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在一個APP上購買了一盒牛腩和4個西紅柿,花費40塊。9點下單,10點半之前就能送達。
下單後,我下樓到早餐店,去那裡吃小籠包和鹹鴨蛋,然後再走到隔壁的菜店。老闆娘每次去都很熱情,會額外送我幾根香蔥,前天去買菜,想買點枸杞,店裡沒有,她去樓上拿了一點給我,也算贈送。
今天我想再買點胡蘿蔔和洋蔥,這樣就可以做不錯的羅宋湯了。不巧的是,胡蘿蔔斷貨了,她老公去進貨了。最終,我買了一個洋蔥,一袋豌豆尖,一共6元,她仍然送我幾根香蔥。
我常去的小店,還有一個水果店,每次去買兩個柿子,有時候老闆會額外贈送我兩個,「再放就壞掉了。」這個老闆和我關係很好,為了賣水果,竟然還附帶誇我的夾克很時尚。還有一家小賣部,我會去那裡買桶裝水,老闆會和我討論跑步,他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
這就是我所在的小區自帶的商業,都是一些小店。店面不大,往往只有一間鋪面,據說租金在3000元左右。開這樣的小店,不會賺太多錢,一個夫妻店,也許能夠養活自己一家,再能有一點積蓄,就算幸運。
這兩天網上有一個話題突然很火,「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講的是阿里、騰訊、拼多多都在投資「社區電商」,也就是各種團購買菜的APP,通過團購發展客戶,在上面可以買更便宜的蔬菜。這樣下去,那些賣菜的商販,不管是菜市場擁有攤位、開蔬菜小店或者擺攤兒的,生計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這樣的說法當然很有道理,但是這也並不是一個新故事。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行動支付取代收銀員……這樣的故事似乎在各行各業都在上演。我之前認為報社編輯是最好的職業,但是卻發現報社可能還在,但是傳統的編輯崗位很快就沒了。過去設計報紙版面,或者通過報紙版面想傳達某種價值觀,這樣的技藝,完全變得無用,生計也就成為問題。
不管我們怎麼哀嘆,這樣的變化都已經到來,很難阻擋。過去,我們經常把這看作是時代進步,大談創新和商業模式,這顯得過於樂觀了。如今,人們開始指責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生計」,雖然說的也是某種事實,很明顯又誇張了點。
外賣行業的崛起,讓很多小餐館面臨困難,但是反應過來之後,餐飲業慢慢調整,很多小餐館都以外賣為主,縮小店面(不需要招那麼多服務員),也減少了房租。過去小餐館的服務員,現在可能騎著車奔波在送餐的路上。人們仍然需要吃飯,也需要有人做飯,只是中間環節發生了巨變。
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劇烈的。這個變化其實非常複雜,並不能簡單概括為「誰奪走了誰的生計」。當然,那種「時代進步誰都無法阻擋」式的樂觀,也逐漸失去了市場,人們正在慢慢認識到「巨變」的複雜性。各種傳奇都在發生,但是伴隨著傳奇的,是各種過去不為人知的傷痛,正在被展示出來。
就賣菜的小攤販來說,他們可能也不得不重新想辦法來解決自己的生計。小區下面的小店主,對我很熱情,可能就是他們的「改變」之一,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我儘量減少自己在網上買東西,並不是出於對小攤販命運的同情心,而是他們能夠提供一些網際網路無法提供的東西。有些蔬菜,要比APP上買的新鮮,在蔬菜店,你可以現場構思午餐,也可以挑選,偶爾還能有奇思妙想。
對我來說,值得擔憂的並不是「攤販的生計」,更值得擔心的是「附近」的消失。但是,我卻希望小區附近的小店,能夠儘可能存活下去。過去10年,我先後住過兩個小區,那些社區小店更新頻繁,都很難長久。以10年這樣的長度來看,不管是社會還是城市,都「進步很大」,但是小區周圍店鋪的租金,卻沒有明顯上漲,因為大家生意都不好做。
這些小店的作用要遠比大家想像得重要得多。疫情期間,網上有很多人喊著囤糧,但是你到下面小超市一看,米糧充足,你就會安心下來。在簡·雅各布斯看來,這些小店是維持社區安全的核心。
熱鬧的社區,經常有人走動,這創造了一種氛圍,讓壞人望而止步。這些是電商巨頭們沒有考慮過的問題,但是卻對每一個居民都至關重要。現在開始有懷疑、反省甚至反思,這都是一種進步。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