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給就業率注水的現象依然存在。
不得不說,這是「靈活」被運用得最靈活的一次,這是自媒體的存在感被「刷」得最高的一次。而之所以讓「靈活就業」和「自媒體」成為打造就業率的兩大主力,或許就是因為今年教育部對就業率的統計有了新的要求。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但教育部這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做出的對應調整,前提還得是實事求是。
早在2013年,新華網的一則報導就總結了當時就業率造假的各種招式——妙招:開網店找公司「假就業」;土招:刻假公章「假裝」就業;奇招:班幹部幫舍友「被就業」;囧招:小超市「籤」二十畢業生;絕招:百元網購假就業協議……
只不過現在,某些學校的造假藉口和方式,又「與時俱進」了。
而幾乎每年,教育部都要表態,要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造假行為嚴肅處理。比如,早在2006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表示,「從明年起,教育部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我們只看到了造假方式的花樣百出,鮮見一些高校的具體負責人受到嚴厲查處。這或許也是造假現象難以得到遏止的重要原因。
廣州某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一位畢業生就反映稱,自己被「靈活就業」,輔導員還一片良苦用心地告訴他,「之所以『出此下策』,是為了不讓較低的就業率數據影響學校之後的招生。」你看,勸學長騙學弟學妹,都這麼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然而,虛假的就業信息,不僅沒有任何參考意義,對考生、對教育管理部門、對外界都是一種誤導。而當各大高校紛紛習慣了就業率造假,當社會各界提起畢業生就業率都是會心一笑時,那麼就業率就失去了統計的意義。
學校帶頭造假,輔導員輔導造假,甚至威逼利誘學生造假,這是最糟糕的「最後一課」。一些高校需要認識到,就業率造假毀掉的不僅僅是就業數據的參考價值,還是「一屆又一屆」的誠信。
眾所周知,今年全球疫情肆虐,再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很多企業單位收縮了招聘計劃,媒體也報導了諸多畢業生找工作難的現象。如果一些高校就業率不理想,公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耍花招把數字做得過於漂亮,反而是在是愚弄公眾,誤導決策。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