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偷你牛
周末的時候騎著小電摩在團結湖附近溜達,經過了那家據說在北京開了十五年的潮汕牛肉火鍋店,現在關著門沒有營業。前幾天還看到一則消息說八合裏海記潮汕牛肉可能撐不過兩個月了,當時的想法就是「等等我,這段時間過後我馬上去吃。」
因為太想念火鍋的味道,我回家便點開了紀錄片《沸騰吧火鍋》,想著望梅止渴。
上周《沸騰吧火鍋》放出預告時,是同事們回北京在家隔離的第二周,天氣很冷,連從不參與我們火鍋局的王小笨都在說「這個時候放出來,誰不想吃火鍋呢?」而脆彈麻香的毛肚配油碟、鮮嫩筋道的牛匙沾著沙茶醬、被麻醬包裹的手切羊肉……這些味道估計都停留在二十天前。
《沸騰吧火鍋》由陳曉卿監製,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的那位導演。這部關於火鍋的紀錄片一共有十集,每集只有簡短的12分鐘左右。這其中你能想到的、你吃過的、你聽說過的天南地北的火鍋都有容納:潮汕牛肉火鍋、重慶火鍋、東北酸菜白肉火鍋、海南糟粕醋火鍋……
在第一集講述潮汕牛肉火鍋的製作過程時,攝像頭瞄準了賣牛肉的店主、製作牛肉丸的小店鋪、吃火鍋的顧客,前兩個店鋪都是家傳老店,這很符合陳曉卿團隊的風格,抓住這些背後可能有故事趣味性的市井老店。
火鍋既能滿足不同人對於辣味的接受,也能根據地域找尋出不一樣的味道,當把美食紀錄片的方向放在火鍋上這個選題時,「再沒有哪種美食,比火鍋更能代表中國人對熱鬧的喜歡和團聚的嚮往。」《沸騰吧火鍋》總導演曲楠在接受媒體「一點劇讀」的採訪時這樣說道。
當美食紀錄片上有陳曉卿的名字時,像是給紀錄片的質量打了保票。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既符合主流審美又嵌入個人情懷的美食紀錄片,陳曉卿非常擅長吃且喜歡說關於吃的故事,食物的發源地、製作過程中的奇觀、科技進步給食物帶來的變化,這些他都能說得明明白白,至少是把觀眾說得垂涎欲滴。
陳曉卿拍完《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和第二部之後,就從央視出來了,本來想嘗試別的方向紀錄片,但找上門的投資商都是關於吃的。後來騰訊視頻來找他合作美食紀錄片,他想了想還是欣然接受了,「五十知天命,很多事情是不能以我的興趣做改變的。能在一個既有反響,同時又能部分實現自己情懷的領域有所表達,已經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了。」
從後來的《風味人間》中,就能看出許多年輕化的處理。比如文案中有趣的擬人化,「微生物才是這裡最勤奮的工作者」、「追趕冷筍的最佳年華」;在拍攝手法上,也與之前傳統的有所變化,運用了大量微觀攝影,比如在拍安徽人製作火腿時,就用微觀的角度觀察鹽如何融入火腿中。
知乎上已經有關於新紀錄片的提問——「如何評價《沸騰吧火鍋》?」,底下有人回答說「播完之後,我朋友又找我來買了幾斤牛肉丸。」豆瓣的短評中,有位網友說「好餓啊!好饞呀!讓人覺得活著就有希望!」。可能在最近這個時間段裡,每天被那麼多讓人難受的新聞充斥著,只有在和美食溝通時,才是最平靜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