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 撰文
金亮 | 音頻
陳炯 | 版式
針對調查發現有些高校存在畢業生就業虛假籤約等行為,教育部決定從7月15日起通過全國高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向2020屆已就業高校畢業生發送手機簡訊,提醒畢業生及時登錄「學信網」查詢本人就業狀況,同時要求各地對存在問題的所有信息進行逐條核實、逐一查處。
教育部強調,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數據弄虛作假,將對相關違規行為嚴肅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障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
最近這些年,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每年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難都會成為熱門話題。不過,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再加上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874萬人,比去年增加40萬人,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畢業生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嚴峻。
在這樣一種特殊背景下,中央今年提出「六保」任務中的「保就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保高校畢業生就業。從中央到地方作出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強有力舉措,超常規推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此同時,教育部從6月中旬開始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即: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
事實上,教育部的「四不準」要求並非今年首次提出,只能說是再次強調。教育部明確規定「四不準」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遏制一些高校通過各種手段威逼畢業生虛假籤約,製造「被就業」「假就業」的現象,確保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保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但是,一些高校依然存在要求學生用籤約就業協議換畢業證、把學生實習單位當成就業單位、允許學生在網店上購買假就業協議充當就業協議等現象。一些應屆畢業生明明還沒找到工作,但在學校多次催促籤訂就業三方協議之下,不得不託關係、找門路,完成蓋章籤字任務。
一些高校製造「被就業」「假就業」,造成就業率變成「注水」數據,其實也不是新鮮話題。就業率是高校教育質量和市場認可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表面上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製造畢業生「被就業」「假就業」是為了就業率數據好看,實質則是為了給學校的招牌添加「含金量」,以虛高的就業率作為爭奪優質生源和擴大招生規模的資本。
我們都知道,各種宏觀經濟數據統計造假會給國家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帶來影響,所以經濟數據統計造假是絕對不允許的,屬於違法行為。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數據上弄虛作假所帶來的危害性同樣不可低估,必須要從政治高度上來認識。
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對於國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進展、進行宏觀調控和科學決策至關重要。高校蓄意製造高就業率的假象,不僅僅是吹噓學校就業成績那麼簡單,它既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失去享受就業補貼等政策福利,侵害到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公眾的知情權,還可能會影響到中央相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甚至還會影響到中央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對應政策措施的制定。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面臨比往年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幫助畢業生就業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因此,保證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顯得更為重要。
針對疫情給就業帶來的影響,為準確掌握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教育部委託國家統計局有關單位在6月和8月開展兩輪專項核查,這是確保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結果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必要措施。
應該說,無論是掌握相關線索,還是核查每所高校就業數據的真假都並不難,關鍵是除了要及時糾正一些高校就業統計的違規行為之外,還必須要按責任制嚴肅追究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同時在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方面進行懲罰,並向全國通報,以儆效尤。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造假已經是一個老問題,總得要有更好的破解之策。要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除了政府職能部門強化監督檢查之外,或有必要引入獨立的專業第三方機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進行核查。很多時候,政府部門監管比較吃力的地方,借力第三方這隻手,違規行為就會有所顧慮,不得不收斂。所以,引入第三方核查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應該是可以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