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嚴打高校就業率造假

2020-09-05 透過浮雲的雨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記者不調查,新聞不報導,還真不知道有高校幹出這麼不靠譜的事情。簡單一琢磨,也就明白了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當下看,就業數據好看了,高校、教育主管部門、當地政府臉上都有光了,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就業難度本身非常大,從上到下,制定出臺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以確保保就業任務的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逆勢而上的數字更能體現領導水平和落實工作的力度,難免有些人不甘人後,總得折騰點動靜出來。

其次,畢業生就業率高,說明學校辦的好,教的學生能很快找到工作、適應社會,這牛一吹出去,業內讚賞,主管部門認可,每年招生時,就衝這麼高的就業率,家長和學生還不得搶著來,有了好生源,學校就有了發展提升的好基礎。而且經費撥款、專業規模也都跟上來了,學校和專業更「吃得開」。於是有的學校拿畢業證、學位證、個人檔案說事。若學生畢業前未籤三方協議,休想拿到這些要緊文件。甚至還有老師語帶威脅:「畢業證、學位證還在學校,話怎麼說,表怎麼寫,你們應該清楚。」

為什麼說不靠譜,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總不能逼著學生再籤一個保證書吧,保證不洩露「就業的秘密」。學生拿到畢業證,很有可能轉臉就把學校賣了。要不然記者怎麼會那麼巧就碰到了高校裡的事情。事情曝光,調查介入,別說政績了,給學校造成的只有負面影響。

事實上,上級就業指標的壓力的確應該層層傳導,把責任落實到人,但應該體現在政策的執行上,多一些就業指導,多一些關心幫助,而不是用一些造假的數字糊弄人。難道大學生在走出象牙塔、邁入社會的第一步的時候,就要接受這樣弄虛作假的教「最後一課」?如此「言傳身教」,難道就是高校的育人之道?條條校訓難道只是講給學生好聽的?

就業率造假,關乎學生切身利益,關乎高校誠信,絕不可容忍。還有最關鍵的一條,這樣「注水」的就業率只是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反而積累了社會矛盾,實際上影響決策部門對就業形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

事實上,教育部門一直致力於打擊就業造假問題,明令要求各高校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但從實際效果看,可能還得在具體舉措上多下功夫,要不然這種對付上級、糊弄學生的作風很難禁絕,必須要有手段讓造假行為無處遁形,從而倒逼高校就業工作的規範。

相關焦點

  • 造假方式層出不窮 如何遏制高校就業率「摻水」亂象?
    近些年來,很多高校為了拿出一份華麗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手段層出不窮。早在2006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表態,教育部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  今年6月,教育部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再次強調要堅決杜絕虛假籤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
  • 高校就業率造假就是形式主義
    島叔在某地方政府官網看到,「實現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被納入「六穩」「六保」重點任務。於是,上級指標壓力就層層傳導到了學校和輔導員身上。「滿世界找人,追著學生問就業。」某高校輔導員告訴媒體,學生如何就業、打算何時就業,輔導員無權幹涉。但上級下達的就業指標是要完成的,如同刀架脖子。除上級給出的就業指標壓力和學校間競爭需要,就業率高低還與高校自身利益息息相關。
  • 高校就業率造假,不就業不給畢業證,該如何整治?
    其實高校就業率的造假,在前幾年就開始了,因為很多高校需要完成上面給出的任務,或者達到自己的標準,而這些標準或者任務就關係到學校以後的招生率所以就業率的造假不但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更會影響後面學生的報考,面對不真實的就業率,考生更不知道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既然要整治高校就業率造假,我們要找到就業率對高校有些什麼影響。首先高校就業率是評價學校的一大指標,這個指標影響著教育部對學校的調整以及學校對各個專業的側重程度。今年的情況是特殊的,但是還是有許多學校不切實際的想要搞就業率,在他們看來就業率造假也比就業率低要好看。
  • 大學就業率為什麼要造假?
    一些高校製造「被就業」「假就業」,造成就業率變成「注水」數據,其實也不是新鮮話題。就業率是高校教育質量和市場認可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表面上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製造畢業生「被就業」「假就業」是為了就業率數據好看,實質則是為了給學校的招牌添加「含金量」,以虛高的就業率作為爭奪優質生源和擴大招生規模的資本。
  • 俠客島:高校就業率造假就是形式主義
    島叔在某地方政府官網看到,「實現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5%以上」被納入「六穩」「六保」重點任務。於是,上級指標壓力就層層傳導到了學校和輔導員身上。「滿世界找人,追著學生問就業。」某高校輔導員告訴媒體,學生如何就業、打算何時就業,輔導員無權幹涉。但上級下達的就業指標是要完成的,如同刀架脖子。除上級給出的就業指標壓力和學校間競爭需要,就業率高低還與高校自身利益息息相關。
  • 為什麼部分高校存在就業率造假現象?4種可能的原因分析
    所以對於大家而言,肯定希望能夠看到一個真實有效的就業率,以此作為志願填報時的參考。畢竟很多學子對於高校並不怎麼了解,實際情況如何也只看到了表面。對於高校而言,他們也清楚學生們的這一想法,於是對於就業率這個數據則是看得很重。對於部分綜合實力強勁的高校,因為他們原本實力就很強,就業率不用愁,所以他們的數據一般都是真實可信的。然而部分實力較弱的高校,真實就業率其實並不樂觀,但是他們卻願意製造」虛假繁榮「的高就業率現象,背後又是怎樣的原因呢?
  • 「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給就業率注水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得不說,這是「靈活」被運用得最靈活的一次,這是自媒體的存在感被「刷」得最高的一次。而之所以讓「靈活就業」和「自媒體」成為打造就業率的兩大主力,或許就是因為今年教育部對就業率的統計有了新的要求。
  • 「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給就業率注水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得不說,這是「靈活」被運用得最靈活的一次,這是自媒體的存在感被「刷」得最高的一次。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
  • 核准高校就業率 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據媒體近期報導,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方法。
  • 高校就業率造假:「政治任務」層層下壓 學生「假就業」「被就業」
    今年6月17日以來,教育部啟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要求各地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並開通了畢業生本人核驗渠道,對本人畢業去向信息進行核實。深一度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眼下仍有部分高校,為「保護」自己的高就業率,還在說服畢業生繼續完成「假就業」。
  • 天下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久矣
    近日,一則關於高校畢業生的新聞登上熱搜。別偷我小熊啊-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讀醫的,畢業填的單位是我爸的空調維修部天下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久已。一直以來,教育部出臺了很多政策,就為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都說2020年是最難就業年,因為疫情原因,不少公司裁員、破產,大家為了交差紛紛工作造假。
  • 光明網評論員: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高校就業率造假不是一個新問題,只不過在今年突發疫情的背景下,相關造假所導致的結果尤顯突兀。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 馬上評丨「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澎湃特約評論員 與歸「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給就業率注水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得不說,這是「靈活」被運用得最靈活的一次,這是自媒體的存在感被「刷」得最高的一次。
  • 「遇核查就說做自媒體」:高校就業率造假該如何治理
    一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上的冥頑不化,也由此可見一斑。而其治理則關鍵在改變就業數據利益化。就業數據利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就業數據,連著高校的學生就業表現,也關乎屬地教育、人社等部門的就業政績。其二,就業數據是當前評價高校辦學質量的一大指標,也是其調整學科和專業的重要依據。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拉低,可以理解。
  • 高校就業率造假問題:遇部門核查就業,就說做自媒體
    ……近日,有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這既黑了自媒體,也是對就業情況核查的敷衍。一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治理的關鍵在改變就業數據利益化。所謂就業數據利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就業數據,關乎屬地教育、人社等部門的就業政績。
  • 高校就業率造假調查:有學生為拿畢業證被迫網購證明
    ●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籤約的高峰期,不少高校仍然以各種硬性或軟性條件要求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 高校縱容甚至鼓勵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會使大學誠信教育在最後一課崩塌,甚至可能讓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後作出錯誤的道德選擇● 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採集、核實及分析,應分短期、中期和長期建立追蹤統計和分析機制
  • 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 江東時評|豈能任由高校就業率人為「注水」
    ……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 教育部相關通知中,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這原本是為適應新就業形態而出臺的新規,卻在具體實踐中被部分高校當成了就業率注水的依據,「自媒體就業」「靈活就業」一度成為裝入難就業畢業生的「大籮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