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就業率為什麼要造假?

2020-09-04 廣東臺觸電新聞

牛日成 | 撰文

金亮 | 音頻

陳炯 | 版式

針對調查發現有些高校存在畢業生就業虛假籤約等行為,教育部決定從7月15日起通過全國高校學生信息諮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向2020屆已就業高校畢業生發送手機簡訊,提醒畢業生及時登錄「學信網」查詢本人就業狀況,同時要求各地對存在問題的所有信息進行逐條核實、逐一查處。

教育部強調,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數據弄虛作假,將對相關違規行為嚴肅處理,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保障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



最近這些年,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每年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難都會成為熱門話題。不過,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再加上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874萬人,比去年增加40萬人,人數再創歷史新高,畢業生就業形勢就顯得更加嚴峻。

在這樣一種特殊背景下,中央今年提出「六保」任務中的「保就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保高校畢業生就業。從中央到地方作出決策部署,採取一系列強有力舉措,超常規推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此同時,教育部從6月中旬開始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即: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籤約掛鈎,不準以戶檔託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籤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

事實上,教育部的「四不準」要求並非今年首次提出,只能說是再次強調。教育部明確規定「四不準」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遏制一些高校通過各種手段威逼畢業生虛假籤約,製造「被就業」「假就業」的現象,確保大學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保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但是,一些高校依然存在要求學生用籤約就業協議換畢業證、把學生實習單位當成就業單位、允許學生在網店上購買假就業協議充當就業協議等現象。一些應屆畢業生明明還沒找到工作,但在學校多次催促籤訂就業三方協議之下,不得不託關係、找門路,完成蓋章籤字任務。

一些高校製造「被就業」「假就業」,造成就業率變成「注水」數據,其實也不是新鮮話題。就業率是高校教育質量和市場認可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表面上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製造畢業生「被就業」「假就業」是為了就業率數據好看,實質則是為了給學校的招牌添加「含金量」,以虛高的就業率作為爭奪優質生源和擴大招生規模的資本。

我們都知道,各種宏觀經濟數據統計造假會給國家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帶來影響,所以經濟數據統計造假是絕對不允許的,屬於違法行為。高校在畢業生就業數據上弄虛作假所帶來的危害性同樣不可低估,必須要從政治高度上來認識。

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對於國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進展、進行宏觀調控和科學決策至關重要。高校蓄意製造高就業率的假象,不僅僅是吹噓學校就業成績那麼簡單,它既可能會導致一些學生失去享受就業補貼等政策福利,侵害到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公眾的知情權,還可能會影響到中央相關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甚至還會影響到中央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準確判斷和對應政策措施的制定。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面臨比往年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幫助畢業生就業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因此,保證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顯得更為重要。

針對疫情給就業帶來的影響,為準確掌握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教育部委託國家統計局有關單位在6月和8月開展兩輪專項核查,這是確保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結果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必要措施。

應該說,無論是掌握相關線索,還是核查每所高校就業數據的真假都並不難,關鍵是除了要及時糾正一些高校就業統計的違規行為之外,還必須要按責任制嚴肅追究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同時在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方面進行懲罰,並向全國通報,以儆效尤。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造假已經是一個老問題,總得要有更好的破解之策。要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除了政府職能部門強化監督檢查之外,或有必要引入獨立的專業第三方機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進行核查。很多時候,政府部門監管比較吃力的地方,借力第三方這隻手,違規行為就會有所顧慮,不得不收斂。所以,引入第三方核查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真實性,應該是可以探索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部分高校存在就業率造假現象?4種可能的原因分析
    在學校和專業的選擇上,大家會參考多個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就業率。畢竟大家學習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就業。如果就業率低,那不就意味著幾年的大學學習時光白白浪費了嗎?對於高校而言,他們也清楚學生們的這一想法,於是對於就業率這個數據則是看得很重。對於部分綜合實力強勁的高校,因為他們原本實力就很強,就業率不用愁,所以他們的數據一般都是真實可信的。然而部分實力較弱的高校,真實就業率其實並不樂觀,但是他們卻願意製造」虛假繁榮「的高就業率現象,背後又是怎樣的原因呢?
  • 必須嚴打高校就業率造假
    ……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記者不調查,新聞不報導,還真不知道有高校幹出這麼不靠譜的事情。簡單一琢磨,也就明白了他們的「良苦用心」。
  • 高校就業率造假,不就業不給畢業證,該如何整治?
    所以就業率的造假不但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更會影響後面學生的報考,面對不真實的就業率,考生更不知道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既然要整治高校就業率造假,我們要找到就業率對高校有些什麼影響。首先高校就業率是評價學校的一大指標,這個指標影響著教育部對學校的調整以及學校對各個專業的側重程度。今年的情況是特殊的,但是還是有許多學校不切實際的想要搞就業率,在他們看來就業率造假也比就業率低要好看。
  • 造假方式層出不窮 如何遏制高校就業率「摻水」亂象?
    (中宏網記者 富宇 攝)  事實上,對於高校就業率造假亂象,教育部門一直都特別關注。早在2006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表態,教育部將完善評估機制,對就業率造假的高校,在審核評估高校工作時實行「一票否決」。  今年6月,教育部發出的「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通知中,再次強調要堅決杜絕虛假籤約、被就業,以及就業率摻水、造假等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就業統計工作真實準確。
  • 高校就業率造假就是形式主義
    高校就業率注水知多少?今天,島叔就和大家好好聊聊。一有媒體報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高校和專業為追求就業率「好看」,變相要求畢業生提供就業證明等材料,上演「表格就業」的荒誕戲碼。不少網友現身說法——「不籤協議,老師天天打電話轟炸。」「一看就業率90%多,實際一堆人還沒找著工作。」
  • 「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最近,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給就業率注水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得不說,這是「靈活」被運用得最靈活的一次,這是自媒體的存在感被「刷」得最高的一次。而之所以讓「靈活就業」和「自媒體」成為打造就業率的兩大主力,或許就是因為今年教育部對就業率的統計有了新的要求。
  • 「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而之所以讓「靈活就業」和「自媒體」成為打造就業率的兩大主力,或許就是因為今年教育部對就業率的統計有了新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
  • 馬上評丨「靈活就業」和「自媒體」不是就業率造假的幌子
    而之所以讓「靈活就業」和「自媒體」成為打造就業率的兩大主力,或許就是因為今年教育部對就業率的統計有了新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指出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屬於自由職業,應納入就業統計。
  • 俠客島:高校就業率造假就是形式主義
    高校就業率注水知多少?今天,島叔就和大家好好聊聊。一有媒體報導,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高校和專業為追求就業率「好看」,變相要求畢業生提供就業證明等材料,上演「表格就業」的荒誕戲碼。不少網友現身說法——「不籤協議,老師天天打電話轟炸。」「一看就業率90%多,實際一堆人還沒找著工作。」
  • 「就業證」換「畢業證」,「摻水」的就業率,為什麼大行其道?
    報導列舉不少生動的例子,且援引如下:甲:「東部某省一所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的畢業生張彤馨說,今夏學校讓所有二次考研、參加公務員或教師編制考試的同學一律在畢業去向中選擇『已就業-自由職業』,『輔導員和我們說,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說目前在做自媒體。還再三叮囑,讓我們千萬別說錯了。』」
  • 高校就業率造假:「政治任務」層層下壓 學生「假就業」「被就業」
    幾番溝通最終總是以「你要為了學校考慮,如果就業率不達標,會影響學校評選『雙一流』」來收尾。「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被認為是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和「985工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明鈺覺得難以接受,「這是學校和學院的政治任務,不是學生的政治任務,而且也不能把造假說成是政治任務。」韓容也有同樣的「任務」困擾,她在河南某師範院校就讀,是一名黨員,在畢業生的黨員會議上,輔導員強調,黨員要起模範帶頭作用,不光自己要就業,每名黨員還要承諾帶領五名同學順利就業,趕緊就業。還有更加強硬的措施。阿發就讀於福建一所一本院校,今年6月初,學校安排畢業生回校收拾行李。
  • 裝點門面的就業率:90%的就業率背後,是大量的「被就業」
    報導列舉不少生動的例子,且援引如下:甲:「東部某省一所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的畢業生張彤馨說,今夏學校讓所有二次考研、參加公務員或教師編制考試的同學一律在畢業去向中選擇『已就業-自由職業』,『輔導員和我們說,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說目前在做自媒體。還再三叮囑,讓我們千萬別說錯了。』」
  • 不妨給就業率「打打假」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儘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但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就業率固然重要,但比就業率更重要的是查找自身不足、補齊工作短板、做實就業服務保障,進而幫助更多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
  • 核准高校就業率 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據媒體近期報導,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方法。高校就業率造假不是一個新問題,只不過在今年突發疫情的背景下,相關造假所導致的結果尤顯突兀。
  • 沒錯,貴校99%的就業率是假的
    裡面可能會寫著這麼一句:「本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當然,可能有些學校也會在招生簡章中用93%以上、96%以上。不管這些數據看著有多麼美好,我們還是經常能在新聞報導中聽到「史上最難就業年」這樣的描述。那麼,高校為什麼還要在就業率上做文章?就業率這一數字背後還折射出了哪些問題?2013年,699萬大學生畢業了,次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
  • 光明網評論員: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高校就業率「摻水」讓學生很受傷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高校就業率造假不是一個新問題,只不過在今年突發疫情的背景下,相關造假所導致的結果尤顯突兀。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受疫情影響,人力市場對應屆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當數量的企業在春招季收縮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額,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的就業率仍然維持在90%以上,似乎與往年無異,這些現象引來諸多質疑。記者由此展開的調查顯示,「自由職業」「靈活就業」成為部分高校修飾就業率的合理合法的方法。
  • 「遇核查就說做自媒體」:高校就業率造假該如何治理
    ……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儘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軟硬兼施讓學生用「就業證」換「畢業證」,用好看的就業率裝點門面等現象依然存在。「碰到核查就說在做自媒體」,這既黑了自媒體,也是對就業情況核查的敷衍。一些高校在就業率「摻水」上的冥頑不化,也由此可見一斑。而其治理則關鍵在改變就業數據利益化。就業數據利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 高校就業率造假調查:有學生為拿畢業證被迫網購證明
    ●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籤約的高峰期,不少高校仍然以各種硬性或軟性條件要求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 高校縱容甚至鼓勵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會使大學誠信教育在最後一課崩塌,甚至可能讓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後作出錯誤的道德選擇● 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採集、核實及分析,應分短期、中期和長期建立追蹤統計和分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