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營造書香校園]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著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這條路最窮的人也能走,不必為通行稅傷神,這是何等節儉的車——承載著人的靈魂。 ——狄金森——《新教育|以閱讀為翼——新教育實驗的閱讀理論與實踐》
閱讀,讓心靈澄澈,讓眼睛有光。閱讀,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創造自己。閱讀,輕輕地為孩子播下一粒書的種子。閱讀,與最美好的書籍相遇,與最偉大的心靈相伴。生命因閱讀而精彩,童心因閱讀而明亮。閱讀,從兒童開始!——《閱讀,從兒童開始——2017領讀者大會通知》
文章摘要——
童話是兒童最早的神話,兒童的創世原典,兒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個人的原始文化,是個人文化發育成長的母體,個體後來發展起來的全部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品質都發芽於、孕育於、肇始於童話。
童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方式為兒童建造了一個溫馨、詩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於其中,安享它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歡愉。沒有了童話這樣的充溢著語言創世意蘊的文化養料,兒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頓了。」
童話是可以讀到老的。童話對於成人、老人也意義非凡,欲永葆童心,必永讀童話。童話對於消解工業文明的遺禍同樣具有深刻的影響,正如池田大作:「一個遠離』童話世界『的社會,表明這個社會是多麼地煞風景,已經變成了多麼乾癟無味的狀態。
童話與幻想小說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對善和惡的開採上。童話似乎更傾向於對美的讚頌,而幻想小說則更傾向於對惡的批判。童話總是樂於關注人性善的一面,然後用比較純淨的文字加以表述,而幻想小說則樂於揭示人性惡的一面。
童話對於我們這些思想文化的啟蒙者和教育者,還別有一層深邃的意義,也即童話與童觀(兒童觀)的內在關聯:童話實際上是童觀的文學表現,而童觀的進步又引領滋養著童話(乃至其他兒童文學)的實踐。
(以下兩篇文章轉自振林書齋和寧波赫德,向作者李慶明老師致謝!圖片選自網絡。)
作者|李慶明
來源|振林書齋|寧波赫德
「安徒生是專為那些極其聰明的孩子寫作的,這些孩子的年齡從9歲到90歲。」(『Andersenwrote for extraordinarily intelligent children of all ages, from 9 to 90. 』)評論家Harold Bloom的這句話與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翻譯家任溶溶先生所說的「安徒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可謂異曲同工。童話的這一奇妙特性和效用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回味的。
童話對於兒童生命成長的意義不言而喻,如拙文所言:「童話是兒童最早的神話,兒童的創世原典,兒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個人的原始文化,是個人文化發育成長的母體,個體後來發展起來的全部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品質都發芽於、孕育於、肇始於童話。童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方式為兒童建造了一個溫馨、詩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於其中,安享它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歡愉。沒有了童話這樣的充溢著語言創世意蘊的文化養料,兒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頓了。」
童話對於成人、老人也意義非凡,欲永葆童心,必永讀童話。童話對於消解工業文明的遺禍同樣具有深刻的影響,正如池田大作:「一個遠離』童話世界『的社會,表明這個社會是多麼地煞風景,已經變成了多麼乾癟無味的狀態。」這是一篇十年前發表的舊文(實際上寫於12年前安徒生200誕辰),其中的個別觀念如今有些微不合時宜之處,而且也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如童話的敘事模式等),但思想主旨並未改變,特於鄙人微公號刊布,以釋懷舊意緒矣。
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偉大童話作家,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和「發現兒童的人」。
對於所有的兒童來說,2005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頭。4月2日,是丹麥作家安徒生200周年誕辰日。為了紀念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2005年命名為「安徒生年」,這一年,成為全球兒童的盛大狂歡。
安徒生的確是值得紀念的。他一生寒微,孤苦伶仃,卻為後世留下大量彌足珍貴的經典,他的童話在全世界的閱知率僅次於《聖經》,足見其非凡的魅力。但「安徒生年」的紀念又不局限於安徒生。它要紀念的實際上是所有和安徒生一樣為兒童帶來安樂的作家,更是童話本身這一不朽的文化。許多人都知道,在「安徒生年」,童話還贏得一項前所未有的殊榮,金碧輝煌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廈裡,終於有了它的一席之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份鄭重宣布,將包括《小紅帽》和《灰姑娘》等故事在內的格林童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格林兄弟為所有愛追根尋源和憧憬未來的人創造了兩個最經典的童話句式:「很久很久以前……」和「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除了失憶者和庸俗得沒有任何夢想的人之外,沒有誰不會使用這兩個最能反映人類純美心靈的句式。它們表達了作為時間性存在的人所固有的一種力量的綿延和穿越,猶如一道永恆的神聖之光,世代流傳,給遭遇動蕩和不幸命運的人們帶去希冀和信念。說句正經的俏皮話:單這兩個句式,格林兄弟就可以獲得和安徒生一樣的至尊地位。
《小紅帽》
但,童話果真有如此的神奇嗎?我說得是不是有些誇張,或者有些自作多情呢?
童話對於兒童的神奇誘惑,我想沒有人會懷疑。童話多數為孩子所寫,心智健全的孩子也格外喜歡童話。對於兒童來說,童話的奧妙就在於它實際上是兒童奇幻純真心靈的寫照,每個孩子都可以像照鏡子那樣在童話中直觀到自己。兒童是人的一生中最夢幻的時期,有了夢想和幻想,兒童就差不多擁有了一切。我常借用馬克思的話說,兒童是「真實的想像」的,他把想像的東西作為源自內在真實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像成人因為擔心想像的虛幻而去追求「想像的真實」,他們從來不會以一種理性的或功利的心理去傷害、糟蹋自己的想像,美麗而奇特的想像常常自然而然地從心靈裡流淌出來,正因為如此,兒童的想像、夢幻本質上是童話的,如同原始文化中的想像是神話的一樣,美國心理學家奧託·蘭克曾指出,神話中的創造「只有在兒童時代的活動以及無法制止的想像力的豐富中才能被發現。」(參見拙作:《母語閱讀與人的成長》)
我們也可以說,童話是兒童最早的神話,兒童的創世原典,兒童生命的魂魄所在,是個人的原始文化,是個人文化發育成長的母體,個體後來發展起來的全部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品質都發芽於、孕育於、肇始於童話。童話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方式為兒童建造了一個溫馨、詩意的居所,使之得以安居於其中,安享它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歡愉。沒有了童話這樣的充溢著語言創世意蘊的文化養料,兒童的生命就枯竭萎頓了。
童話對於兒童的巨大魅力還可以進行現象學的闡釋。從現象學的立場看,童話表現的是與人的理性「意識」完全不同的圖景,反映的是一種超乎感知的自發、自主或自由地表現自身的「精神」。精神分析哲學的大師卡爾·容格曾經指出:「精神是從外部降諸人的一個魔法師。」「精神」不同於一般的「意識」和「心理」,從本源的意義上講,它是一種超驗的(不能被感知的)、超自然的、呼吸般的存在,如同生靈降臨節發生的奇蹟的風一樣,常以生發、激勵、燃情、振奮、活躍、生翼、疾速等面貌出現,具有動力的性質。容格認為,精神在原始人的神話中得到充分而持久的表現,如今,精神除了僅僅留存於宗教思想中,已經變成了人的意識的附屬功能,因而也喪失了它原有的自主特性。
其實,精神還表現於童話中。在童話中,精神的原型常以長者面目頻繁出現,他代表著神異、洞見、睿智、精靈、善良等超人的「精神」品格,有時在童話中,精神還以半人半獸的動物面目出現。由於動物特徵在原始人、潛意識(還包括兒童的想像或夢幻)中並無任何貶損之意,所以,在童話中,動物的智慧和道德常常是優於人的。總之,精神的特性在童話中得到最完全的反映。容格據此說:「童話作為精神,自發、天真,未加雕飾的產物,除卻精神本來面目外,不能很好地反映任何東西。」(《童話中的精神現象學》,劉小楓編:《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經典美學文選》)不過,在我看來,童話中精神現象,與其說是通過童話中諸如智叟、半人半獸之類的形象顯現出來的所謂「精神本來面目」,不如說是童話本身表現出的獨特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精神」的思維方式。童話的這種所謂「精神」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現象學式的。現象學的思維方式,通俗地講,是一種「源始」(尋求本源的)的、不偏執於主觀(思維)或客觀(存在)一端的「非實體性」、「非二元論」思維方式。主體(思維)與客體(存在)之間原本就是不分的,統一的或同一的。
童話的精神思維和神話的精神思維很相似,正是主與客、思與在渾然不分的。(參閱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正是這種現象學式的非二元的精神思維方式創造了無比瑰麗神奇的童話世界。因為正是這個「不分」,使得除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之外的所有有關部分與整體、過去與未來、因果與並列(包括同時)、偶然與必然、甦醒與夢寐、死亡與復生、靈魂與肉體、神靈與人物、他人與自我、虛幻與真實等等差異和區別都沒有了意義!而所有這些,都是與處在萬物有靈階段或詩性智慧階段的兒童心靈世界相契合的。這就是兒童喜歡童話的秘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童話都適合兒童。粗製濫造的童話不適合,純粹逗樂的童話不適合,我甚至認為,那些被稱之為「幻想小說」的作品(它們也可以在寬泛的意義上稱為童話),例如風靡一時的《哈裡·波特》,也應該很審慎地推薦給孩子閱讀。據我所知,一些有教養傳統的國家是不向孩子推薦《哈裡·波特》的。像美國,《哈裡·波特》剛上書架不久,便被美國圖書館協會打入最差圖書排行榜(在百部最差的圖書中,目前排第48位),與威廉·貝內特先生(裡根總統時代的教育部長)編著出版的《美德書》被奉為美國兒童書架上永遠的精神寶典適成對照,同時也與我們國內的文化奸商以及淺薄的文化掮客們瘋狂渲染《哈裡·波特》的成功,令孩子們趨之若騖適成對照!其實,《哈裡·波特》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即使很好,甚至將來成為經典(我們拭目以待),也還是要在決定是否推薦給孩子們之前好好斟酌思量的。作為幻想小說,《哈裡·波特》這類書和童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區別應該影響我們對兒童閱讀的指導。
我很同意曹文軒先生的一番話。他認為,童話與幻想小說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對善和惡的開採上。童話似乎更傾向於對美的讚頌,而幻想小說則更傾向於對惡的批判。童話總是樂於關注人性善的一面,然後用比較純淨的文字加以表述,而幻想小說則樂於揭示人性惡的一面。因為小說總具有批判的精神,總具有某種顛覆現實、撕破現實嘴臉或面具的意味。(《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而孩子的心靈是柔弱而稚嫩的,童話應當為兒童輸送契合他們心靈的優雅、詩意、柔美、精緻的作品,總之,是能令兒童的心靈產生感動、悲憫和無限美好遐想的作品。安徒生就是這樣一位偉大作家,儘管他本人未必完美無缺,但卻一直固執地用羽毛筆書寫著略帶憂傷而醇美的童話,為孩子們營造著一個永恆的樂園,就像在黑暗中劃亮一根又一根能照徹心靈宇宙的火柴。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兒童健康美好人生的基石是良好的習慣。「年輕時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年輕人成長時首次聽到故事應該是美德的典範……這樣我們的年輕人才能在健康的土地上成長,沐浴著陽光雨露,接受美好的事物。」(柏拉圖《理想國》)特級教師周益民先生曾經指導孩子們閱讀過日本作家新美南吉(1913—1943)的《去年的樹》,他將課文和教學設計都寄給了我,這篇童話不長,不妨全文摘抄如下:
一棵樹和一隻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著鳥兒唱。
日子一天天過去,寒冷的冬天就要來到了。鳥兒必須離開樹,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春天請你回來,還唱歌給我聽。」
鳥兒說:「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鳥兒說完,就向南方飛去了。
春天又來了。原野上、森林裡的雪都融化了。鳥兒又回到這裡,找她的好朋友樹來了。
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裡。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呀?」鳥兒問樹根。
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裡去了。」
鳥兒向山谷裡飛去。
山谷裡有個很大的工廠,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著。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問大門說:「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門回答說:「樹麼,在廠子裡給切成細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裡賣掉了。」
鳥兒向村子裡飛去。
在一盞煤油燈旁,坐著個小女孩。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個燈裡亮著。」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讀這樣的童話,除非冷血動物,心靈不產生深深的顫慄和震撼是不可能的,不被淨化和升華是不可能的。因為《去年的樹》表達的是人性中最微妙至深的那些高貴品質:赤誠,堅貞,執著,悽美,尤其是靈魂不朽,就像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給他孩子寫的那樣:「更重要的是『天長地久』。這個世界雖然總在變動,一棵大樹可能馬上變成火柴,但是有許多東西卻不會因為形體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形體的失去而消失!」益民先生最後意味深長地讓孩子們想像「鳥兒睜大眼睛」看燈火時的眼神,從眼神中解讀心靈訴說的聲音。它讓我忽然想起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過的那句話:「沒有哪種訓練比這種訓練更高貴了。」
是的,童話有能力也應當進行這樣高貴的訓練。心靈中復甦、凝聚了這種天堂般的高貴,才不會陷入迷茫、空洞和沉淪,才有可能平靜地抵禦現代文明中的各種精神垃圾,也才有可能指導閱讀像《哈裡·波特》之類的作品時接受理性批判精神的薰陶,而不是單純沉湎於巫術魔方般神異刺激的誘惑。有跡象表明,經典童話已經不再是當今兒童閱讀的主旋律。即使安徒生二百誕辰的日子裡,王府井新華書店和北京圖書大廈裡的安徒生童話也銷售一般,孩子們更心儀刺激、驚險的流行時尚的書籍。這一現象向我們提出了最嚴厲的警示:宣揚善良和瞻望美好的童話對處于越來越惡化的文化境遇中的兒童來說,是多麼重要和迫切!從這個意義上看,童話可以保護孩子不受現代文明世界的滋擾和侵害。奧地利作家、1984年安徒生文學獎得主克裡斯蒂·諾斯特林格在受獎演說辭《兒童文學與現實》中的一番話值得我們記取,他說:「我寫書的辦法很簡單:既然兒童們生長於斯的環境不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烏託邦,那我們就挽起他們的手,向他們展示這個世界可以變得如何美好、快樂、正義和人道。這樣可以使兒童們嚮往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種嚮往會使他們思考應該擺脫什麼、應該創造些什麼以實現他們的嚮往。」
童話對於兒童成長的意義應該是不言而喻了。但是,童話的意義決不限於兒童。任溶溶先生說:「安徒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我曾經所在學校的一位英語老師在題為『Grow up with Fairy Tales』的英語文化閱讀活動中,引用Harold Bloom 的一句經典評語更是耐人尋味:『Andersen wrote for extraordinarily intelligent children of all ages,from nine to 90.』這位老師最後提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Do we still needfairy tales? Why?』引發了差不多已經遠離童話的中學生的熱烈討論。有個學生的回答引起我的注意,她說:『When we were young,we didn’t understand themvery well. We were interested in the fantastic stories. But when we grow up, wecan understand them better. 』的確,安徒生的許多作品雖然情節令孩子們喜愛,但意蘊遙深雋永,斷非兒童倏忽就能讀懂,需要慢慢閱讀,細細揣摩,久久回味,可能需要經歷一個由「落葉滿山空,何處尋行跡」直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漫長過程。安徒生在寫他的早期童話之一《小人魚》時就說過,在他收有《小人魚》的那個小集子裡,「其他童話比這一篇更是兒童故事,而這一篇含義更深,只有大人能夠理解。」這應證了那位同學的見解。有人也許會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什麼我們不能從其他文學作品中領略微妙至深的人生道理,而一定要俯就小兒科式的童話呢?我認為這種荒謬的想法其實是建立在誤解童話的基礎之上的。
童話是不能簡單地視為一般文體的,如本文開頭所言,童話是一種文化。它以最切近人性本源地帶的致思方式和話語方式確立了自身的尊貴地位,並發揮它遠遠超越兒童這一特殊年齡的閱讀對象的作用。要知道,我們所置身的這個時代憑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驚人的財富,顯示了人類徵服外部世界的巨大力量,但是同時也給人類自身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危險境域,人性惡的一面不可遏制地迅速膨脹,人生依然經歷著難以逃脫的苦難,在聒噪輕浮的欲望世界中狼奔豕突而信仰危機、純真盡失、精神迷茫、靈魂荒蕪的人們無家可歸,渴望撫慰、純淨和安頓,這時,童話的出場顯示了特殊的意義,擁有了宗教神啟般的作用。這種作用是任何其他文體的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
安徒生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也談到童話對於成人的意義:「我想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為孩子們寫童話,但是,同時我也沒有忘記那些和我一樣經歷過生活苦難的成年人。當我寫一個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時,我會永遠記住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因此,我也得給他們寫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我甚至認為,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壞蛋,若是有機會看看童話,說不定也會在純潔無邪的語詞中獲得啟迪,從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譬如,安徒生《世界上最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就能提供這樣的啟示:某國王有一天突發奇想,頒布一道告示,說是某月某日將舉行一次大會誰能在大會上顯示自己世界上最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誰就能娶公主為妻並獲得半個王國。於是,從那天起,這個王國裡開始出現奇奇怪怪的現象。例如許多人在練習把吐沫吐過頭頂落到身後去,等等。
終於到了開大會的那一天。許多人各顯神通了之後,一個工匠走了上去。他出示了一口精美的計時鐘,這口鐘很奇特。敲響一下,就從鍾裡走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木俑,那是摩西;敲響兩下,走出的是亞當和夏娃;……以後也是敲幾下就走出幾個聖經人物,直到敲十二下走出十二門徒。眾人被折服了,一致認為這位工匠做出了世界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這時候,從人群裡卻走出一條大漢大步流星走上臺,拿出一把榔頭把那口鐘敲了個粉碎。眾人先是驚愕後是震怒,可是那個大漢卻認為自己才是做出了世界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就在眾人怒不可遏而又無言以對的時候,從鍾裡走出的那些聖經人物「現身」併合力趕走了大漢。這個童話可以教育那些恐怖分子,或是對恐怖活動幸災樂禍的成人:破字當頭,絕對不可能產生奇蹟!
有時,即使我們生活在歌舞昇平的歲月,童話對於成人、對於老人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人總是要老,甚至要死的。但是我們是否能接受這樣的事實?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當我們為此煩躁不安的時候,讀讀童話十分有益。有不少童話就是用來緩解稀釋鬱積在大人甚至老人心頭的煩惱的。我手頭有一本美國精神病醫生,艾倫·奇南博士撰寫的書:《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東方出版社1998年中譯)它運用容格的老年發展心理學理論,對經典童話進行了深邃的剖析,為我們展現了童話世界中的老年心理學。正如這本書的中文翻譯者所說的那樣,「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童話集,還是一部老年發展心理學的重要著作。對於那些因老之將至而感到憂慮的人,它是一劑充滿智慧的良藥。」
我慶幸自己在還沒有年邁之前就看到這本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度過一個幸福智慧的未來老年,提前做了一點精神上的操練和準備。這本童話集收集了不少童話,每一個童話都能向老人提供某個方面的智慧的啟迪,如《命運與伐木人》所隱喻的老人「魔力的喪失與回歸」,《麻雀的禮物》隱喻的對老人自我心理分析的告誡,《年老的鍊金師》隱喻的「智慧」,《魔林》隱喻的「自我超越」,《一位老母親的憂傷》隱喻的超越與上帝,《海龍王》隱喻的超越與內在的自我,《失去瘤子的老人》隱喻的返璞歸真,《純樸的稻草人》隱喻的自我整合與天真,《寡婦與青蛙》隱喻的老人發揮的社會中介作用,《使枯樹開花的老人》隱喻的回歸與變形,等等。
我同意奇南博士對老年童話的看法:儘管有多年的經驗,老人可以對情感上的衝突應付裕如,但是「老人面對新的挑戰,衝破社會常規和實用理性,掙脫策劃、妥協和『適應』的束縛,童話故事則幫助完成了這一任務。它們使老人回到想像的世界中去。並且在那兒,在一個得天獨厚的王國裡,個人能夠拋棄理性,記起了被遺忘了的理想,並看到那理想究竟可能是什麼而不只是簡單是什麼。」(168頁)給孩子們看的那些充滿英雄主義色彩的童話,為他們提供了需要勇氣、堅韌和信心去為之不懈努力奮鬥直至成功、直至和心愛的人「從此以後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的範例,但是真正的「從此以後」究竟是什麼,英雄童話往往語焉不詳,英雄童話只教育少不更事的孩子憧憬「自我成功」的生活,而不告誡他們「成功以後」(從此以後)如何面對新的挑戰。「從此以後」也許是幸福的,但是人總會老去,問題多多,往日的那種與天、地、人奮鬥而其樂無窮的勁頭肯定是沒有了。如何是好呢?老年童話提供了這方面的真知灼見。它為處於後半生的男人和女人描繪了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確立,如功成名就之類)的新任務,並且教給他們以智慧而不是勇氣之類的美德。
人生的豐富內容是存在於「從此以後」的境況中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復被世界遺忘了的天真無邪。奇南對老人們說道:「那是老人故事對他們最終的承諾和挑戰——將神話和童話的魔力注入到現實生活中去。那樣,人生的終點就會成為人生的開始,成為變形了的而又光彩照人的開始,為了高尚的自我,為了社會,也為了上帝。」(170~171頁)
艾倫·奇南:《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
童話之於成人和老人的意義,不亦明乎?!
最後,童話對於我們這些思想文化的啟蒙者和教育者,還別有一層深邃的意義,也即童話與童觀(兒童觀)的內在關聯:童話實際上是童觀的文學表現,而童觀的進步又引領滋養著童話(乃至其他兒童文學)的實踐。在真正意義的童話以及兒童文學產生以前的漫長歷史中,人類的兒童觀十分落後。兒童差不多只是成人世界的附庸,甚至被視為不祥之物。在某種程度上,是童話催生了「兒童的發現」。勃蘭兌斯在《童話詩人安徒生》中說:「安徒生是丹麥發現兒童的人。」的確,安徒生以他的童話改變了丹麥落後的成人本位的兒童觀,使他們明白:兒童是與成人不同的人,有著特殊的需求,給兒童閱讀的童話並不是幼稚的作品。日本的文學巨匠宮澤賢治(1896~1933)也是用他的童話改變了人們的兒童觀。他被稱為「日本的安徒生」不是沒有道理的。賢治的童話與日本的「童心主義運動」密切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日本的經濟,隨著經濟的騰飛,日本的文化理念發生了急劇變化,近代的兒童觀紮下根來,兒童文學與之互為照應。
夏目漱石的弟子鈴木三重吉主編的童話雜誌《赤鳥》開啟了日本的童心主義運動。當時安徒生的童話就藉此翻譯到日本,賢治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童話的創作的。在他的一百多篇童話中,動物、植物、山川都和人類一樣具有一種永恆的生命。他的童話成為他的兒童觀的一種聖潔表達。中國的童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安徒生童話也是在這樣的大潮下進入中國的。「安徒生的發現」和「兒童的發現」具有同質的意義。早在1908年,新文化運動主將周作人就預告要翻譯安徒生的作品。1913年,他發表《丹麥詩人安兌爾然傳》,是為我國第一篇介紹安徒生的文論。不久(1919年)又在《新青年》發表了他翻譯的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女兒》。與此同時,劉半農、孫毓修、周瘦鵑、趙景深和鄭振鐸等人也開始熱心推介安徒生及其童話。毫無疑問,安徒生童話對於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啟蒙影響。
因此,閱讀童話,理解童話,甚至創造童話,是具有確立兒童觀的思想史意義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李澤厚先生精闢地稱之為「救亡壓倒啟蒙」,想想那個動蕩年代造就的張天翼的《大林小林》、郭沫若的《一隻手》、應修人的《金寶塔銀寶塔》等政治童話吧,更不要提及瘋狂的「文革」年代孳生的那些偽兒童文學和藝術),迄今為止,中國的思想文化(包括教育)世界還遠遠沒有建立起現代意義的兒童觀,我們還需要一次新的「安徒生發現」和「兒童發現」,需要一次新的「童心運動」。讓我們繼續向安徒生學習,向那些用純美的筆調闡釋著兒童哲學、揭示兒童真相的童話和童話作家學習。我注意到,在經歷了「皮皮魯」和「魯西西」式的所謂「熱鬧派」童話之後,秦文君、梅子涵、曹文軒等一批頗有思想家氣質的作家正以「回歸兒童」的姿態出場,他們呼籲童話回歸「五四」傳統,回歸兒童本身。
當然,「五四」文化以及「五四」一代的兒童觀並不是盡善盡美的,我並不認為它上演的啟蒙戲劇是成功的,所以但願這樣的回歸不是簡單的重複。不過,這種努力獨具慧眼,價值連城,由此我也想到,我們教育界是否也應當儘快終結那些總是打著「以兒童為本位」的旗號而實際上卻仍然與極權主義時代一樣對兒童幼稚無知的似是而非的教育改革了呢?是否也應當在一種真正的「回歸兒童」的精神理念指引下去抗爭惡俗(就像我們過去拒斥偽善一樣),去捍衛兒童的尊嚴、開拓屬於他們的精神疆土呢?
「一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顯得稚氣了,但兒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嗎?他不應該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兒童的真實再現出來嗎?」馬克思在這段話裡賦予了「兒童」人類學本體論的內涵,兒童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年齡解剖學意義,本文也賦予了「童話」同樣的內涵。我想指出的是,欲使童話在個人和人類的一生保持「永遠」,就需要馬克思所希冀的「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兒童的真實再現出來」的一大批永葆純真的「兒童化」了的成人!
《守望新教育》特別連結——
對人類,閱讀是一種生命本體的互相映照,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體守望;對教育,閱讀是一種最為基礎的教學手段,是授之以漁的最終目的;對社會,閱讀是一種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是對人類崇高「價值」和應有「秩序」的堅持;對個體,閱讀是一種彌補差距的向上之力,是終身受益的個體福利,是開闊眼界,豁達胸懷,陶冶情操、啟迪心靈、修身養性的最好方式;對生命,閱讀是一條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是構建幸福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徑。——《閱讀的力量——新教育武侯宣言》
我們向天理宣誓——第一屆領讀者大會宣言
閱讀,從兒童開始——2017領讀者大會通知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領讀者——繪製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風景》
在孩子的書包裡放一本有趣的童話吧,書包就會變得輕起來!
相信童話的力量
我們向天理宣誓——第一屆領讀者大會宣言
作者|李慶明
來源|寧波赫德
「童話是可以讀到老的。」這是我不久前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一篇十多年前發表的《永遠的童話》的一個主旨。
英文裡的Fairy tale(超自然的精靈仙子故事或小妖精的故事),法語裡的contes de fee(動物擬人、神奇虛幻故事),德語裡的Marchen(偉大的聲音,報告,小故事),都是不能翻譯成「童話」的,「童話」實在是一個誤譯。據說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學者曲亭馬琴在1810年使用了「童話」這個詞,讓人們誤以為Fairy tale是以兒童為對象的。其實,童話原本寄生於神話、民間故事和傳說,是適合任何年齡的人閱讀的。
安徒生的「童話」很多是寫給大人看的,美國醫生艾倫·奇南在他的《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一書中,專門收集了不少給老人看的童話。可是現在童話被堪稱小孩子讀讀的「小兒科」,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就以讀童話為恥,大人們就更不要說了。
對童話的誤解已經讓我們早早失去了童心的純真和詩意,難怪日本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要說:「一個遠離』童話世界『的社會,表明這個社會是多麼地煞風景,已經變成了多麼乾癟無味的狀態。」
為了讓大大小小的孩子甚至大人們重新認識童話的非凡價值,竭力保持人性中最輝光熠熠的那份童貞,我從上千個童話中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了若干本童話,每個年齡段10本。
此外,還推薦了一些不一定能劃分閱讀年齡界限的童話集,和少量的科普(含數學)童話,希望大家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好好讀一讀這些大多堪稱經典的童話。大一點的孩子不妨學點「學者」的做派,試著研究研究童話,大人們不僅可以和孩子們共讀童話,更有必要做些深入的歷史的、哲學的思考。
有條件的孩子和大人可以閱讀外文原版作品,欣賞改編的童話音樂、電影,乃至用藝術表演的形式將自己喜歡的童話再現出來。我相信,走進童話世界,一定是能從中獲得某些類似「神啟」的穎悟的!
在選編過程中,湯素蘭、保冬妮、張嘉驊、陳詩哥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給予我熱忱而卓越的幫助,在此特別向他們表達衷心的謝意!所選篇目僅供參考,大家完全可以在書目之外自行選讀,如有不合人意之處,伏乞見諒!
1.《雲朵一樣的八哥》(繪本),谷力,接力出版社
2.《一園青菜成了精》(繪本),周翔,明天出版社
3.《最奇妙的蛋》(繪本),【德國】赫姆•海恩,明天出版社
4.《彩虹色的花》(繪本),【波蘭】麥克•格雷涅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5.《奧莉薇》(繪本),【美國】伊恩•福爾克納,河北教育出版社
6.《有個性的羊》(繪本),【德國】達尼拉•楚德芩思克,湖北美術出版社
7.《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繪本),【英國】貝妮黛•華茲,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8.《想吃蘋果的鼠小弟》(繪本),【日本】中江嘉男,南海出版公司
9.《好餓的毛毛蟲》(繪本),【美國】卡爾,明天出版社
10.《好餓的小蛇》(繪本),【日本】宮西達也,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1.《三隻小豬》(繪本),【美國】大衛·威斯納,浙江少兒出版社
2. 《穿靴子的貓》(繪本),【美國】弗雷德·馬塞利諾(根據法國童話作家夏爾·佩羅的作品改編的繪本),21世紀出版社
3. 《從前有一隻老鼠……》(繪本),【美國】瑪西婭·布朗,南海出版公司
4. 《晚安,大猩猩》(繪本),【美國】佩吉.拉特曼,南海出版公司
5. 《頑皮公主不出嫁》(繪本),【英國】芭貝·柯爾,南海出版公司
6. 《小熊溫尼·菩》(繪本),【英國】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7.《青蛙王子歷險記》(繪本),【荷蘭】漢斯比爾,湖北美術出版社
8. 《狗狗換屁屁》(繪本),【英國】 彼得·賓利,未來出版社
9.《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國】羅爾德•達爾,明天出版社
10.《阿笨貓開書店》,冰波,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 《白兔和黑兔》(繪本),【美國】加思•威廉斯,南海出版公司
2. 《遲到大王》(繪本),【英國】約翰•柏林罕,明天出版社
3.《小魚散步》(繪本),陳致元,明天出版社
4. 《打瞌睡的房子》(繪本),【美國】奧黛莉•伍德,明天出版社
5. 《手套》(繪本),【俄國】葉夫格尼•M•拉喬夫,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6. 《壁櫥裡的冒險》(繪本),【日本】古田足日,新星出版社
7. 《鴨子騎車記》(繪本),【美國】大衛•夏農,南海出版公司
8.《讓路給小鴨子》(繪本),【美國】羅伯特•麥克洛斯基,河北教育出版社
9.《綠野仙蹤》,【美國】萊曼•弗•鮑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0.《木偶奇遇記》,【義大利】科洛迪,浙江少兒出版社
1. 《爺爺一定有辦法》(繪本),【加拿大】菲比•吉爾曼,明天出版社
2.《野獸國》(繪本),【美國】莫裡斯•桑達克,貴州人民出版社
3.《松鼠先生和月亮》(繪本),【德國】塞巴斯蒂安•麥什莫,湖北美術出版社
4.《小狐狸買手套》(繪本),【日本】新美南吉,南海出版公司
5.《母雞的旅行》(繪本),【澳大利亞】安娜•沃克,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6.《大嘴狗》(繪本),【德國】安娜•瑪爾、本特•穆克•塔塞爾,湖北美術出版社
7.《誰要一隻便宜的犀牛》(繪本),【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南海出版公司
8.《鼴鼠的月亮河》,王一梅,新蕾出版社
9.《時代廣場的蟋蟀》,【美國】喬治•塞爾登,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10. 《長襪子皮皮》,【瑞士】阿斯特麗德•林格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 《卡夫卡變蟲記》(繪本),【美國】勞倫斯•大衛、戴勒菲妮•杜朗,新星出版社
2.《小房子變大房子》(繪本),【英國】朱莉婭•唐納森等,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繪本),【美國】喬恩•謝斯卡、萊恩•史密斯,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一片葉子落下來》(繪本),【美國】利奧•巴斯卡利亞,南海出版公司
5.《火焰》(繪本),【英國】歐內斯特·湯普森·西頓原作,【中國】朱成梁編繪,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6.《薔薇別墅的小老鼠》(繪本),王一梅、陳偉、黃曉敏,海燕出版社
7.《夏洛的網》,【美國】E•B•懷特,上海譯文出版社
8.《我是花精,我是花》,保冬妮,海燕出版社
9.《綠拇指男孩》,【法國】莫裡斯•杜恩,新蕾出版社
10.《騎鵝旅行記》,【瑞典】塞爾瑪•拉格洛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幸福》(繪本),【德國】尤塔·鮑爾,新星出版社
2.《世界為誰存在》(繪本),【英國】湯姆•波爾等,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3.《失落的一角》(繪本),【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南海出版公司
4.《大黑狗》(繪本),【英國】李維•賓福德,接力出版社
5.《獾的禮物》(繪本),【英國】蘇珊•華萊,明天出版社
6.《青鳥》,【比利時】莫裡斯•梅特林克,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7.《揚•比比揚奇遇記》,【保加利亞】埃林•彼林,少年兒童出版社
8.《柳林風聲》,【英國】肯尼斯•格雷厄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遙遠的野玫瑰村》,【日本】安房直子,少年兒童出版社
10.《長了韻腳的馬》,【中國臺灣】張嘉驊,國語日報社(大陸2018年由青島出版社出簡體版)
1.《爺爺變成了幽靈》(繪本),【丹麥】金•弗珀茲•艾克松等,湖北美術出版社
2.《極地特快》(繪本),【美國】克裡斯•範•奧爾斯伯格,新星出版社
3.《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繪本),【德國】米切爾•恩德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4.《森林大熊》(繪本),【瑞士】約克•史坦納等,新星出版社
5.《烏丟丟的奇遇》,金波,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6.《玩具歷險記》,【美國】艾米莉•傑肯斯,貴州人民出版社
7.《跑豬嚕嚕》,【德國】烏韋•狄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8.《玻璃孔雀》(又名《小書房》),【英國】依列娜•法吉恩,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9.《小飛俠彼得•潘》,【英國】詹姆斯•巴裡,少年兒童出版社
10.《快樂王子》,【英國】王爾德,上海譯文出版社
1.《樓閣精靈》,湯素蘭,長江少兒出版社
2.《魔法師的帽子》,【芬蘭】託芙•揚松,明天出版社
3.《北風的背後》,【英國】喬治•麥克唐納,少年兒童出版社
4.《小王子》,【法國】安東尼•德•聖艾克修佩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德國】於爾克·舒比格,四川少兒出版社
6.《曹文軒童話故事精選》,曹文軒,高等教育出版社
7.《時間的皺摺》,【美國】馬德琳•英格,江蘇美術出版社
8.《安德的遊戲》,【美國】奧森•斯科特•卡德,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9.《獅子、女巫和魔衣櫃》,【英國】C.S.劉易斯,人民文學出版社
10.《風的旱冰鞋》,【日本】安房直子,接力出版社
1.陳詩哥:《童話之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小狐狸阿權》,【日本】新美南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地海巫師》,【美國】厄休拉•勒古恩,江蘇文藝出版社
4.《湯姆的午夜花園》,【英國】菲莉帕•皮爾斯,人民文學出版社
5.《毛毛》,【德國】米切爾•恩德,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6.《辛可提島的迷霧》,【美國】]瑪格麗特·亨利等,河北教育出版社
7.《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德國】米切爾·恩德,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8.《洞》,【美國】路易斯·薩奇爾,南海出版公司
9.《借東西的小人》,【英國】瑪麗·諾頓,譯林出版社
10.《黃瓜國王》,【奧地利】克裡斯蒂娜·涅斯玲格,明天出版社
1. 《蟬為誰鳴》,張之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美國】凱薩琳•佩特森,新蕾出版社
3. 《魔法灰姑娘》,【美國】蓋爾·卡森·樂文,新蕾出版社
4.《靈力》,【美國】英格麗德•勞,南海出版公司
5.《馬提和祖父》,【義大利】羅伯託•普密尼等,新蕾出版社
6. 《墳場之書》,【英國】尼爾·蓋曼,四川科技出版社
7. 《浪漫鼠德佩羅》,【美國】凱特·迪卡米羅,新蕾出版社
8.《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英國】帕·林·特拉芙斯,明天出版社
9.《兔子共和國》,【英國】理察·亞當斯,天津人民出版社
10.《動物莊園》,【英國】喬治•奧威爾,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二部分
合集
(不分級,可根據個人興趣選讀)
1. 《希臘童話》,王小英 、朱聖鵬編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2. 《聖經童話》,曹乃林編,譯林出版社
3.《安徒生童話》,【丹麥】漢斯•克裡斯蒂安•安徒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格林童話》,【德國】格林兄弟,中國畫報出版社
5.《王爾德童話》,【英國】奧斯卡·王爾德,譯林出版社
6.《豪夫童話》,【德國】威廉·豪夫,人民文學出版社
7.《中國童話》,黃蓓佳編,北京科技出版社
8.《中國故事》,一葦述,中信出版集團
9.《聊齋汊子》、《聊齋汊子續集》,董均倫述 江源記,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0.《中國童話》,劉麗朵,商務印書館(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