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華人顏天祿: 重燃鄭和留下的火種

2020-12-25 中國僑網

  馬六甲華人顏天祿:重燃鄭和留下的火種(僑界關注)

  600多年前,中國寶船載著鄭和及其近萬名隨從,遠下西洋,途經馬六甲。華人由此踏足這片陌生的土地,並在通向大海的河口往來經貿,繁衍生息。不知過了多少年,這片最初的「官廠」舊址、而後的華人聚居地有了一個充滿閩南味的名字——「雞場街」。

  30多年前,伴隨時代變遷,雞場街人去樓空,往日繁華不再,中華文化在此瀕臨失傳。一對華人父子決定做出改變。「我們有這份責任。」憶起和父親顏文龍共同修復雞場街文化坊的這些年,身為馬來西亞馬六甲州政府對中國事務特使的顏天祿談及往事,感慨良多。

  吸引華人回歸

  穿過一座刻有「雞場街文化坊」六個燙金字樣的牌坊,一條蜿蜒的老街,行人如織。滿目的大紅燈籠,點綴著兩側林立的「福建會館」、「林氏宗祠」等閩南風情建築,讓人仿佛穿越時空。

  很難想像,30多年前,這條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老城中心的街道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當時,70%的房子都荒廢了,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紛紛離開這裡。」和本報記者聊起當初的破敗,顏天祿有些唏噓。作為閩籍「華四代」,他和父親顏文龍兩代人都在雞場街附近生活,早將這片華人世代居住的土地視為自己的根。

  根脈不保,何以立足?

  2000年,當時身為馬六甲的行政議員,顏文龍發揮在政界和民間的號召力,在華人社區組織成立雞場街文化工委會,開始著手老街的修復工作。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顏天祿,決定跟隨父親,一起「翻舊」老街。

  「我們不是開發,而是提升。」顏天祿特別強調這一點。為了取經,他和父親曾經去過北京的王府井、廈門的中山路等多地考察。走過一圈之後,一個念頭在這對父子心中逐漸清晰:恢復老街當年的繁華,不只是為了吸引遊客來此觀光,更是為了吸引華人重回這裡生活。相比商業化,中華文化的保存更為重要。

  為此,面對民眾起初的不理解和不支持,顏天祿和父親挨家挨戶拜訪老街坊,耐心解釋疏導。「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說服老百姓,如果不改變老城現狀,這裡的中華文化就會隨之沒落甚至消失。」

  當時,雖然顏文龍在政界擔任要職,但雞場街的修復和文化保存工作完全依靠民間力量,這意味著這對父子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甚至財力。

  房子翻新了,為了吸引更多人氣,顏文龍父子提出在雞場街開辦夜市,鼓勵大家來此擺商鋪、做買賣。然而,最初,門可羅雀,為數不多的商家做的都是虧本買賣。顏文龍二話沒說,自掏腰包,每月補貼商家,直到5年之後情況有所好轉。

  「眼光不能只有三寸。」顏天祿還記得,最難的時候,他和父親常常以此相互勉勵。而今,眼見雞場街重新找回生機,並且成為馬六甲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那些辛酸都成了笑談。

  注入年輕活力

  「父親是開拓者,我是承前啟後,把更多元素帶進老街。」5年前,顏文龍年過耄耋,顏天祿接過父親衣缽,成為雞場街文化坊規劃維護的主要負責人。

  對於這條老街,顏天祿「情有獨鍾」。40多年前,他在這裡出生、長大,又在附近的華文小學念書,學會一口流利國語。老街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有他的童年記憶。

  作為「70後」,顏天祿想讓老街重現昔日風貌,更想為老街注入新鮮活力。在他看來,這份活力應是由內而外的,而這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

  為此,這些年,顏天祿特別注重培養年輕一代接班人,吸引他們關注雞場街,一起參與老街的文化保存。

  每逢春節、元宵等節日,雞場街都會張燈結彩,舉行舞獅、武術等表演,這個傳統已經保留了20多年。最近幾年,顏天祿將寫對聯、唱新年歌等新穎的活動形式融入其中,邀請年輕人上臺表演。

  「最多的時候,2000頭『獅子』一起舞動鬧元宵,場面非常熱鬧。」顏天祿說。漸漸地,雞場街又如過去那樣,成為當地老中青三代華人共同的文化家園。

  不僅如此,顏天祿還帶領一群年輕人成立了一個中文網絡電臺,名為「聽見馬六甲」,定期傳播當地華社的活動信息。新媒體的無限觸角,讓更多人知道雞場街,來到雞場街。

  如何讓這些年輕人更願留在老街?顏天祿決定擴大觀光夜市的規模,在保存文化的同時,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每到暮色降臨,老街燈光點點,人頭攢動,青春洋溢的面龐言笑晏晏,一如往昔繁華景象。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做法。」沿著父親的足跡,顏天祿在雞場街留下了自己的印記。5年的用心經營,也讓他更深地體會到父親當年堅守中華文化根脈的不易。

  不過,不論面對怎樣的質疑、批評甚至詆毀,父親的教誨讓顏天祿從未有過一絲猶疑。「父親告訴我,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子孫後代的未來。保存中華文化,即便再辛苦,都要堅持做下去。」

  延續文化交融

  在雞場街文化坊的20多條街道中,有一條頗為與眾不同。短短500多米的老街,匯聚了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幾大宗教的建築,這樣的場景在世界各地恐怕都不多見。

  過去幾百年間,在這條名為「親善街」的老街上,馬來裔、華裔、印度裔等馬來西亞三大族裔的民眾和睦共處,親如家人。

  「我們沿用雞場街的名稱,而不是改名為唐人街,就因為這是一個包容的地方。」顏天祿說。在恢復雞場街原貌時,他和父親兩代人有一個不約而同的共識——保留老街上各族裔民眾相處融洽、相互融合的傳統。

  其實,文化交融的種子,早在600多年前就已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當年,鄭和的一些隨行人員定居馬六甲,與當地馬來族通婚,後代被稱為「峇峇娘惹」。他們講馬來語,卻在結婚時身著漢服。他們不會用筷子,卻在吃飯時使用來自中國的碗碟。

  「峇峇娘惹吸納了馬來人的生活習慣,但仍保留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他們是中馬友好往來的象徵。」為此,顏天祿特意完整保存了雞場街附近的峇峇娘惹祖屋,以此直觀呈現這個族群如何兼納文化,如何融入當地。

  正是因為秉承中華文化的博大包容,華人在異鄉紮根,發展,與其他族裔往來互通,最終成為馬來西亞多元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這麼多年來,顏天祿和父親始終不懈傳承這份文化基因。「無論是在雞場街的修復保存過程中,還是在擔任地方行政議員時,我和父親在捍衛華人權利的同時,總是不忘努力維護其他族群的權利。」

  如今,在雞場街臨河一側,當年鄭和第一次踏上馬六甲的登岸處,有一塊「馬中友好植樹廣場」,馬中友人共同栽種的大樹,在友誼與歲月的澆灌下,今已亭亭如蓋。

  而在雞場街不遠處,顏天祿和父親的辦公室內,一面牆上掛著多年來當地各族裔民眾送給他們的牌匾。其中一列有10塊:「德政可風」「品望昭揚」「才孚重望」「眾望所歸」「勳猷卓著」「發揚體育」「四海同欽」「德建名揚」「任重道遠」「華社增輝」。放眼望去,綿綿不絕,光這一面牆上便掛了20多列。

  像這樣的牆,足足有五面。

相關焦點

  • 秦淮燈點亮馬六甲 促江蘇馬來西亞絲路往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明陽 責任編輯:李明陽     李國華(左二)在顏天祿(左一)的陪同下·移交燈籠予華小校長代表 禧燕 攝   秦淮燈點亮馬六甲 促江蘇馬來西亞絲路往來  中新網馬六甲12月20日電 (記者 陳悅)「水韻江蘇·相約馬六甲」江蘇文化周活動於20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揭幕。
  • 新加坡著名華裔油畫家曾慶昌個展在馬六甲舉行
    新華網馬六甲4月2日電(記者 王大瑋)新加坡著名華裔油畫家曾慶昌個人作品展4月1日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近百位來自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藝術愛好者出席。4月1日,曾慶昌(右)向馬六甲州政府對華商務特使顏天祿講解他的創作心得。
  • 印象馬六甲:處處洋溢著中式風情
    走在馬六甲老城,沿街兩邊望過去儘是雕梁畫棟的精美房屋,掛著紅燈籠的餐廳、貼著對聯的木門、處處可見的漢字店標……恍惚間仿佛回到了明代的江南,這就是馬六甲的魅力所在,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今年暑期帶著孩子,約好親友到這個「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重地去走一走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 鄭和在馬六甲修了口井,被4個國家爭搶了600年,有何特殊之處
    比如鄭和下西洋在馬六甲修建的「三寶井」故事。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在當時影響巨大,七下西洋在南洋、印度洋沿岸進行的海外貿易,不僅加速了國內經濟和民間手工業的發展,還加強了祖國大陸與臺灣的聯繫。為亞非國際間和平局勢的建立,沿岸人民之間友誼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華僑開發南洋提供了基礎。東南亞有些國家,甚至形成了新的風俗習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馬六甲:千帆過盡絲路夢回
    華人下南洋:  「海南味」飄香古城  回溯歷史,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和大批海員,從江蘇起航,順著東北季風沿海南下,途經福建、海南等地,到訪南洋和東非30多個國家。鄭和船隊龐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數多達2萬多人,前後歷時2年,需要裝載大量糧食和其他貨物。為便於遠航,需要在遠航途中建立一個官廠。
  • 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和喬治城—馬來西亞
    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是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總長1080公裡,西北端通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南連南中國海,歷來是打通東方和西方,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常重要的國際水道。地處海峽邊上馬六甲和喬治城(檳城)是兩座著名的古城,它們的歷史和命運與海峽休戚與共。
  • 馬六甲送王船傳承單位慶賀馬中聯合申遺成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馬漢順(中)頒發紀念牌陳悅攝&nbsp&nbsp&nbsp&nbsp馬六甲送王船傳承單位慶賀馬中聯合申遺成功
  • 馬六甲今昔:從兵家必爭之地到文化遺產畫卷
    從16世紀開始,馬六甲逐漸成為東西方海事貿易的樞紐,也引來了歐洲列強的覬覦和殖民統治(其實比西方殖民者提前一百年,大明王朝的船隊已經到達馬六甲,並在此建立貿易基地,並有華人移民當地)。隨著時間流逝,各國殖民者早已離開了馬六甲,國際商業的路線也另闢蹊徑,只留下當年的痕跡深深印刻在當地建築風格中。
  • 馬六甲的多彩風情
    馬六甲位州於馬來半島南部,毗鄰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的著名的古城,近七百年的歲月和多個國家的殖民地歷史造就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熱帶氣候和海洋地理環境融匯了馬六甲花園般的小城風貌。沒有來過馬六甲不算來過馬來西亞,馬六甲是馬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城市,2008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地位相當於泰國的清邁。因其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的香料等物產資源,一直是殖民者必爭之地。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有五次都曾在這裡停靠,傳說第一代華人跟隨鄭和從馬六甲上岸到馬來西亞,他們的後代就被稱為夿夿娘惹。
  • 馬六甲海峽崛起的歷史邏輯——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萬明摘要: 歷史上的馬六甲海峽名不見經傳。國際上習慣以馬六甲稱呼該海峽,是以海峽得名於著名國際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首府馬六甲市。馬六甲是滿剌加的音譯,由滿剌加衍變而來,是海峽專有稱呼,始自15世紀初滿剌加王國的興起,並逐漸形成重要國際貿易港口城市。滿剌加王國興起與海峽崛起密不可分,海峽崛起與鄭和七下西洋有著緊密聯繫。
  • 明朝下南洋的華人,為什麼他們的後代、文化卻逐漸消失了?
    所以鄭和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將一批船員留在了航運要塞—馬六甲海峽駐守。一、土生華人的誕生及崛起峇峇娘惹是華人與馬來人結合的族群,他們大多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檳城等地。峇峇娘惹族群誕生之初在當地崛起速度很快,這離不開經濟財富的積累。
  • 新聞連結·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國際水道
    央視網消息: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屬的蘇門答臘島之間,之所以叫馬六甲,是因為那裡有一座古城叫做馬六甲,因此得名。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一整年裡都是高溫多雨的氣候,非常適合航行。早在公元4世紀,阿拉伯商人就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我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也是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在馬六甲海峽沿岸,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
  • 馬來西亞——馬六甲
    入住酒店旁邊就是小印度(印度人聚集區,馬六甲華人聚集區叫雞場街),隨意尋得一家印度餐館,點菜是模仿的方式,照別人的樣子:one,one,one……一會兒功夫,兩種煎餅上來了,手抓蘸醬,鮮,香,特別喜歡印度咖喱。
  • 馬六甲青雲亭:大馬最古老的華人寺廟
    青雲亭座落於馬六甲區的廟堂街(Temple Street),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地歷史最悠久的古廟。青雲亭主殿供奉觀音大士,故亦稱觀音亭。青雲亭之名是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亭由馬六甲第一任華人甲必丹(首領之意)鄭芳揚與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為經發起建設。但具體創建日期,頗多爭論。一說為1673年,一說為1600年或更早。青雲亭佔地四萬九千五百二十平方尺,廟宇雄偉莊嚴。大殿正座供奉觀音大士,左右為關帝和天后聖母神座。青雲亭曾是葡萄牙和荷蘭統治馬六甲時代華人甲必丹的辦事所和解決糾紛的仲裁處,也是華人會議中心。
  • 馬六甲寫生之旅
    許多國人都是從歷史書上知道的馬六甲: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穿過馬六甲海峽,
  • 最美不過娘惹 慢拍馬六甲南洋古城
    圖/入墨視覺  文/丁丁 [alert type=white ]就像摩梭人以走婚習俗而知名,古城馬六甲的大半魅力也來自它獨特的娘惹文化。「娘惹」是華人與馬來人通婚後的混血兒的統稱,因為娘惹的存在,馬六甲變得親切,魅力四射。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特別是在第二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就於永樂6年(1408年)促成了馬六甲拜裡米蘇剌蘇丹受冊封為王,馬中親善關係由此建立起來,馬六甲王國因此而日益強大,馬六甲港口也成為當時東西方商業貿易活動中心,這使得馬六甲獲得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安寧。馬六甲國王曾多次親自率使團來華,規模最大的一次曾達到540多人。
  • 探訪馬來半島②|馬六甲:疊加與拼接的信仰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馬六甲雖然有葡萄牙移民後代,但旅遊手冊上提及的他們居住的村子已經完全變成旅遊區,這個村子1933年才形成,原本是個漁村,沒有太多探訪價值,只留下傳統的葡國菜和舞蹈表演。甘榜吉寧清真寺葡萄牙人按照傳教為主的思路,對一切非基督教建築都不太友好,而秉持重商主義的荷蘭人比較實用,避免與當地人發生宗教文化上的衝突。荷蘭人在自己統治時期,對一些傳統建築進行重建,並向當地人分享了一些歐洲的建築思路,所以清真寺內部有荷蘭樣式的瓷磚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