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東周之後,諸夏各國忙於內爭,北方的狄人乘機強盛起來。狄人分赤狄與白狄兩支,對北方各國為害最烈的是赤狄。此外,還有另一支野蠻力量對北方各國構壓力,那就是山戎。山戎大概生活於今天的河北省北部一帶,它時時寇掠最北方的燕國。
公元前663年,山戎再次大舉犯燕,燕國沒有力量抵抗,面臨被亡國的危險。可是,此時的周天子已經威權喪盡,根本沒有辦法號令諸侯來救燕,燕王只好向齊國求援。這時,齊桓公繼位已二三十年了,經過管仲的治理齊國東方第一強國,正等待一個稱霸天下的機會。
管仲向桓公獻策說:「戎狄豺狼,不可不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聽罷,親自率軍北上救燕。齊軍威猛無比,一舉擊潰了山戎。山戎潰逃,燕國不僅避免了亡國之辱,而且還獲得了方圓五百裡的國土面積。燕莊公齊桓公感激不盡,在送桓公回師時,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國國境。
按照周禮的規定,諸侯相送不能越過國境,只有送周天子時才能越過國境。齊桓公為了尊崇周王室,為了維護周禮的尊嚴,就對燕莊王說:「除了天子之外,諸侯相送不出國境,我不能無禮於燕國。」於是就將燕王所至的五十裡國土割給了燕國。燕王感激涕零,在齊桓公所送的土地上建築城郭,取名「燕留」,用於頌揚齊桓公之德。
齊桓公救燕和割地禮燕的事跡,使他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強大的威信,為今後爭霸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661年,也就是齊國救燕兩年後,北方戎狄再度侵犯北邊,邢國告急,桓公舉兵相救,邢國轉危為安。又二年,狄人再次侵邢,桓公又一次挺身而出,聯合宋、曹兩國救助。為了遠離狄人的威脅,邢國準備將首都南遷夷儀,桓公又派軍隊助其修築城垣。
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其國君戰死。桓公又派兵保護衛國流亡百姓和軍隊轉移,並幫助衛國遷都楚丘,重建家園,方免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這兩件事使得齊桓公在諸侯國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各國諸侯無不對他心悅誠服。在諸夏各國遭受戎狄侵擾而無力抗時,齊桓公適時地舉起了攘夷的大旗,而且禮遇諸侯,尊重王室,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在北方稍稍安寧之後,南方楚國在不知不覺中強大起來。它先將漢水流域的諸姬姓國滅亡,又遷都於郢,把屏藩中原的申、鄧、息三國滅掉,而後劍指中原。此時,中原各國緊張起來,紛紛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齊、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聯軍伐楚。面對強大的聯軍隊伍,楚國卻不敢應戰了,派使者請求會盟。於是,聯軍退至召陵,與楚國訂立盟約,史稱「召陵之盟」。齊楚兩國雖然沒有正面交戰,但卻遏止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終桓公一世,楚國竟不能得志於中原。
周惠王因為喜愛少子帶,想廢太子鄭而立帶。太子鄭求助於桓公,桓公於是召集諸侯會盟,宣布支持太子,惠王只好作罷。惠王死後,齊桓公又率諸侯擁立太子鄭繼位,是為周襄王。這樣,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就取得了周王室和諸侯的共同認可,也就達到了其霸王事業的頂峰。
公元前651年,齊國與魯、宋、衛、鄭等國在葵丘會盟,周襄王也派人參加,這次會盟標誌著王室與諸侯公開承認齊桓公天下共主的地位。齊桓公三次聯合諸侯出徵,六次召集會盟,史稱「九合諸侯」。又尊重王室,維護周禮,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堅決維護宗法制度,史稱「一匡天下」。
但管仲與桓公相繼去世之後,齊國內亂,霸主的地位依次被宋國與晉國取代。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