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麼龐大的數據之後,我們就可以推測出一些有趣的結論了。
也許我們會發現,就像父母的身高和子女的身高有較高的正相關,父母的批判性思維測量結果和子女的批判性思維測量結果,也很可能有較高的正相關。不過,我們無法確定這種正相關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別的因素。
再比如,如果我們發現學歷和批判性思維有正相關,那也可以猜測,更長時間的教育會帶來更強的批判性思維。當然,也可能是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導致你能有更高的學歷。
同理,也許收入和批判性思維也有正相關。但我們不清楚是前者導致後者,還是後者導致前者,或者是某種第三因素同時導致這兩者。
就我所知,中國還沒有這樣的大規模的調查,只有少數針對大學在校生的調查,還有更少數針對中學生的調查。
所以,我也不知道大規模的數據。在沒有數據的情況下,我其實也只能提出一些有待檢驗的假設,難以給出一個完善的模型。從我自己的觀察來看,人們是否表現出批判性思維,和這個人是否有表現出批判性思維的需求,關係很密切。
而不同職業的人,需求差異比較大。通俗來說,幹腦力活的人,對於批判性思維的需求較大。幹體力活的人則需求較小。不同的工作內容,差異也很大。
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某些事情,整個過程是相對機械化的,那麼一般不需要批判性思維。但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比較有挑戰性,那對於批判性思維的需求就比較大。
喜歡與人辯論的人,一般對於批判性思維的需求會比較強。不過,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熱衷於辯論的人的確經常表現出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但能力方面就不是很理想了。
如果實際去採訪那些試圖系統性地學習批判性思維的人,比如我的學員,那他們給出的回答,通常充滿隨機性。他們通常會說,自己是無意中聽說了「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上網搜了下這個詞,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然後就想要系統學習一下了。
但他們自己無法解釋這種「無意中」了解到的事情,無法說明什麼樣的人更有可能在無意中了解之後,就有了學習的動力。而什麼樣的人在無意中了解之後,就直接忽略了。
不過,我對於「為什麼很多人不會批判性思維?」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太上心。因為我基本不問這個問題。
一定要問的話,我也會問「如何提升人們的批判性思維習慣和能力?」,至於為什麼很多人欠缺這種習慣和能力,那不是我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