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2020-12-25 環球網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

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愛沙尼亞

全面引進偵測軟體防學術剽竊

愛沙尼亞全國高校系統自2013年起,在全國高校和學術界全面引進了軟體「剽竊偵測系統」,以偵測教育及學術界的剽竊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

據介紹,這個偵測軟體可以對高校教育和學術資料庫內的各類考試論文和學術研究論文進行單一或群體的智能化偵測,並得出是否剽竊的結論。

被偵測的論文包括那些來源於英語材料的愛沙尼亞語論文和來源於愛沙尼亞語材料的英語論文。

塔爾圖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說,軟體的開發和在高校教研系統的應用,對於防止和杜絕學術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於保護學生、教師和其他教研人員學術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並為打擊學術剽竊造假提供參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偵測剽竊行為。

美國

專業期刊設「關卡」設專門機構追查

在美國,科研成果報告能否在相關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是評判該成果是否得到認可的重要標誌。因此,專業期刊是美國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關口。

在美國專業期刊發表論文一般都要經過幾道「關卡」。以美國著名專業期刊《科學》為例,該期刊有一個專門的審稿編委會,由來自全球的100多名頂尖科學家組成。他們負責審定提交給《科學》的各類論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這些論文中只有約四分之一能通過編委會審查。此後,該期刊還會請外單位專家對論文匿名評議。

對於「高風險」論文,這份期刊的審查工作異常嚴謹。所謂「高風險」論文,是指那些可能與人們直覺相悖的科學發現,以及有可能引起媒體或政界強烈關注的具有轟動效應的研究成果。

對於這些「高風險」論文,除常規審查外,還要額外再接受一層審核,如要求論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論文原始數據等。

美國政府部門中負責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是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該機構專門調查和處置那些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的不誠信行為,並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違規情節和處置決定。

「研究誠信辦公室」的經驗表明,調查、處理學術腐敗,不能只靠科學界和科學家的自律,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後盾。自律和同行間的彼此監督固然重要,但由於學術腐敗被戳穿意味著身敗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傾向於對同行質疑採取敵對態度。在美國,這很容易引起官司。

為此,「研究誠信辦公室」採取的方針是,揭露、調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內情的科學界承擔,但對於調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證人等,該辦公室則準備了一整套非常細緻的對策。

紐西蘭

學生論文造假 教師負連帶責任

以梅西大學為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會連同指導教師的姓名公布在網上,一旦發現論文有剽竊嫌疑,根據程度不同,指導教師將承擔連帶責任。

這些規定均被寫入大學《學術誠信政策規定》《違反誠信制度的處理辦法》等校規中。

除用懲罰手段進行約束外,梅西大學還採取授予榮譽學位稱號的方式鼓勵學生保持誠信。這些榮譽學位稱號是校方在正常學位之外授予學生的一種獎勵,是學生良好表現的證明。

不過,一旦在校期間有誠信「汙點」,無論成績多好,都無法獲得榮譽學位。

英國

反剽竊課程 避免「非故意」剽竊

鑑於2017-2018學年牛津大學學生學術剽竊事件數量創下紀錄,校方開設專門課程,指導學生正確引用參考文獻,避免「非故意」剽竊。

除了解哪些做法會構成剽竊以及正確的論文引注方法,學生還將經由這門課了解防剽竊軟體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竊課程主要針對研究生,同時歡迎本科生聽課。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牛津大學認定53名學生在2017-2018學年有學術剽竊行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一數字在2010-2011學年為7人。

羅馬尼亞

碩博必修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

近年來,羅馬尼亞論文剽竊、文憑造假等腐敗案例頻頻見諸報端。

去年1月,羅馬尼亞教育部發布新聞公報說,因個人創作和科學研究在碩博學業中佔比很重,故從2018-2019學年開始,學術道德和誠信課程將成為碩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課,但對本科生這些課程仍是選修課。

根據羅馬尼亞教育法,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制定大學道德和專業準則,通過教育、行政和技術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應的懲罰手段,確保學士、碩士及博士論文、學術論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創性。

法國

嚴謹學術氛圍+整體評價體制

法國各研究單位除提倡加強行業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過制定行為準則和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等措施,來創造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和相對寬鬆的整體評價體制,防範學術腐敗。

比如,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學倫理委員會,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準則和條例,內容涉及防範科研舞弊和非法佔有科研成果等,並且規定了研究人員在科研評估等方面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教育研究人員尊重科學倫理,正確處理個人研究自由與社會義務的關係,委員會尤其重視對科研人員的整體評價,避免研究人員因過度追求眼前利益鋌而走險。

其實,學術腐敗的手段五花八門,其主要原因是名利競爭日趨激烈,以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緒所致。

防範學術造假需要剷除產生這種現象的土壤,營造正直嚴謹的社會氛圍,這是任何行業規範所無法代替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外國如何打擊學術造假:引進偵測軟體,教師承擔連帶責任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愛沙尼亞:全面引進偵測軟體防學術剽竊愛沙尼亞全國高校系統自2013年起,在全國高校和學術界全面引進了軟體「剽竊偵測系統」,以偵測教育及學術界的剽竊行為,保護智慧財產權。
  • 教育部:高校教師評職稱,嚴打弄虛作假、學術不端
    各級主管單位都需要做好備案,尤其是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等重要指標,需要多重考核,評審標準不能過於單一,要多元化對待。,本次文件再一次強調了社會監督的重要職能,群眾有意見,上級就應該作出反饋並採取相應措施。
  • 2018大牛學術造假,一圖七用、編纂數據、剪接圖像、憑空捏造
    韓春雨2016年,「良心導師」、「學術先鋒」韓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發表了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文章。這一發現自然引起轟動,但該「重大結果」卻一直未能被各方重複,最終被業內學者廣泛質疑造假。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天津大學父女學術造假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對於此事,筆者談幾點個人看法:首先、教育部出重拳嚴懲學術造假行為、淨化高校學術研究氛圍,已經是大勢所趨、實行「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學術乃天下公器,不可有半點虛假,造假敗壞了科學群體的聲譽,對之必須「零容忍」;學術造假的危害突出表現在:①造假不是個案,人們普遍意識到了其嚴重社會危害性,故而能夠引發集體共鳴,共同聲討;②科學家造假,相比起普通人造假來說,其社會影響更加惡劣,直接關係到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 學術造假:誰是幕後推手?
    上海大學的教授陳湛勻因為兩項學術成果認定為抄襲,近日被全國通報,隨後免去了博士生導師等職務,陳湛勻不是第一個因為學術造假倒下的學者,他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近年來,學術造假事件頻頻曝光,造假者前赴後繼,學術造假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在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利益驅動呢?央視經濟頻道主持人王小丫與著名財經評論員何帆和劉戈共同評論。
  • 學術造假和食物造假,哪個危害更大?
    但學術造假最大的危害是社會示範效應,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個國家學術聖殿的論文都是假的,那麼假貨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在信中,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持續多年進行學術造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三張圖存在造假嫌疑;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
  • 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論文造假,業內人士:該拿造假的學術權威...
    此外,自然科學基金委還查處了「南京農業大學張峰等人發表的 3 篇論文存在數據造假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李釗等人發表的論文存在數據造假的問題」、「西安交通大學乞豔華抄襲剽竊他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廣西中醫藥大學李晶抄襲剽竊他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並冒籤他人姓名」、「哈爾濱醫科大學王佳通過第三方公司代寫代發論文」、「浙江大學楊介鑽通過第三方公司有償修改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
  • 美國學術造假進監獄,中國呢?
    中國有很多更為嚴重的學術造假,處罰卻往往輕描淡寫中國學術造假屢禁不止,英出版商撤造假論文中九成半屬中國學者在各國,學術造假的事件都不少見。2010年,中國科技部曾組織對科研造假行為進行調查,根據《自然》雜誌,在調查涉及的中國6家頂級研究機構的6000多名科研人員中,大約1/3承認有過剽竊、造假行為。而中國國情研究會調研員董協良調查則發現,每年網上揭露的國內學術造假事件大約有100起。由武漢大學進行的調查更估計,中國買賣論文等造假行為的市場在2009年就達到近10億元人民幣。
  • 今日話題:美國學術造假坐牢,中國呢?
    「愛滋病疫苗有很大的社會需求,韓利用這種期盼心理以欺詐手段浪費了數以百萬計美元的納稅人資金,他必須坐牢,以儆效尤。」檢察官尼古拉斯·克林菲爾德接受採訪時說。2、在很多國家,出現了這樣的事情,後果常常十分嚴重因為學術造假就遭遇牢獄之災確實比較罕見。但韓東杓案並非孤例。
  • 哈佛大牛學術造假,誰的鍋
    10月18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式發文要求停止兩項關於人羊膜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因為這些試驗導致兩名患者失明。  10月26日,撤稿觀察網開放了撤稿論文的資料庫。10月2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停止了另一項關於心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  幹細胞研究之所以受推崇,是因為它們的分化潛能。當人體組織或者細胞因某些因素受損時,可以利用幹細胞生產用於替換的組織或細胞。
  • 學術造假——利字當頭換當頭一棒
    近些年,論文、學術、比賽「造假」一直備受爭議。科技部官網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不久前的11歲「神童」陳同學研究癌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新聞,這可能就是學術造假從娃娃抓起的全國典型。
  • 南開大學校長疑似論文造假被質疑,學術造假何時休?
    這些論文涉及曹雪濤及其同事在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做的部分研究工作。 回顧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 據中國新聞周刊17日報導,截至發稿時,在最初曝出曹雪濤論文造假的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能檢索到有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濤的論文已超過40篇。
  • 範上達院士及其多篇論文被指學術造假
    據香港大學學術庫資料,今年63歲的範上達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講座教授,其發表的文章目前多達967篇。他曾通過右葉肝移植創新了「成人—成人活體肝移植」方法,該方法現已在全球普遍使用。2005年,他曾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並於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已經嘗試和範本人聯繫,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得到回信。」
  • 嚴打造假考試轉難需過英語關 加拿大入籍人數大減
    嚴打造假考試轉難需過英語關 加拿大入籍人數大減   中新網7月5日電 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導,加拿大聯邦公民及移民部周二(3日)公布最新數字顯示,今年第一季度(1至3月),移民入籍獲批人數共42,133人,去年同期有61,984人,減幅為32%。
  • 學術造假後,懲罰、追回經費、撤搞,就夠了嗎?
    圖片來源:pixabay 然而每當一件論文造假案被揭發時,一般社會大眾或者不少學術界的人士所關注的焦點,通常只是在「造假的人有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被虛擲的研究經費能不能被追回」、「已刊出的論文是否被撤稿」這些方面而已(關於撤稿這點,臺灣的學術單位與官方其實是毫不在意的)。
  • 「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學術造假」用英語怎麼說 2011-07-26 16:15 來源:北京新東方 作者:
  • 連續 兩個學術造假的炸彈被引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
    所有的條帶都放在相似的背景上,表明它們是從其他來源複製和粘貼過來的,或者是電腦合成的。 除了數據圖本身,這些論文的柱狀圖也很有規律:以灰色調居多,左邊是黑色條,每幅圖都是雙邊誤差線。
  • 如何從根本上扼止住愈演愈烈的學術造假|魏子檸
    學術造假在一些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目前我國的學術造假是世界上最嚴重國家之一。上至「985」大學教授、校長、院士,下到一般科技工作者,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別是,最近曝光的一些著名大學的校長、院長涉嫌學術造假,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為什麼這麼多人不惜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鋌而走險呢?
  •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雜誌合作「淘金」
    也就是說,偶然被舉報的一篇抄襲文章,被發現與其他5篇論文使用了大量相似文本和同樣的圖標及檢測結果。毫無疑問,根據這些查重比對結果,這篇文章GMR7730是一篇抄襲文章。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不同SCI雜誌的文章都有這個一樣的圖3呢?是不是所有的這些文章均是中國作者呢?有沒有可能這些中國作者的文章是互相抄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