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放寒假了,又到了媽媽們帶娃出門旅遊的高峰,想起了前些天看的知乎一個熱門問題:假如孩子(5 歲左右)乘飛機時問「爸爸媽媽我們為何不坐頭等艙」,你會如何回答?
看到了這個問題,本來以為這只是大家討論,結果沒想到真的有媽媽在後臺問了我。
這個問題,暖暖也真的問過我,在她3歲的時候,上飛機經過頭等艙走到經濟艙的途中,她問我:「媽媽,我們為什麼不能坐這裡?這裡很寬大很方便啊。」
當時我靈光閃現,迅速地回答她:「因為媽媽這次沒有訂到。下次如果有機會能訂到,咱們就可以坐。」她並沒有太在意我的回答,也可能是相信了我的理由,不再追問。
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其實只是簡單的好奇而已,或許我們還可以編很多讓人相信的藉口。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有了自己的辨識能力,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給他答案呢?
養孩子畢竟和養寵物不同,孩子終會長大進入社會,那些被我們成年人善意隱瞞、偽裝、加工過的事實,都會實打實地出現在他們的認知裡。所以藉由這個契機,我想我還是理一理思緒,想想該如何回答暖暖。
平時我們出門的時候,其實一般是乘坐經濟艙居多的,價格合適、時間合適、出行方便,雖然沒有商務艙和頭等艙那麼享受,但是在我看來,能夠達到出行的目的,安全快捷就可以了。
我曾經也帶暖暖和暖姥姥坐過商務艙(不是頭等艙),當商務艙的特價打折價格比較合適,能夠控制在經濟艙售價的2倍以內的情況下,商務艙的條件確實很好,可以平躺睡覺、空姐服務周到,餐食精緻,整段旅途都過的舒適愜意沒有太多的旅途勞頓。
所以如果暖暖再問我這個問題,我想我會誠實地回答:「是的,我們不坐頭等艙,就是因為這次沒有準備足夠的買機票的錢。」
我不會再找什麼藉口,暖暖已經大了,並不需要想方設法地去糊弄她,我會告訴她這次出行的預算有多少,我們選擇在哪些地方投入的更多,哪些地方需要放棄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討論頭等艙,更是在討論出行舒適度和花費的平衡,討論一件事如果放在和金錢權衡的天平上,你內心的砝碼究竟哪邊更重。
所以除了頭等艙,我們再來聊聊「出門打車還是坐公交」,這個更常見的問題。
暖暖小時候並不太清楚錢的概念,但是她知道舒適與不舒適的區別,限號不方便開車的時候,帶她出門我會問她:「咱們今天是打車還是坐公交?」她一開始都會說打車。
但我跟她說,「咱們如果天氣不好、要節省時間可以打車;但如果時間富裕,不需要打車的時候,咱還是坐公交。節能出行,也有利於保護環境。」一開始她當然不大高興,但慢慢地,當她發現不影響出行計劃,也接受了這樣的選擇。
好的東西確實能讓人愉悅:
機場貴賓廳會讓人在春運大潮中等待的時間不是那麼難熬,星巴克的咖啡確實是比衝出來的速溶咖啡更加香醇,商場裡有牌子的衣服是比淘寶聚划算銷量靠前的衣服更有質感。
網友「腰線」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次帶小孩坐國際長途飛機,因為怕十幾個小時的旅途太長,孩子撐不住鬧人鬧己,猶豫再三,忍著肉痛升了兩個頭等艙座位。
後面一個座位,也是帶小孩的。他們家很聰明,買了一個頭等座位,三個孩子分時間段輪流來睡,經濟艙裡等待的孩子,也因為怕被取消七頭等艙的資格,而安安分分。
頭等艙裡不止一個小孩,卻一直很安靜,小孩子被這種靜謐的氣氛影響,連說話交談,都學會了互相耳語。平時坐兩個小時的國內航班,我家娃會從起飛後就不停叨叨,在座位上扭來扭去,不時小短腿還踢到前座的椅背,「什麼時候才能到啊?我好無聊。」
在頭等艙裡,她乖乖的吃飯睡覺看電影吃點心,十幾個小時,竟然沒有抱怨一句,等到我拍醒她該下飛機了,她還戀戀不捨:現在就要走嗎?等下還有冰淇凌吃嗎?
所以你看,孩子也知道什麼是享受人生,但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付出金錢來換。
生活的需求有那麼多,而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又是那麼有限,有時候必須學會取捨。
比如北京飛巴黎,經濟艙幾千塊足矣,頭等艙需要幾萬多。如果帶暖暖出門,我會告訴暖暖,不選擇購買頭等艙,那幾萬差價我們可以住更舒適的酒店,去更多景點,買更多精緻的禮物,感受更多美好的事物,留下更多珍貴的回憶。
頭等艙的機票,雖然很昂貴,但是咬咬牙也不是不能負擔,但我希望我們更有財商一點,把錢花得更有意義,更物有所值。
這件事進一步讓我們意識到,孩子的世界也存在他們自己的「攀比」,當孩子注意到這些的時候,說明他已經開始觀察這個世界,這種時候,家長的回答就很關鍵了。
物質的攀比是沒有盡頭的,今天他是周圍小朋友們中物質條件最好的,以後他可能被別的小朋友比下去。一時的優越感,並沒有帶給他實質的內在成長。而當以後他被別的小朋友比下去後,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快樂呢?
其實孩子的世界有三大難題,一我比同齡人窮,二我比同齡人學習差,三我比同齡人長得醜。既然我們說到物質攀比,不妨順便聊聊成績和顏值攀比。
之前9歲男孩吳耀傑一首《我只是個孩子啊》唱哭了很多大人,歌詞裡這樣寫道: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媽的孫女,鋼琴她過了十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你們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我拿著試卷不敢去籤名,因為分數沒到老爸的預期。我知道少壯要努力,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為什麼要和別人比?」因為唯結果論嗎?因為有錢、成績好、長得好看就一定過得開心、幸福嗎?
有錢只是暫時的,我們見過太多的「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成績好也只是暫時的,一旦停止學習、停止自我成長,過往的高光時刻也只是回憶裡的片段;
長得好看也只是暫時的,且不說年老色衰這一自然規律,漂亮確實暫時能讓人走得更順更快,加速個人奮鬥進程。但漂亮無法幫你思考,更無法幫你判斷拐點。漂亮只提供加速度,而判斷方向,需要見識和智慧。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幫孩子找到人生的「錨點」,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什麼值得去攀比的話,也只有「過去的自己」。
所以我想對孩子們說,當你將關注點聚焦在自我成長之上,而不是聚焦於跟其他小朋友的比較後,你會發現曾經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在慢慢像你靠近。
在那之前,我希望你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像頭等艙和經濟艙,最終會到達一樣的地方。比起坐頭等艙,看世界這件事更重要。
而當你看過世界之後,不會再被物質生活所困擾,那個時候你擁有了內心真正的富足,會明白比起攀比,思考、做事、成為更好的自己,比攀比帶來的一時快樂更長久。
來源: 暖暖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