的基礎。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雙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被技術倒逼,TPACK實現民族高校雙語教師專業素養的重新定位,為探索新技術支持下的切合實際的雙語教師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促進了雙語教學、民族學生成才與技術運用等要素的融合和協同。範忠雄等人認為在民族地區從事教育工作的雙語數學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民族語言、民族文化,其次,要牢固掌握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自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定位,既「教師角色認知」,有了好的自我角色認知,雙語數學教師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也能給自己的學生做出一個優秀的雙語數學教師榜樣,讓學生擁有好的「數學觀」,從而改變民族地區重文輕理學科單一的困局,〔11〕這裡的教師角色認知中必須有對TPACK素養的認識。
(二)構建教師TPACK學習共同體
TPACK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教師TPACK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個人的事情,而且技術也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著,這就要求雙語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共同學習,平等交流,相互指引,共同進步。雙語教師與教學法指導教師、專業課程指導教師、教育技術學指導教師等多專業背景的教師共同參與到學習共同體中的活動,共享、積累和傳承TPACK相關知識。雙語教師以提升TPACK專業素養為目的組織在TPACK學習共同體中,有著共同的願景,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協同創新,把TPACK相關的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雙語教學,參與研修教學案例、觀摩研討現場教學、互聽互評課、研討教學設計、合作撰寫學術論文等等研究活動。雙語教師根據自我發展需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除了傳統的面對面交流學習外,要更注重利用微信平臺等網絡化交流學習平臺進行交流互動和共享學習資源,體現技術的優越性,感受網際網路+教育的魅力,體驗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的互動。
(三)師生共同協作提升教師TPACK素養
利用技術與雙語教學深層次整合進行有效教學的TPACK知識,屬於實踐性很強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在雙語教學實踐過程中共同學習掌握。提升教師TPACK素養的最終目的還是促進雙語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雙語教師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己任,其角色主要是幫助和支持學生通過技術進行學習。因此,教師TPACK素養的提升,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學習,更需要學生的努力,雙方共同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提升雙語教師TPACK素養。內容、教學法和技術三者之間具有強大的動態張力,雙語教師如果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學習將難以真正習得其內涵,而應積極地與雙語學生在雙語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積累實踐經驗。基於TPACK的雙語教學過程中,師生處於一種「混合學習」模式,技術在其中起到了聯結師生,聯通知識,支持學習的作用,即「教師-技術-學生」「學生-技術-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不斷習得創新、合作能力,雙語教師努力尋求圍繞學習目標,創設學習環境、抉擇學習策略、組織學生活動的有效整合解決方案,教師的TPACK素養將會不斷得以提升。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教育已經不再是教師遵循線性軌跡向學生傳輸信息的活動,而是主體間的精神對話與建構活動,是教師教會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明確個體的航向、掌握規避危險的策略、合理藉助外力、自信揚帆遠航的活動,這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再是掌握大量的信息,也不限於掌握獲取信息的策略與技巧,而是不斷提升自我對現實的認識、判斷與選擇能力,成為擁有成熟教育思想和豐富教學智慧的教育家,〔12〕師生共同學習成為必要的手段。
(四)創設雙語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促進技術、學科內容和教學法三者整合
1.2.4 裸鼠移植瘤模型構建 取對照組、陰性組、幹擾組CaSki細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液將細胞消化,1000 g離心10 min,把上清溶液吸棄,添加PBS,將細胞配製成每毫升含有4×107細胞的單細胞懸浮液,吸取300 μL注射至裸鼠右側後腿皮下,裸鼠均出現移植瘤。分別在接種CaSki細胞後7、12、17、22、27 d測量腫瘤體積,腫瘤體積=(長徑×短徑2)÷2。在最後1次測量腫瘤體積後,脫臼法將裸鼠處死,取腫瘤組織,稱取腫瘤質量。
五、結語
民族高校雙語教師作為雙語教育實踐的承擔者,其TPACK素養不僅關係到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適應與生存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雙語教育的效能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雙語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健康、快速發展。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和提升是一個內涵不斷豐富的螺旋式上升發展的系統任務,應順應資訊時代要求,以新的歷史起點為契機,根據不同民族區域特點,分層次、分階段不斷創新構建科學可行且操作有效的民族高校雙語教師TPACK素養培養模式,為實現教師TPACK素養提升提供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提升雙語教育水平,培養高素質雙語人才。
〔參考文獻〕
〔1〕付東明,陳得軍.民族地區雙語教師專業自我發展探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84-89.
〔2〕王燕.TPACK視閾下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3):117-122.
〔3〕戴錫瑩,王以寧,張海.整合技術的數學教師教學知識:從理論框架到案例剖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71-74.
〔4〕閆志明,李美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網絡—資訊時代教師知識新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58-63.
〔5〕張霞,劉志蘭,楊勁松.我國教師信息素養研究現狀綜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5):70-82.
〔6〕徐章韜.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知識:緣起、演化、結構模型及其教育意蘊〔J〕.教育發展研究,2012,(10):62-68.
〔7〕胡水星.教師TPACK專業發展研究:基於教育大數據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6,(5):110-116.
〔8〕王濟軍,陳磊,李曉慶,等.TPACK視域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5):118-123.
〔9〕徐章韜,劉鄭,劉觀海,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知識之課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94-99.
〔10〕Gess-newsome J.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nintroduction and orientation〔A〕.J.Gess-Newsome,&N.Lederman,PCK and science education〔C〕.New York,NY: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3-17.
〔11〕範忠雄,陳茜,拉毛草.藏漢雙語數學教師角色認知的敘事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7):64-69.
〔12〕孫寬寧.「網際網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危機與應對〔J〕.教育研究,2016,(6):16.
〔13〕唐紅梅,聶雪芬.教師實踐性知識對學生團隊自主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4):79.
Study on the TPACK Literacy of Bilingual Teachers in Minzu Universities
ZHANG Hui-qing,LV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China)
Abstract:Bilingu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is beneficial to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and to promote national students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enhance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bilingual educ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bilingual teachers use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technical teaching knowledge(TPACK)literacy.TPACK knowledge framework caused a new era of bilingual teacher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training mode and strategy change,adapt to new demands,teachers&39;quality;Teachers'education in Minzu universities
〔中圖分類號〕G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36(2017)05-0033-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研究一般項目「西藏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5BJK002);2015年度西藏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媒體時代西藏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高研究」(項目編號:SK2015-4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會慶,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民族教育;呂巖,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