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題:最美不過夕陽紅 每逢佳節更敬老——各地廣泛開展重陽特色文化活動綜述
新華社記者
重陽節是人們尊老敬老的溫馨時刻。在社會加速發展的今天,老人們在溫飽之後更重視子女和後輩的精神關愛。佳節來臨之際,各地通過鄰居節等特色文化活動撫慰那些曾為家庭、社會奉獻了半生的老人,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理解、尊重與陪伴。
(小標題)關愛:讓老人盡享社會的尊重
在傳統社會中,老人是至高無上的長者。今天,他們中的有些人在適應社會的高速運行方面略顯疲憊,但社會並沒有遺忘那些讓老人們感動的尊老傳統。
17日下午,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平伏橋村居民小區廣場上,近300名村民或坐或站,興致勃勃地望著廣場最前方的舞臺。在喜樂聲中,8名「尊老愛老和諧家庭戶」代表上臺,工作人員為他們戴上大紅花、頒發獲獎證書。
75歲的平伏橋村村民李玉梅年輕時是生產隊的婦女隊長,多次當過勞模。「像今天這樣戴大紅花還是頭一回。在村裡走到哪兒,臉上都有光。」李玉梅撫摸著紅花說。
「比起老人們的付出,我們所做的其實很普通。」李玉梅的兒子王建國說,當年為了供他們五兄弟上學,父親每天凌晨就起床上山拉石頭,母親也起早貪黑幹活,後來兄弟五人中出了兩個大學生,父親卻因積勞成疾去世,他們只能孝順母親來回報老人的養育之恩,沒想到因此受表彰。
平伏橋村位於城鄉接合地帶。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村民們搬進了樓房。「以前,一個院子要住好幾代人,老人和兒孫交流非常頻繁。住進單元樓以後,大家分開住,親情有些淡了。」平伏橋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少新說。
寧夏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認為,尊老孝親等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弘揚對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許多年輕人在外地工作,往往只能打電話簡單問候父母,這並不能真正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因此特別需要倡導敬老尊老的社會良俗。
重陽節裡感受到社會尊重和關愛的遠不止平伏橋村的老人,西藏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五保集中供養服務中心的老人更是格外開心。
在「搶椅子」比賽中,70歲的次仁央宗老人獲得第一名,樂得合不攏嘴。「我們老人們在一起,就是圖個樂呵。」中心護理員宗吉為老人們演唱了《月光下的姑娘》,贏得陣陣喝彩聲。臺下的老人都紛紛上臺獻上哈達,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宗吉的脖子上就掛了十幾條。
(小標題)攜手:鄰居節唱響「夕陽紅」 老人找到歸屬感
傳統社會中和諧的鄰裡關係是老人們溫暖的記憶,在新時期留住這份鄉愁更是他們的心中所盼。
「門對門我們住在一起,樓挨樓我們都是鄰居……」《鄰居之歌》的曲調縈繞在天津市河西區濱湖劇院,老年合唱團、舞蹈隊紛紛登臺獻藝,在場的數百位觀眾用手機鏡頭,不停地記錄著舞臺上的精彩瞬間。
這是天津河西區天塔街道舉辦的「我們的節日·重陽暨第20屆鄰居節」主題展演活動中動人一幕。
天塔街鄰居節創辦於1999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弘揚鄰裡團結互助、尊老愛老文化成為該項活動的鮮明主題。參加活動的七旬老人孫富東激動地說:「鄰居節為什麼能辦這麼多年,就是把老百姓內心的熱情點燃了,暖了我們老人的心。」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通過鄰居節這類的社區活動,讓老年人找到心靈的歸屬感,對於增強老人們的獲得感十分有益。
重陽節前一天下午,一臺以「改革開放展風採 敬老愛老譜新篇」為主題的2018年廣州市「敬老月」文藝匯演活動在廣州蓓蕾劇院上演。由68歲的李小紅領銜的開場演出舞蹈《英歌傳承》氣勢十足,贏得全場陣陣掌聲。
潮汕英歌舞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民俗舞蹈,這種舞蹈融匯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十分豪邁。李小紅說:「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我們希望通過地方特色舞蹈,把傳統節日過出點『文化味』。」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表示,民俗文化融入社區,讓老人們之間有了交流平臺,也有助於老年人與其他社會成員的和諧相處。
(小標題)理解:與年輕人分享幸福的秘籍
老人的人生寶典裡同樣有年輕人關注的內容,讓老人把他們的處世之道分享給後輩,也是老人獲得成就感的重要方面。
重陽節之際,上海市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集體婚禮。7對已攜手走過40年婚姻的夫婦,在親友見證下,邁進復古的禮堂,重溫甜蜜幸福的時光。
今年同為84歲的張炎華、劉蕊先夫婦,是當日典禮上婚齡最長的「新人」,他們已攜手走過了近一個甲子的風雨。張炎華老人回憶說,和夫人相戀時兩人曾互送給對方一本筆記本作為信物。「我記得她在本子上寫下了對我的『要求』——『你熱愛運動,說明你是個積極向上的青年,希望你進步,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這本子我們現在還珍藏著。」
參加活動的年輕人分享了老人們婚姻的「保鮮秘訣」後深受觸動。白領王女士說:「幸福的家庭並非一定要有名車豪宅,而是在柴米油鹽中的相濡以沫。」很多年輕人表示,滿頭銀髮是最美的頭紗,美好的愛情就是對家庭、對婚姻責任的堅守。(記者靳赫、黃江林、周穎、張宸、吳振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