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事物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和處理方式,這除了與每個人的學識、經歷、習慣不同有關以外,還與每個人的信念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容易使人產生情緒困擾。一旦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持續時間過長,就容易引發情緒障礙。
小張是李局長的下屬,有一次在街上閒逛時與李局長擦肩而過,李局長只是從他身邊走了過去,並沒有和他打招呼。於是小張誠惶誠恐,他想是不是李局長因為上次開會時的不同意見而懷恨在心,以後會不會故意跟他作對讓他難堪。於是小張陷入焦慮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同樣的事情隔天又發生在了小王的身上,小王也是李局長的下屬,與李局長在街上偶遇,李局長也是沒有和他打招呼,小王想李局長估計是在思考其他的事情沒有看到自己,或者是雖然看到了自己但有其他的原因才沒有打招呼。小王的心情沒有因為這件事受到任何影響,依舊開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上述案例中的事情頗為常見,對此,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解釋: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很多情況下與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情緒的產生主要是由他的信念主導的。
在這一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艾裡斯提出的「情緒ABC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與情緒應對方式由其持有的信念所決定。
人們的信念各不相同,根據信念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可以分為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能夠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那麼,如何區分信念合理不合理呢?心理學家提出5條標準來區分這兩者。
根據這些標準,心理學家又歸納了以下十種常見的易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的不合理信念,以下列出來供參考:
第一種稱為絕對化信念,表現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對事物發生或不發生懷有確定的信念。
第二種稱為災難化信念,表現為主觀認為某件不好的事情會發生,並帶來一系列糟糕甚至悲慘的後果,從而擔心、恐懼、羞愧、自責。
第三種叫歸己化,主要表現為把外界許多消極事件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而實際上跟自己並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
第四種叫先知錯誤,表現為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要發生,然後把這種擔心當作事實,擾亂自己的情緒。
第五種叫情緒推理,表現為「情緒決定一切」,總是把主觀情緒當作自己判斷事物的證據。
第六種稱為消極推測,即前邊提到的案例中小張的心理,總是主觀魔想他人的心理,得出消極的結論,並對此深信不疑。
第七種稱為貶低性信念,即習慣於對自己、他人或某個複雜的整體事物給予簡單、負面的評價。
第八種是誇大與縮小,表現為對事物的判斷總是不合時宜地誇大或縮小。
第九種稱為過分概括化信息,即著名的白紙黑點理論,對於白紙上的黑點,總看到黑點,並且因此否定整張白紙,對自己對他人都如此。
第十種是極端化理念,以絕對的是非對錯來看待一件事,沒有中間地帶,又叫完美主義,用全有全無的方式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