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聚焦松滋:從「五缺」到「五有」 ,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溫暖港灣

2021-02-15 青春松滋

↓↓↓

「下一步將引導和扶持專業社工組織、社會組織到鄉鎮(街道)、村(居)建立兒童服務站,讓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更貼近更貼心,更專業更專注,以點帶面,逐步全覆蓋。」松滋市副市長劉豔表示。資料顯示,松滋地處鄂西南,人口近100萬,其中農村留守兒童12214人,孤兒36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85人。
作為全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試點縣市,劉豔表示,近年來,松滋將關愛保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從試點啟動到全面實施,逐步形成有政策保障、有平臺支撐、有溫暖關懷,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全方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五缺」問題,讓留守兒童從「情感上缺關愛」「有溫暖愛護」、從「生活上缺關照」「有關懷照顧」、從「學習上缺輔導」「精準輔導有進步」、從「行為上缺管教」「舉止有規範」、從「健康安全缺保障」「有安全意識」,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溫暖的港灣。

圖為街河市鎮為留守兒童完成「微心願」

工作伊始,補齊制度短板是關鍵。記者了解到,2018年,松滋市委、市政府出臺《松滋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鬆滋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依法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合法權益為目標,建立了監測預防、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幹預「五位一體」的救助保護機制。為保障責任落實,松滋明確分管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教育局、公安局、衛健局等21家單位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關愛保護組織體系。如何打造全方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讓更多的留守兒童感受到關愛?據松滋市民政局局長秦一雄介紹,松滋市構建了市—鄉鎮(街道)—村(居)等多層次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在市級層面,松滋市設立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配套建設生活、學習、健身、娛樂設施,常年對留守兒童開放,聘請專業社工組織入駐中心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市未保中心與共青團聯合打造「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建立「12355」服務熱線,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延伸為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專職機構,指導、督促鄉鎮(街道)、村(居)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協調市級職能部門履行職責,為分類管理困境兒童提供精準服務和保障;在鄉鎮(街道)層面,松滋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設立兒童工作站,配備兒童督導員,協調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力量為留守兒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宣傳、身心健康、道德培養、安全自護等服務;在村(居)層面,松滋市建立「留守兒童快樂之家」、娛樂廣場和親情連線室,配備兒童主任。每逢周末和大型節假日,社工、志願者會到「留守兒童快樂之家」,為留守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安全教育、心理疏導等服務。針對不少留守兒童父母均在外務工,無法履行監護職責的問題,松滋市不間斷開展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和大型招聘會,面向15000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宣傳,成功促進數千名返鄉人員與本地用工企業達成就業意願。以街河市鎮為例,鎮長彭勇表示,為實施「家燕歸巢」創業就業工程,全鎮初步形成生豬養殖、優質稻種植、紐荷爾臍橙種植、油茶種植和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各村「一村一品」初具規模,共吸引返鄉創業就業人員1200餘人。針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松滋市健全控輟保學機制,建立學校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聯繫機制,每名農村中小學老師至少結對幫扶1名留守兒童。鄉鎮(街道)建設寄宿式學校,常年聘請「愛心媽媽」照料留守兒童日常起居,讓留守兒童感受學校溫暖。

圖為專業人員在松滋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室外籃球場培訓留守兒童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表示,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歷史進程中「三農」領域的一個嚴峻挑戰。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各地結合實際把點滴小事做好,以真情真意換得真心。松滋市通過構建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組織體系,以及家庭、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責任網絡,形成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五缺」問題。同時,當地積極引導外出務工父母回鄉創業就業,在發展當地農業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努力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借鑑。

「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不搞千篇一律,鼓勵百花爭豔,突出地方特色,彰顯品牌效應,每個鄉鎮(街道)都要有亮點村(居),有典型案例,以先進帶後進,用亮點促弱點。通過有序推進和不懈努力,實現政府貼心、社會關心、兒童開心、家長放心。」劉豔補充道。


編輯:小青松

來源:松滋新聞

相關焦點

  • 全國第二批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發布 兩地留守兒童關愛模式獲認可
    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和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在京發布全國第二批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記者注意到,福建三明「三聚三化」精準關愛呵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湖北松滋從「五缺」到「五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溫馨港灣入選典型案例。
  • 四川大英:「童伴媽媽」為留守兒童營造愛的港灣
    「童伴媽媽」的角色出自共青團組織在村級層面常態化開展的關愛留守兒童項目「童心港灣」。2019年以來,在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團四川省委、當地黨委政府及愛心企業的支持下,四川省大英縣建成「童心港灣」項目點20個,每個項目點從當地招募1名「童伴媽媽」,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親情陪伴、情感關懷、自護教育、勵志教育等。
  • 聚焦志願服務 助力基層治理⑤|松滋市:緊扣「六育」「五對接...
    荊州各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契機,瞄準群眾需求,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把文明「送」到群眾家門口,「種」在群眾心頭,讓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松滋市圍繞2800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後輔導看護,緊扣「六育五對接」,推動「四點半課堂」項目,受到了人民群眾高度點讚。王家橋鎮土橋村四點半課堂1「育智」。通過集中作業輔導、線上難題答疑、學科素養培育等形式,解決家長學業輔導能力不足問題。
  • 共青團「童心港灣」:給留守兒童一個家-中青在線
    建設「港灣」,穩紮穩打    長期以來,留守兒童問題備受社會關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強調要關心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加強管理和服務,讓他們都能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 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公布
    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京發布第二批23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涵蓋農村醫療、養老、教育、人居環境、政務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公共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各具特色。
  • 留守兒童電影《正正的世界》榮獲湖南「五個一工程」獎
    近日,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湖南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工作中,由嶽陽市委宣傳部、長沙市委宣傳部聯合申報的關注留守兒童電影《正正的世界》,感動所有評委,榮獲湖南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並報送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 榆中縣清水驛小學為孩子構築溫暖港灣
    榆中縣清水驛小學為孩子構築溫暖港灣 2015-07-08 09:55:00 導讀:日前榆中縣已確定了對全縣107名孤兒進行每年60萬元的救助,對全縣1739戶五保戶每年每人幫扶4414元,確保了對全縣特殊群體「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 志願者為留守兒童送上冬日溫暖
    為響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中建五局超英志願服務隊近日來到四川省眉山市牧馬鎮蓮花村開展了「情系留守 愛暖童心」為主題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15名兒童均為當地貧困留守兒童,最大的11歲、讀六年級,最小的今年三歲、剛上學前班。活動現場,青年志願者們與小朋友做遊戲、講故事,一起繪畫、剪紙,並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文具、籃球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我今年第一次收到新書包,很開心!謝謝哥哥姐姐。」8歲的留守兒童靜靜開心地說。
  •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關於推介第二批全國...
    這些案例涵蓋農村醫療、養老、教育、飲水安全、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政務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等多個領域,有的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有的強調資源要素整合,有的注重數據信息共享,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下沉、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實踐的新探索。
  • 王聯榮:為留守兒童營建溫暖的家
    10年間,總投資1200萬元,不在繁華的縣城辦學,卻在農村偏遠的村子為留守兒童辦起一所陽光教育學校,總負債410多萬元。這,就是一個名叫王聯榮的巴東農民圓夢留守兒童的暖心故事。這些年來,王聯榮潛心打造農村留守兒童「三園」(求知的學園、成長的樂園、生活的家園)關愛模式,為此,陽光小學堅持開齊課程、開足課時,把音體美勞、生命安全課、心理健康課與統考課同等納入教師考核。為了提供設施保障,王聯榮多方求援添置體育、音樂設施和科學實驗器材。學校有常態開放的圖書室,班班都有圖書角,堅持國學晨讀,打造陽光閱讀特色。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因而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盡力把他們帶在身邊,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讓他們時時刻刻能夠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從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如果條件不允許,應盡最大可能降低母親「出行率」。調查中,當留守兒童被問及「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80% 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因為不管是照顧孩子飲食起居,還是教育孩子,母親更有優勢。
  • 耒陽:為留守兒童架起「親情橋梁」
    短短五天,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近百名留守兒童懂得了感恩、知禮、尊師、重教的道理。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2019年底,全國有700多萬留守兒童。從「候鳥兒童」到「冰花男孩」,農村留守兒童一直牽動人心,也成為鄉村一道管理難題。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絕大多數跟隨年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少數寄居在親戚家或者在私立學校讀全託。這種「親情斷層」直接影響孩子的家庭認知。
  • 用愛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記城固縣五堵小學陳雲
    有這樣一位教師,她紮根鄉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用愛心溫暖留守兒童、用耐心教誨學生、用恆心紮實工作,她就是90後特崗教師——五堵小學陳雲。2014年9月,陳雲通過特崗招聘到五堵小學任教,一晃6年過去了,在這裡她沒有因為條件差、離家遠而懈怠工作,始終不忘初心,懷揣夢想,以飽滿的激情、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勇氣積極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獲得了學校領導的肯定、同事的認同以及學生家長的讚揚。陳雲先後獲得城固縣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等榮譽。
  • 民政部對「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的答覆
    2016年底,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22個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逐步將兒童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幹預納入兒童保健服務。2018年底,衛生健康委、民政部等10部門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利用兒童之家等,為留守和困境兒童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導等心理健康服務。二是建立健全領導協調機制。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在「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原則下,政府引導並支持學校和社區兩大陣地的行動,形成合力,聚焦目標,以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 農村「留守兒童」還要守望到什麼時候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據權威調查,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23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
  • 1.14億元保障讓331位童伴媽媽放心守護留守兒童
    參加本次培訓的300多位「童伴媽媽」分別來自黑龍江、湖南、廣西、四川、廣東、上海等全國15個省/直轄市、40餘個地市、50餘個區縣,培訓內容包括「童心港灣」建設管理、疫情期間自我防護以及兒童心理建設、防拐防侵害等知識。培訓考核後,300多位「童伴媽媽」將分散到全國各地為近2萬名留守兒童提供關懷服務。
  • 民政部、教育部等五部門發文:支持引導社工人才參與農村留守兒童...
    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意見》圍繞「引導家庭盡責、充實基層力量、注重因地制宜、強化專業作用」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引導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政策措施。