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嚴重的——父教缺失

2020-08-28 彈指寂滅

曾國藩的教子之道。

我國古代經典,強調人一生的使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的這一生,就是對這四句話的完美的詮釋,特別是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我們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有很多缺陷,父母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孩子。父教缺失的的情況,日漸嚴重。

在新浪網有一項調查,有67%的被調查者認為,現在的孩子缺乏父親的教育,可見父教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很多人說工作太忙,壓力太大,沒時間教育孩子。但是如果要說忙,你有曾國藩忙嗎?曾國藩戎馬一生,他要處理了多少大事,他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但是你看他的家書寫的是多麼的用心,效果是多麼的好,所以父親的言傳身教,更多的不在於時間和距離,而在於用心。曾國藩一生一共寫了1500多封家書,也就著名的《曾國藩家書》。

有人說,家長對孩子的陪伴是最重要的,但是陪伴不光包括物理上的陪伴,也包括精神上的陪伴。

曾國藩的家書,親切隨意,娓娓道來。沒有中國式家長那種刻板空洞的氣質。他在家書當中對家人的關心,從讀書到家務,再到飲食穿著,無所不包,非常的細心。


曾國藩在家書當中經常講:

  1. 第一條是孝,孝就是對長輩的孝順,對待平輩要恭敬。如果一家人能做到孝,有那麼家族的興旺,就會持續很多代。曾國藩不光是這樣說的,他也是這樣做的。在這點上,曾國藩以身作則。他是他祖父的好孫子,他是他父母的好兒子,他還是叔叔的好侄子。他是舅舅的好外甥,他是嶽父的好女婿,他是妻子的好丈夫,更是弟弟們的好哥哥和孩子們的好父親。我們家書當中看到,他對叔叔是問寒問暖,經常寄一些補養品。
  2. 第二條是勤儉,他要求每個家人都要做到勤儉。男人要忙於事業,女人也要做家務,不能閒著,他說人呢,一閒著就容易出毛病。
  3. 第三條是讀書,曾國藩認為讀書很重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反覆強調,家人要讀書,不光是男孩要讀書,女孩也要讀書。所以曾國藩的後人,人才輩出。他的兩個兒子都很成才,長子叫曾紀澤,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最大的一功勞是,俄國佔領了新疆的伊犁,清政府派出的前一個外交官已經在條約上簽字畫押,把伊犁周邊的土地送給俄羅斯。曾紀澤僅憑口舌,要回了很大一塊土地。這也是是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唯一的一次外交勝利。曾國藩的另一個兒子叫曾紀鴻,他是晚清著名的數學家,把圓周率的數值求到了小數點後100位,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一個成就。曾國藩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也出了很多人才。過去我們說中國的大家族,往往是富不過三代。子孫到了第三代開始就不爭氣了,但曾國藩家不一樣?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統計,當今曾國藩兄弟的後人當中,還有240多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曾國藩不願意子孫當大官,只希望他們成為君子。今天的說法,就是希望他們成為一個紳士。曾紀澤小時候讀書特別聰明。在那個時代,像曾紀澤這樣的官宦子弟,他的人生道路似乎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考試將來,做官光宗耀祖。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曾國藩他不這樣想,也許是自己當初考秀才時候考的太痛苦,所以曾國藩一輩子對科舉都抱著非常反感的態度。他認為,科舉很害人。要走通這條路偶然性很大,不是說你只靠努力或者你只有天才,就肯定能走通這條路。很多人浪費了十幾年也不見得成功,比如晚清名將左宗棠,他也是天才。他比曾國藩聰明多了,但是一直沒能考中進士。在過去如果科舉不成的話,大部分人就會高不成,低不就,肩不能提,手不能拎,這輩子就成了一個廢人。即使科舉成功,你走入仕途,你當了官又怎麼樣呢?曾國藩自己就是官場中人,他對當時官場太了解了。大多數讀書人在官場上沉浮多年,雖然是到了功名利祿,但是,丟失了初心和人品。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一生快不快樂,不在於他做多大的官,賺多少錢,而在於找沒有找到心靈的歸宿。

那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曾國藩認為是明理。因為只有明白了道理,人生才快樂,所以他多次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我獨不願子為大官。所以曾紀澤16歲那年,曾國藩決定不讓孩子學八股文。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總想讓曾紀澤學八股,後來曾國藩專門寫了封信給曾紀澤,囑咐他說千萬別聽你爺爺的,別學八股。雖說曾國藩是個孝子,但是在這一點上,他頂住了父親的壓力。

那麼不做大官做什麼呢?

曾國藩說,願做讀書明理之君子。什麼是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意思是,君子不管是窮還是富都能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這些快樂和寧靜跟財富、地位、權利無關。

當曾繼澤24歲時,曾國藩給他寫信說,既然你不願意當官,那麼你這輩子,不妨學習王羲之、陶淵明那樣,就在家裡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終老田園一輩子也挺好。像曾國藩這樣不功利的家長,不僅當時非常少見,就是今天也很少。

我們今天的家長,都要求孩子,掙大錢、當大官、住大房子、開好車。但是曾國藩的標準不一樣,他希望孩子能夠,不憑藉外在的東西,就能夠找到內心的快樂和寧靜。

曾國藩教育孩子的兩個特點:

  • 第一個特點,是從小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希望他們成為紳士,而不是執著於表面的成功。
  • 第二個特點,是窮養。現在我們好多家長都在富養孩子,以為只有富養才能培養孩子的氣質。

曾國藩家教中,還有一個特別高明的地方。他辯證地看待,出身富貴之家,對一個人來講,往往並不是好事。曾國藩認為富貴之家,容易嬌慣孩子,孩子自幼沒有吃過苦,容易養成一身毛病,很難長成材。那曾國藩在日記當中,曾經記下這樣一段話,他說給子孫後代存錢不是好事,給他們留下古書和字畫也不是好事,這是因為身在官場,曾國藩見到太多不成器的大家子弟,這些富貴人家的孩子,雖然長輩對他也有要求,但是從小就一大堆奴僕在那伺候著,要星星不給月亮,花錢大手大腳,成天琢磨著什麼好玩,什麼刺激,最後都成了紈絝子弟。所以曾國藩在給他弟弟們的信當中說,我這輩子絕不給孩子們留下遺產。為什麼呢?如果後代要是爭氣的話就不用給他們錢,他們自己能夠創業,能夠掙錢。如果是不爭氣,我多給他們留一分錢,他們就會多造一份孽。

曾國藩說,人是由環境決定的。人,必有所激,有所逼,才有所得。你只有壓力才有動力,沒有壓力,人就會受制於它,好逸惡勞的本性,肯定會遊手好閒,小則害自己一生,大則要壞自己的家族,所以你不留錢財給子孫,子孫才能夠感覺我要是不努力,將來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不得不自己去創業,去奮鬥。

世界首富扎克伯格,在生女兒的當天,他做出一個決定,捐出自己99%的財產,效仿當年的比爾蓋茨。他們願意做慈善,可能他們也考慮到家裡太有錢,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都不好。


曾國藩明確告訴他的孩子們,我將來不會給你們留什麼錢。曾國藩不光是不留遺產,平時還讓孩子們多做家務,不要使奴喚婢。他說,我家的這些後輩子弟,從小沒有受過苦,習慣於使奴喚俾,驕傲之氣就自然增長起來了,這是非常擔憂的事。

同治元年,他又給他的二兒子曾紀鴻寫信,他說作為一個富二代官二代,你的一舉一動,如果能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你將來才能夠成大器。如果,一天到晚都是一股富貴派頭,那你這輩子就完了。他要求孩子們在家裡,不要擺少爺架子,不要高聲喝止僕人,不要坐轎,要多走路。他要求孩子們,掃地、擦桌子,甚至除草施肥,這類事也得做。除此之外,曾國藩對幾個弟弟的教育,也花了很多的心血。那麼在曾國藩家書當中,他寫給弟弟們的信是最多的,他多次表示要和弟弟們一起努力,一起成長。一方面,做到家庭和諧。另一方面,希望曾家再多出幾個人才。


曾國藩作為曾家長子,他對弟弟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在成長上關心他們、在學業上教導他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在仕途上提攜他們、在做官方法上點撥他們,終其一生,毫不懈怠。平時曾國藩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對弟弟們教導。從交友、讀書、習字等方面現身說法,介紹自己的經驗,希望弟弟們能夠像他一樣學有所成,出人頭地。曾經為了指導曾國荃寫出一流的奏摺,曾國藩還專門編寫了一本書,選擇歷代有代表性的奏章,詳加披點,供曾國荃學習借鑑。

都說曾國藩成功,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在處理家庭內部關係方面,處理的很成功。

那麼曾國藩身上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智慧呢?請看下集

我是寒山孤影

相關焦點

  • 專家稱父教普遍缺失易致女孩戀父男孩女性化
    其背後或許反映的是當前我國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的普遍缺失。  有媒體報導,2009年一項調查顯示,在1988名被調查者中,60.7%的人認為「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的人認為「父教並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的人選擇了母親,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的人表示是父親。
  • 西安高三學生「殺」死老師背後,是無數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高三學生、玩手機、「殺」害老師、單親家庭、寄宿學校、有錢,有權,這些看似沒有多大聯繫的關鍵詞背後,無疑不在充斥著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家長管不了,老師不敢管,社會替你管的代價,家長值得深思。先來說說家庭教育中的「主體缺失」。家庭教育的主體缺失,完整地說是「父親教育行為的缺失」。有一種誤解,認為家庭教育是母親的事,與父親關係不大。
  • 孫雲曉:父教不可缺,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聯盟
    「父教的缺失為家庭教育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終身『缺鈣』,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聯盟,父教缺失可能導致三代人的悲劇!對於這樣的現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特別指出:「我覺得全社會都應當推廣這樣的理念:父教不可缺!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明確父親的責任,像瑞典就有《父親法》。現在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教育是媽媽的事,實際上是很不夠的。如果是男孩的話,父教缺失的傷害會更大。」
  • 父教缺失讓孩子終生缺鈣 專家:滅門案是童年危機爆發
    最近,他出版了《孫雲曉家庭教育文集》(新世紀教育出版社),裡面提出了許多廣受關注的教育觀點,如:「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父教缺失會讓孩子終生缺鈣」等。孫先生本人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的觀點,相信能給家長朋友們啟迪和幫助。
  • ...用文字書寫「尋父之旅」-約翰·歐文,歐文,第一人稱,生父,缺失...
    故事講述父親缺失的主人公傑克·伯恩斯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尋父尋夫踏上旅程。然而,在母親離世前,傑克·伯恩斯才被告知幼年的人生故事另有截然不同的版本……正如主人公傑克·伯恩斯,約翰·歐文也成長於單親家庭,從未見過生父,「歐文」是他繼父的姓氏。
  • 《如果父愛缺席》:「詐屍式」育兒、隱形爸爸的背後是父職的缺失
    從本質上來說,詐屍式」或「喪偶式」育兒的出現,是因為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沒有存在感,變成隱形爸爸,父職失責,爸爸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得不到孩子和媽媽的認可。著名心理學家胡慎之在《如果父愛缺席》一書中指出,一個正常的家庭是父職和母職相互相成的。父職的缺位並不利於孩子性格、氣質和能力的養成。母親並不能代替父親,所以想要孩子的人格健全,那必須讓父職發揮其作用。
  • 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情感嚴重缺失
    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情感嚴重缺失 經常有這幾個表現的女人,是她情感嚴重缺失,要多注意: 一、愛埋怨的女人遇事不順就喜歡埋怨,怪別人不好,怪這個社會對她不公平,怪自己沒有遇上貴人,怪父母沒有好好為她,怪老公沒有用,不如別的男人優秀等等,都是負能量,情感 嚴重缺失。
  • 帶你認識Y染色體微缺失
    過去這類患者常常失去為人父的機會。現代輔助生殖技術讓他們生育自己的後代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也可能將本該自然淘汰的遺傳缺陷傳遞給兒子。攜帶有這種遺傳缺陷的父親的後代健康嗎?有沒有什麼缺陷?能不能避免? Y染色體 人類有23對染色體,其中1~22對為常染色體,是男性和女性所共有的,第23對為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 「送書活動」孫雲曉:好好做父親,激發「父」能量
    有網絡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父教缺失」現象嚴重,家庭教育的主力仍是媽媽。● 「父教缺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怎樣的影響?● 父親應該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麼角色?● 做一個好父親,對男人、對妻子以及家庭又意味著什麼?為此,《媽咪寶貝》在父親節前夕,獨家採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
  • 「父姓+母姓」起名漸成新套路,父母秀恩愛,卻可能給娃惹麻煩
    給孩子取名,日漸變成父母秀恩愛的"新戰場"。孩子名字的個性化,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年輕夫妻,在愛情上的佔有欲了。所以,"父姓配母姓"的取名方式,日漸流行01.重名現象嚴重幾個大姓人口比重大,兩個大姓結婚的概率很大,這就造成了更多的重名。如果一個班裡好幾個重名,孩子總會被當做笑話。老師在講臺點名一個孩子,比如跟父母叫劉王,4個孩子站起來,是不是全班都哄堂大笑?嚴重的會影響孩子學習,甚至在學校的自信。
  • 有人說,中國教育嚴重缺失,你認同嗎?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教育嚴重缺失,並不是一句隨隨便便的玩笑話,也不是空穴來風,危言聳聽。中國教育缺失的時間比較長,原因比較多,千頭萬緒,錯綜複雜。中國教育嚴重缺失,關鍵還是教育管理模式不對,包括學校的管理辦法和教學方法,包括教師專業培訓和教師職業道德等等,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至關重要。
  • 中國兒童睡眠時間未達國家規定 性教育嚴重缺失
    報告顯示,各個年齡段兒童的睡眠時間均未達到國家的規定;家庭教育中性教育嚴重缺失。各個年齡段兒童的睡眠時間均未達到國家的規定,兒童身體發育可能受制中發[2007]7號文件提出,確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時間,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初中學生9小時,高中學生8小時。
  • 這段華夏路上行道樹缺失嚴重 13個樹坑僅有2棵行道樹
    近日,睢陽區的張先生向《魯超幫辦》求助說,長江路向南的華夏路上,行道樹缺失問題嚴重,尤其是道路東側,有的路段上枯死和缺失行道樹遺留的樹坑比生長的行道樹還要多。「夏季的時候,長江路至南京路之間華夏路上行道樹病蟲害就十分嚴重。」
  • Y染色體微缺失檢測,輕鬆成就「爸」業
    2019年3月,小艾夫婦來到佳音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臨床科薛曉燕主任給他們做了檢查後發現,小艾雙側輸卵管梗阻,而丈夫則是嚴重少薛主任建議男方進行Y染色體微缺失檢測。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檢測結果顯示:Y染色體AZFc段缺失,屬於生育高風險,也就是說,如果小艾夫婦生育男孩,則男孩會遺傳爸爸的基因,出現生精障礙包括無精症,嚴重少、弱精症等;如果生育女孩,則可避免子代遺傳。
  • 教師教育能力的缺失與重建
    一、教師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現 工作方面:許多教師認為,學生是靠厲害「管」出來的,能把學生「管」住,就是好老師。 個人方面:教師人際交往單一,心理問題嚴重,由於缺乏與其它教師、家長、學生的情感溝通,學生的「向師性」日漸淡薄,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大喊大叫,並不能收到預期的結果,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消極反抗、厭惡,有時候使學生覺得老師無能。
  • 缺失牙齒後的症狀一個比一個嚴重,需要我們重新認識「老掉牙」
    其實就醫學上來說,牙齒也是人體的器官,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因此缺失牙齒也是身體缺陷的一種表現之一。但由於古往今來「老掉牙」這種錯誤的想法存在,導致了大部分缺失牙齒的中老年人並沒有意識到「牙齒缺失」也是一種「缺陷」和「疾病」。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 《論語》解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中華傳統文化#在《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字就指的是父母。很多朋友在理解的時候有一個誤解,就是說不管父親好的壞的,子女都要去繼承,這樣去理解,我們就誤會孔夫子的意思了,他作為一個聖人,是不可能把負面的東西傳授給大家。比如說父親生前是小偷,去世以後,子女也要重走父親的路線,去做一個小偷,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違法亂紀的事請,我們千萬不能那樣做。
  • 調查稱中國人「跟風」心態嚴重 信仰缺失成主因
    當今中國人跟風的程度如何   選擇「非常嚴重」的佔75.3%;選擇「比較嚴重」的佔22.0%  從歷史上看,跟風現象古已有之,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有。「您認為當今中國人跟風的程度如何」,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非常嚴重」的佔75.3%;選擇「比較嚴重」的佔22.0%;選擇「一般」的佔2.4%;選擇「不好說」的佔0.3%。  調查結果表明,當今時代,跟風現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用「跟風熱」來表述目前中國的種種從眾現象毫不為過。
  • 何潔自曝喪偶式育兒,渣父比渣男更可怕
    現代社會,為什麼多是媽寶男、媽寶女,但卻很少有「父寶男」、「父寶女」?母親天然跟孩子更加親密,這是原因之一。但一個更關鍵的原因是,很多人的童年,只有母親,沒有父親。而在父愛缺失的家庭中,兒童面臨犯罪的風險也比較高,同時,這部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