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爾:「我看到有黃岡試卷嗎?」
徐媽媽:「有啊,而且有各種版本,人教版、國學版、教育局版、武漢版。」
傅首爾:「大部分都是你布置的是吧。」
徐媽媽:「不做作業,剩下來不都玩了嗎。」
面對徐媽媽的教育理論,在場的所有嘉賓都大吃一驚,親子教育專家張敏老師說,「你認為玩是浪費的、是沒有意義,但玩才是最有意義的。」
這場母親與專家之間的辯論是家庭教育類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的一幕,面對徐媽媽的教育方式,大家都為她的孩子感到難受。
徐媽媽認為,「沒有快樂的童年,小朋友需要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這個教育理念令人瞠舌,嘉賓王櫟鑫更是「瞳孔地震」無法理解。
其實,徐媽媽的教育理念非常普遍,在全國近1億小學在校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贊成並支持這種方式。
原因很簡單,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望子成龍的思想下,加壓成為了家庭教育裡的主導。
但是,結果真的令人滿意嗎?
像徐媽媽的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用等到孩子長大,現在已經看到了一些端倪,徐媽媽的兒子凱凱在和大家一起遊戲的時候,表現出非常明顯的不自信,其實凱凱很會跳街舞,但他卻一再拒絕給大家表演。
張敏老師說,「凱凱的表現不是內向而是自卑。」而這種自卑是來自於母親嚴苛的要示,就像徐媽媽說的那樣,「這個孩子如覺得別人跳的更好,他寧可不跳。」
這是典型的一種自卑,一種不自信,而這種表現就是來自於家長的過度的壓力而造成的。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己主學習,不為輔導作業而操心,可事實上有7成以上的家長每天在用超過兩個小時間輔導孩子寫作業。
父母有壓力孩子更有壓力,而這種壓力之下不僅不能轉化成自信,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斯賓塞在《快樂教育》中說過,「教育應該是快樂的,當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
就像徐媽媽一樣,她說凱凱在一個暑假裡做了有200多張卷子,就在她引以為豪的話語後壓力下,凱凱的成績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在心理方面產生了負作用。
這種負作用的結果就是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為什麼在所有小朋友都去表演才藝的時候,凱凱卻一再拒絕呢?
因為,凱凱根本沒有自信,他的心理想的是自己不如別人,這就是一種自卑的心理。
如果在這個階段不能及時調整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成年之後,他的人生就會一直處在這種自卑狀態,最終,孩子的人生就是痛苦的。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過度的壓力會讓孩子有挫敗感而失去自信,產生自卑心理,最終將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那麼,如何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呢?
蘋果公司已故創始人賈伯斯曾經說過,「自信源於自律。」當一個人有足夠的自律時,不僅可以充滿自信還能獲得自由。
演員彭于晏是被公認超強自律的人,導演姜文曾經評價說,「彭于晏是一個可以用靈魂控制肉體的人。」這足以說明一個人的自律性有多強。
那麼,為什麼自律會讓人產生自信呢?
事實上,當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用嚴格的時間計劃要求自己時,這個人就會變得非常自信,生活也會很美好。
歷年對高考狀元採訪中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些狀元都有極強的自律,每個人都在按在既定的計劃去做,從來沒打破過。
今年的疫情讓全國的高三學生從1月下旬就開始通過網上授課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自律性,學習成績可想而知,而恰恰那些平日自覺性強的學生都考出優異的成績。
湖北高考理科狀元的唐楚玥就是一個代表,在疫情期間中她不僅沒有放鬆自己,反而更加按照學習計劃一絲不苟的完成,平時在班裡她並不是第一名,但正是因為她的自律最終讓她成為高考狀元。
這樣的成績才能帶真正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就是因為平時逐漸建立起來的。
自律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父母的協助下,在一定時間裡逐漸養成。家長的強迫、過度要求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正確的方式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和孩子一起定計劃,而不是定任務。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定任務,比如,你必須今天完成兩張卷子;你必須在暑假期間完成50本閱讀,這種看似計劃的目標並不能真正被孩子接受,當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時,結果也可想而知。
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實現的計劃,同時還要制定獎罰,從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這個計劃並不一定是要完成多少張卷子,或者是完成多少道試題,一項體育鍛鍊、一項興趣愛好、一項技能都可以成為一個計劃、一個目標。
計劃的制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否則,強迫之下要麼孩子直接反抗,要麼想盡辦法糊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其結果都不會達到預期。
所以,在尊重的基礎上,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可執行的計劃反而更容易實現。
第二,合理去督促,而不是監督管理。
就像凱凱的母親一樣,孩子學習的時候總喜歡在站背後盯著看,平時也會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其實這大可不比,當計劃制定好,家長做的只需要適當督促,而不是變成管理者或者裁判員。
孩子年齡小,肯定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候,家長的確需要督促,但這種督促不是命令更不嘮叨,而是合理的提醒。
在計劃的時間裡,家長可以主動詢問孩子的完成情況,如果孩子沒有完成,家長要了解原因。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也不要不聞不問,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並在解決之後給予表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培養的是興趣,而不是未來冠軍。
徐媽媽認為,「只有現在不快樂,以後才能享受快樂。」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現在放棄快樂的日子,努力學習,以後才會有快樂的人生。
看似正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學習需要努力,但沒有建立在興趣上的學習,再努力也不會有好的成績,所以,家長應該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一味要求努力。
另外,人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對孩子也是如此,就像葉一茜說的那樣,現在要求班級前十,以後就會年級前十,再往後就是全校前十,最後還會要求全國前十,這樣的家長不是沒有。
這不是在培養孩子學習,而是在培養一個世界冠軍,但世界冠軍也不是光靠努力。
學習更重要的是興趣,學習好的學生全部都是興趣廣泛 ,而不只是會學習。
所以,興趣比單純的努力更重要。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不會成就孩子的未來,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每一個家長不僅應該重視家庭教育,更應該學習什么正確的教育方式,只要方式正確才能教育出優秀孩子。
在節目的最後,嘉賓也都在積極勸告徐媽媽改變教育方式,希望在後面的時間裡,可以和徐媽媽一起幫助凱凱逐漸改掉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
我是Matt老師,感謝大家關注,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