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舊之間的歷史思辨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當代史學評價裡,陳先生和他的「近代新陳代謝」被歸入「進步主義」序列。這個歸類,大致不差,陳先生確實有他對進步與落後的明確判斷,他講歷史有「沉默的必然性」。但進步主義又遠不足以概括其近代學中的「新陳代謝」。在當代史學評價裡,陳先生和他的「近代新陳代謝」被歸入「進步主義」序列。這個歸類,大致不差,陳先生確實有他對進步與落後的明確判斷,他講歷史有「沉默的必然性」。但進步主義又遠不足以概括其近代學中的「新陳代謝」。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以下簡稱《新陳代謝》)又重版了。這部起始於1980年代、成書於1990年代初的近代史著作,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印就多少版、多少冊數,幾多人讀過,已不勝枚舉。而在2018年新年,拿到這本三聯新版,想得更多的是,今天,我們讀史、閱世、寫史的人,為什麼還要讀它?該怎麼讀?又該在書中所倡導、書寫的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基本骨架之上,如何繼續今天的歷史觀察與歷史寫作?

  不誇張地講,陳旭麓先生之後,治中國近代史者鮮有未受《新陳代謝》一書滋養的。這本書,從體例來講,當屬斷代「通史」,但它不按類目,亦非面面包羅、一應俱全,而是將晚清至民初中國置於千年變化的脈絡中,按照他自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以重要的時、勢、人、事為區隔、為節點,編目而成。劉鹹炘《治史緒論》將史學分為四端:一曰考證事實則為史考;二曰論斷是非,是為史論;三曰明史書之義例,是為史法;四曰觀史跡之風勢,是為史識,「考論固在成書之先,然不能成書,則止是零碎事跡,不得為史;論斷固為讀史之的,然無識,則止是任意愛憎,不得為學」。《新陳代謝》一書誕生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時代,然以「考」、「論」、「法」、「識」四則以衡,他又是這一代際的史家中既純熟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與社會理論,又極能接續傳統史學的一位。

  因之,今日重讀《新陳代謝》,我更關心的是,在身歷數度史學思潮、史學方法的衝擊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這近三十年積累的大大小小的問題中,在從反對「宏大敘事」到反思「碎片化」的困境下,重新理解老輩史家勾勒的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主線與輪廓,這種「通」與「識」及其帶來的整體眼光,對於我們歷史敘事的方法、敘事的風貌,存在何種意義。

  「變」與「常」

  近代中國「將幾個世紀縮在一時」,「變」與「不變」即是陳旭麓先生近代史學的核心論題。

  《新陳代謝》論中西新舊,是在一個思辨的、變動不居的邏輯下展開的。他講的「變」不是簡單的歷史變化——後來對先前的替代,而將「變」與「常」聯繫在一起;他講的新舊,亦非界線分明,還包括了新與新之間的代謝。晚清這個劇變時代,每十年都不一樣,從洋務到戊戌,從立憲到革命,看似只是代際之間的遞進和取代,但先生講「新舊如環」——環者圓圈也,但它不是循環的圓圈,乃是新舊不斷的起承轉合的圓圈。

  1840年以降,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變局到危局的變化,擺在那一代知識人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不得不」,在世變中變通成法。從庚申到甲午,「自強」作為一種觀念,是在三十多年的變局中被逼出來的。又以自強派生出富強,重點是在師夷智、借西法。所以,從洋務到維新,以至戊戌之後的越走越遠,這中間的變化就在於,洋務是以彼邦之長技守護中國自身和中國的固有,而甲午慘敗之後的維新,則是大張自強與富強,要務是「變法」,價值變了,本位變了,觀念和理路都變了,李鴻章的「取新衛舊」變成了康有為的「除舊布新」。

  陳先生講,除舊比布新更難;但「新」往往是「舊」衍生的。洋務一代,辦機器局、製造局,從他們手上也開啟了舊學新知的交匯。正是傳教士和江南製造局編譯的新書,哺養了戊戌一代士人。從洋務派到早期維新派到戊戌維新,這中間是層層接續又層層啟動的。而百日維新的失敗,又意味著新一輪的一個結束與另一個開始——日後在中國掀動革命大潮的、更廣泛的「革命一代」,多半都是讀著梁啓超、《新民叢報》鼓蕩起改造與革命的激情。洋務哺育了戊戌,戊戌又哺育了革命;這中間,還穿插了立憲派與革命派「由交替而並峙」,他們既是對峙的,又是聯結的,其對峙和聯結互為進退;反滿之後的中國,則由「變」而越來越傾向「激變」與「巨變」;五四運動結束了戊戌以來的維新,又開啟了一個時代。六十年間這三代讀書人,洋務、戊戌與反滿無非在圍繞「除舊」與「布新」。他非常精準地引用了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的一段話:「兩種特別的現象,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又回復過來,即是反覆;一種是新的來了好久之後而舊的並不廢去,即是羼雜。」反覆與羼雜,亦即先生在在申說的——新和舊是對立的,表明了他們的不同一性,但它們互相轉化,又具備著同一性(《浮想錄》第57頁)。洋務與維新有同一,維新與革命亦有同一,「改良派」與「頑固派」、「保守派」在思維上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這就是《新陳代謝》講述的「變」與「常」,勾勒出近代中國歷史變遷中螺旋式的新舊嬗替。他對於中西新舊的認知,到我們這個時代,仍然未被超越。

  這種複雜度與曲折性的呈現,陳先生是怎麼達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點——他講中西新舊,不僅僅是觀念層面的東西,還包括社會經濟、日常生活,甚至是鬥爭方式。他所講述的變遷不是政治、經濟、思想任何單一意義上的變遷,而是處在各種關係的交互作用下的變遷。因此,《新陳代謝》討論的各種嬗替,皆如「燕鵲之有雙翼,舟車之有兩輪」,總是環環相因的。比如中體西用的問題,陳先生講,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裡,欲破啟錮閉,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託,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第106頁)。近代中國的兩極相逢,使社會成為「變形的社會」,由此造成了事物的多種質態、多重外觀。分析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時段,就必須注意前後的紐結與關聯。

  這些都是從具體史事中凝練出來的論斷,高度辯證,又高度概括。辯證與概括,均源於對史事本身深透的理解。先生曾講過「灑鹽入水」的道理,所有的理論與方法須得溶於歷史本身,撐起大要,又不落痕跡,才是上乘。這個道理,先生運用得爐火純青。所以,他的這些論斷,至今看來,仍熠熠生輝,而我們各自所關心的具體研究和具體問題,又皆能從中獲得靈感。一部史著之所以長久流傳,可能不在於它具體解決了什麼,而在於它能牽引出的更多問題和給予閱讀者的思考。

相關焦點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
  • 思辨的歷史哲學及其對於歷史學的價值
    內容提要:觀察歷史整體進程,探求其中的模式或規律,並據此闡釋人類歷史經驗,這種理論探究通常被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關於這類宏大敘事對於歷史學的作用或價值,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實際上,出於追求歷史意義的天性,歷史學家必然會訴諸思辨的歷史哲學。
  • 專題複習 | 世界近現代史時期的中西歷史階段特徵比較
    】仔細觀察圖表信息,發現1860年是中西方製造業的分水嶺,1860年以前中國和歐洲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所佔比重差距不大,1860年以後,差距明顯拉大,結合所學知識,應該是歐洲完成了工業革命,中西方之間差距拉大,故選D。
  • 中西之間,有界之外,尋星河璀璨
    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東方藝術珍品的寶庫。展覽以卡地亞典藏與故宮博物院的800餘件藝術藏品的交織,呈現中西方文化藝術間的靈感共鳴與交融互鑑,並追溯卡地亞170餘年歷史中深厚綿長的中國情結。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郭福祥介紹:「這次展覽共分為『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記憶』三個部分,於三個主題之下分別進行策展,大家看到的東西更集中,對於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 上海新天地 在中西融合中彰顯歷史街區新魅力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市開啟了石庫門地區的綜合改造,經過20多年的建設,如今的石庫門地區成為了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它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誌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單一的居住功能,創新性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為一體的時尚、休閒、文化娛樂中心。
  • 新舊高考並軌,試卷有何變化
    在「新舊高考並軌而行」的今年,試題的難易程度有何變化?記者走訪一線專家學者,細數試卷背後透露了哪些信號。新老並軌,「新高考」展露雛形之所以把今年高考稱為「最複雜」,原因在於新高考改革和舊高考形式的「並軌而行」。新高考改革始於2014年9月,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 呂世浩:讀史的妙處在於學會思辨
    對於傳統歷史教學的弊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呂世浩老師表示,歷史不是生硬的知識羅列,而是一門終身受用的智慧,就像他在新書《秦始皇——穿越現實與歷史的思辨之旅》中強調的,「讀歷史的目的,是要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  他提倡用思辨的方式讀歷史,重新發現歷史的有趣和有用。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但我無意於遽爾否定天津中西學堂的頭等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校的歷史地位,因為畢竟在學制體系上它是建立在二等學堂(普通中學或預科)基礎上按近代科學分類設置專業與課程的高等學校,具備更完整的近代高等教育特徵。更不能否定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的歷史地位。
  • 在歷史中理解「文學」概念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新文學形態和文學觀念的輸入,「文學」概念經歷古今轉換與中西涵化,演變為用以表述近代分科體系中獨立學科門類的新名,並指稱以語言文字為表達方式的藝術。中國傳統學術重「通儒」而輕「專家」,西方近代學術則分科明晰。在中國傳統知識體系中,以文字記載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諸科內容的,亦不妨為「文章」;而近代的「文學」概念則是作為與歷史、哲學等科同級的學科分類,範圍較「文章」要小得多。
  • 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歷史考察
    但另一方面,他們沒能理會中西文化之間的時代性落差,以民族性的比較取代了時代性的分析,因此,他們往往把中西文化之間的時代性差別說成是民族性的不同。比如,杜亞泉在《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一文中,就把中西文化的時代性差異一律視之為不同的民族特徵,並因此而得出了中西文化「乃性質之異,而非程度之別」的結論。
  • 2020高考主題作文素材:思辨
    (陶淵明《飲酒》)  民族團結的思辨  改革開放,取人之長,補已之短,這是富強的必由之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歷史的證明。和平是共同的願望,和好是解決民族爭端的最有效渠道,內蒙有那麼多的昭君墓便是力證。(《內蒙訪古》)  死亡與永生的思辨  永恆的敵人是時間,永恆的載體也是時間。誰都無法跨過死亡,但他的精神可以超越時空,成為永生。
  • 中西之間,古今之變——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人文學術新書過眼
    原標題:中西之間,古今之變 2019年在此出現的人文學術新書,關注歷史,也貼近現實;立足中國,也放眼世界;有為學問而學問的純粹,也不乏經世致用的使命擔當。   2016年,81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葉秀山離世。這位西方哲學史研究大家,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比較之上。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學的希望:歐洲哲學的發展與中國哲學的機遇》就是葉秀山的遺著。
  • 私讀《思辨與立場》
    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和動態的關係,其中任何一者都在不斷地影響著另外兩者。同樣讀書學習也存在類似的悖論,如這本書《思辨與立場》,講的就是思考方法,尤其是思辨的思考方法。是否可以稱為唯一的看待問題、分析穩定的思考方法呢?這種思辨的方法是否也會限制人們的思考和創新。帶著問題或質疑讀書,書讀完了,但疑問還會繼續存在,通過理解書中的思考過程加強個人的思維能力,比從書中尋找答案更有效。
  • 胡若望的疑惑: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歷史謎團
    史景遷:歷史學者,美國漢學家,代表作《追尋現代中國》《改變中國》。我很喜歡康熙,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很靈活,這個靈活性一直吸引著我。我在英國長大,在英國劍橋大學學歷史,特別是憲法史。後來到美國讀書,在耶魯大學,研究生必須學各種各樣的課程,這個時候我接觸到了中國的歷史。
  • 「中西教學模式」對照——《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中西教學模式效度的較量中,我們可以追求教學經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能將帶著濃厚中國烙印的方式強行嫁接到英格蘭這片土地,文化差異和民族背景的不兼容性,會讓「外來文化」水土不服。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是一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片中記錄了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搗蛋學生碰上嚴謹的中國教師,在體驗中式教育下學習四周的故事。自播出以來,引起了人們對中西教育差異的討論。
  • 「教育札記」初中歷史課堂的立意思辨品位,筆記整理(二)
    【02】歷史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增強歷史意識,攝取歷史智慧,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感悟】讓學生在學習中涉取歷史智慧,吸取前人的智慧最重要,那種空洞的死記硬背於學生毫無意義可言。切忌。他說:「歷史不是人類的生活的延續,而是思想意識的延續。」(英國克拉克主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他還引用了任鵬傑的一句至理名言:「課堂的靈魂就在於價值的引領。」非常贊成這種教育理念。
  • 明德立人思辨課堂——中美教育體系對思辨能力培養&要求的差異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格森,早在18世紀就已經提出了思辨能力是人的奢侈品。而西方國家也早就把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比如,學生想研究北京的氣候,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歷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進行降雨量的各種計算。最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天文、地理情況的關係,寫好報告,在全班同學前匯報這些分析結果。
  • 融會中西知識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
    作為全球化的塑造者和產品之一的高等教育,是傳承和創造文化的重要領地,大學在培養具有全球意識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後輩人才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全球聯通使得人類歷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出現能夠承載多元價值傳統的知識體系的可能性。因此,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中西知識體系之間的擺渡人。他們能夠將東方智慧與西方知識有機糅合,在不同文明之間自如地耕讀與行走,從而將民族復興落到實處,並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獨到的貢獻。
  • 薈同學校:創新「中西融合」式教育理念 厚植學生跨文化思維素養
    「在薈同,我們鼓勵孩子們自發尋找圖形、甲骨文和漢字之間的聯繫,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加深孩子對漢字的理解,感受象形文字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碩士畢業於中山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一年級中文老師李亞楠說道。 文字對文明的延續有著重要意義,而中華文明之所以長久不衰,離不開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 --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