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西文化精粹 創繪畫新視野

2020-12-20 中證網

  薛海濤出生於書香門第、收藏世家、藝術世家,是一位涉獵廣泛、修養全面、極有天賦的畫家。他既通工筆,又擅長潑墨寫意;既工山水,又迷戀人物;既愛花鳥,又鍾情走獸……在他的筆下,工筆花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工筆人物呼之欲出,令人賞心悅目;山水畫則大氣磅礴,觀之如置身其境。他的繪畫極具多變,還常將工筆寫意融為一體,且交替應用自如。


藝術家薛海濤

 

  他的許多作品,在主體極工盡妍的描繪之外,有種潑彩、潑墨的釋放之感,一靜一動、一實一虛,使畫面有了呼吸,意境也更為空靈,透出放逸與大氣之美。在薛海濤看來,如今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離不開自己的藝術經歷。

  藝術家簡介:薛海濤,字東方,1970年出生於甘肅省玉門鎮,祖籍山西省運城。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畫研究室研究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職工電化教育中心藝術教育專家、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師、中國文物學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

出生於藝術世家 童年經歷奠定堅實基礎

  薛海濤的曾祖父薛壽山是知名書法家、畫家、雕刻家、古玩鑑賞家、收藏家,成功創辦了家族企業「金玉滿堂」。祖父薛滿堂曾在故宮博物院任職,在藝術品鑑賞、雕刻、繪畫、書法等方面造詣頗深,更是德高望重。

  薛海濤5歲開始跟隨爺爺練習毛筆字,8歲學習繪畫,12歲練雕刻,16歲學篆刻,從小便飽受良好藝術氛圍的浸潤,更是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之下打下了堅實基礎。談到兒時的經歷,薛海濤用「嚴苛」一詞來形容。「我小時候著實沒少挨打,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練毛筆字,爺爺規定每天寫一個字,每個字要寫100遍。如果拿筆姿勢不對或不認真寫,爺爺就會毫不留情地打手背。一天一個楷書字,一年360個字,一直持續幾年。後來我才明白爺爺的良苦用心,書法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基礎,只有寫好字,姿勢到位,才能為後期學習繪畫打下堅實的基礎。」3年的時間,薛海濤對楷書、行書、隸書等都有獨到見解。有了書法的基礎,再學習繪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從書法過渡到簡單的勾線、白描,對薛海濤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難度。書法家梅湘涵表示,「書畫同源」就是這個道理。直到現在,薛海濤都筆耕不輟,一直保留著練習書法的習慣。

  12歲正是大部分同齡人玩樂的年齡,薛海濤卻不得不放棄與同伴玩鬧的時間,在爺爺的嚴格教導下開始學習雕刻。「雕刻首先要用石墨在石料上勾線,繪畫是雕刻的基礎,畫不好必定雕不好。雕刻過程中要一邊繪製、一邊雕刻、一邊修改,三者同時進行。」薛海濤介紹,雕刻和書法也是篆刻的基礎,在掌握了雕刻的基本技法和力度後,薛海濤開始學習篆刻。


薛海濤等比例繪製的唐代壁畫作品《說法圖》

 

  篆刻堪稱方寸之間的文字藝術,書法是篆刻的根本,也是篆刻的先決條件。「印從書入,書從印出。」書法講究線條、結構、章法布局,篆刻也同樣如此。爺爺對薛海濤的藝術啟蒙和學習規劃環環相扣。

  薛海濤的蟲鳥篆,深得爺爺薛滿峰的真傳。蟲鳥篆被稱為鳥書或鳥蟲書,是先秦篆書的變體,屬於金文裡的一種特殊美術字體。此書體常以錯金形式出現,高貴而華麗,富有裝飾效果,變化莫測、辨識頗難。其筆畫作鳥形,即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或在字旁與字的上下附加鳥形做裝飾,多見於兵器,少數見於容器、璽印,至漢代禮器、漢印,乃至唐代碑額上仍可見。目前掌握蟲鳥篆技法的人越來越少,爺爺對薛海濤寄予厚望,對其要求一直都沒有放鬆過,爺爺說一定要把蟲鳥篆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學好、傳承下去。

  蟲鳥篆的難度當屬篆刻之首,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薛海濤將《百家姓》倒背如流,在枯燥的學習中不斷進步。他不負眾望,在全國性的篆刻大賽中脫穎而出屢獲大獎。「爺爺把畢生的技藝都傳授給我,讓我受益終身。」對於爺爺,薛海濤一直心存感恩。

  自5歲開始踏上這條路,從書法到雕刻、到篆刻,天生聰慧的薛海濤不怕吃苦、勤於學習,善於思考,敢於探索,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在各個藝術領域的一個又一個挑戰。良好的藝術氛圍、嚴格的藝術教育,為薛海濤在藝術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耐得住寂寞 敦煌12年鑄就雄厚藝術功底

  1988年,薛海濤如願考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專業,5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自告奮勇前往甘肅的敦煌工作,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壁畫修復。


薛海濤創作的中國京劇超寫實人物油畫系列

 

  壁畫修復是一項以舊復舊、細緻繁瑣的工作,其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也比較廣泛,包括水質、土壤、物理、化學、光譜等都要了解。在修復某壁畫前,需要做一個完善的修複方案,比如,壁畫所繪製的朝代,破損程度的鑑定,當時所使用的材料;初步的修復意見,評估預算;修復的理由、歷史價值及意義;以及有可能遇到的困難,如修復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然後著手研究壁畫上最原始的主體材料,對土質成分的化驗,包括壁畫單位面積的顏色與色卡的比對,其面積更是小到以毫米來計量。「這是最典型的慢工出細活。每次修復都要為下一個修復環節打好基礎並做好銜接工作。在壁畫起甲的位置,我們把那個部分的圖案手繪下來,再用研製好的原材料一點點繪製復原。」薛海濤介紹。「我主要負責壁畫的起甲和剝落,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去彌補剝落的內容、紋飾、顏色等。」修複壁畫的人數根據壁畫的實際大小及難易程度來決定,少則3個人,多則五六個甚至更多的專業人員來完成。修復中最有挑戰性的就是頂棚部位的壁畫,修復人員需要躺在腳手架上工作,一臉的灰。

  上世紀90年代的敦煌,一年有三個季節是在漫天黃沙中度過,「工作之餘比較枯燥乏味,我們每個班組只有一個收音機,閱覽室的書都被翻得破爛不堪,偶爾打打撲克。」冬天的敦煌非常寒冷,為了能喝上熱水取暖,甚至要給暖瓶穿上一層「棉衣」。薛海濤調侃道:「當時西紅柿、黃瓜只有做夢才能吃到。」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薛海濤一呆就是12年。

  敦煌的領導時常鼓勵他:「敦煌雖然苦,但給你留下了很多學習的時間,不要虛度光陰。」對此,薛海濤銘記老師的諄諄教誨,打起精神用閒暇時間來學習。

  敦煌有歷代壁畫5萬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豐富,涉及佛像畫、山水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多種題材,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演變,也體現出了東西方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彌足珍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2年裡,薛海濤每天都和這些壁畫打交道,用他的話說,當時的工作就是「面壁」。他參與修復的壁畫大概有190多幅。「一件事物若無奇特之處,則很難吸引人去探索。敦煌的每幅壁畫背後都有故事,現有的文檔資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細節還有很大的推敲空間,待後人繼續挖掘、探索。薛海濤用一「奇」字來總結敦煌壁畫的精髓所在,並將自己參與修複壁畫的手抄稿用白描的方式等比例畫下來,還備註所有的細節。甚至把別人修復的壁畫也用這種方式保存下來,共計百餘幅。

  「如果說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習讓我學會了走路,那麼在敦煌工作的12年就讓我學會了跑,更紮實地擴充了我的綜合藝術素養,諸多美輪美奐的敦煌壁畫精華,讓我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壁畫藝術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這對我的繪畫技藝和以後的創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我目前創作的70%都歸功於敦煌壁畫,沒有當時的磨礪,就沒有我現在的藝術創新。」薛海濤感嘆。


薛海濤創作的超寫實油畫 《速度與激情》系列

 

出國留學深造 將中西繪畫技藝融為一體

  2005年,薛海濤回到北京工作。勤奮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回北京的第二年,薛海濤獲得一個到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深造的機會。

  「當時符合條件的有37人,只有5個名額。」薛海濤介紹,但必須要通過考試。因為自己在敦煌的學習,他很幸運地被俄羅斯聖彼得堡油畫專業錄取,攻讀研究生。「其實報考油畫專業是受到了我大學期間孫主任的啟發,他曾對我說,工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而未來有條件,一定再去學習西方的油畫,將西方油畫的技藝和我們工筆融合,才能開創出自己的一片藝術天地。」薛海濤坦言。

  薛海濤不忘老師的教誨,積極學習探索西方的藝術形式。結合多年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經驗,最終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他認為,西方的超寫實油畫,在鬚髮上表現不出來的地方,運用工筆的手法可以恰到好處地融合。此外,要將動物或人的機體、服飾等質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其關鍵因素就是對顏色的把控。「西方的色彩學和中國工筆畫的色彩學不同,整體嫁接肯定行不通的。」薛海濤在工筆畫色彩學的色調基礎上,將敦煌的重彩和西方油畫加以融合,其作品有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卻不突兀。他坦言,為了做好色彩的融合與過渡,他在三四年的時間裡嘗試性地畫了200多幅作品,包括人物、風景、動物及人的鬚髮,人體的小汗毛掛著的水珠等。為了探索色彩的融合,薛海濤甚至自己調製顏色,用壞了五六百支筆,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分寸來把控畫面中的色彩。「一方面,我將在敦煌學到的東西巧妙融合到西方藝術中,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法來融合。」

  在薛海濤看來,西方的繪畫是以科學為基礎的繪畫。「達文西畫蛋」的故事眾所周知,薛海濤表示,在俄羅斯留學期間,導師曾要求學生以每小時為一個區間時區,從早到晚連續畫了一個星期的蛋。大部分學生最初還興致勃勃地畫,但畫一個星期,能堅持下來的人越來越少。最後,薛海濤的作品和畫畫的態度打動了導師。「在我看來,細節的處理至關重要,世間萬物都是通過光體現出來,我把暖光、冷光、逆光等各種光線下蛋的形態都體現出來。」薛海濤解釋。

  看起來粗獷、魁梧的薛海濤,骨子裡卻細膩、敏感。他始終認為細節決定成敗。「我細膩的性格也決定了我繪畫藝術的方向。尤其是我在敦煌的磨礪,當年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影響了我現在的藝術態度。」小時候被嚴格管教,大學期間恩師的引導,在敦煌艱苦紮實的工作,到國外的藝術深造……都對薛海濤的藝術創作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薛海濤創作的中國工筆畫敦煌飛天系列

 

  作品是一個人技藝、才華、時間、精力的濃縮。薛海濤在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拘一格,結合自己多年在敦煌的工作經驗,巧妙融合西方繪畫的技藝,創作出了一幅幅自我語言鮮明、體現當下時代面貌和精神的藝術作品。薛海濤表示:「不管繪畫方向如何發展,我都是人民藝術家。」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與學養的積澱和對藝術的不斷追求,薛海濤的藝術前景廣闊。

  據了解,今年9月,薛海濤創作的油畫作品《敦煌飛天》,長39.9米,寬3米。這幅巨作將於2018年元旦在聯合國和平藝術節展出。為迎接2019年北京園藝博覽會而創作的《萬紫千紅》長20.19米,寬1.2米,以各國名花為主題,共包括697種名花,運用工筆、西方油畫的色彩和敦煌的重彩呈現。此外,薛海濤還將用油畫的超寫實的手法體現80版的《西遊記》人物,目前正在擬稿。

用藝術的方式與動物對話

  薛海濤的超寫實油畫使他的藝術獨具特色。精益求精是藝術家一直以來所堅持的藝術態度。薛海濤畫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各類題材都手到擒來,尤其擅長絲毛類動物,他將自己純熟的工筆技法與西方的油畫技藝相結合,刻畫出富有微妙變化的動物皮毛。眼睛更是其創作對象的重中之重,對於眼睛中流露出的那種「神」,他下足了功夫。「這樣,才可以真實表達動物各種不同的神韻。」薛海濤說。他創作的動物和人物都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深受各國藏家青睞。

  薛海濤表示,在俄羅斯的學習經歷讓他受益匪淺,其對人物與動物創作的把握就受到當時的影響,「當時我們的第一節課就是人體解剖課,畫畫首先要了解人或動物的基本骨架結構和肌肉的組織分布。只有這樣,就算是畫長有厚厚皮毛的動物或者身著不同服裝的人物,都可以將其結構表現得更加精準。」

  動物畫的創作比較特殊,想畫好動物,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生活習性和脾氣性格,觀察它們的喜、怒、哀、樂包括苦痛等各種不同的感情色彩和神態。還要了解其在行走、奔跑、跨越、躺、臥等各種動作中的動態,薛海濤通常是以素描速寫的形式記錄下來。他表示,動物也有感情,要畫好它,還要知道它在想什麼,這就是和動物的溝通和交流。

  在薛海濤的動物畫中,畫得最多的還屬貓科動物,如老虎、獅子、猞猁、豹貓等,犬科動物中他最鍾情於狼。藝術家是純粹的,純粹到可以與動物共住一室。這更加方便他近距離觀察、了解狼的生活習性和情感。「我們總認為狼是比較冷峻無情的動物,但實際上它很細緻,會察言觀色,它能讀懂你的情緒。狼還是很情緒化的動物,當它發怒時,上顎會裂開。貓科動物發怒時,眼底會由正常的白色變為藍色。」正是因為這些細緻入微的觀察,讓薛海濤對動物的描繪更加細膩、生動。

  隨著創作的不斷深入,薛海濤的寫生地點從北京動物園、瀋陽獅虎園逐漸轉移到可可西裡、玉樹,而對他觸動最大的是去非洲的安哥拉寫生。在那裡,他發現野生和圈養動物的生態完全不同。「在安哥拉草原上狂奔的那些角馬、獵豹、獅子的神態、動態更具魅力,更有生命力。安哥拉之行對我的創作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和影響。」薛海濤在刻畫安哥拉的動物時,其身上的每一根絨毛,包括眼睛的玻璃球晶體都能清晰到位地呈現出來。多年來,薛海濤以其純熟的技藝和獨特的手法已經創作出《速度與激情》系列作品,目前已經創作到《速度與激情》(1-18),並得到業內人士的肯定。

 
薛海濤創作的中國京劇超寫實人物油畫系列

相關焦點

  • 融東西文化 創快樂繪畫
    在家庭文化薰陶下走上美術教育之路 陳學燕著一襲長袍,眼神清澈,熱情健談,她是左印美術教育機構的創辦人、總校長,深圳市美術家協會少兒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資深西蔓色彩顧問、深圳大學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亞太藝術創意教育交流協會會員,深圳市政府「百萬市民學禮儀」特邀講師。2000年編著《美術教材》,出版並成為深圳市圖書館館藏圖書。
  • 學融中西,意趣天成——羅煥全
    他在融匯中西,藝通古今中獨樹一幟的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影響播及海內外。羅煥全從事山水畫創作二十餘年,奮發勤勉,孜孜以求,不局限於古人成法,更多地汲取民族文化的精粹,其創作理念為「是我非我,非我是我;我身塵中,我心塵外;我夢青山山夢我,心如明月月如心;一任自然,平淡天真」。
  • 華帝×快手「煙火·相融國風文化盛典」,唱響敦煌大漠傳奇
    10月23日,華帝攜手快手平臺,聯合千年文化大IP「敦煌莫高窟」,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舉辦了「煙火·相融國風文化盛典」暨華帝2020年品牌發布會。作為廚電界的國潮代表,華帝發布會的內容除了關係到廚電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思路,還對中國歷史廚房文化推廣提供了新思路,對國風文化推廣及增強文化自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印象》:書畫新視野·筆墨如其人
    作為當代最權威的美術理論家之一,潘公凱先生耗費幾十年心力,以中國傳統筆墨研究為基礎,提出中西兩大藝術體系「互補並存,雙向深入」的學術主張,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潘公凱說:「我們現在研究筆墨,就好比是在拯救珍稀動物,在世界性的視覺文化的這樣一個大的範圍當中,中國這條視覺文化的文脈是非常珍貴的,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不是我們自己抱著獨佔,我覺得是應該貢獻給全人類的。」潘公凱臨顧愷之潘公凱先生是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但在繪畫創作中,卻沒有接受過父親的教導。
  • 東亞文化比較研究的新視野
    日本著名學者小峰和明長期從事日本中世文學研究,近20年來更是突出東亞區域文化的整體性學術立場,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值得中國學者大力借鑑。近日,筆者有幸在北京與小峰和明教授請益學問,圍繞「東亞文化比較研究的新視野」這一主題,從方法論角度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標等進行了認真的討論。
  • 美術研究|論自然科學與中西傳統繪畫體系關係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繪畫不同,它本身並不建立在單眼的鏡頭式觀看的基礎上,因此,西方繪畫的危機,並不是中國繪畫的危機,相反倒是證明它的價值,恢復其自信的轉機。關於這點將在本文結尾部分進一步討論。中西繪畫體系的不同[4],最明顯地體現在各自的空間表現之上。英語空間space,有時亦指room,place,多與建築環境有關。
  • 融雕刻與繪畫於一體的蛋雕藝術,欣賞一下蛋文化!
    它融雕刻與繪畫於一體,運用複雜多變的雕刻技法,終於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來看看這位吧友帶來的蛋雕大師的優秀作品吧!聞福良,男,1956年3月生於陝西楊凌,中國唯一獲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蛋雕藝術家,被稱為「中國蛋雕第一人」。在世界工藝美術舞臺上,蛋文化已有百年的歷史。
  • 「神州新視野 文化上海灘」——2019滬臺青年夏令營參觀麥可將文創園
    「神州新視野 文化上海灘」——2019滬臺青年夏令營參觀麥可將文創園 2019年08月07日 09:3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位於七寶的麥可將文創園,經過臺商連泰瑞多年打造,成功由老廠房轉型升級為國內第一座以手作體驗結合工業設計為主題的文創園區,聚集各方的優秀文創業者,例如來自臺灣的地方文創名片代表「紙箱王」、百年木工文化品牌「青木堂」、木質禮品原創工坊「青木工坊」、集結手作人的「手創聯盟」、東方美學代表「設計中國」等共30家不同業態的匠人小店於此集結,完美的結合匠人、文化
  •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國畫
    對於中、西文化來說,過去100餘年的歷史是雙方碰撞最為激烈的一段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之後,在西方文化「西學東漸」的影響下,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作為兩種主要的繪畫樣式,中國畫與西方油畫孰高孰低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結果常常是對中國畫的創作模式和藝術價值持懷疑態度,覺得保守、老舊、形式雷同,其實,這種見解大多是基於沒有對中國畫深入理解後的一種膚淺解讀。但是,這種言論影響範圍很大,一些藝術高校的學生甚至都覺得西方油畫比中國畫更高級。作為傳統文化珍貴的財富,中國畫面對西方繪畫藝術所面臨的尷尬處境,令人深思。
  • 自信的中西文化碰撞
    海外網「發現中國」採訪團隊對藝術節的盛況做了融媒報導,向全世界的網友們展現了走在文化創新前列的上海藝術風貌。作為中國最有藝術氣息的城市之一,上海自近代以來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匯地。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這顆閃耀在東方的明珠以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向人們講述著絲路精神、中國故事。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 在園林中演繹別樣中西文化結合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 方婧)10月1日——10月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與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將在北京園博園上演。本次活動將充分利用園博園歐洲園廣場的條件,上演戲曲及時尚音樂會,融戲曲、音樂、園林為一體,給市民帶來不一樣的視聽感受。
  • 《百駿圖》:清朝宮廷「洋高官」的中西繪畫大融合範本
    百駿圖局部郎世寧 1688 出生於生於義大利米蘭,27 歲的隨著耶穌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在此之前,年僅 27 歲的郎世寧在歐洲繪畫界已經小有名氣,甚至還為教皇畫過畫。憑藉畫畫的才能,1715 年,他一到中國就被招進宮中,先後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後憑藉繪畫官居三品,堪稱奇蹟。
  • POROS FAVOUR餐具融匯中西文化 展現別致品味
    而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少陶瓷品牌將中西文化體現在了陶瓷餐具中,而POROS FAVOUR餐具就是其中之一,其生產的餐具讓消費者感受到了中西方餐具文化的多樣性,並打造了一系列寓意十足、精美的陶瓷餐具。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圖文及視頻專題)融格致文化 創弈棋特色——上海市格致初級中學...
    (圖文及視頻專題)融格致文化 創弈棋特色——上海市格致初級中學(應昌期圍棋校區)揭牌儀式時間:2020/9/1 18:20:52 來源:東方網教育頻道    作者:陳樂 秦嘉瑩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徐甦敏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二輯今年底出版
    本報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羅馬梵蒂岡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研究成果。     為深入挖掘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的價值,推動歐洲藏漢籍的回歸與中外學術交流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於2018年4月9日在北京義大利使館聯合舉辦「《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推介會」。
  • 中塔口小學開展紅領巾「創未來」科學幻想繪畫比賽
    為積極響應全國少工委開展的紅領巾「創未來」創新創意創造徵集展示活動,4月16日,中塔口小學精心策劃組織全體少先隊員進行紅領巾「創未來」科學幻想繪畫比賽。少兒科幻繪畫是少年兒童在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想像,應用繪畫語言創造性表達出對宇宙萬物、未來人類的生活、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遐想而產生出的繪畫作品。
  • 從「刷屏」杭州的創世紀 看融信HELLO交付的首次落地
    近日,作為杭州樓市的首個「兩人萬搖」,融信保利·創世紀(備案名:創世邸)一期終於迎來交付,接受來自業主和整個城市的目光檢驗。  如果說一個項目的交付,是整個體系長期以來的用心和努力的凝結。作為融信【世紀系】首作 -- 創世紀,從案名亮相到成為杭州首個「兩萬人搖」,再到交付,它如同一個歷史見證者,見證著杭州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的日新月異。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晚清危機語境中,中國轉型之「古今」問題始終與「中西」問題相糾纏。因而,「中西古今」成為中國啟蒙運動的一個特定的核心命題,這也是中國之外源型現代化的一大思想表徵。嚴復的中西融合論立基於社會進化論,從現代文明的視角,以富強為其旨,主張大力攝取西方現代文明,改革中國文化中的舊宗法傳統,實現中西新舊的融合會通。
  • 創時空設計丨建發·中央灣區:於創新中定義生活
    一面是江潮綠林的靜雅,一面是城市新中心的繁昌,建發在此再度攜手創時空設計,營構清雋爾雅的當代人居範本,以一場當代的創想、人文的禮遇,賦予生活更多儀式感。創時空設計在執筆其樣板房時,敏銳捕捉當代藝術的創新形態,將地域、自然、文化、材質等轉化為獨特的視覺語言,於空間中營造靜謐、閒逸、純粹的情感體驗,以豐沛藝術創造出人文情致,為生活提供煥然一新的美學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