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是我的同事肖立晟博士為我的新書《宏觀中國》撰寫的書評。立晟現任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也有著在業界擔任首席宏觀研究員與首席經濟學家的豐富經歷,是世經政所新生代研究人員的代表。不過,每每到酒酣耳熱際的時候,立晟就會埋汰我,說是我把他誆進世經政所的。話說,這是一個2011年春季的午後,立晟在我們所進行了面試之後,來他未來的東家國際金融研究室打探一下情況。當時,研究室裡只有午睡後剛醒來的我。我一看這哥們,目若朗星、面若敷粉、身材健碩、非常羞澀。聽說立晟可能要來我們室,而且手裡已經攢了一大把Offer之後,我立即精神抖擻,使盡渾身解數開始忽悠。聽立晟事後回憶,大致是給他列舉了我們所宏觀團隊的優勢,以及來我們所的種種好處。例如,兄弟快來吧,來了之後你就坐我對面,我們一起研究一起喝酒一起奮鬥;又如,兄弟,雖然我們社科院待遇的確很低,但我們這裡課題很多,報銷也比較寬鬆,真實待遇並不低,小時工資率很高;再如,兄弟,(故作神秘狀、壓低聲音),聽說咱們未來還可能解決住房問題。只聽得立晟心旌神蕩。後來,立晟謝絕了其他高校的邀請,在2011年秋季來我們所工作。一來之後,發現我不見蹤影,原來我遠赴哈佛做訪問學者去也。盼了一年後,立晟終於等到我回來,我卻被所裡調去國際投資研究室。這麼說吧,在同一個辦公室裡一起廝混的願景成為了泡影。再後來,八項規定出臺後,課題經費使用變得非常嚴格,立晟發現自己的真實收入顯著低於預期。再再再後來,所謂的住房問題遲遲沒有解決。。。每每,在數落完我後,立晟通常會和我再喝上三杯。不過,戲言之外,其實立晟非常喜歡世經政所這個平臺,以下這篇文章就是明證。立晟也是我們所成長最快的青年學者之一,他的宏觀研究與國際金融研究早已名動江湖。在加入我們所之前,立晟還有「南開好身材」之譽。不過,研究生活誨人不倦,歲月也是把殺豬刀,立晟的好身材慢慢消失,逐漸和我們同流合汙啦。
上圖是立晟剛來世經政所後不久,我們去雲南調研影子銀行時的照片。他當時還未被研究生活摧殘。。。
張明是我在社科院的同事,最近給了我一本他的新書《宏觀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與資產配置》。我花了整整一個上午通讀全書,讀罷酣暢淋漓,感覺意猶未盡。正如何帆所言,這是一本非常難得,能同時兼具專業和科普兩類特質的宏觀經濟分析著作,當然也是張明的得意之作。
張明是一位非常高產的學者。他的第一本隨筆集《覺今是而昨非》,是我當年讀博時在書店偶得,至今還擺在我家的書架。進所工作後,我倆正好在一個辦公室,他出版的書都會送我一本,每次讀後收穫頗豐。這幾年他同時兼顧智庫和市場的工作,繁忙之餘,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完整的宏觀經濟框架,為本書做研究儲備。今年碰到疫情,整個春天他枯坐在書齋,集中精力打磨這本著作,最終一氣呵成,這也讓整本書保持了高度的可讀性。
在社科院世經政所做研究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這裡不像傳統高校,每個人忙著跟蹤最前沿的文獻,學習最抽象的模型,解決最複雜的內生性問題。也不像證券市場宏觀經濟研究,每天追逐熱點,尋找宏觀經濟數據的蛛絲馬跡,猜測央媽的微妙心思。世經政所更像一個「傳幫帶」的研究團體。每個人進所之後,都有前輩高人悉心指點,手把手的教你寫作和演講。我記得我剛進所的時候問過張斌,怎麼樣才能把研究做好?他跟我說,你可以多看看張明寫的東西。我當時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妙處,在所裡蹉跎兩年時光之後,我才懂得其中的深意。
寫作有三個層次,「通順、乾淨、有趣」。大多數時候,如果對現實世界沒有深刻的理解,博士生寫的學術論文,可以把話說通順就很好了,一般很難做到乾淨這個層次,更遑論有趣。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聯繫的社會科學。在學校,大多數學生看不到真實社會的運轉規律,所以,會將自己在文獻中看到的新鮮東西一股腦塞到論文中,文章難免晦澀冗長。要想把文章寫得乾淨,必須有清晰的底層邏輯。如何把複雜的底層邏輯講得通俗易懂,是世經政所「傳幫帶」訓練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何帆曾經跟我說,如果你見到了總理,你能否只用一句話向他解釋什麼是「巴薩效應」?在這方面,張明是高手。他善於用直白的語言把複雜的道理編成簡單的故事,讓人覺得生動有趣。
在這本書中,有幾處簡潔的分析讓我覺得耳目一新。例如,對房價的分析框架,作者直接從供需兩方面切入分析各大城市房價的合理程度。在房地產需求方面,作者選用了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比率、工作人口與常住人口比率、在校小學生人數增速與優質公共資源數量等四個指標。在房地產供給方面,選用人均土地購置面積與人均庫存水平兩個指標。基於這一邏輯,作者在2017年判斷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價格上漲潛力較大的城市包括成都、海口、天津、寧波等,而下跌概率較大的城市包括貴陽、青島、合肥、廈門等。2018-2019年房地產市場的變化也驗證了他們當初精準的判斷。看得出來,在指標選取方面,張明下了一番心思,既包含了人口結構、服務業演變等長期因素,也覆蓋了土地供求等政府短期財政壓力指標。在給定金融總量指標的前提下,分析各個城市這些結構性指標的差異,就可以判斷出各大城市房價上漲和下跌的概率。
書中也提到了個人擇業和機構投資最關心的問題,未來10年有哪些快速成長的行業?張明從勞動力數量、人力資本、實物資本、技術與制度這5個層面,展望了未來10 年中國將會湧現出來的快速成長行業。除了傳統的醫療養老行業外,他特別提到了財產稅與教育改革催生的新興行業。第一個行業是稅務諮詢行業。當大家生活逐漸富裕之後,合理降低稅負將成為大眾需求,這就給稅務諮詢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第二個行業是公益慈善行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錢人越來越多,稅收制度改革不可避免的會提高遺產稅稅率。這個時候,富人會發現,與其把資產在繳納很大比例的稅收之後留給子女,不如將一部分資產捐贈給慈善事業(這通常可以免稅)以實現名利雙收。事實上,歐美國家的慈善基金之所以非常發達,也與歐美國家通常實施較高稅率的遺產稅密切相關。所以,如何打理高收入人群的慈善事業也是值得關注的行業發展方向。此外,書中看好中國未來的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市場,以及天使投資等與企業創新相關的融資工具,這也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相一致。應該說,這是我在市場上看到的最全面的行業展望,涵蓋了中國宏觀經濟的方方面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款能夠符合讀者的需求。
張明是餘永定老師培養的博士,研究方法和餘老師一脈相承,實事求是,不喜故弄玄虛,在學問文章上很少刻意引經據典掉書袋。不過,嚴肅學問之餘,他卻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我們研究所國際化程度較高,很多研究人員在科研之餘喜歡品味紅酒,甚至有些海外學者來我們所開講座前,會先喝一杯紅酒,保持亢奮的演講狀態。張明更是無酒不歡。我們國際金融室原本是一個嚴肅認真的研究團體,在他的薰陶下,討論研究的方式突然就變得活潑多樣了,大家的研究能力和酒量都呈線性增長。單位研討會很多,學者之間免不了會有學術爭論。在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張明會不由自主的說「這樣,我舉個例子…」,很多時候,還沒等他把例子舉完,對方已經開始新一輪反駁了。最後談著談著,就下館子開懷暢飲了。這種學術爭論的方式,會讓人覺得很過癮,也很歡樂。
如果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張明當年謝絕市場高薪,潛心從事經濟學研究,我想最重要的是這份工作能夠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希望這份快樂能夠隨著這本《宏觀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與資產配置》傳遞給每一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