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匠人王昕與他的雕刻技藝再上《hi手藝》

2020-12-16 浙江在線

2016-08-02 12:05

圖據網絡

記者昨日獲悉,我省以非遺項目為拍攝專題的《hi手藝》系列紀錄片,近日拍攝完《徐永水與白木小件》後再度將鏡頭對準寧海,拍攝今年入選全省民間工藝新峰計劃人才的寧海木雕藝人王昕與他的雕刻技藝。據悉,該專題片將於今年10月在新華網、鳳凰網、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平臺上推送。

王昕,上世紀90年代末起學習雕刻技藝,2013年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鹹宜居」,主要從事木雕、竹刻工藝品設計與製作。今年,王昕以他精湛的手藝在2016年全省民間工藝新峰計劃人才海選中脫穎而出,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進入到12人的第一梯隊,成為我市唯一入選的重點培養對象。 

據《hi手藝》欄目總經理王瑞聰介紹,從今年開始,我省每年將從全省各地「海選」出十多名民間青年工藝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其中很多是非遺傳人,他們的專題片就是以這些優秀的年輕工匠及其手藝為主題。寧海素被稱為五匠之鄉,從事手工藝者多,不乏出眾者,且寧海的傳統雕刻呈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濃鬱的文人氣質和書卷氣息,故他們把鏡頭對準了王昕。

據寧波日報

1470110703000

相關焦點

  • 寧海匠人王昕再上《hi手藝》
    本報訊(記者南華 寧海記者站蔣攀 袁信祿)記者昨日獲悉,我省以非遺項目為拍攝專題的《hi手藝》系列紀錄片,近日拍攝完《徐永水與白木小件》後再度將鏡頭對準寧海,拍攝今年入選全省民間工藝新峰計劃人才的寧海木雕藝人王昕與他的雕刻技藝。據悉,該專題片將於今年10月在新華網、鳳凰網、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平臺上推送。
  • 福建木雕匠人鄭祥燮:學雕刻要「入戲」
    日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閩中戲曲文化園舉辦大田縣首屆非遺手工大賽,當地能工巧匠亮出棕衣編織、建築雕刻、糕點藝術拼字等民間技藝,鄭祥燮也在其中。鄭祥燮今年四十出頭,他沉穩、質樸、略顯憨厚,手上厚厚的手繭和刀疤,那是他20多年來學藝的見證。受當木匠的父親影響,他從小就對木工活感興趣,時常去擺弄父親的工具鼓搗些小玩意兒,初中沒畢業就給父親打下手,跟著學手藝。
  • 寧海這位匠人不一般
    在古鎮的一角,住著這樣一位匠人,他手握木椽,眼盯花雕,身穿圍裙,腳踩烏木上,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手法,將人物、飛禽、走獸在烏木、水曲木上表現得出神入化。這位匠人就是童帝新。  記者見到童帝新時,他正和工匠一起討論繪製「千工床」的設計樣稿。有趣的是,他們的圖稿設計是在一塊長2.8米,寬2.6米的木板上進行。
  • 5000餘個木構件的古戲臺寧海巧匠「搬回家」
    52歲的岔路鎮湖頭村村民葛招龍迷上古戲臺營造技藝,常跑到這裡來琢磨,在他眼裡,城隍廟古戲臺單藻井,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即便是在遍布125座古戲臺的「全國古戲臺之鄉」寧海,其精美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  「搬回家,咋樣?」年復一年,這個大膽想法在葛招龍心裡快速生長,連他自己都嚇一跳。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守藝 完善溫州縫合鞋技藝歐泊鱷手工鞋工作室位於市區墨斗小區一樓,創始人陳文華是國家一級鞋類設計師,也是溫州縫合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我師傅做手工鞋,師公做手工鞋,到我這裡,算第三代。」陳文華15歲學手藝至今堅持了40年。
  • 匠人「父子檔」 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陳文華父子在店裡探討製鞋。 陳文華15歲學手藝已堅持了40年。期間他做過生意,但都與皮鞋相關。他坦言,自己最熱愛的工作是做皮鞋,靠「手藝」吃飯。溫州手工製鞋的歷史很長。據陳文華回憶,他學手藝時師傅經常提到:解放初期在溫州市區府前街一帶的皮鞋作坊很多。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解放北路、百裡坊一帶手工鞋店在全國開始小有名氣,再到後來市區水心一帶鞋廠林立。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陳文華父子在店裡探討製鞋。陳文華15歲學手藝已堅持了40年。期間他做過生意,但都與皮鞋相關。他坦言,自己最熱愛的工作是做皮鞋,靠「手藝」吃飯。溫州手工製鞋的歷史很長。據陳文華回憶,他學手藝時師傅經常提到:解放初期在溫州市區府前街一帶的皮鞋作坊很多。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解放北路、百裡坊一帶手工鞋店在全國開始小有名氣,再到後來市區水心一帶鞋廠林立。
  • 「80後」匠人埋頭鑽研摺扇手工技藝:這輩子,我只想幹這個行當
    懷袖雅物 清風徐來(工匠絕活)【絕活看點】16道工段、145道工序,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摺扇工序繁瑣,尤其考驗刀工,一刀偏差便前功盡棄……「80後」匠人李道良不僅繼承傳統技藝李道良介紹道,挑扇骨最考驗眼力,要分析纖維走向、顏色、厚薄……扇骨不統一,即使扇面再好看,也稱不上榮昌摺扇的精品。接下來,就是最難、最重要的工序——削扇心。「一把好扇骨,要兩頭寬、中間窄。」跨上長條凳,雙手拿起50釐米長刀,「咔嚓咔嚓」,幾刀下去,扇骨就有了弧度。尚未來得及細看,只見他又換成了短柄刀,挨個打磨。
  • 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的選擇
    大師工作室內,51歲的家具製作雕刻藝術大師黃福華正在一尊色澤暗沉的木樁上精雕細刻,刻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刀起刀落間,圖案慢慢呈現,淡淡的木材特有的清香擴散開來。每天帶著傷口回家黃福華的祖父、父親都是出色的木雕師,他13歲開始學藝。
  • 讓傳統工藝煥發新生動力 90後當匠人大有可為
    他們的優勢在於技藝的出神入化,而我們的優勢在於有繪畫功底和現代設計藝術知識。」姚蘭說。用現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手工藝,正是這批90後的優勢所在。大型蘇繡作品《絲綢之路》就是由設計師原創設計的。先有了構圖精當、圖案精美的畫稿,再加上蘇繡大師的纖纖素手,才呈現出讓人震撼的藝術精品。「我相信設計的力量會越來越重要。」姚蘭說,「只有通過設計,手藝人才能提升到藝術家的層次,作品才有更多的附加值。」
  • 以玉傳藝憑雕寄情,玉雕之匠人翁振偉
    他就是當代玉雕匠人——翁振偉。正是長久以來,人們對玉石賦予了一個如此獨特的含義,使得玉石工藝品——玉石雕刻,在藝術界中,除了包含欣賞價值以外,更多了一絲神學的意味。玉石中反映了豐富的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愫,是不可多得的創作源泉,而這些情愫,通過新一代玉雕匠人翁振偉的雕刻作品,得以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 40歲下崗自學成才 澄邁五旬木雕手藝人刀尖上的雕刻時光
    40歲時,他下崗了,迫於生計,選擇重拾「愛好」,自學雕刻。如今曾令恩53歲,靠著「木雕」手藝「發家」,已是遠近聞名的木雕、根雕師傅。機器時代下,他對傳統工藝的堅守令人敬佩。  8月1日,初見曾令恩,他正在對一段朽木進行雕刻,一身灰塵和木屑,右手持刻刀,左手扶木頭,時而弓著腰,時而提起電鋸,沿著朽木上的繪畫標記雕刻。一雙略顯粗糙的手下,朽木已有雛形,是一隻「高瞻遠矚」的老鷹。
  • 山西五旬匠人自學鋦瓷技藝:修補的不僅是瓷器 更是一種情感
    李東方 攝中新網長治12月21日電 題:山西五旬匠人自學鋦瓷技藝:修補的不僅是瓷器 更是一種情感作者 吳瓊 李東方 董婕破損的茶壺被一顆顆鋦釘固定修復起來,豁口的茶杯上,增添了一朵小花更添美感。原本缺邊、破裂的瓷器,經過王旭東的精心修補重獲「新生」,成為新的藝術品。
  • 楊世照:堅守薄胎壓金銀絲嵌寶技藝的傳承之路
    楊師傅不僅在薄胎玉器以及壓絲嵌寶工藝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還是將這兩門傳統手藝合二為一的「北玉四傑」之首潘秉衡老先生的技藝傳承人。薄胎工藝是玉石行業難度極高的手藝,作品輕巧、秀麗,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詩讚曰:「薄遏片刻銖,輕於舉鴻毛,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要想真正達成這幾點,沒個十年八年的功夫很難做到。
  • 萊西匠人讓古舊家具「起死回生」
    在萊西市南墅鎮埠前莊村,有一位將承載了幾百年歷史記憶、文化基因的古典家具製作修繕技藝傳承至今的匠人,他就是——陳國平。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馬丙政通訊員吳一李鴻池  54歲的陳國平告訴記者,他的爺爺是當時蓬萊、黃縣二縣大名鼎鼎的雕花木匠,雕刻方面有著相當深的藝術功底。受家庭薰陶,自幼喜歡家具製作。 10多歲的時候,能幫姐姐刻洗衣板。
  • 劍川木雕千年技藝雕刻時光
    彩繪木雕劍川西門街明代白族古建築群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集市」,劍川沙溪寺登街入選「101個世界紀念建築遺產名錄」……每一座歷經滄桑的古老建築,都蘊藏著劍川木匠的聰明智慧,是劍川木雕留存於世的活的文化記憶。
  • 湘潭縣木雕匠人:一刀刀刻出「百鳥朝鳳」
    紅網時刻7月9日訊(湘潭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建 剪輯 吳思靜)在湘潭縣,有位叫歐陽勝的木雕匠人,他用刀尖賦予一塊塊普通木頭以藝術的靈性,也成就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正在雕刻百鳥朝鳳。上午,歐陽勝來到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 對話《匠人》作者申賦漁:手藝曾經的存在與消失
    申賦漁在其中挑選了15個人,於是便有了這本《匠人》。說這話時,45歲的他帶著新書出現在上海書展的現場。《匠人》寫了15個不同的手藝人,「我有時候跟朋友們講,我們70後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批見證農耕文明的人。」 申賦漁感概,匠人們過去賴以生存的手藝和生活方式都已經消失。
  • 火遍全網的網紅椰子還能做雕刻,一個椰雕作品可賣出50萬元
    雖然椰雕手藝面臨失傳,但還是有民間的手藝人依然默默堅守和傳承著這門技藝。    吳名駒的創作風格是在傳統椰雕技藝中融入現代藝術,他認為創新才是椰雕傳承與發展的關鍵。他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榫卯結構,為椰雕開拓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 手工篆刻緬茄印章匠人「觸網」 登錄輕鬆籌
    但在當今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時代,人們的心早已被浮躁的社會所帶動,心中最初的情懷也有所改變,原先追逐夢想的手工匠人也是越來越少......但近日,在輕鬆籌平臺上,出現了一位專注製作緬茄菩提印章的手工匠人。他憑自己精湛的篆刻手藝與網際網路相結合,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與關注。緬茄果實的華麗變身它,精緻美觀,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